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後仍須輔導!
企業聘教練 漸成風潮 啃書仔的閱讀心得:即使向老虎伍茲及王建明這樣世界一流的職業運動好手,仍然於成功後需要教練輔導,代表在現代的競爭當中,角色的分工越來越細密,且成功背後準備工作愈來愈重要,不論是實際作業流程面或精神層面! 台灣的中小企業不太重視也不願花錢去諮詢企管顧問,原因有二:一則認為自己在業界打滾很多年了,能夠在產業界存活且活得不錯,理當應該很知道生意及公司經營如何作了!所以不需要諮詢顧問,另一則是:企管顧問收費對他們來說太貴了,覺不沒有必要花這個前!事實上,我覺得:企業成功的代價,要不是靠長時間摸索累積成功的基礎,要不就是花錢諮詢顧問來節省時間複製別人成功的模式!老天,真得很公平! |
![]() | ||
| ||
職業高爾夫球界的左手怪傑米克森(Phil Mickelson)在今年英國高球公開賽開球時,心裡相當篤定,因為他在準備這項大滿貫賽時,得到最棒的協助。 米克森有恃無恐的原因是,全球最優秀的高球教練哈蒙(Butch Harmon)自4月以來一直在提點與輔導他。在此之前,這位教練曾與世界排名第一的老虎伍茲(Tiger Woods)共事好長一段時間。米克森一直想提高5%的比賽成績,因為這可能是決定他在這項比賽的成敗關鍵。 有些人已經登上事業頂峰,覺得沒必要聽取關於個人發展的建議,但是,即使像伍茲與米克森這類世界頂尖高手,都還需靠教練協助,顯示每個人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因此,想在職場或運動場更上層樓,一名好教練多少會有助益。 過去20年來教練(coaching)或導師(mentor-ing)逐漸成為一門學科。從1980年代以來,號稱教練的人數急遽攀升,國際教練聯盟協會 (ICF)保守估計,全球各地以教練為職業的人數高達3萬人,年收入總額為15億美元。 以往,企業主管對他們接受的教練相當保密,甚至經常隱瞞他們聘請教練的事實。外界對教練這個行業也常有錯誤認知,以為他們只針對遭遇大問題的人提供矯正治療。 由於教練至今仍是個不受法律規範的產業,教練的確切數量仍不詳。任何人都可以開業,並以教練自稱,客戶很難知道誰才是合法且合格的真正教練,或只是招搖撞騙。 倫敦顧問業者教練學會(School of Coaching)會長唐尼親自見證了這個產業的演進歷程,並表示近年來市場已逐漸步上正軌。 他說:「幾年前,你可能看到大公司裡有形形色色的教練,每個人有一套作法,沒有人確實了解他們的目標及其倡導的價值,也不知道他們花多少時間練就出本事。」他也說,現在許多企業任命教練長,再由教練長負責鑑定教練,為公司主管挑選教練把關。 歐洲指導與教練協會(EMCC)、專業主管教練與管理協會(APECS),以及ICF等機構,也已制定這個行業運作的倫理指南和相關規範,有助於界定教練的範圍。因此有愈來愈多公司在花錢聘請教練提供服務時,都會要求至少要有其中一家機構的鑑定書。 一般而言,教練的工作是幫助個人提升工作表現或影響力,但最大的效果是使團隊或公司獲得能輔助員工提升績效的主管。 許多公司經常提到要發展「教練文化」,原因是教練文化在企業裡可以快速散播新知識和技能,並引起連鎖反應。當一個團隊因為領導人的獲得教練而有優異表現,很快就會有其他同事群起仿效。 唐尼說:「我的工作是教別人思考。」他說,教練不是治療,而是在提升人的表現與績效。 然而,即使有優秀的教練教導,最重要還是在接受教導的人本身。唐尼說:「我可以協助執行長思考新方法,或是幫別人想出辦法組成一支全球銷售團隊,但最終仍須由他們自己來做。」 (取材自金融時報) 【2007/10/07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