Easy企管報: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時代


管理格言    


有些人因為記憶力太好而無法成為思慮周延的人。
蒙田 法國散文家 
  ▲TOP 
 
行銷與流通    


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時代


李孟熹 顧問


由於流通行業具有這些特質,所以舉凡某一大型企業的介入,均將立即引起其他企業的反應,尤其是中小型業者的即刻效應,諸如一家新型連鎖便利商店的開業,立即造成週邊中小雜貨店業績的下滑;某家大型量販店的特價,大量的採購顧客,可能是相關的中小型商店;某一知名連鎖店展開加盟活動,想創業人士或者相關業者,都相當積極的參與;這些現象給予一般敏感人士就將其冠上「流通革命」的衝擊。事實上這也造成國內流通產業間的激烈競爭態勢,也使流通業的經營進入了「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時代,因此業者對於市場調查分析的重視,掌握進入市場的契機,把握切入時點的優先順位以及明確的定位策略,無論製造業、批發業、零售業均不容忽視,所以在整體市場行銷策略的考量上,首先針對調查策略( PROBING )的運用,如何展開調查分析,以掌握有利資訊以做為行銷策略的依據;接著在市場區隔化的概念下,運用分割策略( PARTITIONING ),如何有效進入市場的間隙,找到自己有利的空間;進而分析自己的強弱勢,決定進入的優先策略( PRIORITIZING ),以求如何有效掌握切入市場的優先順位;再透過以上的整體分析,確立定位策略( POSITIONING ),以更明確的塑造在市場上的差別化;經由上述的思考在進入市場之際,則將較具有強勢的競爭力,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流通行銷「整體行銷策略」的4P組合。


CRM與服務創新    
 
想像力工程大車拼(上)


廖志德 顧問


崇尚自由、冒險是矽谷最重要的精神,當你覺得自己想出不同凡響的解答,即使是處於構想雛型的階段,只要找幾個核心成員就可以上路,由於矽谷強調捲起袖子動手做,因此,創業家想像力實現的空間特別大,他們勇於題出具原創性的點子,並且採取行動實現自己的夢想。


想像力工程大車拼


未來成功的企業除了拼執行力,還要拼想像力,因此,矽谷的DEMO模式很值得我們學習。執行力講求紀律,想像力講求解放,而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總是在兩極當中求取均衡,整體而言,台灣企業的執行力是不錯的,但是在於想像力這個層面,就有點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為改造台灣企業長期發展失衡的現象,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公司的策略本質,賦予想像力新的施展空間,那麼組織應該如何不斷孕育出新的事業觀念呢?


想像力不是突發奇想,當頭棒喝不可得,策馬於晚風不可得,坐在蘋果樹下不可得。具有市場價值的創意構想,需要經過有系統、步驟、有方法的逐步激發,才能完全啟動組織的想像潛能,對於多數企業而言,是一項不容易實現的偉大工程,就像是實踐型建築設計師貝聿銘的精心設計,同步融合了藝術與科技的雙重機制。


一、跨界整合大車拼


鮮活的想像力需要刺激,企業如果只在同樣的領域發展,久而久之就會受經驗所綑綁,背負著傳統的重擔,組織不可能產生新的洞見,適時地從不同的領域引進異質元素,可以為公司帶來令顧客驚豔的產品及服務。


在10幾年前,韓國三星開始與IDEO合作,他們固定派一組設計師到加州,和IDEO的設計師共同設計新產品,經由持續不斷的跨界交流,以高效製造能力聞名的三星,從異質領域吸收創新設計的養份,打造出具有美感的全球知名品牌。


二、人類學家大車拼


新的視野為產品及服務帶來新的定義,而各種產生新視野的方法中,又以直接觀察顧客的行為,直接傾聽顧客的聲音,最容易瞭解人們和產品、服務及空間互動時的感受與情緒,目前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人類學家進行田野觀察的手法,來與顧客進行深層的互動。


丹麥食品業巨人Danisco為掌握兒童的深層想法,會邀請一群小朋友造訪他們位於哥本哈根的辦公室,讓這些孩子們和滿屋子各式各樣的冰淇淋接觸,然後聽取他們對於新冷凍處理方法的意見,有些想法相當狂野,包括乳牛型狀的冰淇淋、果凍冰棒、不會黏手的棒棒糖等,在此有不少小孩提出的夢想,後來成為市場上的暢銷商品。


三、快速原型大車拼


想像力絕對不是空想,新的概念形成之後,我們必須從思考的階段進到實驗的階段,卓越的公司為了盡早確認構想的可行性,通常會設法先用低成本的方式,快速地製造出原型,並且於市場上進行測試,原型基本上是一個橋樑,它讓想像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產生連結。原型通常是不完美的,但卻是邁向革命性目標必經的步驟,因為好的想法剛開始時並不起眼,然而,經過逐步演化的過程,卻往往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請參考新局網EZ有聲課「產品生命週期」) 
  ▲TOP 
 


突破經營    
 
 
過猶不及,不如剛剛好


吳建宏 顧問


公務員退休的老張,把一百多萬退休金全數拿去開了一家三十坪大的餐廳,開幕一年來,始終在損益邊緣掙扎,越做越無奈,想放棄又很可惜,因為一到假日就「客滿」,每個月就在「求生不能、求死不成」的深淵中「苟延殘喘」,讓他有一種「虛度生命」的感覺,在我給他幾句話之後,他終於搞懂了,原來問題就出在「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有規模才有效益,團結力量大】


在我看過的「失敗事業」中,大半的致命傷都是因為「規模經濟」不夠,所以怎麼努力就是「玩不起來」,舉例說「棒球賽」每一隊要派出九人出戰,如果你「人數不夠」怎麼打?


每一家公司都像一個球隊,要設定「多少人」,要思考「玩多大」?每一種「業種、業態」的經營管理,都有其最理想的「規模經濟效益」,過猶不及都會產生「資源的浪費」,所以別以為「大」就優勢,尤其企業經營不一定要追求「大」,而是要重視「效益」,這就是「投入VS產出」的比較。


從理論上來解說,生產事業的「產能與產量」增加時,由於「大量採購原料」必然使『進貨成本』降低,此因為「規模」的關係所帶來的「效益」,就稱為「規模經濟」。


【無法標準化量產,雖有規模也無經濟效益】


再以「連鎖經營」為例,每家加盟店每月進貨三萬元雖是小數目,但是若擁有三百家加盟店,總部每月銷售額就高達900萬元,扣除成本跟管銷之後,其「淨利」相當驚人,所以連鎖總部一定要想辦法「衝高」加盟店數,像是《自然美》最聰明,都不收加盟金,所以在兩岸募集了幾千家加盟店,光是「出貨量」就嚇死人了。(給你自己算一算)


有很多公司也都想「擴大」來發揮「規模經濟」,結果死的很慘,奇怪了!「照理論」怎會這樣?這是因為「只知其一不懂其二」,書讀一半就是這樣,你沒有「融會貫通」老師教的,功夫沒練成,就容易受傷喔!


能複製的量化才有「規模經濟」,這樣懂了吧?例如我以前輔導旅行社,每一團成員20人若拉高到40人,利潤並不能加倍,甚至因為人多打折,單位利潤反而更差,簡單來解釋,非標準化的產品服務,「規模經濟」創造不出來啦!


【你自己一人可以玩多大?】


企業為了追求「區隔化」來創造競爭優勢,但是也無法享受到「規模經濟」,所以企業應依據自己的體質決定自己生存的最適規模,也就是應在「規模經濟」與「異質程度」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60年代英國經濟學者修馬赫(E. Schumacher)在其著作「小即是美」一書中,即針對組織規模問題提出一個論調說「為了不同的目的,各組織需要不同規模(大小)的結構。」


中小企業的運作,通常仰賴「人治」,也就是靠老闆一個人來掌控整個組織,因為公司是老闆「一手」創立,所以對「各部門」十分瞭解,而且各功能領域間的協調配合、資源分配的決策,由於規模小,可以事必躬親,因而「監督、授權、溝通」都不成問題。


然而,當規模擴大,組織複雜程度也就大不相同,這時候「人治」已經管控不了,若是缺乏「制度、分工」,整個組織隨時會潰散。


最後提醒你,你的能耐可以玩多大?自己算一下「再出手」吧!



(請參考新局網EZ有聲課「找出強項轉化成自我品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