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決策,一次做對》用最快速度,找出所有可能性















主題學習 









決策,一次做對》用最快速度,找出所有可能性


決策第三步:擬定對策

金寶利銷售公司(Sales at Good as Gold)是一家中型專業零售商,業績已經衰退好一陣子。

 

地區經銷經理萊斯莉‧蕭(Leslie Shore)一提到她所管轄的幾位銷售主任,心裡就有氣:「每次我提議做些新的促銷計畫,這些人就讓我碰軟釘子,老是建議沿用舊方法,總是說:『萊斯莉,一切照舊就行了,我已經這樣做好多年了,一直很成功』。

 

我只好讓他們再試一次,可惜,就是沒有任何效果。」——《決策管理》,法蘭克‧葉慈(Frank Yates)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就連購買衛生紙這樣的日用品,都會先上網比價,看哪個牌子較便宜、哪個通路有特惠;然而,在面臨重大決策時,人們有時候竟會將選擇範圍限縮在狹小區間內,甚至根本不做任何研究,直接採用某個提案,忽略了「把選擇面放寬」這項做決策的基本常識,為什麼會這樣?

選擇愈多元,成本愈高

保羅‧納特(Paul Nutt)在《決策之難》一書中指出,有40%的決策者,在背負著速戰速決的壓力之際,會採用「機會主義」做法,放棄進一步研究,而直接接受最先得到的提案;尤其當決策者本身毫無想法時,更容易在少數狂熱份子的煽動下,驟然接受特定意見。

針對決策者會便宜行事地直接採用現成意見,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法蘭克‧葉慈在《決策管理》一書中做出了解釋:原因之一是,要找出一個「包含多個最佳方案的選項組合」,並非易事。

 

決策者要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先決條件是手邊要握有夠多、夠好的選項,否則不是選項太少,就是得面臨在「一堆爛蘋果」裡面,挑出「比較不爛的蘋果」的窘境。

第二個原因是,在多個選項當中做抉擇時,決策者必須付出成本;而且當選擇愈多,成本就愈高,亦即「機會成本」的概念。

 

例如,當決策者專注於評選各個方案時,可能會因為怠忽工作,而造成公司營收上的損失;或者,決策者因為與其他人意見不合,而產生摩擦與困擾。

 

更讓人氣惱的是,這些物質面或情感面的成本,很多時候其實是浪費在一些毫無助益的提案上。

正因為「選擇」是一件麻煩事,再加上時間壓力,導致決策者經常忽視尋求更好解決方案的可能,在接獲「感覺還可以」的方案時便貿然行動,或乾脆沿用舊例。

發揮創意,尋找更多選項

葉慈引述研究發現指出,有25%的決策都需要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因此決策者需要的是迥異於「現成計畫」或「他人做法」的新構想。

 

針對如何提升創意、激發新的點子,他在書中從最消極到最積極,提出了8種「尋找更多可選方案」的可行做法:

1.等待:讓我們等一下,看情況如何改變

決策者可張貼廣告徵求好點子,然後靜待提案上門。

 

這固然最節省決策成本,但效益也最低。

2.規勸告誡:加油!再努力想一想

督促大家多提一點想法,通常能夠得到新的提案;若再搭配實質的獎勵機制,會更有用。

 

不過,要是發想者不知道如何構思與使用新方法,效果恐怕也很有限。

3.邀約:如果有什麼好點子,請務必讓我們知道

透過提案制度,邀請更多人參與提案。不過葉慈也提醒,決策者要留意湧來的大批意見,很可能只有極少數值得參考。

 

果真如此,不但徒增決策者困擾,「提案被採用機會極低」的現象,也會造成提案者士氣低落。

4.諮詢:請教擅於解決這類型問題的專家

透過「顧問」,常可以得到品質優良的建議;尤其某些問題可能是決策者前所未見,但對專家卻已是老生常談。

 

要注意的是,應請顧問提供多個、而非一個選擇方案,否則形同是將問題的決策權完全交由對方代為決定,反而會招致不必要的風險。

5.模仿:類似問題有沒有已知的解決方案?

學習其他人在類似問題時的最佳實務做法(best practice),可讓決策者少走冤枉路,用最少的成本,獲得品質極佳的解決方案。

 

要做到這點,決策者自身必須對於問題有著透徹的思考與界定,否則硬是將不恰當的前例套用在前所未見的問題上,往往會造成重大災難。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





實用祕技 







特別企劃》業務力2.0:超強情報力+價值創造術


進化型業務人員精通新知識和分析工具,能蒐集關鍵情報,了解客戶的商業模式、中長期規畫甚至競爭者資訊。

 

他們知道客戶擔心、又說不出口的事,主動提供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案,無論景氣好壞,都能搶下訂單。

你一定碰過這樣的狀況。

 

電話行銷人員打電話過來,滿口「真的非常優惠」「您是我們嚴格挑選出來的VIP客戶」,目的就是要你花錢買東西;才幫他填過一次問卷的財富管理業務,自此纏上你,三不五時就想約你出去見面「談談未來生涯規畫」。

 

這些人不了解你、不懂你的需求是什麼,甚至根本沒見過你,但是卻希望你能購買他們推銷的商品或服務。

另一種情況是,你那個在當業務的同事或朋友,經常喊著要陪客戶打球、應酬,連老闆的特助、祕書都要竭盡所能地打點好,但是也無法百分之百確定能拿到訂單。

還有一種不見得有效、卻還滿常見的情況就是,光靠一招「破盤價格」闖江湖。只不過,要這樣做,也要公司底子夠厚,禁得起長年「薄利多銷」;更何況,客戶難道只要便宜低價就埋單嗎?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無論你的客戶是企業、政府或個別消費者,像上述這樣,靠單純話術、低價策略和私交建立的業務模式,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無論景氣好壞,身為業務人員,只有能夠搶下訂單,才是最實質的績效。

景氣好時,客戶預算或經費充裕,或許照慣例就下廣告或簽訂單了;景氣不好時,企業荷包緊縮,才正是業務員見真章的時機。

所謂「進化型」業務人員,其實是「傳統型」業務人員的對照組,他們精通於新的知識和分析工具,具備做研究的能力;他們會深入了解客戶的商業模式、市占率、利潤率、優先目標、中長期規畫、甚至競爭者資訊,所以能夠為客戶量身訂做最合適的價值方案;他們也有能力動員全公司各部門,協助蒐集資訊,藉由齊全的情報和量化資訊,針對客戶的需求,做出專業分析和合理的推薦。

碰到進化型業務人員,客戶之所以會選購他們的產品或服務,多半是因為與業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關係,相信他們的專業可為自己創造營收、帶來商業利益,而非受到業務員的高明話術或漫天砍價所惑。

遠雄集團行銷副理戴明珠,擅長以高明的問話術,蒐集關鍵情報,然後一眼找出握有決策權的客戶(key man),針對對方的需求,推薦專業又適宜的商品物件。

琉璃奧圖碼科技台灣區業務處資深處長謝明遠,為了打入「日商山頭林立」的學校投影機市場,嘗試了各式各樣管道,探聽重要情報、找出決策者,並且用明確的數據來強調產品優勢、分析可為客戶解決哪些困擾,終於攻克強敵,拿下大案子。

 

這就是進化型業務人員的做法,以升級版的業務力,結合情報術和價值創造術,將自己的角色與定位提升到為客戶診斷問題、晉升為策略夥伴的層次。

從今以後,「穿上客戶的鞋子」,知道他擔心、又說不出口的事,為他帶來利益,自然能得到信任。訂單,除你之外不做第二人想!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