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簡介 









慢的力量



這是一本教你減速的工作哲學,
慢不是停下來,而是慢得足以思考。



留心體悟,將會比匆忙決定更有力量!



找出時間壓迫感覺的來源



開快車的人無法欣賞風景,只有減速才能停止光速過活,擁抱人生真正目的時間做你的下一棒,助你完成這場接力賽







編輯小語 











「記得,時間就是金錢。」 ──富蘭克林





慢的力量 







時間就是金錢……及其他謊言


在十八世紀中,這世界對時間的了解因為「時間就是金錢」這六個字而產生重大轉變。

 

富蘭克林在〈給一個年輕工匠的忠告〉(Advice to a Young Tradesman)中所說的這句名言是當代資本主義體系的指導原則。

 

他主張「一個人靠勞力一天能賺十先令,若他走出去或閒坐半天,儘管在消遣或閒晃時只花了六便士,他不該認為那是唯一的花費;

 

他實際上還花了(或說丟掉了)五先令。」

 

在讀了這段話後,誰還會想搭慢船去義大利看親人?

這句話很符合當時的情況,富蘭克林在下一段繼續勸告:「信用就是錢。」

 

我們都知道,這已不符合現代情況。

 

信用不像時間,它會消散無蹤,這次的金融危機已證明了這一點。

 

時間和金錢一點關係都沒有,儘管要你朝九晚五的上司希望你將此話當真。

 

就算你是按時數支薪,但你花在上下班和睡覺的時間都是拿不到錢的。

 

即使你不需要通勤就能領時薪,你也不可能將所有時間都變成偉大的金錢,因為你有時必須站起來伸展一下。

許多人領月薪但沒有加班費。

 

不管工時多長,他們的時間無法換到等值的金錢。

 

那麼做義工呢?

 

站幾個小時發食物給窮人是工作,但你做這工作沒薪水可領。

 

長久以來,「時間就是金錢」這誤導人的觀念使我們變得匆忙。

 

它使我們相信,若工作得努力一點、聰明一點、快速一點,我們就能享受無法想像的財富。

 

實際上,與賺的錢相比,許多人更重視時間。

 

在一九九六年《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如果可以選擇,百分之四十的受訪者比較擔心自己時間不夠,而不擔心沒有錢。

科技的進展促成我們相信時間緊迫,動作快就能做更多事。

 

簡短的電話、匆忙的電子郵件及簡寫縮字所創造出來的全新語言,這些在在改變了我們工作、玩耍及生活的方式。

 

「黑莓拇指」現在被醫界的一些人認定為一種疾病。

 

傳送過多簡訊及在小鍵盤上打字的重複動作會導致關節受傷。

 

我們抱著「動作較快就較好」的概念,經常在慌忙中過一天。

富蘭克林的概念深埋在人的意識中。他生活在工業革命的前夕,看到時間與金錢的對等關係。

 

你用時間換取金錢,這使時間成為新貨幣。

 

就像「省下來的一塊錢就算是賺到的」這句話一樣,時間也變成需要節省的珍貴資源。

 

我們這些勞工用工廠的時鐘打卡上下班,身體和精神上都已相信這個系統。

 

但正如作家兼網站顧問米莉亞‧席沃(Melea Seward)所說的:「老班(富蘭克林)這些話是在網際網路出現前寫的。」

 

現在,不是所有工作者都被迫從事一對一的時間金錢兌換活動。

 

就某方面來說,網際網路使時間不再重要。

 

你可以在任何時間寄電子郵件;向世界的另一端發送即時線上訊息;

 

在教室後方傳簡訊到前面,而且隨時可以打免費網路電話。

 

儘管網際網路將「時間暫停」帶入生活中,我們仍活在「時間就是金錢」的典範中。

 

當代的緊張情勢起於兩個原則的對抗,也就是「時間就是金錢」的信念及網路連線促成「時間不重要」的現實。

 

我們以前習慣倚賴商店的營業時間;現在你即使在半夜想買東西也無所謂。你可以用家裡的電腦上網買。

 

以前,交易無法按個鈕就快速完成;

 

現在,你在最喜歡的網路書店按下「馬上購買」按鈕,一連串的人就開始動作。

 

倉管人員把書找出來;

 

銷售人員將它包裝好;

 

郵遞人員把它帶走,送上各種不同的運輸車輛。

 

另一個郵遞人員把它送到你要的地址。

 

平均的送貨時間是一到三天。

 

以前要花上幾週的事,現在幾個小時內就完成。速度成為常態。

 

你在整個過程中甚至不需要跟任何人說話。

我們必須改變「時間永遠是金錢」的信念。

 

這概念正是傑克‧坎菲爾(Jack Canfield)所謂的「我們有限價值觀中的一部分」。

 

對許多人來說,時間是萬惡之源。

 

請思考一下這個邏輯:金錢不能買到快樂;

 

因此,在許多人的心中,它一定是導向不快樂。

 

我們有限的價值觀使人認為有錢是件壞事。

 

實際上,金錢本身沒有不對的地方,但人們經常認為它有負面意義。

 

經由聯想,人們也對時間產生同樣的負面想法。

 

只因為時間和金錢被視為平等,我們限制自己的賺錢能力,也使得與時間有關的所有東西都有了負面意義。

 

因此,時鐘變成人必須打敗的東西,希望能騙過它以保全自己的生計。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同意「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的系統。但我們為何相信貨幣和時間有關?

 

收入是否能與時間分離?企業家或許會堅決地同意此法可行。

 

這是許多人自行創業的原因。藉由切斷工作與雇主時鐘之間的關係,他們更能控制自己使用時間的方式。

 

然而,這並不表示企業家的工作時間較少。

 

你隨便問一個企業老闆,他可能會告訴你自己的工時甚於往常。

 

企業家的基本自由在於他們有選擇,特別是你可以選擇將時間花在「何處」。

不是每個人都充滿企業家精神;然而,我們有能力體現「時間就是金錢」這典範對我們日常的影響。

 

這是個深植的信仰,就像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隱形手,它每天推著我們前進。


根據「時間就是金錢」這典範,佛德列‧泰勒(Frederick Taylor)在一八九九年執行了他那著名的科學管理實驗,要工人盡可能發揮工作效能。

 

為了提高生產力,泰勒將工廠工人要做的動作分解到秒這麼細,這是史上第一次將工作和完成工作所需時間結合在一起。

 

很快地,打卡鐘和準時上班變成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最高美德。

 

「無時不忙碌」成為當時精英的新潮流。

 

擁有一支錶是高度成功的象徵。

 

這些年來的改變並不多。

 

這也難怪喬治‧克隆尼及辛蒂‧克勞馥等人成為時尚雜誌中高檔手錶的代言人。

 

有誰不想像喬治和辛蒂那樣文雅、成功?

 

時間和成功交纏在一起。諷刺的是,你的時間愈少,別人似乎認為你愈成功。

 

想像一下,與這恰好相反的世界會是怎樣的。

效率本身並不是壞事。

 

事實上,這本書完全支持這一點。然而,追求效率的驅力跟金錢無關。

 

效率跟我們都該有的生活品質有關;

 

在那種生活中,受時間壓迫不是正常的精神狀態。

 

「省時」在這裡被定義為一種能將與時間的關係轉成正向的原則。

 

透過減低迫切性並減少與人生目標不合、剝奪時間的活動,我們能與時間建立較好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