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電子報:想離婚嗎?先退三步
 
 
台灣離婚率愈來愈高,10年來增加1.8倍,


離婚真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怎麼樣做決定才不會後悔?


文.吳若女 圖.鄭佳玲


台灣離婚的人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主計處的統計,1984年的粗離婚率每千人有1對,到了2004年已經是2.8對,10年來增加1.8倍。離婚人口也多得驚人,在1984年只有1萬9千對,到了2004年已增加到6萬2千對。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也是台北市諮商心理公會理事長的呂奕熹在做過多年的家庭諮商後發現,現代人婚姻不如從前穩定,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是在衝動之下離婚,事後才發現問題更多,不知如何善後,懊悔不已。


離婚真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在動了離婚的念頭後還可以想想哪些問題?


迷思1:再也無法處理彼此的差異?


「不同於談戀愛時的浪漫與濃情蜜意,婚姻是在處理彼此的差異,以及滿足對方的需求與期待,」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系兼任教授樊雪春直指婚姻的現實面,她笑稱自己愈研究愈有心得,因為從不同個案居然可看到一些共同性。


小到擠一條牙膏,大到金錢的使用、親子教養或姻親的相處,每對夫妻多少會出現差異,很多還背負著原生家庭的觀念與影響。


像電影《Kiss情人》,作家先生個性浪漫,不拘小節,常突發奇想,製造意外的驚喜,逗得孩子開心不已。太太卻受母親的影響,生活嚴謹,一絲不茍,對先生製造的驚喜常潑冷水。婚前最吸引他們的特質,在婚後卻變成最大的差異──所謂個性不合。


他們曾經吵到谷底,冷漠以對,也曾經分居,認真思考是否要離婚。最後,兩人各退一步,願意努力縮短彼此的差異,為孩子繼續這段婚姻。


當然,每對想離異的夫妻原因不盡相同,但樊雪春建議,不妨從婚姻的現實面去問問自己:「引發自己或對方想離婚的最大問題和差異是什麼?這個差異是否已大到無法解決、再也走不下去?」


像有一對夫妻曾為是否要接媽媽同住意見不合,互丟狠話,幾乎要分手,因為兩人都各執一詞。先生想回饋反哺之恩,太太卻對婆媳關係感到緊張,怕相處不來,兩人有極大的差異。最後,他們決定在離家500公尺處買房子給媽媽住,達到就近照顧的目的,也舒緩了妻子的焦慮。


「其實離婚和不離婚的夫妻會碰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只是處理的方法不太一樣,」樊雪春強調。


迷思2:婚姻中已得不到我想要的?


除了辨認彼此的差異,以及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法之外,徘徊在離婚邊緣,痛苦不已的人也不妨大膽想想:「我在這樁婚姻中要的是什麼?我努力的,有想得到我想要的嗎?」經過實際的估量,有助於澄清內心的混亂與痛苦,做出日後不會後悔的決定。


位居金融要職的曉玲曾在幾年前碰到先生經商失敗,當時非常擔心家庭受到連累,晚上焦慮到睡不著,也打定主意要離婚,離開那個不爭氣的先生。最後,在婚姻諮商的協助下,一層層剝開心中的焦慮與混亂,緩了離去的念頭。


首先,是先確認當時的法律條文,確定夫妻財產分開就不會受連累。此外,她的諮商者還問她:「離婚後真的能得到你要的嗎?」她就開始想,如果和先生離婚了,就要他搬出去住,因為房子也是她的,但兩個小孩就沒人照顧,因為那時保姆正好離職。此外,那時候每個月才給先生兩萬元當家用,遠比一個月5萬元的保姆費來得少,其實是虧欠先生的,而且保姆不會像先生這樣愛小孩。


算來算去,曉玲終於看清楚,先生除了不善經商,負債之外,他是個好爸爸,也很愛家,是她在婚姻中最需要的,讓她無後顧之憂拚事業。因此,她打消離婚的念頭,幾年後婚姻狀況愈來愈好,甚至還借錢資助先生再度創業。


世界上真的沒有完全美好、無裂痕磨擦的婚姻,哪樁婚姻不是坑坑疤疤,問自己要什麼恐怕更實際重要。


即使是碰到婚姻最大的殺手──外遇,也可以回頭問問自己在婚姻 堶n什麼。


像文惠面對先生的外遇,心中自然充滿了痛苦與憤怒,但看到先生對孩子的愛與付出,讓她不願輕易離婚,她自述,「讓孩子好好成長,有完整的父愛,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但她的閨中密友曉玲卻不這麼想,同樣是面對先生外遇,她堅持離婚,獨自扶養孩子,因為她堅持在婚姻 堜噪菗ぅ韝@切。


迷思3:離婚會比較好?


「想像一下離婚後的狀況,也有助於自己審慎考慮是否要離婚,」愛家基金會執行長林秀慧也提出建議。


比如說,有些人在離婚後才驚覺到原本要叫爸媽的人,現在已經不能再叫,心理上有很大的失落。原本是某人的太太或先生,現在也不是,會有情感上的落差。更實際的是沒有人再為自己付帳單或是一起負擔房貸。或是下班回家獨自一個人面對空盪盪的屋子,沒辦法天天見到小孩。


兒童福利聯盟臨床組組長宋家慧也舉例,有些夫婦到了離婚協議的階段,被問到:「小孩子跟誰過年?」、「你要怎麼跟孩子碰面?」,警覺到離婚後的情況,才打消離婚的念頭。


「離婚絕不只是要離開這個討厭的人,」林秀慧比喻,而是要面對法律、財務、心理、情緒和社交關係各方面的改變。


因此,不妨在動了離婚念頭之後,先找人談談。例如,透過離婚前的諮商,可釐清彼此的需要,整理混亂的情緒,也許還有調整空間。即使最後決定離婚,也可以做好準備,將撕裂的傷害降到最低,諮商心理師呂奕熹建議。


碰到特殊情況,像家暴,更應該做好準備才能離婚,而不是在口頭上一直宣示要離婚,激起丈夫更大的憤怒而遭到更大傷害,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張小帆提醒。像是找到救助受暴婦女的支援團體,在有安全的庇護場所和計劃後才離開有暴力傾向的丈夫,才不會連累無辜的家人。


張小帆也提醒,許多受虐婦女常陷於回不回去的兩難,非外人所能體會,因此她建議受虐婦女不妨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再決定是否繼續這段婚姻,像是「希望先生有什麼改變?」、「對方是否真的有意願改變?」、「回去之後有什麼好處?不回去又有什麼好處?」


如果真的決定要離婚,宋家慧建議,也不妨進一步尋求離婚協議商談,討論孩子的監護權和探視權,而不需要上法院劍拔弩張,加深彼此的仇恨與誤會,「夫妻兩人就算走不下去,也不要影響父母的角色與親職能力,」她提醒。


相愛容易相處難,如果真處不下去,想要逃離圍城,也要好聚好散。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協談輔導專線


●台北市張老師 02-2716-6180


●馬偕協談中心 02-2531-8595


●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 02-2363-5939


●生命線 02-2502-4242


●佛教觀音線協會 02-2768-7733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02-2311-715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24小時安心專線 02-2726-2153


●衛生署八里療養院24小時專線 02-86301922


●婦幼醫院兒童24小時心理諮詢專線 0931151308


●台北榮民總醫院(王大夫專線) 02-28719494


婦幼保護專線


●內政部全國保護您專線 113


●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02-27229543


●婦幼保護專線 0800-024-995


●台北市女警隊 2346-0802、2346-0809


透過婚姻諮商,


走出瓶頸


文.吳若女 圖.鄭佳玲


結婚已經17年,任職於某大醫院的蕭醫師卻還每星期找一天中午和太太約會、吃飯,星期六下午也會牽著她的手散步、聊天或喝下午茶,談巴哈的音樂,談佛洛伊德的理論,也談天上的星星。


即使晚上同床共枕,白天還是魚雁往返的寫email,「他有好多不同的面向,家 堛漸L和email 堛漸L都不一樣,認識20年,我不斷在認識他,」有著一頭柔細長髮的蕭太太嬌柔地說。有時候她還會陪先生參加醫學會或健康講座,欣賞先生在專業上的風采。


蕭醫師也會陪從事心理諮商的太太出外演講或上課,坐在底下耐心聆聽,用心學習,也忙著為她拍照錄影,還拿回來給同事朋友觀賞,興奮地告訴別人:「你看,那是我太太,」以太太為榮。


但曾有一段時間,蕭醫師沮喪到想離婚,蕭太太也覺得壓力好大,感到窒息。


他們沒有選擇離婚,卻選擇了婚姻諮商,透過專業輔導幫助他們走出瓶頸。


坦誠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


蕭太太回憶,結婚頭幾年,蕭醫師像大多數典型的男人,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不愉快時他會離家出走或躲起來。像是到書店看書,或是架起望遠鏡看星象。有一回,還一口氣喝下1000㏄的可樂,在他們家被視為垃圾食物的飲料,她驚訝地看著他拎著空瓶子進門,他則是賭氣的說:「反正婚姻都這樣了,喝死算了。」蕭太太則是自我安慰:「還好不是喝酒。」


後來,還在唸心理輔導碩士班的蕭太太建議兩人一起參加夫妻成長團體,從不同參與者的分享中才發現,每對夫妻都會碰到類似的困難或瓶頸,自己的問題並不是最嚴重的。從不同課程的探索中,也才發現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而且會不自覺地帶進婚姻 堙C


蕭醫師外表看起來帥氣瀟灑,說起內心世界卻十分細膩感性。他自析,可能是小時候母親對自己的關注不夠,以至於走進婚姻後,常覺得妻子不夠關心自己,因而發出抱怨。


但即使在團體課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卻沒辦法立刻改變多年來的習慣與想法,常陷在同樣的情緒中,即使想做點改變,也不知從哪 塈黻_。


直到有一陣子,蕭醫師沮喪到想離婚,為他做心理諮商的精神科醫師問他:「你主要的考量是什麼?」他說:「太太好像都沒注意我。」精神科醫師提醒他已經講好幾遍,結果連他自己都忍不住笑出來,因為那的確是問題所在,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後來,精神科醫師幫助他轉換自己的負面念頭,也給他實際可行的建議。例如,當「太太都不注意我」的念頭又出現時,不要再像以前一樣生氣或躲起來,而是過去抱抱她,問她有什麼煩惱或需要,找出和以前不一樣的改善方法。此外,也可以約太太出去吃飯,送她花,得到她全然的關注。


除了一對一的婚姻諮商,蕭醫師還去參加靜心放鬆的團體課程,學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滿足自己的內在需要。「這門人生功課,我學了十幾年,慢慢在進步,這兩年我太太也覺得好多了,她也不必隨時注意我,壓力也變小了,」他笑著述說自己的改變,十分坦然、自在。


各學各的人生功課


婚姻諮商也幫助蕭太太看到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幫助她在婚姻 媥Й|放鬆。


原來,蕭太太是家中老大,學教育當老師的爸爸對她期望特別高,所以從小就很負責,也很獨立。剛結婚時,她也認為先生對她的期望很高,想盡力滿足他,一直到精神科醫生問她「你很容易扛起所有的責任?」時,她才驚覺父親從小對她的影響。


像婚後第六年,她曾辭去工作待在家 堙A懷孕生子,當全職的家庭主婦,用全部的時間陪伴先生,也過了一段醫師娘的日子,洗三溫暖、喝下午茶及穿戴名牌,但她卻發現自己很不快樂。


她形容,那樣的日子很空虛,像是發得很大的白麵包,壓下去卻是空的,「我希望我的人生像德國麵包,拿起來是厚實有料、有營養的,」她比喻。


因此,她想再進修上課,重拾諮商輔導的專業,但先生卻不樂見她晚上不在家,於是兩人展開「談判」。從一週上兩個晚上的課殺成一個晚上,交換條件是每星期六下午兩人要一起散步聊天,週間還要找一天中午吃飯約會。


蕭太太笑稱,這是兩人各退一步的結果,但也是婚姻諮商在中間幫了大忙,幫助他們看清楚自己的缺點,而不只是挑剔另一半的問題。像她現在就不會為無法滿足先生的需要,感到內疚或是有壓力。


他們也接受了婚姻諮商師給他們的建議,每週找時間約會吃飯、散步聊天。蕭太太滿意地說,她在這段時間學習放清鬆,放慢步調,自在地和另一半相處,而不是擔心有很多事還沒做。當太太晚上去上課時,蕭醫師則是在學習獨立,跟自己獨處,「兩人都在學不同的功課,目的卻是要讓婚姻更好、更和諧,」蕭太太用專業的術語促狹地說。


信任並善用諮商輔導系統


雖然是專業人士醫生的角色,又身為男性,蕭醫師在感覺鬱悶或碰到心理困頓時,會毫不猶豫尋求心理諮商,「就像身體不舒服會找醫生一樣,」他比喻。


他還提醒,現代人都已經知道,與其讓一個憂鬱症患者自殺,還不如催他趕快去看精神科醫師,服藥控制病情。同樣地,與其讓一對夫妻不斷地爭吵,最後離婚,還不如勸他們早一點做婚姻諮商或輔導,透過第三者客觀專業的建議,協助他們走出困境。婚姻的困難和疾病一樣,小問題可以自己處理,大的就需要找專業的人幫忙。


目前也是心理諮商專業人員的蕭太太則建議,如果不找專業的婚姻協助,至少要找一個合適的長輩談談,他們的婚姻是你所羨慕的,問他們是如何經營婚姻,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


有人相伴相助的婚姻,比較不寂寞。婚姻雖然不像想像中的美好,卻也充滿成長的喜悅,好的婚姻導師就是最好的祝福,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短波▎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


會提高膽固醇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Low-carb)能有效減重,但也可能會讓膽固醇值升高,一項研究指出。


碳水化合物是水果、蔬菜、豆類、全穀類跟乳製品中有的營養素,也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近年來流行減少攝取低碳水化合物、較多蛋白質的減重方法,不過,醫界一直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效力跟安全爭議不斷。


最近,由瑞士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來看,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的減重效果看來和低脂飲食法(low-fat diets)的效果差不多,只是,研究中採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的人,雖變瘦了,但膽固醇值卻升高。


瑞士的研究人員檢測447個平均42∼49歲的人。基本上,一半的受訪者參加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另一半的人採取低脂飲食法。


6個月後,低碳水化合物組的受試者,甩掉比較多體重,而且比較可能會繼續遵照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法。可是,一年後,兩組受試者的瘦身情形相同。兩組人在六個月後跟一年後的血壓值也相同。


研究人員同時也發現,在六個月後跟一年後的測量中,參加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的人,低密度脂蛋白(LDL,壞的膽固醇)數值跟高密度脂蛋白(HDL,好的膽固醇)數值都升高,也有比較高的三酸甘油酯數值。


研究人員指出,將來應有更多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的研究,幫助釐清相關疑惑。(黃惠鈴編譯)
  
  
  
更多相關文章請見康健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