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領導式管理:八種差勁的主管


陳生民/北京清華大學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后面對鏡子問到:「魔鏡!魔鏡!牆上的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

魔鏡總是回答說:「親愛的王后!這世界上最美麗的人就是你!」王后就滿意的笑了。

我過去讀童話故事給女兒聽時,女兒總問:「鏡子只能看到自己,怎麼會知道自己是不是最美麗的?」

 

的確,在真實的世界裏,沒有這種鏡子。

不過,當主管的人常將部屬當作魔鏡,問的問題也是相同的:「魔鏡!魔鏡!我親愛的同仁們!

 

你們說:誰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主管!」部屬總是回答:「親愛的老闆!這世界上最成功的主管就是你!」

 

主管就會滿意的笑了。

但畢竟這是童話故事,所謂最成功的主管也是童話。

 

在部屬眼中,通常看到的是最差勁的主管,這才是真實的。

 

如果你是主管,你不要只看別的主管,因為不一小心,也許你自己就是這些類型而不自知。

 

如果你是部屬,也不要只是私下批評,因為你可能就是上述的魔鏡,使他變成這樣的主管。

 

根據我的觀察,有八種最差勁的主管:

 第一種差勁的主管:大權獨攬。
 第二種差勁的主管:累死三軍。
 第三種差勁的主管:好大喜功。
 第四種差勁的主管:孤芳自賞。
 第五種差勁的主管:遇事不決。
 第六種差勁的主管:朝令夕改。
 第七種差勁的主管:照章辦事。
 第八種差勁的主管:特立獨行。


一、大權獨攬型


主管職位一方面是組織賦予的權力,一方面也是人掌控欲的呈現。

 

有的人當上主管很平和,只有在行使組織賦予權力時,才看得出來是主管;

 

但有的人就不一樣,走近三尺之內,你就知道他是主管。

 

為什麼呢?

 

他的呼吸、他的舉止,就是告訴別人,他跟別人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呢?

 

他一開口:「你們怎麼、怎麼…;我怎麼、怎麼…。」所以,你瞭解,他跟我們不一樣。

這樣的主管,如果你不去請示他就擅自作主,那他就會視你如寇讎;

 

如果你在背後做了一些有可能危害到他權力的事讓他知道了,那你的日子就可難過了;

 

如果你還敢表達出不同的想法或意見,那一定會成為組織中被拏出來鬥爭的反面教材。

 

因為在他的心中,「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權力是不能與別人分享的,只能由他支配。

二、累死三軍型主管


累死三軍的前一句話是「主帥無能」。無能型的主管常常不知道該做什麼,或是不該做什麼。

 

你有沒有跟過這樣的主管,他要的目標或方向連他自己都不清楚,更何況是你。

 

他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你們看著辦,該幹什麼就去幹什麼?」

 

表面上看起來很開明,其實是不自信。

 

他不曉得要將我們帶到哪一個方向去,只能邊做邊想,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茫然的狀態。

許多初任主管的人最容易犯「累死三軍」的毛病。

 

我見過許多在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的人,當上主管不知道該藉他人之力完成工作,基本上是欠缺當主管的能力,因此還是憑著自己過去的專業能力在帶領部屬,這時候,是在與部屬比賽專業,部屬未必很服氣的,主管等於將自己放在部屬相同的的位置上,有的部屬會藏拙,不與你計較,但有的部屬會與你競爭,最後,可能因為你是主管,他讓步了,結果是他們將事情通通丟給你做,你累,部屬更累。

 

部屬其實希望得到你在方向的指引,而非專業的指導。

三、好大喜功型主管


在歷史上,好大喜功的皇帝要數漢武帝劉徹,他連年征伐匈奴,弄得國窮民疲,晚年的時候下詔罪己。

 

有的主管沒有劉徹的自省力,一開口就是業績翻兩番、利潤倍增,東一個「某某運動」、西一個「某某工程」,非要將整個組織從基層翻動起來不可,我在90年代中期參與到許多企業進行組織變革時,看到主持變革者普遍都具有這樣的特質,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Why not」,在他的眼中,沒有什麼不可能,但是幾次運動下來,師老兵疲,什麼也沒被改變,不過他倒是升了好幾級的官。

好大喜功的主管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喜歡將功勞往自己攬。

 

什麼「變革大師」、「某某產業教父」等等,這些稱號有的是自封的,有的是新聞媒體編的,但他一

 

點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也許他真的有這些本事,但他欠缺的就是謙虛與自省。

 

作為他的部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學會韋小寶拍馬屁的本事,想一個「鳥生魚湯,壽與天齊」的口號。

四、孤芳自賞型主管


不錯,有的主管很懂得自省,但是省來省去還是自己對。他的口頭禪是:「我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孤芳自賞型的主管在組織中自視甚高,他與所有的人群保持距離。

 

相對的,他也得不到組織的奧援。作為他的部屬,一切都要靠自己,你得不到他的支持,也因為他的潔身自好,得不到其他部門的支持,更不要談什麼升官發財了。

五、遇事不決型主管


有的主管事事要求周延,與其他部門協調再三,表面上是尊重其他部門的意見,但其實是不願負責任,明明是自己許可權可以決行的,還要送給上級批示。

 

有沒有這種主管呢?

 

在國營單位、公家機關很多。

遇事不決的主管內心是害怕衝突的,他不願意因為一個決策沒有考慮周延得罪到其他的人或妨害了某些的利益,因此,他要部屬簽意見,但自己卻不做決定,讓所有的東西書面化,但自己不做決定,以免日後留下紀錄或證據。寧可不做,不願做錯。

 

當他的部屬很辛苦,要嘛你替他扛責任,要嘛你要去協調,一件很簡單的事也要花上十天半個月的。

六、朝令夕改型主管


有的主管精力充沛、創意十足,但是一件事很少只有一個意見,而是很多的想法,以致於發出去的命令常常要收回來,重新再發。

 

他不認為有什麼不對,因為「不對就改」就是對的。

 

儘管如此,改來改去,卻暴露出他的思慮不夠周密。

最頭痛的是部屬,經常要為主管的改變收拾善後。

 

這樣的主管缺乏耐心,一件事情通常沒有等到結果就會改變,因為想法系於他的一念之間,你說他不對嗎?

 

有時候他是對的,因為他的直覺正確;

 

如果他的直覺是錯的,由於他改變的很快,他總會試到對的。

 

但你跟他做事很辛苦,也缺乏成就感。

七、照章辦事型主管


太過變通不好,不知道變通也不好。

 

有的主管依法辦事,政策、法令、規章、程式等一板一眼,沒有依據就不能通過。

 

如果規則清楚、嚴謹還好,你可以按照規則說服他;

 

但大部分的規則都是需要人解釋與執行的,你遇到照章辦事的主管,就只能按照狹義、最基本的解釋,不能任意擴張,這樣的主管有時還不如電腦。

照章辦事在大機構與老機構比較多,長年累積的習慣,使得這樣的主管因循舊例就可以獲得升遷,因此會特別的依賴規則。

 

在他們的內心中也比較偏向尊重傳統,包括職位尊卑、年資深淺。

 

但遊戲規則一改變,他們往往就會拏出舊的規則出來抗拒,作為他們的部屬只有熟悉這些規則,才能與他們好好相處。

 

如果你還年輕,有理想、有沖勁,在這樣的主管下工作,的確是會感到鬱悶。

八、特立獨行型主管


有一類主管是組織的另類,他們喜歡打破遊戲規則、另闢蹊徑。

 

你會驚訝他們的開創力,但你也會因為當遊戲規則打破後,不知要如何收拾殘局。

 

作為他們的部屬,可能也會因為他們的特立獨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特立獨行有的是創造者,有的是破壞者。

 

他們當主管如果沒有上面充分的支援,恐怕很快的就會被其他人排擠,因此,作為他們的部屬要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隨時要看老闆的表現,做好大起大落的準備。

 

如果你的心臟沒有這樣的承受力,這樣的主管對你就是一種折磨。

以上八種主管其實就是我們當主管的魔鏡,不要只問你想得到的答案,而是誠實的問它,我相信它會回答你正確的答案。

 

( 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如您對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領導式管理)論壇上發表。





傳家寶 









傳家寶


成功的秘訣在於將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出自: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1839-1937)~標準石油創辦人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CEO專欄 







管理新語:管理就是為了提高效率嗎?


作者:許士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今天如果隨便問一個人,管理的功能是什麼,極有可能的,所獲答案是:「提高效率」。

 

這一答案,對於許多人能夠不加思索的說出,有如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什麼是效率?

 

簡單地說,它就是「產出」(output)與「投入」(input)之比率;

 

譬如說為了獲得同樣產出,可以使用較少的投入,或以同樣投入卻可獲得更多的產出,都代表效率的提高。

從這樣根生蒂固的效率觀念就衍生出許多其他的觀念,譬如管理就是降低成本(投入)或是增加產量(產出);

 

由於要達成這二者,都可經由採用新技術,因而管理就等於使用新技術;

 

再向前推一步,新技術的產生來自研發,因此管理就是研發,這種邏輯推理已經影響了相當長時間人們的努力方向。

然而在此必須指出者,效率實際上乃是一種手段或程序,而不是目的。

 

管理真正追求的目的,乃是更高層的價值(value),它的意義不在於產出與投入的比率,而在於產出的效用。

 

這種效用乃是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真正目的,譬如說企業經營的目的在於解決顧客的問題或滿足顧客的需求,此時所追求的價值,不在於投入或產出多少,而在於能否解決顧客的問題或滿足他的需要到什麼程度。

這就好像學生讀書的價值,不在於他投入多少時間和用心,甚至他學了多少的知識,而在於所獲得的知識是為了什麼?

 

滿足個人的求知慾?

 

找到滿意的工作?

 

有助於解決問題?

 

增進人類的福祉?

 

這些才是決定價值的意義。

將上述效率與價值兩種觀念應用在企業經營上,最典型的差別是:以追求產量或營業額的增加以及成本降低為目的,所追求的,乃是「效率」;

 

反之,以創造顧客滿意度或利潤為目的,所追求的,才是「價值」。就這兩種目的而言,效率提高,可能增加價值,也可能不會。

 

以國內企業從事代工業務為例,在「供過於求」或惡性--紅海式--競爭情況下,效率提高未必帶給廠商以真正的好處,反而可能是做得愈多,虧得愈多,結果效率愈高反而只是為人作嫁,對於自己或投資者是沒有好處的。

因此,在管理學中,將上述效率與價值兩種觀念分開,前者稱為「將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而後者稱為「做對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

 

只有在選擇「對的事情」去做的前提下,才講求如何「做好」。

 

這種情況有如在軍事學上,有所謂「打勝了一場仗,卻失去了一場戰爭」(Win a battle but lose a war)的講法;

 

此即指,戰略家所追求的,乃是打贏了一場戰爭,而不是每一場仗都要打勝──甚至有時故意佯敗以誤導敵方或使其落入陷阱。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上認為管理就是為了追求效率的提升,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主要在於一種「供不應求」或長期穩定的情況下,「產出」本身就代表價值;

 

此時顧客只要買得到東西就滿足了,並不在意能否真正滿足其需要,因此供應者只要能提高效率也就夠了。

 

然而當今的市場上,不但是「供過於求」而且需求本身變動甚大,此時企業只是一味追求生產效率,極可能未能真正滿足顧客需求。

換句話說,視「效率」為管理目的,代表一種「關閉式系統」(closed system)的思維方式;而「價值」之決定,乃是「開放式系統」(open system)觀念下的產物。

 

在今後世界中任何機構如仍採取以「自我中心式」的「關閉式系統」的管理,其不走向滅亡之途幾希!

■ 延伸閱讀:
石滋宜觀點:企業追求效率化的真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