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0.成功觀念 領導哲學 轉貼 (6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傳家寶 









傳家寶


我相信生命是出現在舞台的那一刻,死亡與黑暗則是在生命背後襯托光彩的布景,每個人在生命舞台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盡力把這個角色做好,就是最精彩的演出。

出處:溫世仁~明日工作室創辦人、英業達集團故副董事長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石滋宜觀點 









省思錄:你的公司具有培育人才的環境嗎?


作者:石滋宜博士/總裁學苑創辦人

「工作提供學習成長的機會,可以讓你充滿熱忱,也會變得更有趣。

 

但工作有挑戰性,表示你也可能搞砸,所以你要找的公司必須重視員工的學習,即使犯錯也不會造成極嚴重的後果,而且部門裡還要人能夠適時指導你。」

 

(Having growth opportunities will energize you and make work even more engaging. And while the possibility of screwing up increases at jobs like these, you should also make sure you join a company where learning is valued, mistakes aren’t always fatal and there are people around who can act as coaches and mentors.)~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 前GE公司總裁

啟示:

世界一流的企業,本身也是做「農業」的公司。有人聽到我講這句話有點困惑,問我為什麼?

我的理由是經營就像農業,但教導者必須認知每人的不同,去培育「人財」(Human Capital)才有效果,所以是農業工程。

 

從創業開始就要重視,因為沒有培育人的企業,是沒有辦法永續經營的,同時,培育要有前瞻性,不能只以眼前為主要考量,在有了方向後,必須提早佈局,即早規畫。

有些領導者擔心當培育好的人跳槽怎麼辦,經營者的首要任務是塑造培育與傳承的環境,讓人才在這裡聚集蓬勃發展,技術經驗可以傳承,自然好人才會不斷的想來,也不用擔憂人才流動的損失。

其中,塑造學習、分享與不怕失敗的創新環境是重要的關鍵。

不怕失敗的環境,才能使每一個人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創見,而相互之間腦力激盪的結果,可以使原本一個單純的觀念,更趨於成熟。

企業裡頭有許多非凡的天才,如果他們做了他們喜歡做的事,自然就會變成十個人的力量,但是,如果他們做了他們討厭做的事,那就只會變成半個人的力量,這其中的差距高達二十倍。

事實上,經營者必須清楚的體認,任何新觀念、新產品的開發都自有風險,萬一失敗了,企業主的態度是能否塑造良好環境的主要原因。

 

就像日本本田公司,成功有成功的獎助,失敗也有失敗的獎助。

 

因為倘若失敗的員工,立即受到責罰,誰願意再嘗試?

 

所以不應以功過論英雄,失敗的責任應由業主自行承擔,否則員工連嘗試都不敢了,更遑論激發創造力、思考力和學習力。

身為一位企業經營者,該如何培育員工成長?

 

我認為,不應該去教員工怎麼做,而應該去塑造一個能讓他們自由發揮的工作環境,如松下幸之助所說:「先培育人才,再讓他們去做事。」

 

雖然是句很平凡的話,但仔細深思卻有其道理。

 

(黃祖強整理)


( 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 對話引發思考,思考創造智慧!歡迎進入
互動討論區





專家專欄 







文選:化酸葡萄為甜酒


作者:林中斌/淡江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編按:本文作者本來是地質專家,後改讀國際關係,以後成為華府知名智庫的亞洲部副主任。

 

1995年回台,接著1996年在政府部門工作,曾出任陸委會副主任及國防部副部長等職。

 

本篇談的是其個人的生活經驗,歷經四次身體危機後所抒發的感想,值得與讀者分享。

首先,健康靠奮鬥,轉弱為強並非不可能。

 

一定的,將來還有健康危機等待,次數不知,但總有一回是無法克服的。

 

到那時,我的人生已經賺到了。

 

因為,生命給我的酸葡萄,我已可化為香甜佳釀,回味無窮的酌盡最後一滴。

其次,應有三個重要的健康觀念。

 

一身體有自我醫療的潛能。

 

身體自己是個醫生,但要給它機會發揮。不要讓不良的習慣干擾它、不當的藥物減弱它、不好的心情打擊它。

二、自發醫療比他發醫療重要。

 

由自己本身發動的醫療力量更能根治病痛。

 

由他人所施的醫療也可以根治某些病痛,但大多數外來的醫療只提供暫時的舒解。

 

例如胃潰瘍、風濕關節炎、偏頭痛、髖骨膝蓋退化,基本是無法根治

三、不斷的閱讀和學習。

 

前人留下的智慧,及別人累積的知識,可以提供我今日所面臨難題的答案。人生不同階段的新病痛可能需要新的治療方式。

 

以前的萬靈丹可能不適用。

 

如果傳統的醫療不適合某些人,他們需從學習裡去探索另類醫療。

福禍相倚 逆勢精進

最後,了解自發醫療的四大類。單獨使用也許有其侷限,混合使用有互補之功。

一、飲食,由食而身。

 

由攝取的物質改善體質。

二、運動,由外而內。

 

這泛指西洋的運動,中國的武術或外功,印度的瑜珈等。

 

這些活動可以由活動外部筋骨來強化內臟功能、內分泌、新陳代謝等。

 

運動治好了我的未老先衰、鼻竇炎、胃潰瘍、風濕性關節炎等。我的運動包括了登山、健行、游泳、球類(年輕時的籃球、中年的板球等)。

三、氣功,由內而外。

 

這指由意念導引的健身法,也叫內功。

 

它可以從身內發出能量(如發熱),來加強內臟功能、內分泌、新陳代謝,甚至可以傳到身外,鬆筋強骨、明目聰耳。氣功治好了我因流動性風邪引起的關節退化、偏頭痛。

四、心靈修持,由心而身。

 

這指由感恩、懺悔進入心神寧靜的境界,而自然的改善身體的狀況。

 

它的效應很難分離研究,因為我同時期也幸運遇到另類醫師,結果,睡眠品質、免疫力都有所改善。

六十七年的旅途走到現在,我的健康一直要靠奮鬥換取。


老子講過: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我常想:如果我足月出生,如果我從小到大順利成長茁壯,如果我未經四次健康危機的磨練,今天的我會更好嗎?我不確定。

附錄林教授氣功心得:


1. 要持續練習:學氣功頭四年,我工作極為忙碌,每天盡量抽15分鐘練習,以保持連續性。

 

近年來,每早半小時左右,睡前一定作10分鐘。於是漸入佳境。

 

我的師兄師姐們多半花更多的時間,個個面色紅潤成就非凡,加強了我的信心。


2. 相信意念的力量:兩千年12月某日我出席某隆重會議,但為偏頭痛所苦。

 

因無法揮舞手臂做頭部氣功,我只好運用意念想像氣功動作。

 

在重複三十次後,頭痛停止。


3. 勿忽視上課學習:雖然每天單獨練習可以深入,但是上課見老師與同學一起練習也很重要。

 

不只效果明顯,而且跟老師學習永無止境。

 

有時太忙太累不想上課,但上完課很少後悔。

我克服了四次病痛。

 

但是自發的能量,配合一些因緣助力,讓我克服了它們。

 

(本文摘自《劍與花的歲月:林中斌凡塵隨筆》,
商智出版) 。

 

( 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手管理電子報:像教練的放手勢管理者













放手管理 







像教練的放手勢管理者


訓練的終極層次

我把這個層次稱為「訓練到不需要你。」

許多管理者連對於有這種想法都感到害怕。

 

他們太執著於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自我部分,以致於這會是他們最不想來到的終極邊界。

 

但如果他們能到達那裡,它會揭露出自身驚人的力量。

假若你想在團隊中每個成員身上達到的目標,是幫助他們找到存在於自己之內的偉大之處,而且大到足以使他們不再需要你監督他們的工作?

這個過程的第一步,是調整你那擔心的想法。

 

你必須放棄那些狹隘的信念,不再深信你的員工天生就軟弱或懶惰,這些缺陷只有當人們讓自己的恐懼干涉到他們的潛力時才會存在。

 

所以,你最大的任務,就要變成以愛來取代這些為你工作的人心中的恐懼。

我們在這章中已談過嚴厲式關愛,而要看出這種做法跟「以愛取代恐懼」之間能如何結合,似乎有點矛盾。

 

但它們是攜手並進的,原因可能只在於它們都跟大自然的法則一致。

大自然,就像一名好的教練,是有選擇性的。

 

如果你沒有做好準備就貿然進入沒有水的沙漠,你會活不了。

 

這是否就表示自然是殘酷的?並非如此。

 

它表示自然是誠實的!

 

自然就是現實

 

植物和動物付出了生命,讓我們得以存活並繁榮;

 

我們身為管理者,卻不想把同樣的宇宙運行系統實踐在我們的員工身上。

我們想把某個人升到更高的職位,是因為我們喜歡他們!

 

或因為我們欠他們一份情,或因為我們不想讓他們失望。

 

這種推論式可以永無止境地繼續下去。

 

但這種做法並不自然。

 

自然永遠不會「為你」這麼做,然而自然創造出了人人想像中最美麗的世界。

自然把一切都給予了它的後代,毫無保留。

 

但若你不與它處於整合狀態,你就不會被允許繼續存在於它的面前。

 

這種反應有時候很慢,我們可以想像自己逃過了「自然法則」必然產生的後果,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

 

如果我們繼續以現在這種方式使用石油,有一天我們會無油可用。如果我們過度對土地施肥,有一天它們會不再產生任何收成。

 

如果我們持續污染空氣,有一天我們會無法在不生病的情況下呼吸。

 

自然在致力於維持自己的生存這點上毫不妥協。

 

大自然永遠會選擇對整體最好的,而不是對個體最好的。

但你會嗎?

我們有時候以為,當我們為了使自己得到某樣東西而危害另一個人的幸福時,是在「超越別人」,我們把這叫做資本主義或自由競爭以合理化這種行為。

 

然而,有什麼比自然本身還充滿競爭?

 

一個物種總是因為要使另一個更強壯的物種繁榮而遭受犧牲。

 

這並非嚴酷無情,而是真正美的展現。

 

一棵樹因為提供了大片的樹蔭,而使得底下的草無法生長,這是嚴酷無情嗎?

 

植物沒有水就無法存活,這是嚴酷無情嗎?

 

我們沒有食物就無法存活,這是嚴酷無情嗎?

 

不,那是美,是自然之道。

 

身為真正的放手式管理者,我們了解這個法則。

 

如果某樣事物會危害到整體,我們就不會選擇去做。

 

我們理解到,對整體最好的,才是對我們自己最好的。

以放手式管理做出的決策就反映了這層理解。

 

我們不是出於恐懼而做選擇,我們是出於愛而做選擇──一種正在發揮作用的愛,而非某種我們希望會發生作用的愛。

一名運動教練的做法就是如此,他不會只因為比較喜歡他朋友的兒子而把那孩子調到先發。

 

當他讓一名已經不再對團隊成功有所貢獻的成員離開時,也是出於這種做法。

 

這不是殘酷,而是真正的愛──一種順應自然方式的愛。

現在,要進入下一個層次: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不會在自己員工身上灌輸愈來愈多對領導者的依賴。

 

他會讓他們看到,他們如何能領導自己。

 

一名真正的教練不會認為他的員工缺乏能力,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力,而生命的潛能是無限的。

 

他明白,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性的系統,有些人當醫生會比當律師更傑出,有些人當會計師比當藝術家在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一股存在於他們自身的偉大之處,它想現身以及被發掘。

 

真正的領導者,認為每個人都是令人驚艷、不可思議但也各自不同的。

放手式領導者的職責,就是使你的天賦和你被要求做出的貢獻進入整合狀態。

 

當這點完全實現時,管理者的最後、終極職責就被揭露了:他把你還給你自己。

 

他站到旁邊,讓你變成自己的教練。

 

他知道,他的智慧根本比不上內在於你的生命力之偉大。

 

他知道,你現在跟真正的自己已進入整合狀態,準備好獨當一面了。

 

你已經長大,成為一名完全的成熟大人了。

 

他將自己的教練位置讓給你。

 

現在,你能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最好。

 

現在,你真正的天性、你最高的自我、你最大的可能性已接受邀請,擁有了展現自身的自由。

如今這位教練將扮演的新角色,是在當你忘記這點時對你加以提醒﹔提供你成功必須的所有後援、工具、設備以及人員。

 

你的教練現在正為你工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雜誌電子報:自我投資10堂課













職場 







自我投資10堂課


facebook,現在是王文華最崇拜的行銷老師,因為要搞懂「網友當家作主」的行銷這一課,是他的母校史丹佛大學完全沒教的事。

同樣,在Twitter上擁有68萬名「推友」的李開復,最近離開搜尋引擎界龍頭Google,48歲的他,決定自行創業,他現在開始學「創投」(VC),一方面尋找創新案例,一方了解資金回收的操作策略,看懂創業的投資報酬率。

PChome行銷總監曾薰儀的辦公桌上,滿滿一大疊企業財務報表,Google、微軟、IBM……,全球知名企業名單一長串,看來像在進行什麼大計畫,她卻說,「那是我的作業。」

 

這位線上遊戲打怪高手,正開始學會計科目怎麼擺、左右平衡怎麼算,要練硬功夫。

這個世界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在改變。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在社會上能用到的最多不過20%,其他80%都得在社會中學習。

 

換句話說,一個大學本科系畢業生,從畢業那年開始起算,他的知識已開始進入半衰期,而且短短幾年內就可能被折舊耗盡。

 

而你自以為有價值的知識,「知識保鮮期」早已從20世紀初的30年,縮短到現在只有5∼10年。

著魔上班族 安逸怕改變


這就是可怕的知識淘汰率。

 

「未來的社會,沒有軌道可循,面對變動,你必須自己找答案!」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說。

以任職小型證券公司營業員的布萊恩為例,他手上有3、5個固定下單的客戶,日子過得很愜意。

 

但沒想到2006年公司被購併之後,開始進行裁員,很不幸的,布萊恩就名列其中。

 

當時證券業不斷購併,加上網路交易興起之後,營業員的工作也愈來愈難找。

起初,朋友介紹他往壽險業發展,他因不想背負業績壓力而作罷。

後來,有朋友開的網路公司請他做股市研究,因為接近本行,他重新回到職場。

 

但他才上班沒幾天就發現,在網路公司,即使不是工程師也要懂得拉簡單網頁、熟習HTML語言,擔心網路技術變化太快,布萊恩最後又打了退堂鼓。

 

目前,布萊恩美其名是專業投資人,但其實他只是整天待在家裡打電動的宅男。

根據大前研一的研究,職場中有一個「著魔的15年」現象,意指有職場表現的35∼50世代上班族,許多人在這個階段會明顯碰到工作瓶頸,學習明顯後繼乏力。關鍵就在於他們久待「舒適圈」,內心害怕改變。

職場裡的「著魔世代」最常犯的2個錯誤,一就是他們誤判了環境,二是他過度適應所誤判的環境。


誤判會讓人停止學習,也讓布萊恩的人生停格。

 

據104教育資訊網「2009上班族戰鬥力大調查」,其中「你是否認為自己具有足夠專業與競爭力」,近4成的台灣上班族對自己抱持否定答案,且僅有4.3%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足夠專業與競爭力,換句話說,職場中95%的上班族都不太有信心。

如果你不想被職場大浪吞沒,不想變成「著魔世代」,或許現在你應該靜下心來,想想你該學什麼?

分辨急迫感 聚焦不瞎忙


當你體認到該「學習」時,請先分辨急迫性的真假,千萬別隨處亂抓地「瞎學」。看到同事在學英文,就跟著報名;

 

專案管理正夯,就不問三七二十一,匆忙趕流行,弄得自己像隻無頭蒼蠅,疲態百出。

這種狀態,我們解釋為「假性急迫」,也使人因為漫無目的地學習,倍感焦慮。

《急迫感》作者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認為,感覺到急迫很好,但也要分辨「急迫」的真偽度。

 

假的急迫感就是瞎忙,是可怕的破壞力,你會忙得團團轉,最後卻一場空。

 

真正的急迫感則是一種高度正面聚焦的力量,一旦確認人生學習裡「迫切重要」的事情,反而每天會讓你迫不及待展開學習。

學習,一次就要做對。

 

請分析現狀,了解自己需要補充為何,真正的急迫感就會出現眼前,化解真實急迫感的方法,就是「積極導入外部資訊」。

夢想金字塔 企畫設目標


1天只有24小時,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你可能什麼都想學,人生因而變得無法掌握,甚至不斷被時間追著跑。

 

反觀創業成功的日本網路公司創業家熊谷正壽,他之所以能在有限時間裡達成完美人生,就是因為「設定目標達成的順序」。

熊谷認為,在20∼30歲時期,必須先強身健體、保持良好的心靈精神狀態,並且不時追求知識富足度,因此將重心放在此3大項上,然後設定階段性目標,鞭策自己如期達成。

 

進入30∼40歲時期後,轉而追求家庭與社會地位,按部就班完成階段目標,才能達到經濟富足的終極目標。

也只有設定好人生目標的優先順序,隨時檢視自己缺乏了什麼,並積極向外尋求學習,補充自己的不足,這樣,你事先設定的夢想金字塔,才不至於淪為海市蜃樓。

矩陣學習法 鞭策執行力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認為,「學什麼」當然重要,但是要適應資訊爆炸的時代,「怎麼學」更不容忽略。

仔細觀察夢想金字塔的各層項目,你會發現,代表「職場競爭力」的項目,僅占了1��6,因為即便是擁有令人稱羨事業成就的熊谷深信,增進職場競爭力固然重要,也不能讓金字塔的任何一端因失衡而崩塌。

曾任日本小泉內閣經濟財政大臣,且被韓國總統李明博聘為經濟顧問的竹中平藏,他所提出的「矩陣學習法」中,近一步將學習劃分為4個象限。

竹中認為,若以類別作為劃分用的縱軸,學習應該分為「職場武器」和「豐富人生」2類,顧名思義,前者著重增進職場競爭力,後者則強調讓人生多元發展。

矩陣的橫軸,則為「時間長短」。

 

學習依進行時間的長短需分為「有範圍的短期」與「沒有範圍的長期」2類;在有時間範圍的學習中,偏重證照、考試分數等資格的取得,長期學習則能讓學習效果潛移默化。

 

竹中表示,實際訂定時間表,足以增進學習執行力。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對不同挑戰,因此須自行調整在這4類學習領域的時間分配和順序,因人而異,因時制宜。

累積厚實力 擁抱大未來


2010年,你該學什麼?《30》雜誌進行小型辦公室市調後,精選出10堂熱門課程,邀請各領域達人名師傳授心法,告訴你最新的「W」型投資術,分析網路光速世代與色彩趨勢下的行銷奇招,從歐巴馬鏗鏘有力的演說,教授職場英文,更讓你領會記憶大師左右腦並用的超級記憶法,以及自信養成的練習妙招,最後再帶你練笑瑜伽、種藥草、玩飛行傘,一吐心中煩悶。

 

同時也把視野拉到紐約、東京、北京及巴黎,看看全球如何瘋學習,國際名人都在學什麼。

2010年,「改變」已成詮釋大環境的最佳寫照。歐巴馬說,「擁有無畏的希望,更能迎接挑戰。」你準備好了嗎?一旦累積足夠實力,面對未來,將無所畏懼。

文章詳情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富十窮文


十 富

1.不辭辛苦走正路,勤儉富。

2.買賣公平多主顧,忠厚富。

3.聽得雞鳴離床舖,當心富。

4.手腳不停理家務,終久富。

5.當防火盜管門戶,謹慎富。

6.不去為非犯治度,守分富。

7.合家大小相幫助,同心富。

8.妻兒賢慧無欺妬,幫家富。

9.教訓子孫立門戶,後代富。

10.存心積德天加護,為善富。


十 窮

1.只因放蕩不經營,漸漸窮。

2.錢財浪費手頭鬆,容易窮。

3.朝朝睡到日頭紅,邋遢窮。

4.家有田地不務農,懶惰窮。

5.結交豪官做親翁,攀高窮。

6.好打官司逞英雄,鬪氣窮。

7.借貸納利粧門風,自弄窮。

8.妻拿懶惰子飄蓬,命當窮。

9.子孫結交不良朋,局騙窮。

10.好賭貪花捻酒鐘,徹底窮。


文章來源:facebook 不老林人脈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種可以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多多培養一些好習慣。以下列舉21種可以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1當一個人生活枯燥的時候,他忘了用心體會是一種習慣。

2當一個人覺得人生乏味的時候,他忘了培養幽默是一種習慣。

3當一個人體力日差的時候,他忘了運動建身是一種習慣。

4當一個人工作疲憊的時候,他忘了認真休息是一種習慣。

5當一個人孤傲狂放的時候,他忘了感恩惜福是一種習慣。

6當一個人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忘了謙沖為懷是一種習慣。

7當一個人錢不夠用的時候,他忘了投資理財是一種習慣。

8當一個人覺得工作低迷的時候,他忘了激勵自己是一種習慣。

9當一個人懷疑自己的時候,他忘了建立自信是一種習慣。

10當一個人忽略家人的時候,他忘了愛與關懷是一種習慣。

11當一個人渾噩度日的時候,他忘了閱讀好書是一種習慣。

12當一個人忙於工作的時候,他忘了安排休閒是一種習慣。

13當一個人目中無人的時候,他忘了不斷學習是一種習慣。

14當一個人服務不佳的時候,他忘了讓顧客滿意是一種習慣。

15當一個人慌張失措的時候,他忘了萬全準備是一種習慣。

16當一個人推諉責任的時候,他忘了勇於承擔是一種習慣。

17當一個人腸枯思竭的時候,他忘了轉型思考是一種習慣。

18當一個人沮喪失意的時候,他忘了檢討改進是一種習慣。

19當一個人畏懼調職的時候,他忘了提昇自己是一種習慣。

20當一個人溝通障礙的時候,他忘了真誠傾聽是一種習慣。

21當一個人業績消退的時候,他忘了積極行動是一種習慣。

共勉之~~~

文章來源:facebook 不老林人脈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執行力 







禮,最基本的行業規矩


在古代江湖中,待人接物時,都是以禮為先。

作禮的目的,一是表示個人心胸坦蕩,謙虛謹慎;

 

二是偵察和發出聯絡訊號。

 

比如在走鏢途中,進街時,刀把朝前;

 

進店後,刀把朝後。

 

出店時刀把朝前,出街時刀把朝後。

如果有強人要看刀,鏢師必須要用大拇指將刀挑起,刀刃朝外,這是警惕非常,具有防禦性的禮節,使對方拔刀後不能作勢。

 

即使和強人真的交手,也要遵守「以武會友」的行規。

 

在交手前,為了首先摸清是否一家,先站開成馬步,隨即將左拳橫置右掌虎口中,掌心向外與胸齊高,先退後三步,再進半步,而後道聲「請」字。

對於「禮」,中國是最有資格說話的。

 

早在人類狩獵時代,人類就已經知道要有禮貌,因為在打獵時,打獵者相互間必須保持適當距離。

 

隨著人類歷史的前進,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人際交往日趨頻繁,社會生活更加複雜和多樣化,「禮」也不斷豐富和發展。

 

人們相互往來,要講究禮節,注意禮貌,遵循一定的禮儀規範行事,使社會生活有序地、和諧地進行。

 

禮節成了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講究禮節、注意禮貌、遵守一定的禮儀規範,已成了現代文明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標誌。

 

在現代生活與工作中,人們之間相互來往更加注重禮節。即使是豪門巨富、達官貴人,在對待隨從侍者、僕役時,有時也說「請」,「謝謝」,「對不起」等客套話,以顯示自己的教養不俗,維護表面上的平等。

鏢師們也是如此,但鏢行的規矩看似是禮,其實是借舉手之機,先封護好自己門戶,有著保護自己的作用,一旦遭襲擊,就可立刻變勢應敵,這是習武者必備的戒心。

鏢師在押鏢途中,如見到路面被破壞,或撒有蒺藜及其他障礙物時,就會意識到有敵人伏擊,立刻告訴其他人將鏢車圈在一起,亮出刀槍,守住鏢車四周。

接著,鏢師就會按照行規,放下自己的武器,徒手走向敵人談話。

談話內容大意是,攔路搶劫者問:「吃的誰家的飯?」

 

鏢師回答:「吃的朋友的飯。」搶劫者會再問:「穿的誰家的衣?」

 

答:「穿的朋友的衣。」

另外,某些細節上的行規也很有意思。住在棧內的同行道人,早晨一律不搭話,唯恐開大快,即「大忌」的意思,若有人「犯」了,就要賠償一天的用費。

 

黃昏回寓後,就可以縱談天下之事,不受行規的約束了。

 

又如出門時包袱口向外;歸家或在人家久住,包袱口則向內。

 

住店時吃飯無錢,就把筷子放在菜碗上,內行店家一望便知,而後再經過問答,進一步證實以後會得到資助。

幾百年前的鏢局是個很特殊的行業。

 

在許多武俠小說中,往往將鏢局劃為江湖武林一脈,其實,由上可以看出,鏢局既同綠林有來往,又同官府有關係,其利益決定了它的性質。

在官和民之間,鏢局周旋其中。

 

許多情形確實是如此,這也就是鏢局與強盜講行話後互不殘害的淵源了。

 

即使年深日久,變遷頗多,以致派別雜亂,混淆不清,但大旨大概如此,也就成了江湖上公認的行規了。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專欄 









領導式管理:八種差勁的主管


陳生民/北京清華大學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后面對鏡子問到:「魔鏡!魔鏡!牆上的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

魔鏡總是回答說:「親愛的王后!這世界上最美麗的人就是你!」王后就滿意的笑了。

我過去讀童話故事給女兒聽時,女兒總問:「鏡子只能看到自己,怎麼會知道自己是不是最美麗的?」

 

的確,在真實的世界裏,沒有這種鏡子。

不過,當主管的人常將部屬當作魔鏡,問的問題也是相同的:「魔鏡!魔鏡!我親愛的同仁們!

 

你們說:誰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主管!」部屬總是回答:「親愛的老闆!這世界上最成功的主管就是你!」

 

主管就會滿意的笑了。

但畢竟這是童話故事,所謂最成功的主管也是童話。

 

在部屬眼中,通常看到的是最差勁的主管,這才是真實的。

 

如果你是主管,你不要只看別的主管,因為不一小心,也許你自己就是這些類型而不自知。

 

如果你是部屬,也不要只是私下批評,因為你可能就是上述的魔鏡,使他變成這樣的主管。

 

根據我的觀察,有八種最差勁的主管:

 第一種差勁的主管:大權獨攬。
 第二種差勁的主管:累死三軍。
 第三種差勁的主管:好大喜功。
 第四種差勁的主管:孤芳自賞。
 第五種差勁的主管:遇事不決。
 第六種差勁的主管:朝令夕改。
 第七種差勁的主管:照章辦事。
 第八種差勁的主管:特立獨行。


一、大權獨攬型


主管職位一方面是組織賦予的權力,一方面也是人掌控欲的呈現。

 

有的人當上主管很平和,只有在行使組織賦予權力時,才看得出來是主管;

 

但有的人就不一樣,走近三尺之內,你就知道他是主管。

 

為什麼呢?

 

他的呼吸、他的舉止,就是告訴別人,他跟別人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呢?

 

他一開口:「你們怎麼、怎麼…;我怎麼、怎麼…。」所以,你瞭解,他跟我們不一樣。

這樣的主管,如果你不去請示他就擅自作主,那他就會視你如寇讎;

 

如果你在背後做了一些有可能危害到他權力的事讓他知道了,那你的日子就可難過了;

 

如果你還敢表達出不同的想法或意見,那一定會成為組織中被拏出來鬥爭的反面教材。

 

因為在他的心中,「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權力是不能與別人分享的,只能由他支配。

二、累死三軍型主管


累死三軍的前一句話是「主帥無能」。無能型的主管常常不知道該做什麼,或是不該做什麼。

 

你有沒有跟過這樣的主管,他要的目標或方向連他自己都不清楚,更何況是你。

 

他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你們看著辦,該幹什麼就去幹什麼?」

 

表面上看起來很開明,其實是不自信。

 

他不曉得要將我們帶到哪一個方向去,只能邊做邊想,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茫然的狀態。

許多初任主管的人最容易犯「累死三軍」的毛病。

 

我見過許多在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的人,當上主管不知道該藉他人之力完成工作,基本上是欠缺當主管的能力,因此還是憑著自己過去的專業能力在帶領部屬,這時候,是在與部屬比賽專業,部屬未必很服氣的,主管等於將自己放在部屬相同的的位置上,有的部屬會藏拙,不與你計較,但有的部屬會與你競爭,最後,可能因為你是主管,他讓步了,結果是他們將事情通通丟給你做,你累,部屬更累。

 

部屬其實希望得到你在方向的指引,而非專業的指導。

三、好大喜功型主管


在歷史上,好大喜功的皇帝要數漢武帝劉徹,他連年征伐匈奴,弄得國窮民疲,晚年的時候下詔罪己。

 

有的主管沒有劉徹的自省力,一開口就是業績翻兩番、利潤倍增,東一個「某某運動」、西一個「某某工程」,非要將整個組織從基層翻動起來不可,我在90年代中期參與到許多企業進行組織變革時,看到主持變革者普遍都具有這樣的特質,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Why not」,在他的眼中,沒有什麼不可能,但是幾次運動下來,師老兵疲,什麼也沒被改變,不過他倒是升了好幾級的官。

好大喜功的主管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喜歡將功勞往自己攬。

 

什麼「變革大師」、「某某產業教父」等等,這些稱號有的是自封的,有的是新聞媒體編的,但他一

 

點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也許他真的有這些本事,但他欠缺的就是謙虛與自省。

 

作為他的部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學會韋小寶拍馬屁的本事,想一個「鳥生魚湯,壽與天齊」的口號。

四、孤芳自賞型主管


不錯,有的主管很懂得自省,但是省來省去還是自己對。他的口頭禪是:「我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孤芳自賞型的主管在組織中自視甚高,他與所有的人群保持距離。

 

相對的,他也得不到組織的奧援。作為他的部屬,一切都要靠自己,你得不到他的支持,也因為他的潔身自好,得不到其他部門的支持,更不要談什麼升官發財了。

五、遇事不決型主管


有的主管事事要求周延,與其他部門協調再三,表面上是尊重其他部門的意見,但其實是不願負責任,明明是自己許可權可以決行的,還要送給上級批示。

 

有沒有這種主管呢?

 

在國營單位、公家機關很多。

遇事不決的主管內心是害怕衝突的,他不願意因為一個決策沒有考慮周延得罪到其他的人或妨害了某些的利益,因此,他要部屬簽意見,但自己卻不做決定,讓所有的東西書面化,但自己不做決定,以免日後留下紀錄或證據。寧可不做,不願做錯。

 

當他的部屬很辛苦,要嘛你替他扛責任,要嘛你要去協調,一件很簡單的事也要花上十天半個月的。

六、朝令夕改型主管


有的主管精力充沛、創意十足,但是一件事很少只有一個意見,而是很多的想法,以致於發出去的命令常常要收回來,重新再發。

 

他不認為有什麼不對,因為「不對就改」就是對的。

 

儘管如此,改來改去,卻暴露出他的思慮不夠周密。

最頭痛的是部屬,經常要為主管的改變收拾善後。

 

這樣的主管缺乏耐心,一件事情通常沒有等到結果就會改變,因為想法系於他的一念之間,你說他不對嗎?

 

有時候他是對的,因為他的直覺正確;

 

如果他的直覺是錯的,由於他改變的很快,他總會試到對的。

 

但你跟他做事很辛苦,也缺乏成就感。

七、照章辦事型主管


太過變通不好,不知道變通也不好。

 

有的主管依法辦事,政策、法令、規章、程式等一板一眼,沒有依據就不能通過。

 

如果規則清楚、嚴謹還好,你可以按照規則說服他;

 

但大部分的規則都是需要人解釋與執行的,你遇到照章辦事的主管,就只能按照狹義、最基本的解釋,不能任意擴張,這樣的主管有時還不如電腦。

照章辦事在大機構與老機構比較多,長年累積的習慣,使得這樣的主管因循舊例就可以獲得升遷,因此會特別的依賴規則。

 

在他們的內心中也比較偏向尊重傳統,包括職位尊卑、年資深淺。

 

但遊戲規則一改變,他們往往就會拏出舊的規則出來抗拒,作為他們的部屬只有熟悉這些規則,才能與他們好好相處。

 

如果你還年輕,有理想、有沖勁,在這樣的主管下工作,的確是會感到鬱悶。

八、特立獨行型主管


有一類主管是組織的另類,他們喜歡打破遊戲規則、另闢蹊徑。

 

你會驚訝他們的開創力,但你也會因為當遊戲規則打破後,不知要如何收拾殘局。

 

作為他們的部屬,可能也會因為他們的特立獨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特立獨行有的是創造者,有的是破壞者。

 

他們當主管如果沒有上面充分的支援,恐怕很快的就會被其他人排擠,因此,作為他們的部屬要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隨時要看老闆的表現,做好大起大落的準備。

 

如果你的心臟沒有這樣的承受力,這樣的主管對你就是一種折磨。

以上八種主管其實就是我們當主管的魔鏡,不要只問你想得到的答案,而是誠實的問它,我相信它會回答你正確的答案。

 

( 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如您對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領導式管理)論壇上發表。





傳家寶 









傳家寶


成功的秘訣在於將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出自: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1839-1937)~標準石油創辦人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CEO專欄 







管理新語:管理就是為了提高效率嗎?


作者:許士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今天如果隨便問一個人,管理的功能是什麼,極有可能的,所獲答案是:「提高效率」。

 

這一答案,對於許多人能夠不加思索的說出,有如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什麼是效率?

 

簡單地說,它就是「產出」(output)與「投入」(input)之比率;

 

譬如說為了獲得同樣產出,可以使用較少的投入,或以同樣投入卻可獲得更多的產出,都代表效率的提高。

從這樣根生蒂固的效率觀念就衍生出許多其他的觀念,譬如管理就是降低成本(投入)或是增加產量(產出);

 

由於要達成這二者,都可經由採用新技術,因而管理就等於使用新技術;

 

再向前推一步,新技術的產生來自研發,因此管理就是研發,這種邏輯推理已經影響了相當長時間人們的努力方向。

然而在此必須指出者,效率實際上乃是一種手段或程序,而不是目的。

 

管理真正追求的目的,乃是更高層的價值(value),它的意義不在於產出與投入的比率,而在於產出的效用。

 

這種效用乃是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真正目的,譬如說企業經營的目的在於解決顧客的問題或滿足顧客的需求,此時所追求的價值,不在於投入或產出多少,而在於能否解決顧客的問題或滿足他的需要到什麼程度。

這就好像學生讀書的價值,不在於他投入多少時間和用心,甚至他學了多少的知識,而在於所獲得的知識是為了什麼?

 

滿足個人的求知慾?

 

找到滿意的工作?

 

有助於解決問題?

 

增進人類的福祉?

 

這些才是決定價值的意義。

將上述效率與價值兩種觀念應用在企業經營上,最典型的差別是:以追求產量或營業額的增加以及成本降低為目的,所追求的,乃是「效率」;

 

反之,以創造顧客滿意度或利潤為目的,所追求的,才是「價值」。就這兩種目的而言,效率提高,可能增加價值,也可能不會。

 

以國內企業從事代工業務為例,在「供過於求」或惡性--紅海式--競爭情況下,效率提高未必帶給廠商以真正的好處,反而可能是做得愈多,虧得愈多,結果效率愈高反而只是為人作嫁,對於自己或投資者是沒有好處的。

因此,在管理學中,將上述效率與價值兩種觀念分開,前者稱為「將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而後者稱為「做對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

 

只有在選擇「對的事情」去做的前提下,才講求如何「做好」。

 

這種情況有如在軍事學上,有所謂「打勝了一場仗,卻失去了一場戰爭」(Win a battle but lose a war)的講法;

 

此即指,戰略家所追求的,乃是打贏了一場戰爭,而不是每一場仗都要打勝──甚至有時故意佯敗以誤導敵方或使其落入陷阱。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上認為管理就是為了追求效率的提升,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主要在於一種「供不應求」或長期穩定的情況下,「產出」本身就代表價值;

 

此時顧客只要買得到東西就滿足了,並不在意能否真正滿足其需要,因此供應者只要能提高效率也就夠了。

 

然而當今的市場上,不但是「供過於求」而且需求本身變動甚大,此時企業只是一味追求生產效率,極可能未能真正滿足顧客需求。

換句話說,視「效率」為管理目的,代表一種「關閉式系統」(closed system)的思維方式;而「價值」之決定,乃是「開放式系統」(open system)觀念下的產物。

 

在今後世界中任何機構如仍採取以「自我中心式」的「關閉式系統」的管理,其不走向滅亡之途幾希!

■ 延伸閱讀:
石滋宜觀點:企業追求效率化的真意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摘 









贏家智慧─從科技產業看新世紀管理典範


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管理的典範已然轉移。歷經網路革命、自由化浪潮和金融海嘯等洗禮,在這個大幅變動的時刻,台灣企業該如何掌握創新和變革的契機,調整策略和方向,才能屹立不搖?


黃河明先生過去在惠普服務長達二十三年,在資策會擔任董事長期間又參與產業、科技、經濟和國家發展的討論,他長期關心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在書中希望以前瞻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針對知識社會的新現象,整理出獨到的管理觀點,並嘗試提出未來的發展藍圖,以做為企業變革和創新的參考。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檢視跨世紀科技公司的策略轉折,以及探討變動時代下的經營智慧,特別針對面臨困境的企業該如何調整經營方向和策略,以求在新經濟適應和生存,提出了最真切實用的建議。





贏家智慧─從科技產業看新世紀管理典範 









策略創新與實現


策略的規畫和決策關係著企業的興亡,是近代企業領導者十分重要的任務。
早期研究策略的管理學者錢德勒(Alfred Chandler),利用杜邦和通用汽車等大型企業的案例,探討策略與組織結構的關係。

 

奇異(GE)借重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為其事業部門提出著名的「二乘二矩陣」,就是運用市場占有率與市場成長率兩象限,畫出各事業的所在位置,據以決定對應的資源投入策略。

 

 GE後來又與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合作,以產業吸引力和公司競爭強度,發展成九個方格的GE矩陣模式,對於大型企業選擇事業部門有很重要的貢獻。

 

其後,策略規畫研究所(Strategic Planning Institute)引進了一項叫PIMS(Profit of Market Strategy)的研究,以尋找並驗證影響利潤的最重要變數。

 

該研究從不同的產業中,蒐集數百個事業單位的資料,以求證與獲利力有關的最重要變數,這些主要變數包括:市場占有率、產品品質等。

 

他們發現一家公司的獲利力(由稅前盈餘來衡量),會隨相關市場占有率提高而上升。


1980年代,國際競爭加劇,許多跨國公司尋找競爭策略,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一書因而受到許多經營者的重視,後來波特又出版《競爭優勢》,一時洛陽紙貴,變成許多企業主管的重要指南。

 

企業的優勢可以藉由許多新的想法、觀念取得,例如資訊科技的導入、價值聯盟網路的形成等。雅虎、亞馬遜、Google等新興公司迅速竄起,是因為它們創造出新的策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


與其攻擊那些依循既定策略定位的知名競爭者,這些產業革新者創造出全然不同的新定位,並以不一樣的遊戲規則來發展事業。

 

由此觀之,新世紀企業成功的原因絕大部分是透過創造獨有的策略定位而來。

創新的來源


杜拉克曾於其著作中提到,創新的來源有下列七項:

 

一、發生非預期的意外事件;

 

二、出現不協調的情況;

 

三、基於程序的需要;

 

四、產業與市場發生改變;

 

五、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六、認知的改變;

 

七、出現新知識。

 

許多企業擅長發現並掌握以上的機會,例如楊致遠和他的博士班同學,發覺網際網路的使用即將大量增加,需要一種目錄找尋網 ,因而創立了雅虎。

 

很多企業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如何採取創新的經營策略,以因應快速變遷的市場需求。


大多數創業者一開始欲追求的利基市場,通常都不會引起大公司的注意,甚至面對一些可能有很高投資報酬率的小機會,大企業仍顯得意興闌珊,因為這類機會創造出的利潤,占他們龐大營收的比例微不足道。

 

具內部創業文化的公司比較會產生新的事業,以惠普為例,惠普進入電腦的行業,完全是為了量測的自動化,惠普的創辦人惠克雖曾親自走訪迪吉多、王安等迷你電腦公司,試探併購的可能性,但是去過以後反而認為惠普不該進入電腦領域。

 

惠普早期的努力,大多在製造能控制儀器的「控制器」。

 

基於在工業控制方面的經驗,惠普的第一個迷你電腦系列2100是以即時作業系統RTE為主要特點,在科學和工程領域大受歡迎,可以說是由利基市場切入而成功的典範。


在領域的擴張上,惠普採取穩健保守的做法,只進入自己有足夠能力的領域。

 

當一組研發人員以 32 位元開發「奧米茄」(Omega)的商用電腦時,惠普評估自己的資金不足以支持研發,而且欠缺大型商用電腦所需的軟體和服務團隊,因此決定放棄。

 

反而是桌上型電腦和HP35掌上型電腦,率先成為替惠普創造利潤的產品。

 

藉由這兩種產品,惠普積極建立大型積體電路的能力,後來才有機會與IBM、迪吉多在大型電腦上一較長短。

為市場帶來新價值


傾聽客戶的聲音,幫助惠普拓展新市場。

 

HP35團隊就曾拜訪舊金山的梅西百貨,從他們經理的一番話了解了零售業的需求,當時經理說:「你們這些年輕小夥子難道不明白,除非店裡能時常有貨,否則我們是不做這筆生意的。」

 

對惠普而言,將產品占滿貨架,當時是一個全新的觀念,但是為了能透過梅西這種有名的百貨公司銷售產品,就必須學會零售的物流管理。

 

惠普能夠在零售的電腦市場也獲致成功,可能是在銷售掌上型計算機時,就已經學習通路和零售的管理,特別是在物流和庫存管理上,比當時的電腦公司更能適應零售市場的需求。

 


創業,主要是利用新構想、進取心和努力工作來開創新事業,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歷程。只要創業者具備求新求變的心態,以創造新價值的方式經營而追求利潤,這種過程就是企業家創業的精神。

 

創業精神所關注的在於「是否創造新的價值」,而不在設立新公司,因此創業管理的關鍵在創業過程能否「將新事物帶入現存的市場活動中」,包括新產品或服務、新的管理制度、新的流程等。

 

創業精神指的是一種追求機會的行為,這些機會還不存在於目前資源應用的範圍,但未來有可能創造資源應用的新價值。

 

因此我們可以說,創業精神即是促成新事業形成、發展和成長的原動力。

策略思維


波特強調企業策略的擬定必須同時考慮企業本身、顧客、與競爭者之間的三邊關係。

 

基本上,企業提供顧客價值,但競爭者也能提供類似的價值,企業應在增加顧客價值與降低成本之間選擇一種策略。

 

波特後來又發表競爭五力的鑽石模型以及競爭優勢等理論,成為近二十年來最受重視的策略大師。

 

晚近,研究企業策略變成管理學熱門的議題,學者認為企業的領導者應該制定創新的策略,在事業觀念和價值創造上,要能提出新的見解,而且要具有執行創新策略的能力。


像前面第一章提到的諾基亞,就是很好的例子。

 

諾基亞在前執行長歐里拉的領導下轉型,導入市場導向和顧客至上的思維,成功化解存亡的危機,而它的成功就在於策略正確,讓公司的銷售量從1992年到1995年成長了一倍,讓公司價值成長為 80 億美元。

英特爾的策略轉折


為更深一層研究企業的應變管理,我曾詳閱英特爾公司的《我看英代爾》及《十倍速時代》兩本介紹英特爾的書,試從其相關產業經營管理典範中學習成功之道,我採用內容分析法研究,結果發現「變革管理」所占的篇幅最大。

 

處在比以前快速變化的時代,英特爾也曾面臨過存亡危機。


在 1980年前後,英特爾是全世界記憶體(RAM)的最大生產者,也很以此自傲,但自從日本也投資加入生產競爭後,價格慘跌,英特爾一時競爭不過,幾乎快垮掉。

 

該公司當時面臨要在其所擅長的記憶體或市場尚未成熟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 CPU)二者間做一抉擇,公司上下也分成二派,看法不一,猶豫難決,後來派員到日本實地考察訪問評估後,自認難跟日本競爭,最後破斧沉舟,毅然關掉記憶體廠,而改投入微處理器的生產。

 

此一急轉彎的變革結果相當成功,迄今英特爾已執全球產業牛耳,除超微(AMD)的產品占部分市占率外,世上所有微處理器幾乎都由英特爾壟斷。

 


英特爾擅長的變革管理先是注重環境變化的偵測,努力注意在行業裡有那些因素會影響未來的成敗;

 

對於爭議性的看法,採用激烈而具建設性的辯論,每次都辯論很久,試圖釐清疑點,並獲致最佳解答;

 

接下來就勇於啟動轉型。

 

英特爾蘊藏的這種實力,使他們不但得以生存,而且還能獨霸一方,傲視群雄。

賽局理論


全球競爭激烈,促使企業一定要在經營策略上採用新思維,因此最近賽局理論(game theory) 常被企業界用來制定競爭策略。

 

一家企業若要與特定競爭者競爭,可以採用運動比賽或棋賽的決策模式,因為在對手尚未出手前,有經驗的教練和棋手通常會用未來可能的發展來思考下一個策略。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家寶 









傳家寶


力量是從公司內部產生出來的,發自第一線的聲音將成為企業的力量。

出自:卡洛斯•鞏恩(Carlos Ghosn)~日產汽車CEO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E流企業學習:從數位學習到群體學習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資深作家

依據美國企業學習顧問公司Bersin & Associates的研究,能為公司贏得重大績效的訓練部門,通常都有驚人的相似性。

 

它把這些特質表列出來如下,並取名為摩登企業學習指標(Modern Enterprise Learning Index),我們可用以檢驗自己的企業究竟是處於傳統運作模式,還是已準備好迎接挑戰:

 ●企業需求分析
 ●瞄準企業目標並確切衡量

    (Business alignment and measurement)
 ●與人才管理系統整合
 ●專注特定績效目標
 ●數位內容開發效能
 ●擴展能力
 ●適應多元學習者的能力
 ●運用多種工具和科技的能力
 ●時效與速度
 ●全球化與在地化
 ●知識分享
 ●學習文化的醞釀培育

Bersin & Associates公司的研究也發現,很多快速改變產品與服務的企業,更加符合「摩登」指標的要求。

 

可能因為他們多年來累積許多彈性化培訓方案的建置經驗。

 

最成功的企業培訓部門運作得好像公司一直在進行變革,雖然可能他們實際上並非如此。

 

這些企業經常重新評估與調整他們的方案與實務。高

績效的訓練部門不是只推出培訓方案和執行計畫而已,他們還建立一個會持續發展的學習環境。

 

例如,提供企業IT管理軟體的美國CA公司,他們的「銷售人員領導力學習環境」包含經理級教練、銷售與產品的訓練入口網站,以及一系列的正式訓練課程。

 

訓練績效非常亮眼,銷售人員平均生產力提高一倍,人員流動率也顯著下降。

把非正式學習的內涵正式化,也是摩登企業致力的方向。

 

企業環境中經常採用三種非正式學習形式,即社會化學習、隨需學習和嵌入式學習。

社會化學習包含社會化網絡、實務社群和部落格等,用以分享與促成合作經驗,隨需學習則包含學習者主導的活動,例如採用書籍、參考資源、視訊與播課等的數位學習和自助學習等。

 

嵌入式學習則是與工作流程相結合的學習內容、規定與要求,例如工作協助(job aids)可以幫助員工解決問題並從工作中學習。

很多美國公司都猶疑是否要把非正式學習列為訓練策略之一,但Bersin & Associates鄭重告訴大家,這是企業學習的關鍵成功因素,不要因為以前沒有人做過,就心懷恐懼而猶疑不決。

重新思考教學設計流程,也是企業學習致勝的關鍵要素。

 

雖然教學設計的觀念和原則依然相同,但卻需要一些新技能來建造符合web 2.0的企業學習環境,例如資訊架構、學習者分析、社會化學習與隨需學習。

要培訓這些技能,並不需要多大的花費,只要採用新的、投資效益高的科技即可。目前線上合作有大量的新工具可以使用,很多都是免費的,包括即時通、手機、wiki工具和推特(Twitter),很多企業都以知識分享的方式來累積新的訓練內容,例如美國陸軍、克里夫蘭聯邦儲備銀行、英國電信、Symantec, Qualcomm, Sun Microsystems等。

鑑於這些嶄新的轉變,Bersin & Associates公司提出一個新口號:「from e-learning to we-learning(從數位學習到群體學習)」,它鼓舞並引導員工基於同事情和公司愛,而分享所知。

這種方式的學習非常有效,不但訊息能快速傳播,而且比開發傳統數位課程節省許多時間,對於處於金融海嘯陰影下的企業,反而是個新契機,希望有心做訓練變革的公司,不要猶疑,大膽前進吧!( 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 延伸閱讀:
E流企業學習:為何要參加學習社群

■ 如您對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E流企業學習)論壇上發表。








 
 






領導式管理:千金難買「早知道」


作者:陳生民/北京清華大學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讀到《商業週刊》創辦人何飛鵬先生的一篇文章「一位主管的真情告白」,他寫道:「我花了14年才學會主管學,…如果我早知道,其實一年也可有小成,二年早可以畢業,根本不需要走這一趟冤枉路。」

誠如斯言,「主管學」是千金難買的「早知道」。

飛鵬先生是我的老友,這篇文章更正確的說是:一位「老闆兼主管」的真情告白。

 

因為他是做了老闆後,才發現當主管有這麼多的學問。

 

很多像我一樣,二十多年來沒當上老闆,但也曾像他一樣被授與主管職務的人,是不是因為不是自己繳「學費」,就沒有這些感受呢?

 

其實是相同的。

 

我們這樣的人付出的學費是人生的理想與成就感。

大多數人當上主管是被組織委派的,他們不一定走向自己創業,如果能力夠的話,也許會當上專業經理人的最高位置:總經理或執行長,他用的是投資者或是股東的賦予的權力在擔任這個工作,他心中未必有老闆的想法,但當他手上有的資源越多的時候,他難免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就是老闆,其實還不是,他終究是一個專業經理人。

 

專業經理人永遠是站在股東與員工的中間,他既不是資方,也不是勞方(雖然法律上他是勞方),就是因為他能平衡兩者的利益關係,所以才能擔任這個角色。

 

但是,多數當上主管的人未必那麼清楚自己的角色。

多數的專業經理人會犯的錯誤,在「一位主管的真情告白」中有很直率的論述,但我也有些個人的觀察,我就狗尾續貂的談主管有千金難買的10個「早知道」:

第一個早知道:主管該從自己的時間管理起。

 

明白自己的角色是最難的,這不是「我是誰?」

 

這樣的哲學問題,而是始終不明白當上主管,和不當主管有什麼差別?

 

當上主管還是24小時工作—12小時在公司,12小時將手機打開Standby,當我還是個部屬的時候就這麼做了,當上主管還是這麼做,那有什麼差別?

 

勤奮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只想證明我比一般員工多一些心力在工作上而已,其他沒有實質的意義。大多時候,老闆找得到你,你卻找不到部屬。

 

這種主管就是失敗的主管。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都只有24小時,讓這些工作交給適當的人處理,你越能將工作交付出去,就是越好的主管。

 

主管的責任就是將適當的工作交給適當的人,讓每個人的24小時都使用的有價值。

第二個早知道:主管在批評別人時,要心平氣和。

 

指出部屬的錯誤是主管的責任,但如何讓別人覺得心服口服才是本事。

 

事情搞砸了,肯定有很多原因,當主管的人不能完全不扛責任就去指責下屬,這樣做的下場,十有八九部門人員流動率會很高,因為沒有人要跟著你幹。

 

但扛責任不能當濫好人,這樣部屬也不會感激你,反而會瞧不起你。

正確的做法是:先將你的情緒管理好。

 

你沒有任何負面的情緒,你才能將人情與事情分開處理,你檢討自己,也要檢討每個人應負的責任。

 

不會因為平常誰跟你的交情好、誰比較聽話、誰比較討你喜歡,而失去了檢討責任的準繩。

第三個早知道:主管不能言行不一。

 

我不用誠信這兩個字來說明,因為這頂帽子太大,大家會認為是唱高調,但對領導工作來說,部屬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主管是不是可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當主管的人常常會以為自己說過的話,或是做過的事,沒有人會記得,其實大錯特錯,如果有機會聽到部屬在下班後的聚會聊天,你會發現,不管你有沒有說過哪些話,做過哪些事,只要你讓他們覺得你的言行不一致,那任何的小道消息、負面評價、桃色新聞都會套到你身上。

正確的做法是:你相信的就是你做的,你做的也是你所相信的

 

你不能見這個人有一套說法,見另外一個人又有另一套說法,別人只要懷疑到你的「信用」,你就不配當主管,不要小看部屬對你的不信賴,往往這是因為你的主管或是你的老闆已經不信賴你的徵兆。

第四個早知道:主管帶人要先學會帶心。

 

這個原則說起來都有一片大道理,但最困難的是部屬的真實感受。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笑話:在告別餐會上,西蒙又說了他的冷笑話,大家都笑了,但他的秘書雷貝卡卻不像往常笑的那麼開心,西蒙問她為什麼?

 

她說:因為明天開始她不用再伺候他了。

 

平常西蒙還認為自己很有領導魅力,沒想到,這樣的魅力已經隨著他要下臺而結束。

正確的做法是:用開放與分享營造一個表達真實感受的工作環境。

 

如果環境是可以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看法的,真實感受才會流露出來,主管不要用人情來領導,而要用人性來領導。

 

讓他們願意說,願意說出真實感受,你自然就可以以心帶心。

第五個早知道:主管要懂得放權。

 

主管大權在握,手中有許多資源可以運用,部屬大多會聽你的。

 

這時,你可能會得到「天才領導者」、「最成功的CEO」等等美譽,越是中階主管,越能體會到大部門的主管威風,因為他資源多,可以用的權力大,可是這卻是領導力的最大迷思。

 

其實「權散人聚、權聚人散」,當你沒有權力或資源的時候,你要想到還有誰會支持你?

正確的做法是:制定遊戲規則分散權力。

 

權力集中本來就是件危險的事,一方面是如何拏到權力或資源,應該要有明確的規則,一方面要透過規則將權力下授或是分散。

 

如果權力是球場上唯一的球,那就制定競賽規則,讓有能力的人可以循著規則去掌握權力,但是競賽規則必須讓大家願意公平的參與,不要出現有人喊出:「不公平,我不玩了!」

 

但,掌權不如授權,授權不如分權(分享權力)。

 

有的人掌握權力後,本來不該你管的事情,下屬為了拍馬屁,也會向你請示,請你決定。

 

這時候,千萬不要被權力沖昏了腦袋,應該讓適合的人決定,更重要的是,應該將權力下放,讓部屬自己做決定,這樣才能真正的考驗部屬承擔責任的能力。

第六個早知道:主管要做好隨時被替換的準備。

 

不論是高階主管或中階主管,公司如果沒有你就不能運作,那就犯了組織的大忌。

 

你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休假,還要每天收電子郵件批簽呈,或是因為找不到你,公司的工作就無法推動。

 

表面上顯示你很重要,但實質上是給公司帶來不可預測的危險。

 

以前沒有網際網路或是手機的時候,許多公司都有代理人制度,但現在,因為通訊方便了,有的主管說:「我休假的時候還是可以辦公」,其實這是錯的!

 

一方面你沒有機會培養替代你的人才,一方面又使得權力集中在你的身上。

正確的做法是:建立代理人制度。

 

代理人未必是接班人,但你不在辦公室或是你確實需要休息的時候,有人可以替代你做決策。

 

以前我的老闆休假,最常見到的公告是:「出國休假期間,除人事任免權外,由副總某某代理。」

 

代理權是有限的權力,但是透過公開的宣示,可以建立一套制度,使得組織如常的運作。

 

而被授予代理權力的部屬,對他來說是個磨練,因為每個人知道他是代理者,他做錯了決定,一定會有人反應出來,這時權力還是回到你手中的。

第七個早知道:主管沒有個人績效,只有團體績效。

 

項羽武功蓋世、力拔山河,但後來兵敗,愧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

 

主管個人能力再好,如果不能帶領團隊為組織創造業績,下場就跟項羽一樣。

 

我面試銷售主管的時候,發現有的應徵者會強調個人為公司帶來多少的業績,我都不會用。

 

原因很簡單:他頂多是一個超級業務員,做不了一個超級的業務主管。

 

而且,很多時候,他是在搶部屬的業績。

正確的做法是:用整體績效要求自己。

 

部門績效不佳,一定是部門主管的責任;公司業績不佳,一定是總經理的責任。

 

不論有任何理由,主管必須為負責部門的整體績效負責。

 

至於要不要你負責,那是你的更高層主管的許可權,或是董事會的許可權。

第八個早知道:主管要看財務報表。

 

不管你是業務主管,或是行政部門主管,你都要會看財務報表,有的報表是財務資料,有的報表是管理性指標,但我認為最有用的是財務報表。

 

以前,我也排斥財務報表,甚至質疑它的即時性,但後來我發現,財務報表很現實,有收入就代表有努力,沒有收入就代表有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讓公司每個月提供管理用的財務報表,讓你隨時知道你創造的收入、你的支出、以及你的利潤或虧損。

 

如果公司做不到,你自己心中是不是有一份報表來衡量自己的表現。

第九個早知道:主管要用人之長,避己之短。

 

這好像老生常談,其實一點也不。不管談激勵或是談領導統禦,其實關鍵的還是一點:你得承認有的人就是在某一點上比你強,而且他願意為你所用。

 

最常見的主管是和部屬比較哪點比他行,所以和部屬的關係是競爭,而不是整合。

 

以前剛當上主管的時候,常認為展示自己的能力比部屬行,目的是激勵部屬,其實剛好相反,部屬反而認為:「既然你比我行,就讓你來做!」

 

這樣一做二十幾年,自己的擔子卸不下來,還讓真正有能力的部屬離我遠去。

正確的做法是:永遠用讚賞的態度才能激發有能力的人。

 

這道理很簡單,孔雀開屏的時候,你總不能站到它的後面去觀賞。

 

對有能力的部屬來說,我們老是從他的短處來刺激他,他是無法忍受的。

 

只有用正面的態度,才能得到正面的回應。

第十個早知道:主管要永遠樂觀。

 

我也許該這麼說:主管沒有悲觀的權利。企業不能永遠處於順境,你的人生也不會永遠處於順境,遇到挫折,如果你先氣餒了,大概很少人會比你更堅持。

 

我自己的心得,主管或是領導者可以靠後天培養,唯獨這一點,先天的影響較大。我很多時候都會想到:萬一如何…,想樂觀也樂觀不起來。

正確的做法是:培養幽默感。

 

先天的樂觀氣質很多是與生俱來的,但幽默感可以靠後天培養,多讀一些笑話、多看一些喜劇,模仿劇中的情節,讓自己的心情快樂起來,你的樂觀會帶給別人安全感,即便是在鐵達尼號,也不會畏懼船沉的死亡威脅,更重要的是,樂觀會幫助你會找到解決威脅的出路。

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當主管的心得。

 

一個稱職的主管會豐富自己人生的色彩,一個失敗的主管只能躲在陰暗的人生角落。

 

如果「早知道」一點,我保證你的人生是充滿多種色彩的。

 

 ( 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如您對教導力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領導式管理)論壇上發表。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估新的業務員

 


評估新的業務員


 


這個新業務是否……


 


1.      與人相處容易。


2.      有企圖心。


3.      對工作熱誠,願意參加會議或活動。


4.      有自信。


5.      外表宜人。


6.      懂得先規劃。


7.      確實會執行計畫。


8.      會管理自己的金錢。


9.      對業務工作有前瞻性。


10.  對客戶能提供服務。


 


11.  試圖採用電話約訪,或直接陌生拜訪。


12.  很在意業績的低落。


13.  很快的處理書信。


14.  能提供適宜、多樣的保險計畫。


15.  對產品的知識已堪專業。


16.  對以下銷售過程均能掌握和處理得當。


 


 A.           找尋新主顧。


 B.           預先接觸或查訪。


 C.           接觸。


D.           找尋事實。(Fact Finding


E.            處理反對問題。


F.            說明解決方案。


G.           結束及正確收款作業。


H.           銷售追蹤。


 I.              遞送保單。


 J.             建立檔案、適當地提供服務。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師輕鬆讀電子報:【大師輕鬆讀355期】老闆振作15準則

















五分鐘摘要 









不中聽但中用的經營忠告!


文�畧鴘v•克盧傑George Cloutier

如果你的事業賺不到錢千萬別怪罪景氣,反而應該自我反省去找出問題的癥結,只要:永遠把獲利擺第一,用熱忱和決心去實踐「獲利準則」,竭盡所能(還要超越你自己以為的能力範圍)讓公司創造最大獲利,下定決心要不遺餘力地去達成應有的獲利水準,並盡力加以實現。

■獲利準則1:獲利不是一切,是唯一


創造多少獲利,以及手上有多少現金,是唯一重要的商場評量指標,要全力著重於現金流。

 

你必須想辦法跳越任何妨礙你的人或事,不讓這些障礙阻止你達成經營事業的最重要理由:創造獲利。

■獲利準則2:攤開帳目,不要再否認現實


如果獲利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就去找出警訊並加以處理,不要拖延時間,要趕緊行動。

 

大膽嘗試,找出公司哪裡在流失資金,盡全力去堵住缺口,免得一切來不及。

 

採取行動、攤開帳目,找出問題出在哪裡,然後面對一切可以讓公司更茁壯、更進步的現實。

■獲利準則3:先付自己薪水,不要想累積血汗股權


竟然有那麼多企業主認為,在創立事業時,不應該支領任何薪水,這實在很令人驚訝。

 

創投家將之稱為「累積血汗股權」,但如果你公司無法為你的服務,支付符合市場行情的薪水,那就是個嚴重的警訊。

■獲利準則4:想成功,必須把事業擺在第一位


創立事業非常耗費心力,必須把事業擺在家庭、興趣等目標之前,還必須全心全力追求成功。


有時候,創業會和你想跟家人、朋友或社團相處的時間相衝突,假如這對你來說是個問題,你應該現在就把公司賣掉,去別處找個朝九晚五的工作。

■獲利準則5:一流的家族事業,只有一個家族成員


不要用親戚,跨出家族的框框,去找尋最適任的人才來擔任出缺的職務,想要讓自己的公司卓絕出眾,就要根據每個人的資歷和動力,來為每個職務挑選最佳人選。

■獲利準則6:授權,然後以事必躬親為榮


不要以為將工作授權給某個人負責,這項工作就會做好。

 

根據經驗法則,你絕對不可以有超過1個星期不去深入探究、不去確實掌握最重要部門的狀況。

 

而且最好要求部屬每天報告當日狀況,這樣才可以在問題失控前揪出問題。

■獲利準則7:制訂扎實的事業計畫,並且奉行不悖


「獲利優先」可以嚴格控制財務,讓所有人都負起創造獲利的責任,而不只是支應開銷。

 

不過要確實讓員工了解你的計畫,並且要他們負起責任。

 

要做到這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金錢誘因,讓大家努力在預算和時限之內達成目標。

■獲利準則8:永遠依績效給薪


只有薪水能驅策你的員工,創造出富有激勵效果的機會,讓員工為了賺更多錢而更加賣力。

 

個人的薪水都應該要有30%到100%是根據工作績效而定。

 

最賣力工作的人會樂見有這樣的賺錢機會,因為這會大大提升他們的整體薪資。

■獲利準則9:要知道,你是在經營事業,不是在比人氣


你不必擺出國王的架勢,不過應該表現得像是指揮部隊的將軍。

 

下達明確的指示,並制訂精確又詳細的營運計畫,要求大家用數據來經營,要專橫地貫徹命令而且永不放棄,還要建立這樣的心態:沒有理由,成敗論英雄。

■獲利準則10:經營事業是要獲利,不是要付錢給供應商


永遠不要按時付錢給供應商,要盡可能延遲付款,就愈有機會利用他們的現金替自己賺更多錢。

 

隨時和供應商溝通你目前的狀況,不要逃避他們或拒絕跟對方談話。

 

你的目標不是要破壞你們長久以來的關係,而是要設法讓你公司取得優勢。

■獲利準則11:假如你不得不聲請破產,要愈快愈好


假如你要根據破產法進行重整,要愈快愈好。

 

善用法律的優勢,就能建構出有利的重整方式。

 

好好運用破產法帶來的充足收入來源和資產,不只要讓事業生存下去,還要從頭開始重建你的事業。

■獲利準則12:把業務人員當成最好的朋友,而不是當成丈母娘


不論時機好壞,都要全心全意創造更多業績。

 

不要把業務人員當成不速之客,要走出辦公桌,捲起袖子幹活。

 

商場上的現實是,你公司的成敗,取決於公司業務人員的才幹和績效。

 

不要用你對待丈母娘的態度對他們,而是要跟他們密切合作,規畫並執行嚴謹又有效的業務策略。

■獲利準則13:不要去想高爾夫、渡假會議、商展等浪費時間的事情


薪水等資源是極其珍貴的,不能夠浪費在毫無效益的活動上。

 

盡量鼓勵競爭對手去打高爾夫球、帶全公司參加渡假會議、去參加激勵大會和商展。

 

當他們去外面浪費時間的時候,你正好可以努力拉走他們的顧客,那才是這些活動真正可以發揮的益處。

■獲利準則14:團隊合作被過譽了,根本不管用


要給予員工穩固的領導和架構,然後著重於個別員工的表現

 

。在「團隊中沒有『錢』」,倘若你想要收到成果,就要交由特定的人去做,要他們對你負責、給他們必要的資源,然後持續監督他們的進度。

■獲利準則15:問題不在景氣,在你


不要拿不景氣當藉口,趕緊採取行動,降低成本,積極提升業績,並開除任何表現平平的員工,力求反敗為勝。

 

如果你的業績下滑,資金也在流失,就要全憑你自己去處理,要認清新的市場現實,努力創造新的業績。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5期〈老闆振作15準則〉】





名人部落格 









現代職場經濟學


文�疞K自《為什麼老闆要裁員不要減薪?》,時報出版

■到網拍購物容易產生糾紛


在網路上購物,由於事前很難確認商品的品質,所以經常發生消費者受騙買到贗品的例子。

 

這是委託人和代理人的問題之一,也是起因於「訂定契約前」存在「隱藏的資訊」而引發的問題。

 

若是置之不理,很容易就會變成優質商品(真正的名牌包)的賣方減少,只剩下想強行推銷劣質商品(贗品)的賣方,這種情況稱之為「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有賺頭的投資機會風險大


假設市場上同時存在報酬率高的優質投資機會,以及完全無法獲利的惡質投資機會。

 

如果多數投資人都知道市場上存在「隱藏的資訊」,並且提高警覺的話,投資機構要推銷投資商品就會變得異常辛苦,所以積極推銷優質投資機會的人就會消失,因為與其辛苦地向別人推銷,不如自己直接投資賺錢就好。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推銷惡質投資機會即使同樣要花工夫推銷,但只要有少數人受騙上當,就能大撈一筆,所以推銷惡質投資機會的人會一直食髓知味。

如果有人告訴你某項投資很有賺頭,那麼便是惡質投資機會的機率八成很高(你受到詐欺的可能性也很高)。

 

投資人因為受騙而蒙受損失的情形,之所以很難減少,原因就在於劣幣驅逐良幣。

■明星大學比較吃香


為了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販售優質商品的賣方,只要向買方發送「有關品質的資訊」,讓對方能夠接受到此一訊息即可,這在經濟學上,稱之為「發訊」。如果發送的訊號,是劣質商品的賣方模仿不來的,許多買方就會相信其可信度。學歷就是那種訊號的典型範例之一。

許多在大學教書的經濟學教授,儘管老是感嘆上課的學生不好好唸書,但另一方面卻又能夠理解,為何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很少會有人想真心學習。

 

其實這些教授早就從經濟學的概念得知,這些學生當初入學時,是以獲得「○○大學畢業」這項文憑為目標,因為他們希望,這張文憑能夠為未來的就業創造有利的機會。

■市場會消失?


現實中的經濟交易,優質與劣質的交易對象及商品往往龍蛇雜處混在一起。

 

如果能夠事先獲得有關商品品質的資訊,理論上應該就能排除劣質的交易對象和商品,但在無法事先獲得充分資訊的情況下,反而只會剩下劣質的交易對象和商品,這就是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

 

一般來說,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的方法有兩種。

 

其一,譬如販賣優質商品的一方,可以經常設法發送品質相關的訊號,證明自己的商品品質良好。

■「發訊」與「篩選」


另一個方法是,缺乏資訊的一方可以努力挖掘對方擁有的真正資訊。

 

譬如醫療險或意外險這類保險,容易引發只有常常生病或發生意外的高危險族群投保,因而在投保的注意事項中,保險公司常會請投保人提供健康檢查報告,藉以判定投保人的健康狀況。這種防堵漏洞的方法稱為「篩選」。

此外,在先前關於「發訊」的說明中提到,會發訊的一方通常是賣方,但正確來說,發訊的一方其實是在資訊上占有優勢的一方。

 

以先前的二手車為例,因為賣方在資訊上占優勢,所以賣方會發送訊號。

 

然而負面的例子則是,股票的買方會故意發送「我們並非為了惡意侵占公司而買股票」這種訊號,好左右公司的股價。

總之,不管是買方或賣方,掌握重要資訊的一方試圖透過某種努力,以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這種問題,就是「發訊」。

 

反之,不管是買方或賣方,掌握資訊的一方試圖透過某種努力,從對方身上挖出資訊,就是「篩選」。

■老闆要裁員不要減薪的道理


綜上所述,假設你的公司被迫要縮減2成人事費用,老闆正在煩惱該執行以下哪項方案:A:斷然全員「減薪」2成、B:斷然「裁員」,開除2成員工。

 

這時老闆如果想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就只好選擇B,因為如果選擇A,受到其他公司高薪挖角的優秀員工,就會選擇離職,而工作能力差的員工,則愈可能會選擇繼續留任原公司。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結論就是應該選擇B,按照員工的績效排名,裁減2成員工。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5期〈老闆振作15準則〉】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智慧】大師經典著作:《有效的經營者》















主題學習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智慧】大師經典著作:《有效的經營者》


效能(effectiveness)與行動(action)是《有效的經營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全書的兩個關鍵詞。

 

誠如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言:「知識淵博的主管比比皆是,高效能的主管卻寥寥無幾。

 

而主管並不是因為『知』而坐領高薪,而是因為『行』——做對的事。」

杜拉克在《有效的經營者》的序言中寫道,他之所以對於主管的「效能」產生興趣,起因於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政府從企業、大學及各行各業,徵召了許多優秀人才擔任行政管理工作,然而有些人很容易就成功了,有些人一樣有能力、有經驗,卻失敗了。

 

「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問題引發了杜拉克的好奇,因而展開有系統的研究,希望能找出:「什麼事情是高效能的主管所做、而其他人都沒有做的?」

 

或者反過來說:「什麼事是高效能的主管所不做,但其他人都很容易會做的?」

至於高效能主管都會做些什麼事呢?

 

杜拉克在觀察、分析後,將之歸納成5種習慣或技巧,分別是:做好時間管理、將心力投注在有所貢獻上、讓每個人發揮所長、專注在最能達到成效的工作,以及制定有效的決策。

如果你以為「成效」是一種天賦異秉的能力,致使某些天才卓越出眾,那麼杜拉克寫這本書就是要打破這個迷思。

 

他強調,「有效性並非天生自然的事,而是一種習慣,一定要經過努力才能加以培養。」

 

換言之,「有效性是可以學習的,而且也是必須加以學習的」。

在撰寫《有效的經營者》時,杜拉克曾就「主管效能」這個議題展開廣泛搜尋,卻沒有找到任何一本,所以他稱「這本書是關於這個議題的『第一次討論』」,並且很希望不會變成「最後的討論」。

 

四十多年過去了,他所提及的5個習慣,或許「知」早已不成問題,但是付諸「行動」,卻依舊是每個知識工作者的重大考驗。

聰明才智與成效,關連度很低

如今我們在英文書籍或文章中,讀到「executive」這個字時,通常都會翻譯成「高階主管」,而「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則是首席高階主管,或稱為「執行長」。

不過,在《The Effective Executive》這本書裡,「executive」(中文版翻譯為「經營者」,亦常見翻譯成「管理者」「主管」)其實是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或專家,亦即「由於其地位或知識的關係,他們在其日常業務上所做的決定,可對組織的整體績效及成果,發生重大影響」的一群人。

 

而「executive」的首要任務,就是「獲致成效」(to be effective)。

 

杜拉克說,「獲致成效」與「執行任務」(to execute),幾乎是同義詞,所以無論是組織的高階主管,或是基層經理人,只要是「executive」,做事一定要有成效。

■1 為什麼要追求成效?

在《有效的經營者》中,杜拉克開宗明義就提問:「為什麼需要有效的經營者?」

 

他認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現象,就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大組織的存在。

 

而知識工作者是用「頭腦」(知識、觀念、學問)工作的人,不像體力勞動者可以用明確的產品品質與數量,來評定他做得好或不好,所以我們「不能認為組織裡成員一定都有高成效,也不能在輕忽有效性的問題」。

杜拉克指出,知識工作者不像體力勞動的工人,能夠以挖出一條溝渠,或製造一雙皮鞋來評斷其效率或成果,因為知識工作者生產出來是知識、構想、資訊等無形的產品,還必須仰賴其他知識工作者將這些無形的產品,當成「投入要素」(input factor)加以使用,才能有具體的「產出」(output),變成具體的成果。

 

因此,「無論多偉大的智慧,若未能將之應用到行動或行為,僅是無意義的資料而已。」

■2 成效的阻礙

對於身處在組織裡的知識工作者或經理人而言,即使已經體認到追求成效的重要性,但是仍會受制於4個無可迴避的現實環境,以至於無法發揮成效。

 

所以杜拉克才會特別提醒:「若不特別努力學習有效性,就無法成為有效的經營者。」

(1)經營者的「時間」可說都不屬於自己,很容易就被上司、同事、部屬或其他人的重要事情給占據了,久而久之難免淪為「組織的俘虜」,無法有專屬的時間,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

 

(2)經營者總是會被無盡的「日常業務」纏身,迎面而來什麼任務、什麼人,就疲於奔命地執行或應付,無暇思索自己究竟該在哪些重要的事情上集中心力,以做出貢獻和成果。

 

(3)組織裡充斥著學有專精的知識工作者,也有以功能別劃分的部門。

 

而前面提過,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往往得仰賴其他人或部門加以應用,才能變成對組織有貢獻的產出,所以知識工作者必須耗費相當心力,來與其他部門的人或上司互動溝通,才能提高自己的成效。

 

(4)經營者鎮日埋首於處理組織內部的事務,只能透過厚厚歪歪的透鏡,去理解外面的世界。

 

偏偏,「組織本身並沒有成果存在,所有成果都起於組織外部,來自於顧客」,所以很容易就與外部環境產生隔閡或脫節。

■3 有效性是可學習的

「在我所遇到的有效經營者當中,他們在氣質、能力、工作、工作方法、性格、知識乃至於興趣,都是千差萬別。

 

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具備完成應該做的事情的才能。」

 

杜拉克反覆強調,有效的經營者都有一個習慣:會設法將這項才能與性格,連結到有效的工作方法上;

 

而且,一個人無論何其聰穎、勤勉、博學、想像力豐富,「只要不是依照這個習慣來工作,大抵上都不會是有效的經營者」。

「人類歷史很明白地揭示:各方面都無能的人是最多的。」

 

杜拉克認為,組織欲獲致成果,絕對不能仰賴萬能的天才,也不能期待工作者或經理人的能力不斷精進,我們需要的是透過工作方法與工具的改善,所以需要反覆練習有效性,直到養成一種習慣為止。

關鍵在於「貢獻度」,而非努力程度

大部分人在工作上,目光都是「朝下的」:關切自己努力做了哪些事、組織及上司對他們負有什麼義務,以及自己應有的權利等等。

 

然而,杜拉克強調,一個人無論職位多麼高,只要是把行動焦點放在「自己付出的努力」上,這個人就是「部屬」,稱不上是「主管」。

 

因為,追求成效的人會在埋首工作之餘,抬起頭來看看組織的目標,然後自問:「如果要大幅提升組織的績效及成果,我所能貢獻的是什麼?」

唯有把焦點放在貢獻上,人們才能將注意力從自己狹隘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所屬的工作部門中抽離,轉移到整個組織的績效上,仔細思考自己的知識、技能和部門對整個組織及其目標,能夠發揮什麼作用,也才不會把目標訂得過低,或是追求錯誤的目標。

■1 展現績效的3個領域

杜拉克指出,每個組織都必須在3個關鍵領域裡展現績效,如果無法在任何一個領域展現績效,組織將日趨衰亡。

(1)直接成果:即組織需要直接看到的成果,如銷售額和利潤之類的經濟成果。

 

(2)建立價值:每個組織都需要信守一些根本價值,並且一再反覆重申其重要性。

 

就好像人體需要維他命和礦物質一樣,組織如果缺乏根本價值,就可能日益衰頹,陷入混亂和癱瘓。

 

(3)為未來培育人才:組織必須時時注入新血,才能持續提升人力資源的素質,確保組織的永續經營,所以必須設法在今天培養出能在明天擔當營運重任的人才。

■2 傳遞知識,使專家有效工作

知識工作者不能假設外行人應該設法了解專家,或是有能力了解專家;相反地,他們若要有所貢獻,就必須承擔起傳達知識的責任,讓別人能夠了解他們的專業,如此也才能夠讓別人將他們的產出,轉變成對組織有貢獻的成果。

 

因此,他們會這樣詢問自己的主管、部屬和同事:「為了能讓你對組織有所貢獻,你希望我能貢獻什麼?當你需要我的貢獻時,你希望我如何貢獻,以什麼樣的形式貢獻?」

■3 建立有效的人際關係

在組織裡,好人緣無法藉由擅長經營人際關係而得到,而是必須建立在讓自己的工作有所貢獻的基礎上,如此就能符合有效人際關係的4個要件:

(1)有效溝通:杜拉克認為,真正有效的溝通,必須是「由下而上」的。

 

如果兩人的關係是上對下,根本不可能有效溝通,因為部屬只會聽進去他想聽的話,而非上司反覆叮囑的事。

 

所以,部屬應該向上司傳達他想要貢獻什麼、別人期望他貢獻什麼,而主管則有權利和責任判斷部屬所建議的貢獻是否有益。

 

主管也可以試著這麼問:「組織和我(主管)究竟應該對你要求什麼貢獻?

 

應該期待你做到什麼?

 

用哪種方法才能有效地活用你的知識與能力?」

 

(2)團隊合作:這是一種橫向溝通,透過自問:「誰必須運用我的產出,以達到高成效?」就可明顯得知,高效能的工作,往往是透過團隊(由具備不同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組成)來完成的。

 

(3)自我發展:當一個人自問:「要提升組織的整體績效,我能提供組織什麼重要貢獻?」

 

他其實就是在問:「我需要什麼樣的自我發展?

 

為了產出我應有的貢獻,我應該取得哪些知識和技能?

 

我有哪些專長可以應用在工作上?我必須為自己設定什麼標準?」

 

(4)培養其他同事:專注於貢獻的人,追求卓越,但是也能激勵他人(無論是部屬、同事或上司)致力於自我發展。

>>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經理人月刊》11月號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智慧】忘了你自己,就會知道該怎麼做


國光生技董事長 詹啟賢

放下自己在組織裡的職位、升遷、利害關係,而以組織的未來做為出發點來思考,就能選擇真正正確的事。

 

杜拉克說:「忘了你自己,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

醫界出身的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不僅是知名外科醫生,更曾擔任奇美醫院院長與衛生署長,生涯橫跨醫界與政界。

 

在他看似與商管無關的職涯中,其實與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有一段淵源。

22年前,詹啟賢在美國洛杉磯波莫納醫院(Pomona Medical Center Hospital)擔任外科主任時,杜拉克正好在同一地區居住與任教,詹啟賢不僅曾在課堂上聆聽杜拉克親自授課,更擔任過杜拉克的主治醫生。

不過,一直到回台接任奇美醫院院長,成為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者後,詹啟賢才深刻體會到杜拉克帶給他的啟發與影響。

 

詹啟賢回憶,當年搭機返國前,同事送他一本杜拉克的著作《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開啟了他對「高階經理人該做什麼」的反思,此後在許許多多面臨抉擇的時刻,他都從杜拉克的書中找尋答案。

明白職責,就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詹啟賢表示,不管是在醫院或政府組織,經理人最常遇到的難題,就是如何在「組織目標」與「經營現實」中做抉擇。

 

例如他在奇美醫院擔任院長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追求醫療品質與服務本質的同時,做到永續經營?

 

轉任衛生署長時也一樣,政策如何做到讓眾人滿意,但又有長遠規畫?

 

尤其政治上常有各種短期的利益需求,更是不簡單。

從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一書中,詹啟賢找到了答案。

 

杜拉克並沒有在書中說明如何抉擇的步驟和方法,卻以一句話點出關鍵,「你要忘了你自己。」

「放下自己在這個組織未來的升遷、能否繼續擔任這個職位,而以組織的未來做為所有
規畫的出發點,就能選擇正確的事,」詹啟賢說,「不把自己的利害算在內,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

詹啟賢自認從杜拉克身上學到的最重要一堂課,就是「職責優先」(mission always
comes the first)」。

 

釐清「這個機構的職責是什麼?」

 

是經理人擔任任何職務時,必須釐清的第一件事。就像了解醫院的職責是救人與服務,就不會迷惑於報表數字;

 

了解衛生署的職責是全民醫療保障,就能抗拒政治利益的不當要求。

因此,即使近年來很多公私立醫院都讓各部門擔負績效,但詹啟賢在奇美醫院擔任院長時,從不讓部門科主任看報表數字。

 

他認為,績效是上層管理者的職責,讓醫生背負業績壓力,很可能會迫使他們做出違反「醫院」職責的選擇。

但詹啟賢也強調,自己絕不是只談理想,無視於經營的現實面,只不過,「少花一點錢,讓報表更好看;

 

或是只要經營得下去,就拿出更多資源來服務更多病患、把醫療品質做得更好,我寧可選擇後者。」

 

他認為,管理絕對不應該以業績為最高導向,只要組織能夠活下去,就該把資源投入到組織真正的職責工作上,例如擴大服務範圍、提高品質,這才是經理人真正被賦予的任務!

做對的事,不代表要有人犧牲

詹啟賢感嘆,「忘了你自己」這句話看似簡單,落實卻不容易,「畢竟人性很難不去考慮自己」。

 

因此,他從杜拉克學得的第二個管理領悟就是:「一定要取得平衡。」

 

即使是有時效要求的事,但除非不在某個時刻前做,就會危及生存,否則只要方向不變,各方面的需求都應兼顧。

他說,經理人很多時候會對員工說:「為了更遠的目標,必須請大家犧牲一下。」

 

但詹啟賢強調,「我從來不講這句話,因為這就喪失了平衡」,選擇做對的事,不代表一定要有人犧牲,經理人做任何事都不該想一次到位,必須照顧到過程中各方面的不同需求,不管是病患、員工還是股東。

 

這樣或許速度會稍微慢一點,但至少不會引發不必要的反彈、欲速則不達。

詹啟賢認為,工作或人生都要求取平衡,才能走得長遠。

 

例如在擔任奇美醫院院長時,有幾次員工在迎新餐會上和他道謝,「謝謝院長,我一定會全力以赴!」他都當眾人面馬上回說,「不要全力以赴,八成就好,兩分留給自己。」

 

詹啟賢笑說:「我從不期待別人做到百分之百,我這樣安排自己,也這樣要求別人,這才符合人性。」

不管是在民間機構或政府部門,杜拉克對管理者的指點,給了詹啟賢在管理思維上很大的刺激。

 

他說,杜拉克是從非常高的層次,給予經理人精神內涵與意義(philosophy)上的指引,這比起議題面或技術面上的建議都來得更重要。

畢竟唯有找出「目的」,然後從「人性」出發,做到「平衡」,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好經營管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1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手管理電子報:成功來自三個世界













放手管理 







深入探查你的欲望


意向和決心並不只是心靈狀態。它們具有能對免疫系統產生影響的電氣化學連結。

 

 ——諾曼•卡森斯(Norman Cousins,美國作家)

放手式管理者永遠想更深入,他想要找出和他共事者的欲望底下是什麼。

 

他不只想知道你要什麼﹔還想知道你為什麼想要。

 

那更能告訴他到底可以如何幫助你。

 

問這些問題,能讓他在幫助某人時,不只了解對方的真正欲望,更看到它們的底層源頭。

一名員工可能會說:「我想要開賓士。」

 

你身為一名教練,會更深入去問:「為什麼你想要一輛賓士?」

「我想要性能非常穩定而高品質的交通工具。」

「你現在能怎麼做,才不至於讓這個願望永遠只是在遙遠的未來等著?」

或者,你正跟一名新進員工會面,談她的事業目標。她說:「我想變有錢。」

這是個好的開始。

 

但為什麼?

她說:「我想要安全感,讓我不必擔憂下一塊錢該從哪裡來。

 

我想要有足夠的錢,讓我能對別人慷慨大方,讓我能幫助別人,也許還能捐點錢給慈善機構。」

 

那就是深層欲望所在,也是你能幫她在此刻了解到的一點。

要引出員工的最佳表現,放手式管理者可採取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了解他們的深層欲望所在。

 

一旦你知道那些是什麼,你就能把你的開導和訓練行為放在適當的脈絡中進行。

 

你是在幫助他們獲得他們想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

當你能使他們一開始不好意思講的深層願望浮現時,你就會讓他們看到,其實可以在此時此刻就活出他們所夢想的那種生活,而且背後有你的全力支持。

 

否則,你的員工是在毫無方法的情況下追求著那些目標。

 

他們會擱淺在自己的未來之中,沒有人能拉他們一把,順道載他們回家。

你會幫助他們找出方法來。

 

如今他們有的不是一些要賺到幾百萬才夠的目標,而是要成為一個有效率的人這項企圖心。

 

他們現在擁有企圖心去找出自己內在擁有哪些能創造出財富的特質。

在你的開導之下,他們能將達到自己願望的方式重新格式化(reformat)。

會想要某種東西,往往是因自己處於軟弱的位置。

 

當你「想要某樣東西」時,其實是在說「我大概永遠也得不到它,但願我能。」

 

想要其實強調了缺乏。

 

所以它裡面沒有自我肯定。想要什麼的時候,是無法產生自信的。那就像讓自己沉溺在一個以恐懼為根基的願望之中。

工作場所中大部分的人,都身處於這片由害怕的願望所形成的煙幕中。

 

你身為一名教練,就要以你的技能把這片煙幕去除。

 

你要幫助他們藉由每一項貢獻己力的行為往內心觀照,發現自己的生存目的,讓它不至於獨自活在一個疏離遙遠的未來之中。

再沒有比一個穩定的目的更能讓心靈放鬆──那是個靈魂能以智慧之眼凝視的焦點。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英國著名小說家)

於是,你的團隊成員會把他們的目的從想獲得的東西上轉移到想要的生活方式上。

 

奇怪的是,他們這樣反而更快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財富順著生活方式流入的速度,快過於追上驟然冒出的想要之念。

 

很快地,你跟員工所進行的事業發展方向會談就會轉移焦點:

 

它們已經不是那些被交叉分析法和稅務科目上列為成功指標的傳統目標了,你已經在團隊中創造出一種單純想要做出實質改變的欲望。

你能把這項做法應用在任何地方。

 

你會被要求對一群人發表談話,你並不想當個多厲害的演說者,而是在跟你所談話的人群產生連結。

 

如今你在乎的就只有形成連結。

 

沒有聽眾,你也當不成演說者,所以你學習到如何透過傾聽的過程來發言。

我曾在聖塔摩尼卡大學(Santa Monica)研究所開過一門演說技巧的課程。

 

我走上講台對學生展開教學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果要我用四個字來說明這一整年的課程目的,就是這四個字。」

 

我在白板上寫下:「只要連結。」

 

然後我說:「這就是你們要做的,這就是你們要擔心的重點,你們也只要在乎這點就好了。」

有些學生問,是否能給他們看一些拍攝自己演說情況的錄影帶,好讓他們知道哪些地方該改進。

 

我說:「你們的焦點錯了。

 

如果我要拍,會去拍你們的觀眾,而不是你。

 

然後我們一起坐下來觀察觀眾,而不是觀察你。

 

重點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是他們是否感覺到和你產生了真正的連結。」

當你的直屬部下想要某樣東西時,問一些能讓他們更深入思考的問題。

 

是什麼驅使那股欲望產生?

 

如果某個人說:「我想變得很有名。」

 

你可以問他:「為什麼你想變得很有名?」

 

他可能在一時間脫口而出:「因為有名的人能造成一些改變,而且人們會很注意他們。」

 

你再問:「那麼,你為什麼不造成一些改變,讓人們注意你?

 

因為現在你就可以造成改變,不必等到有名。

 

你有個一直以為未來才能達成的欲望,但其實你現在就可以付諸實行了。」

你可以帶領人們脫離最軟弱的處境:「天哪,我真希望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但我大概一輩子也得不到。」

 

然後引領他們去把自己想要的放棄!

 

如果他們想要被人欣賞,他們可以放棄得更多。

 

不用多久,每當他們想到某種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就能對自己說:「我要把它放棄掉!」一旦他們開始練習這麼做,他們就會把時間花在安靜的沉思上。

 

不久之後,在他們平靜思考的時候,他們就會了解到:「如果我必須把它放棄掉,不就一定已經擁有了嗎?」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境規劃 成功奠基


企業的盛衰興亡,除策略、技術、核心能耐、經營管理能力等內在因素外,也深受外在環境如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政治更迭、人口變化、社會演進、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成為企業用以預應環境變化的管理工具之一。


情境規劃是預先設想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擬定解決方案並加以預演,一旦預想的情況成真,即能靈活應變,將衝擊減至最低,更能因為較競爭者快一步洞燭機先,贏得下一輪賽局的發球權。


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即是善用情境規劃,建構長期優勢的箇中好手。


1972年該公司「情境規劃小組」模擬了一項名為「能源危機」的情境,預先設想可能發生的情境並發展解決方案。當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宣布石油禁運政策時,其應變力超越所有競爭者,從而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石油公司。


1984年,殼牌石油再次藉由情境規劃強化優勢,當時每桶石油價格為28美元,情境規劃小組成員模擬石油降價至每桶15元的情景,並研擬解決方案,當1986年4月石油劇跌至每桶10元的歷史新低,因殼牌石油已預演過每桶15元的情景,因此能夠從容應變,不但安度危機,更在石油價格崩落後購置大量油田,從此掌控了多年的價格優勢。


2006年卡崔納颶風重創美國紐奧良,美國政府因應變不力引起批評聲浪。


但長期扎根情境規劃的殼牌石油,全球重要營運總部就在當地,針對事先預擬的因應對策加以應變,成為業界標竿學習的對象。


歸納專家學者的論述,簡述情境規劃步驟如下:


一、界定規劃範圍、時間範圍,聚焦議題。


二、認定關鍵決策因素(Key Decision Factors, KDF),找出影響情境發展或決策的各項關鍵因素。


三、分析外部驅動影響因子(Driving Force)。


分析環境中各種驅力,以「重要性」與「不確定性」為座標軸線,將各項外部驅動影響因子予以定位。


四、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擬定解決方案及行動策略。


連結驅動影響因子,得出情境內容的主體架構,據以分析因果關係,規劃出未來可能發生情境,針對不同情境展開故事描述,從各種情境中推敲、發展出行動策略。


情境規劃必須與策略規劃及組織學習緊密結合,當情境規劃小組模擬出未來的情境,其實也正提醒著管理者及所有組織成員,眼前所運用各項管理制度與流程,可能無一適用於未來的經營形態,必須改變經營模式、想法、觀念、心態與價值觀。


藉此激勵及促動組織成員深入思考未來,解凍及重塑心智模式,積極學習新事物,共同思索修正模式,落實解決方案及行動策略,方能創造未來的成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摘 









贏家智慧─從科技產業看新世紀管理典範


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管理的典範已然轉移。

 

歷經網路革命、自由化浪潮和金融海嘯等洗禮,在這個大幅變動的時刻,台灣企業該如何掌握創新和變革的契機,調整策略和方向,才能屹立不搖?


黃河明先生過去在惠普服務長達二十三年,在資策會擔任董事長期間又參與產業、科技、經濟和國家發展的討論,他長期關心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在書中希望以前瞻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針對知識社會的新現象,整理出獨到的管理觀點,並嘗試提出未來的發展藍圖,以做為企業變革和創新的參考。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檢視跨世紀科技公司的策略轉折,以及探討變動時代下的經營智慧,特別針對面臨困境的企業該如何調整經營方向和策略,以求在新經濟適應和生存,提出了最真切實用的建議。





贏家智慧─從科技產業看新世紀管理典範 







科技公司跨世紀轉折


進入21世紀,歷經網路泡沫、全球金融海嘯,世局多變令人難以預料。

從企業併購到變革、轉型,從專屬系統到開放、分享,面對產業掀起的龍捲風暴,你準備好了嗎?

九一一恐怖攻擊活動造成全世界的震驚,美國如此強大的國家,居然無法確保自己國土的安全,象徵金融帝國的世界貿易大樓遭受攻擊而化為灰燼,確實令人難以置信。全世界許多舊思維隨著世紀交替而過時,新的挑戰正考驗著人類。

 

企業面臨不同的世界,如果沒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往往無法調適。

 

過去幾年間,大企業的併購、破產和虧損時有所聞,執行長的折損率也達到歷史性的高峰。

 

台灣在世紀交替之際,發生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也成了華人世界落實民主的先鋒地區。

 

民主的落實雖然使台灣進入真正民主國家之林,但是民進黨八年的執政令全民失望,經濟發展方面尤其差勁,因此2008年人民又用選票將政權交給馬英九和國民黨團隊。

世局的多變令人難以預料,經濟和產業也動盪不安,本世紀一開始經濟方面就先歷經網路泡沫引起的衰退,後來雖短暫恢復成長,沒多久又陷入了美國次級房貸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信用緊縮、消費者信心大跌,各國政府被迫祭出各種非常手段,以挽救危急的情勢,企業經營面臨前景不明的環境。

歐巴馬改寫歷史


撰寫本書之時,美國正在進行總統大選,首先上演的是兩黨的初選,最令人矚目的當然是歐巴馬(Barack Obama)和希拉蕊(Hilary Rodham Clinton)的拉鋸戰,扣人心弦。


一年前歐巴馬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參議員,由於具有非裔血統,政治歷練又遠不及希拉蕊,大家普遍並不看好,沒想到他善用美國民眾求變的心態,同時較為年輕有活力、擅於拉攏年輕選民,演講又具魅力,因而贏得最後的勝利。

 

在選舉經費籌募上,不熟悉全國性選舉募款運作的歐巴馬,藉由網路和手機的宣傳,募款總額甚至大幅超越希拉蕊,最後在全球的驚嘆聲中當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接著下來的幾週,歐巴馬到處演講拜票,他以「改變」為選戰的主軸,充分掌握美國選民渴望求變的心聲,所到之處,掀起聽眾的熱情支持,造成一股歐巴馬旋風。

2008 年 11 月 4日,美國人終於用選票改變了他們的歷史,歐巴馬擊敗共和黨候選人麥坎(John McCain),是美國歷史上具開創性的新里程碑。

 

在二十年前,絕對不會有人相信一位非洲裔的參選人能夠成為美國的總統,歐巴馬能夠以壓倒性的多數贏得大選,代表美國人的價值觀和期望有了戲劇化的轉變。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


不只政治發展充滿驚奇和意外,同樣令人驚訝的意外也發生在經濟和產業的演變。

開始於2007年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愈演愈烈,到2008年 9月甚至引發全球的信用緊縮和金融危機,產業的經營環境處處充滿著新的危機。

 

著名的公司如雷曼兄弟宣布倒閉,花旗銀行和美國三大汽車廠等焦急地等待政府的紓困,歐洲和日本許多知名的大銀行和大企業也出現嚴重虧損,甚至亟需政府協助或接管,以度過難關,時局之演變和發展實在難以預料。

 
台灣的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受到這波景氣急凍的衝擊,2008年第四季GDP較上年急速衰退8%,前所未見。主計處估計GDP將連續五季衰退,2009年的衰退將達4.2%;

 

根據海關的統計,台灣2009年第一季的出口金額比上年同期巨幅滑落36%左右。

 

高科技公司在這波劇變中,有不少公司因此沒落沉淪,環境考驗著每一家企業的體質和應變策略,決策的優劣和執行的績效不只影響未來的發展,很可能也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以電腦產業而言,其實更早之前就已出現劇烈的洗牌現象。

電腦產業刮起龍捲風


電腦產業在新世紀開啟之際就出現了劇烈的變化。

 

2001年 9月初,惠普宣布併購康柏,這是有史以來電腦產業金額最高的併購案,也是爭議性極高的一個決定。

 

宣布當天,惠普股價大跌18%,市值縮水超過60億美元;

 

過了幾天,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九一一恐怖攻擊,惠普、康柏的股價再度應聲倒地,使得原本就備受質疑的併購決策更顯得是一大錯誤。

 

接下來的幾個月,惠普的經營團隊和創辦人家族成員歷經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爭鬥,美國媒體把這場惡鬥看成是一齣肥皂劇。

 

惠普的執行長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雖然以過人的膽識與毅力贏得股東投票的勝利,卻因後續的好幾季無法達成預期的併購成效,於2005年初被迫離職。

 

接任惠普執行長的賀德(Mark Hurd),作風與菲奧莉娜非常不同,卻能帶領惠普突破困境、轉危為安。

 

現在惠普又併購EDS,營收超越IBM,成為全球最大的資訊公司,惠普驚濤駭浪的變革過程蘊含了現代企業經營的豐富研究題材。

 


2001年引起廣泛注意的還有一個消息,IBM宣布要退出零售PC的業務,也就是消費者的PC市場。

 

IBM是個人電腦規格的主要制定者,藉由IBM PC的成功,相容的個人電腦才得以蓬勃發展。

 

沒想到正因個人電腦規格的標準化,投入的競爭者很多,反而迫使IBM逐漸撤出消費者市場。

 

IBM在 1990年代初期歷經危機和變革,董事長兼執行長艾克斯(John Akers)被迫離職,由外面聘請的CEO葛斯納(Lou Gerstner, Jr.)領軍,積極改變,他強調重視顧客的需求,以電子企業的新藍圖成功轉型,讓IBM恢復往日的光榮,在功成身退後他寫了一本暢銷書《誰說大象不會跳舞》,強調產業中的大象也能跳舞。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執行力 







行走江湖靠的是一個「誠」字


在清代一些著名的鏢局中,當家人是從來不提「忠誠」這兩個字的。

 

或許,這些武人們在經過諸多江湖的驚濤駭浪後已經有了對「忠誠」二字最好的感悟。

 

他們能從鏢師的言談舉止裡看到是否有「忠誠」這兩個字。

一個優秀的鏢師不必讓當家人來講這兩個字,一踏進鏢局的門,這兩個字就應該,也必須刻在自己心裡。

閱覽中國鏢局的歷史,你幾乎找不到有鏢師會在路上將鏢銀獨吞而逃走的。那麼,是什麼將他們的忠誠度塑造得這麼高,乃至趨於完美呢?

難道所有的鏢師一進鏢局就會變成一個忠誠之人嗎?

 

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解釋應該就是:當家人與鏢師們的共同努力將「忠誠」二字永遠地刻在了鏢局發展史上。

 

而一部鏢局發展史就是由千千萬萬位鏢師演繹的壯麗的忠誠史、英雄史。

以拳把式聞名「南七北六省」的山西人左昌德(江湖人送綽號「左二把」)二十五歲就在蘇州開設了玉永鏢局,一年後改為昌隆鏢局。

 

從此,他開始了保鏢生涯,走遍大江南北,曆三十餘載。在這三十多年裡,跟隨他的武林高手數不勝數,很有名氣的綿掌高手續仁政、王正卿跟隨其左右達二十多年。

 

當他退隱的時候,底下的鏢師們要麼改行,要麼回家鄉養老,從沒有一個鏢師投靠其他鏢局的。

這就是忠誠度的一種表現,而左當家人跟人談起這件事時卻說,這種「從一而終」不好,人要吃飯呢,總得找自己熟悉的行業來賺錢啊。

倘若用現代的話來講便是,忠誠是一種職業的責任感,不是對某個公司或者某個人的忠誠,而是一種職業的忠誠,是承擔著某一責任或者從事某一職業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

從社會學角度來講,忠誠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而員工忠實於自己的公司,忠實於自己的老闆,與同事們同舟共濟、共赴艱難,將會獲得一種集體的力量,人生就會變得更加飽滿,事業就會變得更有成就感,從而,讓你的工作變成一種人生享受。

鏢師們對所保護的銀子忠誠無非是對自己的當家人忠誠,當家人接了別人家的鏢銀,他們便把這當成是自己的銀子,按照別人的指示送達目的地。

我們從舊派武俠名家鄭證因《鷹爪王》小說中的相關描述中,可以了解走鏢一般派出的陣容編制:「藍大俠遂把風門推開一線,見他們這次所保的是一批現銀,一共是十匹騾馱子;每匹騾馱子是四個銀鞘,四萬銀子共裝四十個銀鞘,住到店中,得卸下來。

 

護鏢的是八名夥計,兩位鏢師,一名趟子手,鏢主竟沒跟隨。」

也就是說,四萬銀子的鏢所使用的人力是兩名鏢師(主力)和一名開路的趟子手,還有十名夥計。

也許有人很難理解在企業中,員工忠誠度的重要性。在許多老闆眼裡,員工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

 

大家只不過是萍水相逢,「你打你的工,我給你應得的薪水」,分合自便。

 

但是,有些老闆認識到員工忠實自己的重要性,但卻不知道怎麼做才能達到目的。

威•梅森在其著作《埃爾弗里達》中說,忠誠永遠是一種美德,它甚至會使受奴役本身變得崇高。

 

這句話似乎就是說給員工聽的,一位並不懂管理的作家為什麼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難道忠誠真如他所說的那樣,能「使受奴役本身變得崇高」嗎?

看來,鏢局中員工的忠誠度是不能用我們今天的眼光與心思去揣摩的。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貴人出現的方法


如果希望你的「人脈」拉自己一把,要讓人脈變成「貴人」,那先決條件就是得讓他「接受你、喜歡你」。


在一次喜宴中,跟我同桌的有位知名的企業家。


不多時,有個30歲初頭的A先生,一屁股搶坐在企業家的旁邊,然後,對這位企業家展開了2小時的自我行銷,包括他如何在30歲前賺到1等等。


這位企業家修養極佳,所以,只有在A先生去洗手間的時候,臉上才明顯露出不耐煩的表情。


A先生一定覺得,他花了2小時對企業家自我行銷,已經成功的建立「有力的人脈」,但是旁觀者清,實情絕對不是如此!


如果希望「人脈」拉自己一把,要讓人脈變成「貴人」,那先決條件就是得讓他「接受你、喜歡你」。


避免給他人帶來麻煩,是必要的起步


要如何讓「人脈」接受你、喜歡你,未來成為你的貴人?


應該是門大學問!


不諱言,外貌可能是個優勢,特別是在服務業、大眾傳播等需要「面對面」的行業。


不過,外貌可不是萬靈丹,不僅有見人見智的問題,也有先天的限制。


所以,如果你努力成為「與眾不同」,可以給人帶來「靈感及趣味」的人,且不會給他人帶來「風險」,你認知的「人脈」就比較可能喜歡你,然後變成你的貴人。


所以,傾全力避免給他人帶來麻煩,是必要的起步。


而有能力給人帶來「靈感及趣味」,有賴自身的努力!


除了自己本身幽默或學識的素質提高外,如果能提供的資訊是對方感興趣的情報,就有可能為對方帶來「靈感及趣味」。


如果你想要得到的貴人是個「成功者」,你要先知道,因為時間寶貴、精力有限,「成功者」往往用一個嚴格的標準,來選擇交往的人!


許多成功者堅持不跟運氣差、個性陰沉的人來往。


所以,希望找到生命中的「貴人」,讓自己的個性變得開朗是必要的。


如果你是一個正面思考的人,是一個比較吸引人的角色。


思考的內容是正面還是負面?


你的疲倦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所傳遞出來「會不會給人帶來風險?」


的氣質就不同。


脈變貴人前,你必須是塊「磁鐵」


人脈變貴人前,你必須是塊「磁鐵」,讓你的人脈對你感興趣,然後,拉你一把。


這時候,你的「自我價值」和「溝通能力」,會關鍵性的影響對方對你的感受!


關於「自我價值」,你要自問,你是個有「交往價值的人嗎?」


雖然你只要努力,就可以提供自我價值,但是面對地位比你高的人時,你能做的真的不多!


這時,如果能給他人帶來「不知為何,跟你在一起就是很舒服」的感受,也可以算是一種價值!


如果你缺乏特殊才能,就要運用「GIVE&GIVE」的策略,就是「付出卻不計較回報」的策略。


不管在哪個時代,總是有人做的事比交待的還多,那個人就會出人頭地。


所以,如果你能力普通,又想增進人脈、遇見機會的話,保持「GIVE&GIVE」的態度,就能反敗為勝!


你只要到很多人需要你的地方就會被珍惜,交換的如果不是金錢,而是資訊、工作或機會,就是人脈的開拓。


如果要了解自己的「溝通能力」好不好?最準確的方法是從對方的「愉快程度」來判斷。


另外,溝通的本質就是要「交換價值」,人們拿「各自所擁有的」,交換「沒有卻想要的」。所以,溝通的質與量都很重要。


不過,「人脈或貴人」也不見得要是了不起的成功人士,它也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例如,他有可能是一位:「消息來源多且準確的人」、「說話有影響力的人」、「窗口-承辦人」角色」、「有金錢資源」、「有權者,認識重要人物的人」、「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分別說明如下:


1.消息來源多且準確的人:例如可以提供商機、或好的工作機會的朋友。


2.本身誠信夠,說話有影響力的人:可以在關鍵時刻,替你美言幾句,有影響力。


3.擔任職務上的『窗口-承辦人』角色:可以協助你工作順利的朋友。


4.有金錢資源的人:可以提供經濟支援的朋友。


5.有權者,或認識重要人物的人:可以給你利益,或能介紹重要人物給你,有影響力的朋友。


6.具備專業知識的人:需要時,可以提供專業的諮詢及協助。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富與十窮



[十富歌]


1,富:不辭辛苦走正路。-
2,富:買賣公平多主顧。-
3,富:聽得雞鳴離床鋪。-
4,富:手足不停修家務。-
5,富:常防火盜管門戶。-
6,富:不去為非犯法度。-
7,富:閤家大小相幫助。-
8,富:妻兒賢惠無欺妒。-
9,富:教子訓孫立門戶。-
10,富:有心積德天祐護。-


[十窮歌]
1,窮:多因放蕩不經營。-
2,窮:不惜錢財手頭松。-
3,窮:朝朝睡到日頭紅。-
4,窮:家有天地不務農。-
5,窮:結識豪富為友朋。-
6,窮:好打官司逞英雄。-
7,窮:虛榮擺闊裝門風。-


8,窮:妻子愧懶子飄逸。-
9,窮:子孫相交不良朋。-
10,窮:好賭貪花戀酒精。-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左右決策的迷惑力電子報:完整窗格迷惑力的解藥













左右決策的迷惑力 







迷惑力的解藥


「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非關理性、非關邏輯的因素所迷惑。

 

……只有藉著認知及深入瞭解迷惑力的幽暗世界,才可能降低這些隱藏勢力對我們的思考及生活的影響與傷害。」
——歐瑞與朗姆


坐在沙灘的高椅上,一手拿著防曬乳、一手拿著哨子,救生員所受的訓練就是要仔細觀察在海邊游泳時最可能發生的危險。

 

在海邊溺水被救的案例中,有八○%的人就是遭到這種從海面上不容易發現、潛藏在水底的威脅所攫獲。


靠近海邊的水面下常常會形成一些小沙壩,它們就像大水壩一樣,阻擋了海水回流大海。

 

當海水的壓力愈來愈大、最後終於將這些海底沙壩沖倒時,就會在海浪衝向沙灘時形成一個洶湧的暗流。

 

任何人不小心落入這個退潮流中,就會被強力的海水拖離海岸。


激流「泳」士


碰到這種情況,我們的自然反應當然是盡全力、逆勢游回沙灘。

 

但這個時候,即使你是身強體壯的游泳好手,也很難對抗得了海流的威力。

 

救生員會告訴你,當你碰到了退潮流時,逃脫強力拉扯的最好方法就是與海岸線平行、橫著游,直到你脫離海流的路徑。


相同地,當我們碰到心理的暗流時,脫離它們的最好方法恐怕也不是「跟著感覺走」。

 

事實上,這也是我們逃避這些心理暗流時最大的挑戰,有時候,直覺反應正是我們思維受迷惑的根本原因。


但是,有一些解藥可以讓我們避免被這些暗流捲走。

 

為了尋找克服「迴避損失」這項不理性行為的解藥,我們必須回到在史密斯•巴尼投資銀行擔任財務顧問的喬丹•華特斯的辦公室。

 

喬丹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告訴我們要如何克服這個心理暗流:「假設你正在做一趟長途旅行,突然你的一個輪胎爆了。」

 

喬丹說,換好輪胎後,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開始找一些捷徑、重新規劃行程,好把剛才浪費的時間補回來。

 

或者,你可以繼續走原先規劃的路線,接受自己的行程受到了一點延誤的事實。

 

喬丹建議大家採取第二種選擇——「眼光放長」法則——你的行程可能受到了一些延誤,但你又順利上路了,而且很清楚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選擇在中途重新規劃行程,你很可能會讓自己完全迷路。


眼光放長的威力


當事情出了差錯,我們可以採取一種急就章、貼OK繃的解決方法,但我們也可以把眼光放長,看清楚這只是一件大事情中的小插曲。

 

對事情有一個長遠的計畫,而且不隨便把它拋諸腦後,是我們克服對損失的恐懼最好的方法。


喬丹說:「我們的客戶都是以長期資本投資、累積資產為目標。」

 

而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不要讓短期的股價或利率波動——爆胎——改變了我們的長期規畫。


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我們每天的生活之中。我們的朋友愛倫最近告訴我們:「你們不會相信剛剛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前一天我們才告訴她我們對「迴避損失」的新發現:「迴避損失」心態會扭曲、破壞我們的思考力和判斷力。

 

她告訴我們,她稍早正塞在舊金山的車陣中:「我前面那位老兄簡直像個白癡,綠燈亮了他還不動,就呆呆坐在那裡。」

 

愛倫根本沒多想,她立刻踩下油門,打算切到旁邊的車道,繞過這傢伙。

 

但就在她打算採取行動的那一瞬間,她忽然想起我們跟她說的喬丹的建議。

 

「我發現自己已經落入了『迴避損失』的陷阱中,一心只想要避免浪費那幾秒鐘。然後我想:『我在做什麼呀?』」

 

就這樣,愛倫沒有以短視的方法回應這個問題(以轉換車道來省幾秒鐘),她放長了眼光(認知到不值得冒生命危險去省那幾秒鐘的時間)!


以直覺反應來避免損失所帶來的痛苦,也就是過度重視短期目標,最容易扭曲我們的思考。

 

相反地,當我們把眼光放長的時候,眼前的潛在損失似乎就不再那麼讓人抓狂。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執行力 







什麼樣的員工才是現代企業所需要的員工


倘若你是一個企業老闆,當有人來你這裡應聘的時候跟你講,如果能聘用他,他就可以把在前一家公司所有有關資料帶過來。

 

對這樣的人,即使他的技術水準要超出這個行業的其他任何一個人,你會雇傭他嗎?

 

可以想見,他既然可以在加入你的企業時損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會在加入你的企業後損害你的利益。

在鏢局中,當家人為什麼要把誠信放在武術技藝之前呢?

 

難道他們會去衡量鏢師的誠信和他們的武術技藝而給誠信更高的比重?

 

如果仔細研究,就可以知道。

 

鏢局的衡量都在直接的工作目標上,並不會對誠信或武術技藝做直接的衡量。

但是,誠信的確是鏢局對所有人最基本的要求。

 

當家人根本不會去雇用沒有誠信的人,如果一個鏢師發生了嚴重的誠信問題,他會立刻被逐出鏢局,並且通告各個所能通告的鏢局此人的劣行。

京城八大鏢局從創建到退出歷史,很少發生辭退鏢師的事情。

 

在那些當家人看來,當鏢局非常重視誠信的時候,鏢師就會更值得信賴。

 

因此,鏢局對鏢師也能夠完全信任,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鏢師的武德是行俠仗義,值得當家人信賴,這就要求鏢師要有「正直、忠誠」的品德。並不是靠單純的武術就可以解決武德問題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一對返鄉的士兵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強盜。

 

士兵甲膽小,馬上躲到一邊,而士兵乙則勇敢地迎上去,與之搏鬥,殺死了強盜。

眼見強盜死了,士兵甲跑過來,抽出劍,並將外衣丟開,大聲說:「我來對付他,我要讓他知道,他所搶劫的是什麼人。」

這時,士兵乙笑著說:「我只願你剛才能來幫助我,即使只說些話也好。

 

因為我會相信這些話是真的,更會鼓足勇氣去與強盜鬥。

 

現在,強盜已被我殺死,你拔出劍來有什麼用?

 

你說的那些話更沒意思。

 

你只能欺騙那些不知道你的人。

 

我親眼見到了你逃跑的速度,十分清楚你的勇氣是不可靠的。」


其實,你可以把這個故事看作是一個寓言。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士兵甲那樣的人。

 

當別人遇到艱難,甚至危險時,他袖手旁觀,而別人一旦取得成功,他就跳出來,假仁假義地說要幫助別人,這種人用我們的俗話說就是「缺德」。

在企業管理中,像寓言中那個士兵甲那樣的人就是企業中「缺德」的危險人物,其表現主要有七種:

 

口是心非;無事不通;事事同意;多嘴多舌;僵化人格;佯裝無能;真正無能。

作為以拼命為工作的鏢局,肯定要把士兵甲這類人踢出去。

 

現代企業管理又何嘗不是這樣?

 

許多公司在用人時都把「德」放在第一位,其實這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當今企業中,一個團隊的員工首要的素質就是要有團隊合作精神,其次是值得信賴。

 

倘若拿這些和當年縱橫江湖的鏢局對比,異曲同工。

 

不同的是,鏢局的員工們用發達的四肢來為當家人工作,而現在的「鏢師」們卻用頭腦在為雇主工作。

 

兩種個人品德,缺了哪一個都不可。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