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第三步:擬定對策
金寶利銷售公司(Sales at Good as Gold)是一家中型專業零售商,業績已經衰退好一陣子。
地區經銷經理萊斯莉‧蕭(Leslie Shore)一提到她所管轄的幾位銷售主任,心裡就有氣:「每次我提議做些新的促銷計畫,這些人就讓我碰軟釘子,老是建議沿用舊方法,總是說:『萊斯莉,一切照舊就行了,我已經這樣做好多年了,一直很成功』。
我只好讓他們再試一次,可惜,就是沒有任何效果。」——《決策管理》,法蘭克‧葉慈(Frank Yates)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就連購買衛生紙這樣的日用品,都會先上網比價,看哪個牌子較便宜、哪個通路有特惠;然而,在面臨重大決策時,人們有時候竟會將選擇範圍限縮在狹小區間內,甚至根本不做任何研究,直接採用某個提案,忽略了「把選擇面放寬」這項做決策的基本常識,為什麼會這樣?
選擇愈多元,成本愈高
保羅‧納特(Paul Nutt)在《決策之難》一書中指出,有40%的決策者,在背負著速戰速決的壓力之際,會採用「機會主義」做法,放棄進一步研究,而直接接受最先得到的提案;尤其當決策者本身毫無想法時,更容易在少數狂熱份子的煽動下,驟然接受特定意見。
針對決策者會便宜行事地直接採用現成意見,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法蘭克‧葉慈在《決策管理》一書中做出了解釋:原因之一是,要找出一個「包含多個最佳方案的選項組合」,並非易事。
決策者要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先決條件是手邊要握有夠多、夠好的選項,否則不是選項太少,就是得面臨在「一堆爛蘋果」裡面,挑出「比較不爛的蘋果」的窘境。
第二個原因是,在多個選項當中做抉擇時,決策者必須付出成本;而且當選擇愈多,成本就愈高,亦即「機會成本」的概念。
例如,當決策者專注於評選各個方案時,可能會因為怠忽工作,而造成公司營收上的損失;或者,決策者因為與其他人意見不合,而產生摩擦與困擾。
更讓人氣惱的是,這些物質面或情感面的成本,很多時候其實是浪費在一些毫無助益的提案上。
正因為「選擇」是一件麻煩事,再加上時間壓力,導致決策者經常忽視尋求更好解決方案的可能,在接獲「感覺還可以」的方案時便貿然行動,或乾脆沿用舊例。
發揮創意,尋找更多選項
葉慈引述研究發現指出,有25%的決策都需要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因此決策者需要的是迥異於「現成計畫」或「他人做法」的新構想。
針對如何提升創意、激發新的點子,他在書中從最消極到最積極,提出了8種「尋找更多可選方案」的可行做法:
1.等待:讓我們等一下,看情況如何改變
決策者可張貼廣告徵求好點子,然後靜待提案上門。
這固然最節省決策成本,但效益也最低。
2.規勸告誡:加油!再努力想一想
督促大家多提一點想法,通常能夠得到新的提案;若再搭配實質的獎勵機制,會更有用。
不過,要是發想者不知道如何構思與使用新方法,效果恐怕也很有限。
3.邀約:如果有什麼好點子,請務必讓我們知道
透過提案制度,邀請更多人參與提案。不過葉慈也提醒,決策者要留意湧來的大批意見,很可能只有極少數值得參考。
果真如此,不但徒增決策者困擾,「提案被採用機會極低」的現象,也會造成提案者士氣低落。
4.諮詢:請教擅於解決這類型問題的專家
透過「顧問」,常可以得到品質優良的建議;尤其某些問題可能是決策者前所未見,但對專家卻已是老生常談。
要注意的是,應請顧問提供多個、而非一個選擇方案,否則形同是將問題的決策權完全交由對方代為決定,反而會招致不必要的風險。
5.模仿:類似問題有沒有已知的解決方案?
學習其他人在類似問題時的最佳實務做法(best practice),可讓決策者少走冤枉路,用最少的成本,獲得品質極佳的解決方案。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