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學苑週報:我們需要教育革命
石滋宜觀點
我們需要教育革命
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總裁學苑創辦人
幾千年前,孔子就擁有極大的智慧提出:「因材施教」,但中國人雖然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卻沒有真正去實踐他的教育理念。而我們學習西方的教育理論,把教育工業化,完全忽略了欣賞孩子的優點,讓他們展現不同。
最近看到英國《衛報》的一篇報導,談到在德國北部有一所已經開辦三十年的幽靈學校,為什麼稱它為幽靈學校,因為這所學校是由一群對國家教育體制不滿的家長們發起與經營,其主要目的是創立一種不同於國家教育制度僵化的新模式,這所學校沒有註冊,也不被認可,甚至德國的教育當局過去三十年,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三十年間,這所學校已經培育了數百位學生,其課程著重寓教於樂,不同年齡的孩子(4-10歲)在同一間教室內輕鬆快樂的學習,畢業後取得偽造證書進入中學就讀。
而被教育當局發現後,教育當局表示:「雖然這所學校的學生受到扎實的教育,但我們不贊成家長辦學的理念,因為那是一種精英理念,不能縱容」,但該校負責人則說:「我們的公立學校理念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許多問題…,我們主張教育形式應該更加多元、開放,給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
這所學校被教育當局取締後,許多從這裡畢業的學生都已經成年,他們感到不解與憤怒,於是共同在網路上發表「我們上過這所學校,而且受益匪淺」的留言,一位17歲的學生說:「我想像不到還有哪所學校比它更棒,我完全贊成母校的教育理念。」
事實上,這所幽靈學校的例子並非首見,在德國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學校教育感到不滿,她們更願意把孩子送到英美等更自由的學校就讀,或讓孩子在家裡接受教育。
我想這所學校的做法,就如同我心中理想的教育,重視孩子的人格與教養,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們自然發展他們各自的優勢,而非像傳統教育體制,以齊頭式的教學,注重考試成績,讓每個孩子變得一樣平庸。
另外,我又看到中國《參考消息》的一篇報導,談到在美國「中文熱」持續升高,記者去採訪了美國首家採用「侵入式中文教學法」的小學。「侵入式中文教學法」是什麼意思呢?即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有全部或一半的時間,完全浸泡在中文的環境當中,換句話說,中文不僅是學習的內容,同時也是學習的工具。
舉例來說,對於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國孩子,老師們除了只說中文以外,同時加上動作與表情,讓孩子知道意思,例如,老師說坐下的同時,會示意要孩子坐下,幾次之後,孩子自然就聽懂與學會了。另外,學校每年也會帶著孩子到中國去,讓他們真正在中文的環境下,用中文跟當地人買東西、聊天、交朋友,強化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這樣的教學方法,是讓孩子在頭腦中,直接建構中文的語音圖,而非中英文交錯的語音圖。大部分的人英文學不好,以為是自己沒有語言天分,根本問題其實在於學習英文的方法錯誤。
同樣的,不管是學習或教育方法的錯誤,使得人類失去學習的樂趣,也因此付出相當的代價,尤其在亞洲與德國等國家,仍然崇尚教育權威,對教育完全掌握與控制,不尊重孩子個性化發展,也不重視孩子的人格養成,在這樣迂腐的教育體制下,自然難以培養出突出的人才。
沒有人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不過我們對教育所下的功夫實在太少,尤其是現在把教育變成權威的這些人,都是從既有教育體系培養出來,所以他們深信或只相信所學的教育方法,而絕大多數的家長,也別無選擇的被既有教育體制控制,只有少數人可以跳脫,使孩子可以因為接受更自由與開放的教育,真正享受人生真意。
很多談教育改革,我說教育改革絕對不夠,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教育革命,重新定義與思考教育的目的與意義。(馬紹慧整理)
■ 石博士VS.總裁‧經營論壇( http://www.ceolearning.org.tw/news/edm/gccf071019/index.html )。
▲TOP
專家專欄
領導式管理:願景需要願力
陳生民/全球華人企業顧問中心執行長
小時候,家門口有棵榕樹,夏天的台灣南部十分奧熱,鄰居大大小小就會搬把椅子坐成一圈閒聊,這時候,隔壁的張伯伯最受大家歡迎,因為他會講故事。他講的故事百聽不厭,什麼唐僧到西天取經、什麼長坂坡趙子龍七進七出救出阿斗,或什麼武松打虎“三碗不過崗”等等,這些故事即使到了現在也覺得就是生命中記憶的一部份,它凝結成我們血液中的文化因子。
今天的企業,可能更需要一些傳奇故事來傳承它的願景、價值觀,以及文化。最擅長講故事的企業應該首推迪士尼,因為它的產品就是故事,米老鼠誕生將近80年(1928)、唐老鴨將近74歲(1934),這十幾年更改編了許多世界的童話故事,使得它可說的故事越來越豐富,到迪士尼樂園,真人裝扮的卡通人物隨時會出現在你身邊,主題樂園的場景讓你身歷其境,它的員工就是演員,工作的場所就是舞台,所以在迪士尼的每位員工在新生訓練的時候,必須要熟悉每一個故事的情節,例如:員工要背出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名字出來,它的願景就是傳遞給歡笑給每個人,因此,在迪士尼的每位員工不是員工,而是主人,招待從世界各地來的貴客,讓他們覺得在迪士尼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愉快的渡過。要做到這點很難嗎?一點都不,但首先員工必須是認同的,他們快樂,才能將快樂傳遞給別人。
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故事。有的企業強調英雄,例如:聯邦快遞的創辦人佛烈德‧史密斯自己就擅長將英雄的色彩噴灑在企業的畫布上,據說,第一次它的飛機載運了七個小包裹,其中有六個是他自己託運的,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中,有一次他發不出薪水,就到拉斯維加斯賭城去賭一把,幸運的是他贏了錢,才使員工不至於拿不到工資,因此,在聯邦快遞要不斷的傳遞有關英雄克服困難、做到“使命必達”的精神。
另外一家服務業,萬豪酒店(Marriott Hotel)對客戶的服務是無微不致的,特別是讓顧客感動。有一個位在加勒比海的接待員接到一位女性顧客的來電,希望能訂到一間萬豪的蜜月套房,但是接待員發現由於正處於旺季,沒有房間了,於是很委婉的請她改時間再來,可是這位顧客卻告訴她:「我不能再等了,因為我的未婚夫得了癌症,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他的最大心願就是到加勒比海去度假…」,接待員聽完,立刻向總經理報告,總經理說:「沒問題,我們一定要為他們預留一間蜜月套房!」接待員立刻轉告她,她也很高興,但過了不久,這位顧客又打電話來說:「我們還是取消算了!」接待員很訝異,就問為什麼?這位顧客說:「因為旺季,我們訂不到機票!但是還是很謝謝妳提供的服務。」大多數的人到這裡,就會覺得我已經仁至義盡了,可是這位接待員沒有死心,她告訴顧客說:「妳等我一下,我幫妳想想辦法!」她打電話給她們經常往來的航空公司,也告訴他們關於這位顧客要在臨終前度蜜月的心願,於是航空公司特別保留了兩個頭等艙的座位給他們,顧客知道了也很高興,但她說:「我們的錢有限,恐怕搭不了頭等艙!」,接待員告訴她,她是由經濟艙升等為頭等艙,要她放心,於是,這對新婚夫妻就能順利的到加勒比海去度蜜月了。六個月過後,這位接待員幾乎忘了這件事,但她的主管接到一封顧客發來的感謝函,信上寫著:「感謝你們的同仁幫我安排了這次的蜜月旅行,我的丈夫已經在三個月前過世,我和他渡過了這一生最難忘的時光,這是你們卓越的服務帶給我們的最好禮物,真誠的謝謝你們!」
像這類的故事在萬豪酒店中還有許多,都是在第一線上的服務人員經歷的故事,她們是無名的英雄,但故事將她們記錄下來,不斷傳誦。
每一家公司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故事帶有傳遞文化與價值的因素。有一家IT設備公司大區主管在回憶他們第一次到瀋陽拿下訂單的時候,興奮的一夜都睡不著覺,一大早天還沒亮,老闆就帶著他們去喝豆漿,就在那一霎那,他感覺到大家的心都是熱的,雖然吃個早點很便宜,但是就好像大家共同打了一場勝仗得到了一枚勳章一樣的興奮。以後每一回,他都跟他的下屬說:「等我們拿下了這個訂單,我就帶你們去瀋陽的那家豆漿店喝豆漿。」喝豆漿成了一種儀式,傳承文化的儀式。
我們如何運用故事來表達願景呢?故事有好結局的故事,也有壞結局的故事。但不管結局好壞,故事的目的性很重要,你想要藉著故事傳達什麼樣的思想、信仰或力量呢?在《故事,讓願景鮮活》這本書中談到好的故事要有四個特徵:第一、它必須是“真實的故事”;第二、好故事能將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的重點,以及故事的中心信息,也就是它的目的;第三、好故事能傳達與塑造組織的經驗與行為,例如:有人曾經這麼做,也會有一堆人會這麼做;第四、從修辭學的觀點來看,好的故事必須能“綁住”聽眾的注意力,故事有時會帶一些戲劇的效果,有高潮、有轉折,最重要的是有快樂的結局(Happy ending)。
試試看,用故事來說說我們的願景是什麼…。
■ 歡迎您在互動討論區發表( http://www.ceolearning.org/talk/bbs.php?class=11 )。
▲TOP
熱門焦點
‧ 新聞頻道/今天最HOT的熱門事件!
掌握每天最精彩的新聞,跟朋友聊天不怕找不到話題
E流企業學習:進入web 2.0的捷徑
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作家
假如你的老闆免費送你一台最新款的汽車,希望你開著新車拜訪客戶,那你會不會馬上賣掉舊車開新車?你是把新車放在庫房裡,還是把舊車放在庫房裡呢?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是喜滋滋的馬上把新車開上路吧!
但若場景一換,老闆要你用公司內的web 2.0工具,例如wiki或部落格跟同事互動,盡量少用電子郵件,真正樂意配合的有多少人呢?絕大多數人都喜歡沿用舊習慣做事情,但是舊工具一定有其缺失,才會有新工具的出現,有了摩托車、汽車之後,踩腳踏車的人自然就大減了,但是web 2.0推出也有三、四年了,絕大多數人還是用電子郵件來溝通。
雖然很多人對web 2.0的觀念琅琅上口,譬如說主動、互動、合作、分享、集體智慧等等,對很多新服務如Slideshare、YouTube、Facebook、Twitter也都聽說過,但真的深入使用這些工具的有多少人呢?能把它融入工作,變成自己工作流程中的一部分的人,又有多少呢?另一方面,web 2.0的工具不斷推陳出新,一天到晚跟著流行走,又哪有餘力顧到自己的專業呢?
依我個人經驗,若想快速掌握web 2.0精髓,最好的方法是一門深入,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工具深入探索與使用,我選的是相片管理與分享服務工具Flickr,因為久聞大名,尤其是它的社群經營最獲好評,另一方面是,多年下來我對大量的、抽象的文字,不免感到壓力與厭倦,所以想越界到圖像的世界中,獲取新鮮的感受與刺激,Flickr正是一個最理想的起點。
一反以前在嘗試使用新工具前,閱讀許多相關資料的習慣,我採用「做中學」的方式,完全依靠自己摸索,雖然辛苦,但印象深刻,當時Flickr只有英文介面和解說文字,有些文字無法馬上體會,相片的上傳與管理還算簡單,但要如何融入老外的社群,和他們建立連結與對話,就很費工夫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中,我逐漸領悟Flickr成功的策略,也才發現社會網絡的真正涵意與價值。
Flickr的宗旨是「以圖會友」,讓使用者透過照片分享,縮短與家人或朋友的距離,進一步結交有共同興趣的攝影同好,一張照片能代表千言萬語,即使不知道作者的名和姓,但從他的主題、取景與構圖,就能讀出作者的內心世界。這或許比實名制更能真切的展現作者的精神樣貌,也更容易發現情趣相投的朋友。
web 2.0的工具一方面要滿足使用者的個人需求,另一方面希望透過社群,建立使用者的黏度,所以都會讓使用者建立「聯絡人(contact,Flick翻譯為好友)名單」,讓我們可以透過「朋友的朋友」,無限的連結下去,例如當我找到一位日本籍的花卉攝影者時,我就能透過他的聯絡人名單,找到更多拍攝花卉的日本人,假如你喜歡王建民,也能在Flickr上找到一群王建民的粉絲!以此延伸下去,一個點會變成一串葛藤!大大拓展了「以圖會友」的疆界。
當我對Flickr非常熟悉之後,接著要了解其他的web 2.0工具或服務,就變得很簡單,也能很快指出它們的優缺點,譬如最近我們線上論壇的朋友流行到最熱門的Facebook上串聯,我也透過與他們的互動,快速明瞭Facebook暴紅的原因,以及他的核心客戶,Facebook適合強化我們在實體世界既有的人際關係,尤其適合大學生,而Flickr則偏向於探索和發現未知的朋友,適合拓展我們在專業或喜好領域的天涯知己,經由偶然在虛擬世界的巧遇和碰撞,以及激盪出的火花,來深化我們的心靈與對宇宙的認知。
以同樣的時間,與其雨露均沾,平均分配在五個不同的新web 2.0 工具,不如集中心力,先搞透一個工具,然後就能很快了解其他工具,與其等待別人來教,不如抱著探險的好奇與興奮,來自行探索,一定要下海,看過文章千百遍,聽過名詞上萬遍,不如自己好好、深深試一遍,這就是進入web 2.0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