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智慧】時間管理:拒絕浪費時間











 







主題學習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智慧】時間管理:拒絕浪費時間


時間是最匱乏的資源,若無法管理時間,就絕對無法管理其他任何事。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指出,時間的供給毫無彈性可言,無論需求何其龐大,供給也不會跟著增加。

 

因此,致力於追求工作成效的經理人深知「認識你的時間」(Know Thy Time)的重要性。

 

他將「如何有效管理時間」,拆成4個部分加以說明:

■1 找出占用時間的根源:經理人必須處理的事情很多,包括出席社交活動、與組織成員溝通其工作目標、制定人事決策,以及因應環境的迅速變遷,靈活彈性地推動變革與創新等等。

正因為上述活動均需要耗費相當時間,才能做得好,所以經理人必須隨時警覺:自己實際上可用於追求成效、做出貢獻的時間,極其有限。

■2 診斷時間的分配及應用:「人類本來就不擅長管理時間,」杜拉克反覆強調,人們對於自己時間的支配,經常會產生「錯覺」,自以為運用得當。

 

他曾經請某公司董事長,根據自己的想法及記憶,寫下他的時間支配情形,得到的結果是:三分之一用於與公司主管互動、三分之一用於與重要顧客往來、三分之一用於社交活動。

在此同時,杜拉克也請該名董事長的祕書,依據老闆「實際從事的活動」,連續記錄6星期。

 

結果呢?

 

董事長根本沒花什麼時間在那3件「他自以為」的事情上,反而是經常打電話給各個生產部門,督促他們趕緊為與董事長有私交的客戶發貨,打亂了生產節奏,造成工作延遲。

因此,杜拉克建議,經理人如欲掌握及管理每日時間的使用情形,必須採行以下兩個步驟。

Step1 
即時記錄時間的實際使用情形:無論是自行記錄或請他人協助,重點在於記下自己每個時間點上實際從事的活動,而且必須「即時」(real time;實際發生事情的當刻)記錄,不可根據事後記憶。

杜拉克指出,做事有成效的經理人,每年至少會進行兩次這種自我記錄,每次約持續3∼4星期,並依據這份紀錄來檢討與重新安排每日、每月的活動時程。

Step2      排除浪費時間的活動:為找出哪些事情或活動,根本毫無生產性可言、只是徒然浪費時間,並設法加以減少或消除,經理人必須自問以下3個問題:

(1)「如果完全不做這些事,會發生什麼後果?」

 

答案若是「沒有影響」,就立即停止。

 

類似這種不做也無關緊要的事,根本就是浪費時間,自然不容許出現在經理人的時間表裡,搶占珍貴稀少的時間資源。

有個一年到頭幾乎每晚都要應酬的董事長,在檢討自己的行程後發現,其實有三分之一的聚餐根本無須公司主管出席,更別說有些場合的主辦單位只是禮貌性地邀請,其實不歡迎、也不預期他的光臨。

(2)「在我的時間紀錄表上,哪些活動是交給其他人做,也能做得一樣好或更好的?」

 

上述那位董事長進一步發現,他有另外三分之一的餐敘應酬,只需其他主管出席即可。

(3)第三個問題,是經理人應向部屬提出:「在我(經理人)所做的事情當中,有哪些事對你(部屬)的工作成效根本毫無貢獻,純粹只是浪費你的時間?」

 

經理人必須節制自己,避免讓部屬做白工或從事對組織沒有貢獻的事。

例如,除非有必要,否則主管應避免動輒召集全員開會。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會前發出通知,說明哪幾位成員將於何時、何地、就哪個議題展開討論,自認有必要出席者,歡迎列席。

 

至於未能出席者,會後將收到完整會議紀錄,並歡迎他們表達意見。

■3 剷除組織導致的時間耗損:有些情況下,時間的浪費是導因於組織的管理拙劣或架構有缺陷:

(1)反覆發生緊急狀態(recurrent crisis):照英文字面翻譯,就是一種危機重複發生兩次以上。

 

杜拉克認為,「反覆發生的危機是經理人辦事不力的表現」,可能是缺乏有系統的工作方法或長遠規畫。

(2)人員太多:組織內一旦人員過剩,就可能會妨礙工作成效,因為人們必須花愈多時間在「溝通」,而非用於執行任務。杜拉克說,一旦高階主管必須撥出特定時間(例如10%)用於「人際」問題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糾紛、摩擦,或調整工作上的地盤爭奪及互相合作等問題,大致就可研判組織的人員過剩。

(3)會議過多:當時間紀錄表顯示,組織成員有四分之一或更多時間用於開會,那麼該組織在結構設計上一定有問題。

(4)資訊機能不建全:這可劃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內部資訊不夠暢通透明,各部門無法同步或即時更新;

 

另一種則是資訊的呈現方式不夠簡明實用,例如會計部門做出的報表,無法為業務部門所用,後者又必須花時間重新理解及詮釋。

■4 化零為整,合併「自由時間」:再怎麼懂得管理時間的經理人,也不得不把每天至少一半的時間,花費於不甚重要、價值不高,但又非親自處理不可的事情上。

 

然而,我們同時也知道,做事情要獲得最低限度的成效,一定得花費「相當一段時間」。

杜拉克堅決主張,要把一件事做到「大致完成初稿」的階段,至少需要「連續幾個小時」的時間,零碎片段(例如,每天兩次、一次15分鐘,最後湊滿幾小時)根本無濟於事。

 

所以經理人會設法擠出完整時段,或將幾個片段合併成一段完整時間。

有些人會設法在一星期中,留一天在家工作;

 

有人會將所有日常事務集中在特定兩天,其餘幾天上午不許打擾,留做重要事務;

 

還有人則是寧可早起,在上班前給自己90分鐘的獨處時間。

要把時間管理好,並不是做一次時間紀錄與分析就夠,因為各式各樣人事物隨時都有可能入侵經理人的時間表,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為自己的時間做診斷。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1月號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智慧】自我管理:找到最好的自己


隨著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如今知識工作者不但退休年齡延後,甚至可在正式退休後,繼續工作到75歲左右,因此必須做好準備,「在將近50年的時間裡,可能不會只有一個工作、一種任務、一種職業生涯」。

 

這就是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做好自我管理的主要原因。

 

他指出,當人們的職業生涯可能長於企業的平均壽命時,知識工作者將面臨6個全新挑戰:

■ 1 發現自己的長處:

杜拉克除了要求經理人「了解員工的強項」(不要只留意「員工不會什麼」),還希望經理人以同樣方式面對自己,將心力投注在強化優勢,而非改善缺點,「畢竟,要從『毫無能力』進步到『馬馬虎虎』所需耗費的精力,遠多過於從『一流表現』進展到『卓越出眾』。」

 

針對如何發現自己的長處,杜拉克提出了兩個步驟:

Step1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做出重大決策或行動前,先寫下「預期結果」,待9∼12個月後,再與「實際成果」做比較。

 

這個方法可在大約2∼3年內,顯示出自己長處何在,不擅長哪些面向。

Step2專注於發展長處:不斷地加強自己的長處,包括吸收新知、學習新技能等。

■ 2 找出合適的做事方法:

持續學習,是強化自身優勢的不二法門。杜拉克認為,「根據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正是一個人日後有所表現的關鍵,否則注定平庸。」

 

針對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做事方法,他提出了兩個步驟:

Step1了解自己是「閱讀型」或「聆聽型」的人:美國前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歐洲盟軍總司令時,面對記者發問,永遠能用兩、三句話清楚回覆,當上總統後,在記者會上卻總是回答得文不對題或喋喋不休。

這其中的差別在於,艾森豪是「閱讀型」的人。

 

在當聯軍總司令時,幕僚會事先將記者發問整理成書面文字供他過目,但當總統以後,面對自由發問的記者會,他就經常聽不懂記者在說什麼。

 

杜拉克提醒,「閱讀者很難成為優秀的聆聽者;反之亦然。」

Step2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沒有優劣之分,有人透過寫作或大量抄寫學習,有些人則是透過跟別人說話、實務運作、甚或自言自語學習,重點在於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Step3了解自己是否適合與人共事:有人適合單打獨鬥,有人則適合待在組織裡。如果是後者,則還要再追問:「我適合在什麼關係下與人共事?」

 

究竟該擔任幕僚、部屬、團隊成員或顧問等職務,最能有所發揮?

■ 3 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要找出自己的價值觀,可以問自己:「每天早上照鏡子時,我希望看到怎樣的一個人?」

 

杜拉克認為,價值觀永遠是、也應該是一個人言行的最終檢驗標準,而且不論身處任何組織,都不會有太大不同。

 

關鍵在於,「如果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不同,個人注定要遭遇挫折與失敗。」

 

例如,公司對於人事聘雇的立場是從外部延攬新血,但人資主管則認為應從內部基層擢升,雙方各有立場,只是價值觀不同。

■ 4 做出貢獻:

杜拉克認為,了解自己的長處、做事方法及價值觀,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歸屬於何處,也才能投入於工作或把握住機會。

 

想要做出貢獻,首先必須自問「我想貢獻什麼?又應該貢獻什麼?」

 

而非思考「組織要我貢獻什麼?」如此才能達到自我實現。

至於在決定自己應該貢獻什麼時,則必須在3個因素之間取得平衡:「現況需要我做什麼?」

 

「我該如何運用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價值觀,來完成這些必須完成的工作?」

 

「必須達到什麼成果,才能有所不同?」而這個3個問題,又分別帶出以下行動計畫:
做什麼?

 

從何處著手?

 

如何開始?

 

目標是什麼?

 

在多長時間內完成?

最重要的是,想做出的貢獻既要有挑戰性,又不能太不自量力,並且可用具體指標加以衡量。

■ 5 對關係負責:

無論在組織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大多數人都必須與他人合作互動,所以杜拉克強調,「提高效率的首要祕訣,就是了解與自己共事的人。」

他將此分為兩部分:

(1)了解上司或同事的長處、做事方法與價值觀,然後調整自己,順應對方的長處、做事方法與價值觀。

 

(2)負起溝通的責任,告知其他人:「我最擅長⋯⋯我的工作方法是⋯⋯我的價值觀是⋯⋯我想專注的貢獻是⋯⋯我所期待的結果是⋯⋯」並再追問:「誰必須知道這些誰?的工作必須仰賴我?

 

我的工作又必須依賴誰?」

 

杜拉克認為,信任是組織的基礎,代表相互了解,彼此能夠合作做出貢獻。

■ 6 管理下半生:

平均壽命延長了,在職場上攀上高峰或退休後,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於是,下半輩子要做什麼,便成為人生的重要課題。

 

想要管理下半生,先決條件之一,就是要及早準備,許多人甚至是在原有事業尚未達到高峰前,就已開始在心中構思第二事業的方向。

 

杜拉克為如何發展人生第二事業,提出了3個方法:

(1)開創另一個新事業: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跳槽、完全轉換跑道、轉行。

 

(2)發展平行工作:在本業相當成功者,可以全職、兼職或顧問等方式,繼續留在本行,同時兼任另一份平行工作(通常是為某個非營利性組織,每周工作若干小時)。

 

(3)成為社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本業非常成功,但工作不再有挑戰性,所以投入時間愈來愈少,因此轉而再創一份公益事業或組織。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1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