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9.生活資訊工作職場人才招募中心 分享轉貼 (16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有孩的爸媽們必讀的一篇好文!

在美國銷售超過百萬冊、掀起討論風潮的《優秀是教出來的》(The Essential 55)一書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


 


他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不論本來成績、操行如何,他都能讓學生脫胎換骨,從問題小孩變成優等生。


 


克拉克的55條規則中,第1條是「遇到人要主動稱呼」;


 


2條是「當別人說話,看著他的眼睛」;


 


3條是「如果別人有出色表現,不要吝嗇鼓掌恭喜他,應該持續3秒,角度要剛好」......


 


瞧,這些原則放在職場上,不是一樣適用?

沒有人不期待伯樂跟貴人出現。


 


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有人卻只留下嘆息?



是「禮貌」。


 


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


 


什麼樣的禮貌只有50分,什麼樣的禮貌卻有120分?


 


職場上,如何透過好禮貌種下機會與成功的種子?


 


沒有人否認專業與內涵是職場最重要的通行證,但問題是,往往還來不及亮出來,對方已「砰!」地一聲將大門關上。


 


沒有人不渴望遇見伯樂或貴人,但事實可能不是他不來,而是明明已走到跟前,卻被你自己擋駕。


有一張無形的網,比學歷、能力更早橫跨在機會之前,它決定你是廣結善緣,四處播下好運的種子;


 


或是連舞台出現都渾然不覺,還把它拒之門外。


 


這是讓人意外的兩個字、記憶中久違的兩個字、有些「八股」的兩個字,但卻是威力驚人、效果神奇無比的兩個字。


 


它是小學教的第一課,卻也是最多老闆抱怨員工不及格的科目----它的名字叫做:「禮貌」。



今年8月,《Cheers》雜誌針對超過4千位上班族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禮貌」高居主管眼中「七年級表現最需加強的部份」第2名(49.0%),僅次於「抗壓性」(58.1%),甚至遠超過「執行力」(21.1%)、「應變能力」(16.5%)與「國際觀與外語能力」(6.7%)。

沒有「不拘小節」這回事


耐人尋味的是,七年級生自己也同意這項觀察。


 


在他們自我評估「有待改進」的特質上,「沒禮貌」同樣排名第2


 


禮貌的影響力有多大?


 


在關鍵時刻,它造成的結局差異,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

去年勞委會職訓局調查492家企業,其中33%表示,即使條件再好,都不會把「自以為是狂妄自傲」的求職者列入任用考慮;


 


27%與20%的企業更明白表示,不會錄用「表達遲鈍不知所云」及「不懂禮貌」的人。


 


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Vault剛完成今年度的面試禮儀調查,數字也顯示:70%的企業主管只要對方遲到超過15分鐘,就會自動將他貼上「不合格」標籤。


 


同樣高的比例還包括面試中撥打手機、突然離席超過10分鐘等等。


 


反過來說,禮貌與成就間的正向關係,則愈發明確。


 


去年底,美國《財星》雜誌對7,590位美國人的統計說,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與人爭執或犯錯後,道歉的比率是年薪25千美元者的兩倍。

這不是風格至上、特色當道的年代嗎?


 


為什麼「小節」突然又變得如此重要?


 


當每個人每天見面的人愈來愈多、平均一人被分配到的時間愈來愈短;


 


當愈來愈多企業家體會用才決策中,「人品」更甚於能力時,禮貌好壞自然成為底定第一印象的要素,是能夠最快「見微知著」,判別人才的線索。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合都談過「收訊力」 傾聽的力量:「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我想我『收訊』的能力已培養了很多年,」他歸納成功之道時指出。

10
年前,張忠謀在交通大學對高階經理人授課時,特別提到他與人對話時進行的「收訊力測驗」:「第一個看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


 


張忠謀說:「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因為他打斷我,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可是90%他都猜錯。」


 


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是另一個善於從小處識人品的例子。

統一企業內部文化非常講究守時,過去擔任董事長的台南幫大老吳修齊在世時,即使90高齡,出席任何場合仍必定準時到場。


 


就算因為突發狀況晚到,也一定會事前通知對方,細心致歉。


 


以他為表率,包括高清愿、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在企業界都以準時知名。


 


「守時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信用,代表的是言而有信、說話算話」,高清愿曾這麼說,「慣常遲到的人,行事風格也可能較為懶散、馬虎,個人的信用,一定常被人打折」。


 


正因為可以「由小窺大」,一個人禮貌好,經常比刻意演出的成績更容易讓人記住。

曾任新聞主播、目前是電台節目主持人、美食作家的吳恩文自己開設了一家顧問公司,他選人時,禮貌權重甚至排到第一。


 


因為站在老闆的立場,「我可以教你技能,沒辦法教你教養」吳恩文指出,一句話道破許多企業主共同的心聲。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會誤沾「沒禮貌」的標籤,未必真是人格本質不好,有時是不小心,有時是輕忽,認為「沒有也無所謂」,有時則根本是因為「不知道」。

永遠不會有「下一次」

暢銷書作家吳若權最近到南部一家企業授課,每次到高鐵站接他的都是同一個小夥子,臉色愛理不理、態度冷淡。


 


這反而激起吳若權的好奇,因此總會刻意和他攀談幾句,看看他有什麼反應。前兩次,吳若權都覺得「碰到釘子」,直到第3次,這個年輕人才突然冒出一句:「吳老師,我覺得你人很好。」


 


對年輕的世代,吳若權發現他們普遍不習慣主動與人互動、不擅長「察言觀色」,反正「有事你來問我就好」。


 


另一個心理因素則是認為「第1次不熟、不需要」。


 


「但職場上很多事是沒有第2次、第3次的,」吳若權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莊財安也有類似經驗。


 


開車載下屬出去,「他們不管你,上車直接坐上後座,突然間我就變司機了。」


 


或是面談時大剌剌癱在沙發裡、吃飯時用叉子插起麵包就啃,新生代不知道、也不覺得這樣做失禮,受到提醒時還會非常驚訝。

有個故事,莊財安整整記了30年,一直讓他自我惕勵。


 


當年他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時,校長對所有應屆畢業生說 :「有同學寫信給我,請我幫他介紹工作,我看到信就不想幫他了,因為信上寫著『某某某校長敬啟』。


 


哪有人叫別人看信,還得恭恭敬敬?」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從這個故事出發,莊財安分析,建立禮貌得經過3個階段:

先「知 道」,具備通用禮儀的知識,才不會誤用鬧笑話;


再來是「觀察」,注意別人、尤其是前輩如何待人接物;


最後才是「練習」,透過生活具體實踐。


 


從這個故事出發,莊財安分析,建立禮貌得經過3個階段:


先「知 道」,具備通用禮儀的知識,才不會誤用鬧笑話;

再來是「觀察」,注意別人、尤其是前輩如何待人接物;


最後才是「練習」,透過生活具體實踐。


只要有心,學會「禮儀」並不難,至少可以做到「不失禮」,但一個人會被認為「有禮」、「好禮」,甚至成為一種個人魅力與人際競爭力,絕對是來自更高的境界。

簡單地說,就是5個字:「心中有別人」。

有趣的是,這層含意早默默藏在英文字「禮節:etiquette」的字源由來裡。"etiquette"出自法文,原意是「牌子」。


 


為了保護凡爾賽宮美麗的花園,法國人特別立牌提醒民眾不要隨意破壞。


 


久而久之,本來的「請勿進入」開始擴大內涵,除了指稱「合宜的應對進退」外,更進一步解釋為「不要輕率踐踏人們內心的花園、「舉止言行讓人感受親切與溫暖」。

頭銜愈高,確實愈有禮,愈成功的企業家,在禮貌上嚴以律己的程度,反而愈讓人吃驚

像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他寫紙條交辦部屬工作,從來都用「請您」開頭,平時極少疾言厲色。


 


即使訓斥,語氣都非常和緩。


 


從擔任嚴長壽特助開始,已共事12年的亞都麗緻大飯店營運副總經理范希平由衷說:「非常佩服他的修養。」


 


說是「修養」,因為嚴長壽待人接物的細節裡,處處可以見到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范希平剛當上嚴長壽特助時,與另外兩位助理在辦公室裡接電話,總習慣先說「請問您哪裡找?」


 


先確認來人身分後,再轉接給嚴長壽。


 


有一天嚴長壽聽到,突然慎重交代:「不要問對方『哪裡找』,不管是誰,都先說我不在。」


 


「知道你是誰,再告訴你總裁不在,你會怎麼想?」


 


范希平頓時學到一課:就算說話再客氣,多了這個「打量身分地位」的動作,都等於在傷害對方。

長期在嚴長壽身邊耳濡目染,後來甚至因此左右范希平的生涯抉擇。


 


曾經有位企業家大老想來挖角,約范希平吃飯,整個過程都非常禮遇客氣(假的,這種有求於人的演戲之企業界老闆非常多 ),卻在最後對方叫司機到車上拿資料時,不經意破口大罵:「你這腦袋裝大便啊!跟你講放在裡面,怎麼會找不到?比豬還笨!」


 


「要是我為你做事,你罵我不也這樣罵?」


 


這一念讓范希平決定繼續留下,如今這位大老的企業王國已然崩塌,范希平卻在亞都麗緻一路歷練到獨當一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以小窺大」!

在嚴長壽帶領下,禮貌早已成為亞都麗緻的DNA,但他要求的不僅止於「顧客至上」,更是「客人至上」:「即使沒光顧,只要踏進亞都麗緻,就是客人。」


 


即使明知道他只是進來借廁所、吹冷氣,仍然必須以禮相待。

我們經常問:「有禮」跟「虛偽」有什麼不同?


 


答案並不複雜,禮貌的「動機」與「一致性」,就是檢驗的準則。

有禮,貴人自動上門來!

大家都知道對大人物要有禮貌,但是面對跟業務不相關、看來不起眼的小人物呢?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山水有相逢」。


 


今天再微不足道的某人,都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變成你的「貴人」,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



在東方,最傳神的詮釋莫過於兩千多年前,張良為「圯下老人」黃石公撿鞋的故事。


 


若不是張良三番兩次、耐著性子忍受黃石公的無理喝斥為他服務,又怎會贏得青睞,得到《姜太公兵法》,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在西方,一樣因此出現戲劇性的歷史轉折。

19
世紀,有一對老夫婦專程到哈佛大學拜訪校長,兩人衣著樸素廉價,祕書馬上判定不可能帶給哈佛什麼「好處」,當下冷冷回答:「校長很忙。」


 


「我們可以等,」老婦人回答。


 


幾小時過後,校長總算不耐煩地出現。


 


老婦人說:「我們的兒子曾在哈佛讀過一年,很喜歡哈佛。


 


但他去年因為意外過世,因此我們想在校園中為他留下紀念。


 


我們想捐棟大樓給哈佛。」


 


「你們不知道建棟大樓要多少錢嗎?


 


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750萬美元,」校長輕蔑地說。


 


同時心想,這樣應該可以把兩人打發走了吧?


 


「只要這麼多?那我們為什麼不乾脆自己蓋棟學校?」


 


只見老婦人轉頭對老先生說。


 


老先生正是當時著名的鐵路大亨史丹福,而後來這個學校,就是孕育無數人才、成為矽谷創新引擎的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誰說貴人、機會不來敲門?



當你這樣抱怨的時候,不妨想想,是不是哪天因為自己的粗魯無禮,不知不覺把他們趕走?



吳恩文認為「很多生意是來自於信任,很多信任是來自於尊重,」吳恩文說,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人緣好、運勢佳?


 


說穿了,無非是透過這些點點滴滴。


 


用心當個「好禮人」,讓身邊多點貼心的感激,少點「你那什麼態度啊!」的抱怨,受用無窮的絕不是別人,最終還是你自己!

---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家寶 









傳家寶


當你感覺萬事皆不如意時,請記得飛機是乘著逆風升起,而不是順風。

  bvfcd 
出處: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年)~福特汽車創辦人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數位經營者:台灣為什麼做不出一個Facebook?


作者:數位之牆創辦人/數位之牆網站總監

◎Facebook襲捲全台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筆者就不斷收到台灣朋友們寄來加入Facebook的邀請函。

 

到年底,在Facebook上面開心農場種菜偷菜的遊戲已襲捲全島,甚至有夫妻因此失和而鬧上新聞。

 

各大企業的IT部門開始研究要怎樣封鎖Facebook讓員工上班不能玩,如此盛況可謂空前。

根據台灣市場調查公司創市際的研究,在綜合考量網站到達率,停留時間等項目之後,認為Facekook已經超過無名小站成為台灣第二大網站。

 

到09年11月底,台灣用戶已經達到 280萬人。如果要說Facebook大部分都是上班族在玩的話,那麼可以說這個族群已經幾乎被占領。

筆者對於Facebook以開心農場這類社交遊戲(Social Game)領頭殺進台灣上班族市場的故事並不陌生,因為早在2008年初時,同樣的故事已經在大陸發生,創造這個奇蹟的是一個稱為
「開心網」的網站,所創造的狂潮也同樣引發媒體追逐報導,用戶數很快達到千萬級別。

筆者在2008年初看到開心網的故事之後有兩個感想:

 

第一,大陸的網際網路市場發展大約要超前台灣一年(電子商務除外);

 

第二,台灣的社交網絡(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市場是真空的,至少在上班族這個市場沒有任何人打進去,包含無名小站。

08到09這兩年間,筆者幾次回台灣時跟本地網際網路業者閒聊時,部分業者抱怨,台灣網際網路市場由雅虎奇摩一家獨大,其他小業者難生存。

 

也有業者抱怨,公司多年穩定小幅盈利但做不大,也不知道如何再創新。

 

創業者甚至問道:難道自己的人生就只有這樣了嗎?

◎市場機會曾經存在一年半

面對這些抱怨,筆者曾經提醒一個創業者,台灣的上班族社交網絡市場還是空白的,比對大陸的發展經驗,從08年開始這個市場至少空白了一年半沒人注意。

 

結果,一個從用戶數只有幾萬人迅速發展成 280萬人的奇蹟,被一間外國公司完成。

那個抱怨「難道自己的人生就只有這樣了嗎?」

 

的創業者,現在忙著應付網站用戶流失到Facebook的問題。筆者不禁要問,台灣怎麼就做不出一個Facebook出來?

 

facebook在台灣爆紅的原因主要是開心農場,而這種經驗早在一年前大陸的同業就已經玩過一次給大家看了。

台灣的網際網路創業者,一開始把自己想得很大:無限的創意,做大一間公司的夢想;

 

等到融資不易必須營利,對手巨大難以競爭時,又把自己想得太小。

 

大陸的開心網在08年初期員工人數一直不超過20人,Web 2.0 公司本來就不需要太多人,但小公司也可能有爆發式成長。

「台灣為什麼做不出一個Facebook?」,第一個會說是創業者自身問題。

 

看美國成功案例,看大陸成功案例,模仿總該會的。

Facebook成為被全球模仿的對象,開心網也模仿了,但是他們使用開心農場做為重要推廣手段在當時是連美國人都沒想過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

第二個問題是台灣創業者從不關心大陸的網際網路發展,也從不認為大陸經驗有甚麼好學習。

 

即便大陸距台灣只有一水之隔,我們也老是望向地球背面去看美國。

 

08年看到開心網的爆炸式增長,筆者曾很期待台灣也可以出現一個。

 

一年半過去,最後是Facebook拿下這個市場。

◎台灣創業者還不夠用功

這樣說並不是在指責台灣網際網路創業者,而是這塊土地上我們已經太久沒有振奮人心的消息,看得人都急了。

 

試想一下,Facebook在台灣的成功如果是由一家本地的初創公司來完成該多好?

 

我們就能有機會再度引起資本市場注意,有機會把台灣的網際網路做成一個產業。

筆者曾經說,網際網路「產業」在台灣是不存在的。

 

要證明這個說法很容易,到 104人力銀行去找看看,看看他是否將網際網路單獨拉出來成為一個產業分類。

 

而到大陸的求職網站(中華英才網或者前程無憂)看看,你很容易發現「互聯網,電子商務」是一個獨立的大分類。

無法形成一個產業的結果,就是好的人才不會往這裡集中,第一代人才的經驗不會傳承給第二代。

 

大家看到美國Facebook創業者只是大學畢業生,卻忽略了他底下的員工可能都是在其他更早期的網路公司的戰將。

 

一整個產業的人才在支撐他的創意,這種成功才是踏實的。

台灣的網路公司拿不到投資是個問題。

 

但這是相對的,投資人無非希望投資風險越小越好,一個有本事能把用戶數從零做到 280萬的初創網路公司,投資人絕對有興趣。

 

然而,目前台灣的Web 2.0 公司很多只有十萬左右用戶規模,這真的是缺錢的結果,還是自己不夠用功?

Facebook靠著開心農場之類的小遊戲在台灣爆紅能持續多久不知道,關鍵在能否把初期用戶轉化為真正發生社交行為的用戶以及本土化問題。

 

但不論如何,台灣的網際網路公司再度集體讓位給一家外國公司,真讓人覺得可惜。

 

因為下一波的高速增長機會,真不知要等多久了。

 

(欲看每周一到五,更豐富的內容,歡迎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 延伸閱讀:
御書房:3300萬人的聊天室








 
 








教導力:評估教導的成敗


作者:何文堂/總裁學苑專欄作家

在培訓課程中學員提問:「自己費心進行績效教導但無法獲得預期效果,而必須將他列入績效不佳的淘汰名單中,教練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情境?」

每位教練在進行教導案時總是期盼它能成功的協助被教導者做好績效改善,但是在組織內部終究會有一些被教導者,因為種種因素而無法依照教導的內容去進行而造成教導成效不彰未能完全符合組織的期待的情形,面對這樣的情境教練就必須誠實以告,並且明確的說明必須遵守組織的績效考核的制度採取必要的措施,不能迴避推責將問題推給人力資源部門。

至於要如何去評估教導的成敗,就需回歸教導的本質。

 

從事教導不只希望被教導者在工作績效表現上有所進步,更重視被教導者這個「人」是否有成長。

所以當教導案需要結束時,教練不要只是把它當作是一個ending將資料歸檔了事,而是要把它視為一個重要的學習與成長的好機會,仔細的從被教導者與教練兩個角度去檢視整個教導的過程,雙方的表現如何?

 

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是否有什麼值得欣慰的?

有關被教導者的方面

在企業中成員無法達成績效目標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沒有能力(相關的知識和技巧)、一是沒有必做的動機。

 

教導的目的在激發被教導者的責任心來強化他的動機、提升察覺力來協助他看清自己能力的缺口並努力的補足,所以教練要針對這個教導個案從上述的兩個方面來檢視。

 

在教導過程中他在各項績效指標上是否有明顯的進步,特別是那些被列為教導目標的項目,或許最終的表現是沒有達成標準,若其表現是有進步仍是要清楚的給予的肯定。

另外,教練要仔細的評估在過程中被教導者的成長狀況,相較於教導前在個人能力上是否提升?

 

在責任感方面是否更清楚自己應盡的責任?

 

是否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些的成長才真正屬於被教導者的,可以伴隨著他去面對未來的挑戰,縱使他不留在我們的組織內,仍舊有益於他個人職涯的發展。

 

教練在教導結束時也要逐一列舉明白的告訴他,期勉未來持續努力。

有關教練的方面

「自己在整個教導過程中是否有盡心盡力去協助被教導者?」

 

由於教練在組織中仍須承擔管理的工作、需要帶領團隊,所以很容易因為工作負荷過重或是同一時期內教導通多的個案,而影響到教導的品質。

 

所以要仔細檢視自己的投入狀況,是否有需要改善的空間,若有一定要謹記在心,避免在其他的教導案中發生。

「自己的教導技巧是否需要再提升的?」

 

從5C的教導程序、GROW的提問原則及傾聽與回饋等等面向逐一檢討,是否有充分的把握住應有的原則?

 

有哪些部份需要再改進?

 

保持學習的心才能讓未來的教導更有成效。

「教導中有沒有留下遺憾?」

 

亦就是教練是否有「該說的話卻沒有說」、「該制止的卻沒有及時去阻止的行動」的情事,有些主管在做教導時會過度考量到被教導者的立場而沒有立即的採取糾正行動,或是想給他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卻沒有設定界限,以致無法達成設定的目標。

 

所以教練要時時提醒自己,在教導時千萬不要留下遺憾。

企業為因應外在的競爭不得不在人力保持良性的循環,所以有強迫排名及Bottom 5%的淘汰機制,但是這些被割捨的成員只是目前不符合企業的戰力需求,並不代表在其他的組織或是未來不能有好的表現。

 

因此,評估教導的成敗不要只注重績效結果是否符合組織要求,也要關心被教導者是否經由你的教導而有所進步和成長。

 

(欲看每周一到五,更豐富的內容,歡迎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如您對教導力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教導力)論壇上發表。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晨志幽默加油站電子報:一小時的實踐勝過24小時的空想















力量來自渴望 









一小時的實踐勝過24小時的空想




用心、細心的人,心中就會充滿信心。

成敗靠用心,輸贏靠細心!


人不能只是空想。


我們要做思想的主人,也要做具體實踐的人。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

 

我的名字當中,有一個「晨」字,大概就是我爸媽希望我在早晨時,有志氣、肯早起,儘快多讀書、多做事。

 

所以,我是個早起的人,平常不熬夜,寫作的時間,也多半是在早晨,因為,早晨是我的頭腦最清醒、最清楚的時候。

也因此,我算是一個「早晨有志氣」、「晚上沒啥志氣」的人,哈!


不過,關於「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話,我倒覺得不是很正確,因為,一大早清晨時,才來開始規劃一天要做什麼,是有點慢了。

我有個習慣,每天晚上除了要檢視「今天該做的事,做完了沒」之外,我也會在睡覺之前,把明天所該做的事,列一張清單,清楚地寫下「明天該做的事」。

 

所以,我會說──「一日之計在昨夜。」

 

因為,早上如果睡得很晚,爬起來時,腦袋還迷迷糊糊,要趕車上課、工作,哪裡還記得今天一整天要做哪些事?

 

沒有事前的明確計劃,可能就會出紕漏、會遺忘一些該做的事!

真的,「一日之計在昨夜」,假如我們在睡前已確定寫下明天該做哪些事,我們心裡就會很篤定、很踏實,也會睡得很安穩,而不會在明天早上瞎著急、遺東忘西。

 

這,也就是所謂──「成敗靠用心,輸贏靠細心。」

 

用心的人、細心的人,心中就會充滿更多的信心,也會在天亮清晨的一大早,自信、愉快地開始經營一整天的時間。

在《秘密》一書中,提到所謂「吸引力法則」;作者在書中強調──一個人就像一塊強而有力的磁鐵,會將腦中所想的、所要的,慢慢地吸引到自己身邊。

 

所以,我們所想的、所要的,所發生、所成就的事物,常常來自我們腦中的思想。

真的,「思想」使人有思惟、有方向、有計劃!但,想,不能是「空想」。

 

我們要做思想的主人,也要做具體實踐的主人。

 

因此,「一小時的實踐,勝過二十四小時的空想!」

 

多想想「吸引力法則」啊!

 

我以前三專畢業,我想出國,考托福,鍥而不捨,考了八次,終於通過考試。

我想申請美國大學,從三專直攻研究所,我做到了,也在一年半後畢業了。


我想當電視記者,我以第一名考上了。


我想申請美國大學博士班,我做到了,也三年畢業,拿到學位了!


我想在大學教書,我當上了系主任了。


我想辭職,專職寫作,成為專業作家,我也這麼做了,也做出了一些不錯的成績!

真的,「吸引力法則」告訴你我││你的心,開始思考、建構藍圖,也積極去做、去實踐,那麼,你所想要的東西,就會逐漸地被你吸引到自己的身邊,你就是一個「實踐夢想、美夢成真」的人了!









 
 






【成就自我 教戰守則】


中國大陸有一名女企業家李惠,到了四川大學的校園裡,在地上擺出了擦鞋工具,親自為大學生來「免費擦鞋」。

 

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李惠出生於貧困家庭,小學畢業後,就輟學到外地工作;

 

她在建築工地幫人煮飯、幫人帶小孩、也學過裁縫。

後來,她隻身到成都擺地攤,也以修拉鍊、擦皮鞋為生。

 

在賺了一些錢和積蓄之後,她租了一個小店面,幫別人修鞋和乾洗衣服的服務。

 

幾年下來,她的工作越做越大,甚至在全中國各地開設分店。

 

如今,她在大陸擁有二千多間的乾洗、擦鞋的連鎖店。

李惠說,她曾經到人力市場招募工作人員,可是一般大學生沒興趣做「補鞋匠」,有些人做了沒幾天就辭職了。

 

所以,她親自蹲下來幫大學生擦鞋,以行 告訴面臨就業的大學生:「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小事業也可以變成大事業。」

 

只要放下身段,有目標、堅持信念,一定會成功。

●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凡事從卑微細節中開始學習││求職、工作先從見習、從微小處學起;

 

就像許多電影巨星,都是從臨時演員、跑龍套開始做起。

 

要有目標、有志氣、工作用心細心,連幫別人擦鞋也能成為大老闆呀!

●慧眼抓機會,慧根拚職場││大學生在校時,可以多找機會打工、工讀、實習;

 

畢業後,不能長期在家待業。

 

人,就是要有企圖心,也要「學習力」、「精進力」,讓自己在職場上脫穎而出。

 

所以,要用「慧眼」抉擇自己的工作,也用「慧根」來展現你的實力。

●小事當大事做,沒事盡量找事做││在工讀或見習時,請記得,要把每件小事盡力做好;

 

這,也就是「小事當大事做」的心態;而且沒事,就要盡量多開口,主 去找事情來做。

 

輕鬆,並不是最好的。

 

輕鬆、沒事做,你就學不到經驗;

 

主 找事來做,就一定學習更多。

●做大人物之前,先要當小人物;

 

成就大事之前,一定要先做小事││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是「大人物」的。

 

稱職地做好「小人物」的角色,才能被看見、被肯定,才能被賦予重任,而逐漸成為大人物。

 

所以,先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大人物呀!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分鐘摘要 









把興趣放上網路,把自己變搶手品牌!


文�疴\瑞•維諾恰克Gary Vaynerchuk

要以任何自己熱中的主題來建立職涯,如今實在太容易了,不放手一搏簡直對不起自己。

 

網際網路普及加上社交媒體革命工具隨手可得,使得建立線上社群的成本大幅降低,任何想像得到的利基主題都可以建立社群。

 

這種發展的結果就是,在有數十億美元廣告費用轉移到網路的現在,就算是再冷門的主題也都有機會吸引到廣告。

 

要在目前的經營環境下成功,基本方法應該是:

■志趣


想要實踐自己的志趣,去做能讓自己充滿幹勁和樂在其中的事情,現在正是時候。

 

隨著愈來愈多人將社交生活轉移到YouTube、Flickr、Tumblr和推特等社交網站,形形色色的廣告主也將逐漸為其所吸引。

 

這必然導致廣告主將廣告費用從以往刊登廣告的媒體,轉移到未來大眾齊聚的媒體上。

 

因此只要你運用志趣、努力與網路時代的各種社交工具,就能夠建立可以創造財富的事業。

志趣正是「勇敢做自己系統」的核心所在,網際網路大幅且永遠地降低了以各種利基主題建立社群的成本,即便是你個人熱中的冷門主題也一樣。

 

現在要吸收到足夠人群的注意,以獲得潛在廣告主的青睞,已經是可行的。

 

要做到這點,只需要按照以下「勇敢做自己系統」的4項步驟:

1.選擇你熱愛的專業,建立該領域專家的聲譽


在從前,建立個人品牌需要大量的電視曝光或是廣告,所以只有歐普拉、賴瑞金等知名媒體人才有辦法做到,然而網際網路永遠改變了這種情勢。

 

例如:維諾恰克推出個人網站(WineLibraryTV.com),每天貼上一集品評新酒款的節目。

 

他的節目十分口語化,表現風格還有點誇張,但是非常受歡迎。

 

觀眾最喜愛的,就是他會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意見,還敢把難喝的酒說成是「馬糞」。

 

結果他的節目吸引了大量觀眾,穩穩地建立起他的個人品牌。

2.就你所選擇的專業,大量創作優質網路內容


絕佳內容將會是你最重要的盟友,全力運用這些內容去述說最迷人的故事,就會收到理想的成果。

 

但是,光有好的內容、個人網路空間,以及懂得利用社交網路工具,並不見得足以將你推上巔峰。

 

換句話說,光是會彈鋼琴,並不足以讓你變成另一個老牌歌星比利•喬。

 

要讓自己的內容真正與眾不同並脫穎而出,必須做到真誠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除非你選擇的是自己真正熱中的利基,否則你不會想付出必要的心血、汗水和淚水,讓自己成為該領域中最頂尖的專家和最知名的品牌。

3.根據所提供的內容,建立起活躍的網路社群


製作絕佳內容還算是簡單的,要利用這些內容展開對話,然後把和你互動的人整合成一個使用者社群,才是更艱難的挑戰。

 

要累積欣賞你個人品牌的群眾,就要走出去和人們接觸,並加入世界各地針對你主題已經在進行的線上對話。

 

社群是要一個人一個人慢慢累積起來的,接著就要著手規畫有創意的方法,把社群中的互動化為財富。

 

只要你持續以社群的需求為重,並超越成員的期待,企業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在他們還付得起廣告費的時候,就開始和你合作。

 

不要心急,等到時機來臨,你可以開出更高的條件。

4.找出各種不同方法,把知識和連結化為財富

 

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社群之後,最後一步就是以你的成員為基礎,積極開創收入來源。

 

一般來說最好是從小規模開始,逐步發展,並嘗試明智的做法。

 

只要廣泛從各種角度有創意地思考,就一定會有賺錢的機會。

 

不過你也要夠敏銳,去注意到各種結合方式,並懂得加以善用。

 

要把社群化為財富,最好的辦法通常是先從小規模開始,然後明智地發展。

 

弄清楚什麼做法最適合你社群成員的屬性,再以有效的做法為基礎逐步發展。

 

財富一直在那裡等著你,所以要持續努力,直到找到關鍵為止。

■拚命及堅持


想要成功,拚命努力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標,也是成功的要件。

 

就算大家都已經放棄,你還是要建立正確的心態,要求自己竭盡全力去追求長遠的成功。

 

關鍵在於,要持續嘗試不同做法,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為止,然後就要在這個基礎上好好發展。

名聲是品牌成功和永續的基礎,但是如果你沒有同時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將很難在今日的商業環境中順利發展。

 

你必須掌握文化的變遷,然後清楚看出這會對你的事業和你的產品造成哪些影響。

 

如果你一方面能夠隨機應變,一方面又很重視自己的名聲,那麼不論未來如何演變,你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大膽投入,嘗試各種新興的新平台和社交媒體工具。

 

親自去體驗,然後想出可以如何加以運用。

 

最重要的是,當你的DNA告訴你這是好機會時,要聽它的話,聽從自己的志趣永遠不會錯。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61期〈PO出個人品牌力〉】





特別報導 







決定人類命運的最後一役


文�疞K自《氣候戰爭》,財信出版

情境��2045年
全球平均氣溫:比1990年高出攝氏2.8度
全球人口:58億人

自2036年歐盟終於崩潰以來,面對南方會員國人口大舉遷移至北方會員國的沉重壓力,北方聯盟(法國、荷比盧3國、德國、斯堪地那維亞、波蘭及舊哈布斯王朝領土)在重整勢力與版圖後順利關閉邊界,不讓更多難民從飢荒肆虐的地中海沿岸國家湧入。

 

從災情更慘重的北非國家逃離的難民,在羅馬以南的義大利四處流竄,義大利幾乎國不成國;但西班牙、帕達尼亞(義大利北部)和土耳其都已取得核武,想要逼迫糧食較充足的北歐各國分出一些糧食。

 

傾全國之力勉強自給自足的英國,已從歐陸撤出,並躲在先進核子嚇阻武器的保護傘下。

就糧食生產而言,俄羅斯是氣氛變遷的最大受惠者,也是亞洲地區的強權。

 

不過,經歷2020及2030年代混亂局勢後統一的中國,再度威脅俄國的西伯利亞邊境。

 

華北平原的降雨驟減,加上境內幾條大河系統崩潰,農地日漸乾裂,即使中國減少800萬人口,廣大民眾也難以溫飽。

 

南印度正再度崛起成為亞洲一股主要勢力,但因印度河、恆河和雅魯藏布江的冰川崩解,以及梅雨季雨量日漸稀少,使得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依舊慘遭飢荒及無政府混亂狀態的蹂躪。日本也跟隨英國腳步撤離大陸,成為一個相對繁榮的核武島國。

■對未來的預測:比想像更令人驚懼

我上述的情境,不是氣候模型專家所說的那種;他們在預測時巧妙地略過氣候變遷對政治、人口及戰略的衝擊。

 

而我所描繪的情境還假定,全球平均溫度在2045年上升的度數,也比大多數氣象模型所預測的更高,但屆時全球均溫高出攝氏2.8度,也在可能的範圍內,特別是某些正反饋機能在這段期間開始發生作用,諸如海洋碳匯(carbon sinks)局部失靈、永凍土層融化、夏季北極海無冰等等。

 

不幸的是,從熱帶海洋、永凍土層,以及北極海獲得的最新資料顯示,這些反饋可能開始出現,而且比預期的時間早很多。

全球糧食匱乏,在這個世界裡,出再多錢也買不到進口糧食。

 

但仍有相對的贏家與輸家:北歐、俄羅斯與加拿大等高緯度國家,仍有足夠降雨,而且糧食夠吃;

 

相形之下,中緯度國家的麻煩可大了。

 

連美國都喪失許多農作區,因為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高原沒有降雨、東南部長年乾旱,供應加州中部河谷平原(Central Valley)灌溉用水的幾條河川,在夏季乾涸見底。

 

西班牙、義大利及土耳其等地中海以北的小國,發現它們的土地漸漸變成沙漠,而且再也無法讓人民吃飽,更甭提地中海以南的國家,情勢更險峻。

 

以往為中國華北平原帶來雨水的東北季風消失無蹤,供應華南水源的幾條大川,也遭逢和加州河川同樣的命運,如今,這兩個地區的河流只有冬天有水。

在此世界裡,人們開始面臨飢荒,但不全然是我們過去熟悉的飢荒景象——無助的農業社會人民以麻木、認命的態度來面對飢荒。

 

反之,現在的飢荒受害者中不乏高度發展與具高科技能力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不會坐視其子女挨餓,只要可以拯救他們,即使不擇手段也在所不惜。

 

因此,北方國家雖然仍能餵飽自己,但所剩糧食不多,甚至根本沒有餘糧,必須驅趕大批湧入的飢民,必要時得動用武力。

 

另一方面,還須應付鄰國威脅利誘的奪糧企圖,因為這些危急的鄰國甚至擁有核武。

 

講道理非但沒有意義且是白費力氣,因為這些國家已竭盡所能避免鬧大飢荒。

若氣候模型專家沒有料到這種情境,那麼誰會料想得到?

 

當然是軍方。

 

尤其在老牌強權國家,軍方非常悲觀地認為,在受壓情況下,民眾與國家循規蹈矩的可能性很低。

 

職業軍人所受訓練是從緊急威脅的角度思考,而你會發現這將是一大威脅。

 

不要輕忽專家權威告訴大眾氣候變遷的危險,以及軍事戰略家向政府提的建言,其中有很多關於將來會變成如何的訊息,而且內容完全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

■英國軍方的正視:從全球戰略看氣候變遷

英國官方長久以來都很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問題,而且英國軍方可以自由討論他們設想的任何情境。

 

英國國防部負責未來軍事戰略構想的策略研究分析準則中心(DCDC),用30年的前瞻角度思考,在2006年提出長達91頁的第3版「2007-2036年全球戰略趨勢計畫」報告(Global Strategic Trends Programme 2007-2036),成為英國國防政策發展的重要依據。

這份文件就許多方面而言非常精密複雜。

 

但文中有關氣候變遷對政治與戰略的影響,則出人意表的簡潔。

 

以下是這份報告對此問題的所有論點:

需求與日俱增以及氣候變遷可能對重要主食造成壓力,例如漁產的快速耗竭,或是東亞的稻米及美國平原的小麥種植產能大幅減少,接連幾次的嚴重欠收,可能推升糧價大漲,造成經濟與政治大動盪以及規模很大而且次數頻繁的人道危機……。

用水的壓力增加,爭奪水的糾紛是導致已高度不安地區更加緊張的主因,甚至引爆軍事行動與人口遷移……。風險最高的地區是北非、中東和中亞,包括中國在內,該國的缺水及水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可能促使中國試圖將流入印度的河川(如雅魯藏布江)改道。

爭奪資源的壓力、氣候變遷,加上追求經濟優勢等因素,可能促使人口大規模快速移動。

 

尤其是迫使撒哈拉沙漠周邊國家的人口逃往地中海、歐洲及中東。

 

另一方面,南亞沿海被淹沒、陸地上的環境壓力,以及激烈的經濟競爭,將影響孟加拉和印度東岸的龐大人口。東亞的幾大列島,可能會受到類似影響,而地勢較低的島嶼可能變成無人島。

不幸的是,事情並非就此結束。

 

這種預測未來的演習情境,只把我們帶到2036年而不是2045年。

 

更重要的是,這份報告的時間是在2006年12月,意味著該報告使用的氣候預測,是依據「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2001年的報告,而非該小組2007年的報告。

 

基本上,這份報告使用的資料已不算新,平均有近十年之久。這會差很多,因為這些資料與預測會愈來愈不準。

 

DCDC下一份報告的內容,至少是參考2007年的IPCC報告(雖然那也已經嚴重過時了),而且在氣候變遷方面可能預設了更壞的情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61期〈PO出個人品牌力〉】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雜誌電子報:M型上班族 薪水投資術













理財深口袋 







M型上班族 薪水投資術


2010年到來,你有什麼投資願望?

勇渡海嘯後的第一個新年裡。

 

景氣終於開始回溫,眼前開始有了新的投資機會,專家預估今年股市走上上下下波動的「W型」結構,領死薪水的上班族該如何出手?

30歲的王惠玲是典型的30世代上班族,他是一家食品業的行銷企劃,月薪約3萬元,因為想成家,他想要先存100萬元,但是已經3年沒調薪,他有機會趁這波回溫開始存錢嗎?

惠玲的同窗好友劉玉珍,最近剛買房子,要請惠玲參加「入厝」party。惠玲很訝異,同學為何可以買房子,而她卻是努力工作還是存不到錢的「月光族」?

玉珍告訴她,其實她之前薪水只有2.5萬元,但她要求自己1個月花費決不超過1萬元,每個月可以省下6成薪水,1年就可存25萬元,10年就有250萬元,「在凍薪時代,上班族一定要理財,長期投資,小薪水也有大財富,」劉玉珍說出人人都知道,但不會執行的答案。

第1課 M型上班族的宿命


做網站編輯的劉玉珍其實很早就對理財有研究,他早就認清自己是「M型上班族」。

30世代是最悶的世代,「現在是M型社會,而30歲上班族變為左邊窮人的機會更高!」富鴻理財顧問公司總經理黃信維說。

所謂M型社會,是指畫出社會的財富分配曲線,此曲線分成3塊,左邊是窮人,中間是中產階級,右邊是富人。

 

如果從實質薪資成長率、失業率、經濟成長率、存款利率,4大指標,再對應觀察現在30歲、40歲、50歲的人,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的頭10年,他們遇到的台灣經濟情況(見表1),你就知道差異有多大,50世代是利率8%以上的黃金年代,40世代也有5%,但是30世代只有1%以下,起步的差異,更容易讓30世代年輕上班族淪為M型左端窮人的命運。

M型上班族的理財困境有3大特色:


1.凍薪族:30世代的上班族有一半時間處於實質薪資負成長時代。

 

換言之就是薪水的漲幅追不上物價的漲幅,同樣都是賺3萬元,但是能購買的東西就比較少。

 

看看圖1-1,你就知道2009年實質薪資成長率是-3.3%。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2009年社會新鮮人的起薪比5年前還低。

2.高失業風險:目前30歲上班族其實一畢業,就面臨4%以上的失業率(見圖1-2),很多人只能暫時屈就在約聘或短期聘僱工作。

 

甚至,好不容易有了錢想存銀行,定存利率也不到1%(見圖1-3)。

3.經濟成長率低落:30歲上班族進入社會工作不到10年,已經遇到二次台灣經濟負成長(見圖1-4)。

 

經濟成長率低代表賺錢機會少,對上班族的具體影響是:年終獎金縮水、創業的機會愈來愈少。

深知30世代M型上班族的無奈,但是玉珍不信邪,決定要找出一條理財的活路。

 

「每月薪水只有3萬元的上班族,扣除生活費之後,只剩下6000元,這樣也能投資理財嗎?」

別懷疑,先穩穩地把6000元存下來,享受投資的複利,就有機會像劉玉珍一樣買到自己的房子。

第2課 不要小看一份薪水的力量


黃信維分析,在台灣經濟高成長的那10年,上班族的投資理財大約有兩種:一個是極端保守的定存族,錢只放銀行存定存;

 

另一種則是積極參與台股漲跌的「勇敢投資人。」

 

但台灣經濟現在號步入低成長時代,投資理財的方法絕不能像過去一樣,否則錢有可能越理越少。

如果放定存,現在定存利率不到1%,利息完全追不上物價;

 

如果當「勇敢」投資人,借錢投資甚至短進短出,現在全球金融國際化,市場波動程度更高,獲利更困難。

「就像棒球一樣,現在年輕人投資理財要先安全上壘,不要一出手就想打全壘打。」

 

黃信維認為,反而像劉玉珍一樣,能穩穩地把錢留住,賺一個比定存更高的利息報酬就是最好的理財方式。

從小錢出發也能累積出財富,因為投資最可觀的力量就是「複利」。

 

所謂複利就是把錢拿去投資,賺得利息後,再把本金連同利息一起再拿去投資。

 

歷經一段時間後,由於本金不斷地長大,就像滾雪球一樣,後面增長的速度就很驚人。

舉例來說:你如果存1塊錢,並將1塊錢放到年利率10%的投資報酬率上,根據七二法則,7.2年後,本金就能增加一倍,變成2塊錢。若再存到30年,複利結果就成為7.6元。

以此推算,假設每個月都存下6000元,工作30年後,本金就存了216萬元。每年10%的複利效果,30年後本利和會高達1184萬元。

每月只有6000元,30年後卻破千萬,這就是時間複利,聚沙成塔的威力。

然而,知道時間複利效果是一回事,但卻未必能真正能落實到日常生活上。

美國知名理財大師大衛巴哈曾提出「拿鐵因子」,就是因為看到大家亂花小錢而想到的理論。

 

他呼籲,大家每天省下1杯拿鐵咖啡的錢,就能安穩退休。

 

(省下1天1杯100元的咖啡錢,1年存下3.6萬元,若年利率10%,30年後近600萬元)其實背後的意義就是小錢的複利效果。

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也說,人們常常夢想有一天掉下一大筆錢,卻不知道眼前的小錢也能長成大錢。

 

不僅省下大衛巴哈說的拿鐵因子可以安穩退休,其實多打一份工,每月多賺6000元也是很好的方法。

第3課 存第一桶金愈早開始越好


知道時間複利的威力,但你可知道晚一年開始投資理財又會差多少嗎?

目前是復華投信副總經理的宋炎本,在他自己的著作《一生3錢過四關》書中提到這個例子。 (表1)

如果甲跟乙都是18歲開始理財,假設年報酬率都是10%,每年投資2000元。

 

甲只投資前8年,後40年不投資,僅靠前8年的本金複利存錢;

 

乙剛好相反,前8年不投資,後40年每年都投資2000元,那麼兩人到65歲時,甲只投資前8年累積的財富,居然比乙投資40年的財富還要多。

換言之,乙拖延了8年才開始投資,即使後面連續投資40年也趕不上前8年的複利效果,比甲少了快15萬元。

蕭碧華也提醒,很多年輕人都希望等加薪再來投資,卻不知道晚一年投資效果就差很多。甚至加薪遲遲沒有出現,就白白浪費年輕人最大的投資本錢——時間。

第4課 做長期投資的富公子


存錢之後,開始擁有投資的資本,但上班族理財投資,最怕耐不住性子。

 

看著股市漲,就急著追高,看到大盤一往下,就急著出脫。

看看下面這個數字,你就知道你做錯了什麼。

 

美國加州大學在1991∼1997年間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積極進出股市的人年報酬率平均只有11.4%,而長期持有者卻有18.5%的報酬率。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建議,最可能獲勝的投資方法就是「長期投資」。

 

因為股市波動的高低點很難預料,如果投資放長線,讓時間熬過景氣循環,才能提高賺錢的機率。

清崎曾經把投資人分成7個等級(見下表),你可以先測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級。

 

絕大多數的人不是月光族,就是當短進短出的「聰明」投資者(其實就是投機客),這些都不可能賺進相當投資報酬率。

 

只有盡快讓自己成為「長期投資者」才可能穩定獲利。

根據美國金融服務業市場研究機後Dalbar統計,1986年投資1萬美元在美國標準普爾(S&P)500指數,到20年後,2006年底,應該會變成9.46萬美元。

 

可是同期間投資人平均報酬只有2.1萬美元,為什麼少賺了7萬多元?

 

答案就是:他們不斷轉換標的,結果賺得比市場該有的報酬少。

第5課 設定合理的投資報酬


1年的投資報酬率該有多少才合理?

宋炎本研究,投資報酬率應該介於5%∼10%。因低於5%被通膨吃掉,高於10%是投資高手才可能做到。

以《富比士》雜誌2007年的調查,號稱股神的華倫巴菲特長達40年的投資績效每年平均為24%。而其他世界知名的投資高手大多在10%∼15%。

設定合理的報酬到底有什麼意義?

 

黃信維說,合理報酬的勝算機率比較大,若想要一個超額報酬,其實等於跟市場對賭,就容易犯下短進短出的毛病。

第6課 投資理財追求夠用就好


有錢不是人生目的,而是為了實現人生的目標或計畫。

 

宋炎本提醒,理財最高境界就是「要用錢的時候有錢用」,而不是一味追求財富數字的增加。

很多有錢人並不快樂,因為財富數字並沒有跟人生目標相結合,實現自己的價值觀。

 

因此目前30歲上班族要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先放棄「1億元退休」這種純然數字的追求,而是先好好想想自己要做甚麼?需花多少錢。

儘管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同,不過宋炎本提醒,多數人一生中有4個錢關要過。所幸,錢關不是一次都來,而是在人生不同階段出現,因此可以有時間分別準備。

第7課 選定投資工具開始行動


越早開始,利用長期時間複利效果來累積財富是現在上班族最好的投資方式。

 

雖然薪水少是一個投資的限制,但是較於40歲、50歲的人,現在年輕人可以小額投資的投資工具更多。

以定存來說,目前壽險公司推出的儲蓄險或利變型年金險都可按月進行,每個月5000元就能投資;

 

而基金也能以最小單位3000元進行定期定額。

 

甚至股票也能用零股買賣做小額投資。

 

過去人家認為有錢人才能投資的房地產,現在都有年輕人自行組織合購團隊,1萬元就能當包租公。

總之,經濟大環境無法掌握,但是投資理財卻是操之在己。

 

只要抱持正確的投資觀念,選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你也可以像前輩一樣穩穩地擁有富足人生。

更多文章詳情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期簡介 









快速成功的關鍵力--圖解42種成功人士不會告訴你的10倍速效工作祕技


掌握成功人士的思維方式,用一半的時間獲得10倍的成果!!

成功人士的思考模式,和你我完全不同!


根據常理來思考是不可能成功的,你需要的是「跳躍式思考」,而非「連鎖式思考」。


倘若你繼續將理所當然視為理所當然,成功必定有限。


唯有走出常規、跳出現有的框架,才能快速達到成功!





快速成功的關鍵力 







老闆說你是他養的一條狗......


最近你是否曾經慘遭老闆狠刮一頓?

 

有位老闆因為之前老闆的一句話而發憤圖強、創業成功。我們可以說,正向思考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推動創業最難忘的一句話

「你不過是方便我到中國做生意的一條狗!」

這是某位老闆當年還是個上班族時,他的老闆對他說的一句話。

 

多麼傷人的一句話,完全漠視了員工的立場與心情。

現代社會不斷發展,在日漸複雜的同時,人際關係也浮現了諸多扭曲。

身在公司,環顧四周,就算沒有個說重話的老闆,也一定找得到一兩個隨時可能把你罵得體無完膚的主管。

 

他們向來不懂得顧全你的面子,簡直為所欲為。

 

而他的部屬,包括你在內,只能忍氣吞聲,從來不敢貿然頂撞。

一般人遭遇這位老闆的狀況,通常都會無言地繼續自己的工作,然而,這位老闆卻做了另一種選擇。


因為老闆的一句話,他決心創業。

 

結果,老闆那句令人心寒的話,轉化成他創業的動力。

如今的他回首當年,「多虧那位老闆,才有今日的我。」

成功人士懂得化悲憤為力量

類似這樣傷人的話、逼得人憤恨難耐的言行,一定不僅於此。特別是在公司裡,這類出口傷人的言語對上班族來說更是家常便飯。

 

就算你升上管理階層,每天也宛如在高層、部屬之間「夾縫中求生存」,心情緊繃、心力交瘁。

但是,你究竟選擇了繼續隱忍,抑或是借力使力呢?

 

不同的選擇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

那位被罵是一條狗的老闆,因為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正向思考,才可能接受老闆的「教誨」,進而決定發憤圖強,為個人開創新的局面。

你最近是否也曾被老闆說了些什麼重話呢?

如果你曾因為誰的一句話而情緒低落,甚至自甘墮落、自認無能,甘願當一條老闆養的狗,請你現在就停止這樣的想法。

我們希望你能試著重新做一次選擇,選擇一個方式來詮釋別人說的那句話,讓自己不至於情緒低落,甚至反過來變成你前進的動力,找出一條人生的活路。

當你找到了這條正向思考之路,你會發現自己不再妄自菲薄,也不再自怨自艾,所有的抱怨都已化成一股推動你邁向成功的力量。

唯有養成時時選擇正向思考的習慣,人才可能快速成長。正向思考是帶你脫離每天被壓得喘不過氣的上班生涯的第一步。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目焦點 









敢嘗試,你也可以上哈佛商學院!


哈佛商學院如何造就菁英,讓他們從優秀變成頂尖?


一個二十四歲的年輕台灣學子,從兩年MBA教育中汲取養分,
與讀者分享這個世界頂尖商學院的教育觀念──成功,不在於聰明才智或技巧技術,而在於態度!


在《哈佛商學院教我的成功關鍵》這本書中,我永遠求新求變的好友Joey Chung 設法捕捉到那種戰慄,結合了哈佛商學院研究生最紮實、也最興奮的兩年生活,從一開始的私人歲月到最後個人的反省、從密集的學校課程到豐富的校園生活,他文字所重組的圖像,常被說成是一段轉化經驗。

 

 

誠摯、新鮮且魅力十足,他的故事會帶你進入一個非常特殊的世界,充滿了迷人的新奇、情感和活力。


──三麗鷗歐洲事業開發部經理 Emmanuel Cassimatis





哈佛商學院教我的成功關鍵 







嘗試,就對了


在真正進入哈佛商學院前的幾個月,並不是沒有壓力的。

 

除了義務性的接受背景調查外,還要讀書、準備,並且得通過所謂的企業管理碩士學前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是在線上進行的,每個被哈佛商學院接受的學生都必須在七月底之前上網完成個別指導功課,接受測驗以證明你已經學會了這些學科。

 

所有的主科、資訊科技、會計、營運、財務等等,都有個別指導,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全都用類似PowerPoint的投影片方式呈現,而且每章節的後面都有練習。

 

每個學生都必須在學校開學前,通過每個通常都很冗長的科目。

 

想像一下,我打開財務個別指導這個科目時的絕對震撼!

 

我倒抽了一口氣,因為看到的投影片竟然超過五百張!

 

在瑞士銀行(UBS)裡忙上十八個小時,還得在晚上或週末時另找時間,來完成這些似乎做不完的個別指導作業,還真是個極具挑戰的經驗!

 

但就像哈佛商學院裡所有的事情一樣,不管當時可能怎樣的痛苦,最後每個人都還是挺過來了。

我認為這些企業管理碩士的先修課程會令人驚訝、或者對我特別具有挑戰性,是源於我的背景。

 

我的背景跟一般企業管理碩士學生不一樣:十一歲以前,我一直待在美國,後來因家庭因素,才和家人(我是獨生子)搬回台灣。

 

剛回台灣時,我幾乎完全無法用中文閱讀、書寫或說講,而且根本沒有一點關於台灣的知識。

 

學習中文、調整自己生活、被送到一般台灣學校體系讀書,是我這輩子最慘痛的學校經驗。

在經過國中、高中入學考試和高中之後,我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到現在為止,我認為大學四年生活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日子。

 

在歷經好幾年死記硬背的填鴨式學習和考試之後,我終於可以優遊自在的生活。

 

我從來都不是那種可以乖乖坐在教室裡的學生;

 

我總是那麼渴望走出去做各式各樣的嘗試,任何的嘗試。

 

任何我感興趣的事情,不論多麼瘋狂,我都要嘗試。

 

生命是何其短暫,而我只能活一次。

我成為台灣大學「模擬聯合國社」的社長,協助台大舉辦模擬聯合國會議,以及第一次台灣模擬聯合國會議。

 

在大二、大三暑假,我終於決定實踐我童年的夢想。

 

寫下我搬回台灣後的經驗,並比較東西方在社會、教育和家庭價值上的差異。

 

我在二十八天內完成了一百八十頁的手稿,並開始獨自找尋出版社,跟他們提案,一年後,我出版了第一本書。

 

之後,我又自己去找實習機會,在《台北時報》(Taipei Times)開了個一週一次的專欄,當時我正在台灣服兵役,也就在哈佛商學院接受我入學申請的時候,我正在為台灣知名製片和導演寫三十集的電視劇。

相對於大多數企業管理碩士學生,都是在工作了好幾年以後才決定讀商學院,而我卻是在大學時就已經確定、並且決定要讀企業管理碩士。

 

在經營建立「模擬聯合國社」和從事這些專業活動上,我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

 

在大三下學期,我去考GMAT,大學畢業後半年,也是服役期間,我開始向哈佛商學院申請入學,得到入學許可時才剛滿二十四歲,讓我成為哈佛商學院最年輕的學生之一。

 

在我涉足商學院之前,我跟這行業沒有任何接觸與經驗。

 

在我生命中,對於任何我感興趣的事,我就去試,很少想到結果會是成功或失敗。

 

而不知道怎麼地,生命以某種神祕的方式,引領我進入哈佛商學院。

在我成為哈佛商學院的學生之後,不只朋友、家人,經常也有宴會中的陌生人會問:你怎麼知道哈佛商學院會接受你的申請?

 

你怎麼有勇氣申請?」

我個人一直覺得這問題要回答起來有一點奇怪。

邏輯其實很簡單,答案卻並非每個人所預期的。

直接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哈佛商學院會接受我的申請。

 

事實上,我從來沒有預期我會被錄取。

 

誰可以呢?

 

如果你問大部分哈佛商學院的同學,在他們申請的時候誰會這麼想:嗯……我非常有信心,所以我只申請哈佛商學院這一所,我百分之百知道我會進去?幾乎沒有人會這樣的有信心。

 

是的,也許會有一些超有自信的人,但是一般而言,沒有人能確定他們一定會被錄取。

所以我的重點是什麼?

 

很簡單,就是:為什麼我敢申請哈佛商學院?

 

而其他或許履歷表寫的比我好的人卻不敢?

除非去試,否則你怎麼知道會如何?除非失敗,否則你怎麼能確定?

申請的時候,我的排序很簡單:先排除一些因為地理環境或條件不合,所以我知道我不會去的學校,然後,除非我會被第十九名的商學院拒絕,否則我絕對不會申請第二十名的學校。

 

為什麼?

 

除非我已經被一到十九名的學校拒絕,否則為什麼我要選擇一個第二十名的學校;

 

也就是說要等到我先被每一個一到十九名的學校拒絕之後,我才會心甘情願地去申請第二十名的學校。

這可能就是東西方教育心態不同的地方。

 

我承認,比起台灣教育,我確實受美國教育影響較深;

 

我在美國成長,總是被鼓勵去追求夢想,即使有時候是用一種天真無畏的方式去嘗試。

 

是否失敗幾乎不怎麼重要,我只知道,如果不去試,那就幾乎確定會失敗。

但大部分我認識的台灣學生都比較缺乏信心,在受過幾年亞洲教育之後,他們會比較容易滿足於接受任何他們認為還可以的情況。

 

他們的推論是:在美國排名第四十的學校並不差,既然我的英文沒那麼好,我很樂意去就讀這所學校。

 

所以他們會申請排名在第三十五到第四十五之間的學校,並希望可以被其中的一所接受。

接下來這個問題,亞洲學生幾乎從來都不會問自己:究竟為什麼我會成為那個限制自己該申請哪所學校的人?

 

明明我可以申請到排名十五的學校,那我申請到排名第四十的學校又高興個什麼勁?

 

我連試都沒試,就這麼怕失敗,既膽小、又沒信心?

「你怎麼知道哈佛商學院會接受你的申請?」

我們不知道,我之前也不知道。唯一的不同是,我試了。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摘 









贏家智慧─從科技產業看新世紀管理典範


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管理的典範已然轉移。

 

歷經網路革命、自由化浪潮和金融海嘯等洗禮,在這個大幅變動的時刻,台灣企業該如何掌握創新和變革的契機,調整策略和方向,才能屹立不搖?


黃河明先生過去在惠普服務長達二十三年,在資策會擔任董事長期間又參與產業、科技、經濟和國家發展的討論,他長期關心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在書中希望以前瞻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針對知識社會的新現象,整理出獨到的管理觀點,並嘗試提出未來的發展藍圖,以做為企業變革和創新的參考。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檢視跨世紀科技公司的策略轉折,以及探討變動時代下的經營智慧,特別針對面臨困境的企業該如何調整經營方向和策略,以求在新經濟適應和生存,提出了最真切實用的建議。





贏家智慧─從科技產業看新世紀管理典範 







企業該如何擺脫工業時代的思維,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以創新格局面對未來


最近這一波金融海嘯,嚴重地衝擊了全球經濟,可能造成1930 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這次的危機考驗著政府和企業的應變能力,能否洞悉未來的機會和改革的途徑。另外,石油耗竭和氣候暖化的問題,產生了人類的生存危機,大量耗用資源和能源,造成生態的不平衡,我們應趁還來得及的時候趕快補救。

貧富懸殊不再只是窮國和富國之間的議題,收入兩極化造成的社會緊張是所有國家的現象,除了透過政府立法和制定政策以縮小貧富差距外,企業也應將薪資結構調整,避免少數主管過於貪婪。

身為上世紀工業典範的通用汽車,已經面臨破產邊緣,而本世紀初才上市的新公司Google卻在短短的幾年創造出驚人的績效。

 

在大多數先進工業國家中,從事製造業的勞工人數將在十年內銳減,占就業人口的比例也將在十年內降到10%左右,以腦力為主的專業工作和各種服務性工作變成新增工作的主流。

 

組織的功能,從過去指揮命令與分工合作發展到能聚集人才、協同創造、自我組織、互惠共生。

人們應該從追求物質享受轉變為重視心靈和精神的意義和快樂。

 

業領導者更應該以身作則,帶引企業邁向更為多元而平衡的目標,從快速忙碌的工作之中,尋求精神層面的充實,多思考生命的意義、世界的和平、環境的永續以及家庭親情、友誼聲譽等高層次的滿足。

原料與能源在工業中所占的比重日漸降低,1920 年代的代表性工業產品是汽車,生產成本中60%來自於材料與能源;

 

1980年代的代表性工業半導體晶片中,原料與能源卻只占生產成本的2%;而新世紀的軟體和網路公司所占的比例更低。

 

一公斤的IC其附加價值遠超過一公噸的煤炭,因為IC晶片內含豐富的知識智慧。

未來不論是政府或民間企業,都要特別重視知識的生態環境,藉由政策來吸引和培養優秀的知識工作者,建構以知識的價值創造為主要根基的組織,並強化知識的產生、分享和應用。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大就業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熱門職務:

1.
拓土開疆的前哨 -- 業務

2.
改變世界的推手 -- 研發

3.
將抽象概念化為具體實物的魔幻手 -- 製造

4.
與供應商過招的談判高手 -- 採購

5.
擦亮品牌的化妝師 -- 行銷企劃

6.
企業迷霧中的領航者 -- 財會

7.
挖掘千里馬的伯樂 -- 人力資源

8.
創造顧客滿意的幕後功臣 -- 客服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性化! 網友自製悠遊卡戒指


民視 更新日期:2010/01/04 11:01


悠遊卡過去雖然曾發行過手錶樣式,但數量有限,滿足不了大眾,現在有網友突發奇想,拆下悠遊卡內部晶片,自己用模具灌膠,成功做成「悠遊卡戒指」,這樣可以通關使用。


不過提醒您,遭到破壞的卡片,無法退押金,如果有悠遊卡公司LOGO,更涉及侵權。


搶流行,悠遊卡公司曾將悠遊卡變身成手錶造型,但數量有限,大家用的,幾乎清一色,還是薄薄的長型卡片,有人塞在零錢包,有人整張拿來刷,為了突顯個性化,有網友乾脆取出悠遊卡裡的晶片圈環,用紙筒當模具,再灌入水晶膠,成了一只悠遊戒,甚至把實驗影片,給PO上網。


仔細看,悠遊戒就戴在手上,順利感應進出站,要加值,只要把戒指放上感應區就可以,和一般悠遊卡使用方法,根本沒兩樣,這巧思獲得其他網友熱烈回應,接著又趕工完成了第二只的女性款式。


由於產品上,沒有加註悠遊卡公司LOGO,依規定是無法可管,只是要提醒您,破壞了悠遊卡,押金拿不回來,也沒有售後保障,如果有悠遊卡公司LOGO,恐怕還涉及侵權。


改造悠遊卡,可能趕流行,但權益也會跟著受損。(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執行力 







靈活變通,另闢蹊徑


1.小主意,賺大錢

一九九一年,一家位於香港上環德輔道中的專門經營藥膳的餐廳開業,取名為「一洲酒家」。


由於中醫有中藥結合食物的「進補」傳統,因此,「藥膳餐廳」近年來在日本、東南亞和中國,甚至美國的部分地區都已逐漸流行。

 

一洲酒家,從湯羹到肉類、海鮮、飯、甜品、糕點、茶、酒等應有盡有。

 

菜單上清清楚楚的寫有「以藥材原味、食物鮮味為主,不含人工色素及味精」的字樣。

 

最貴的菜式是「養顏益壽湯」,用料包括燕窩、野山人參、灌山石附及烏雞,據說這道菜可滋補養顏、補肺補氣、降血壓、防止皮膚出現皺紋。

 

最受顧客歡迎的是「杞子核桃炒飯」,味道好,又對身體有益。

 

八寶飯」也具有滋補作用。

 

此外,蓮子、百合、玉竹、沙參也是中式食療精品常用的材料,而燕窩則是華人普遍食用的清補中藥。


然而一洲保健酒家最大的特色是有中醫師駐診促銷,醫師為客人診斷後作出食療指導。

 

他們特邀請廣州中醫學院和廣東省中醫院的醫師、專家為一洲設計各類保健食品。

 

一洲保健酒家正式開業後,便與廣州中醫界合作,定期安排醫師為顧客提供診療服務及飲食保健的建議。

 

一般做法是,客人先看中醫,然後取藥,利用煎藥的時候進食「藥膳」,飯後再服藥。

 

一洲保健酒家開業後顧客盈門,老的、少的都有,外國遊客更是不斷,以日本人居多,其中有不少是為專門看中醫而來,有的回國後,還郵購中藥材。

 

保健食品注重原汁原味,不油不膩,因而深受廣大顧客歡迎。


一洲保健酒家借「中醫」這一中國傳統醫學之途,擠進了早已飽和的餐飲業,其經營者的智慧可見一般。

2.借雞生蛋,知本生財

曾有人這樣感嘆!

 

我沒有錢,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其實,智慧就是很好的本錢。


在中國大陸就有這麼一家H服裝公司,說是公司,實際上除了一肚子墨水之外,別無他物。

 

他們的資金,就是腦海中的智慧。


這家服裝公司沒有資金,但有的是智力、精力、組織能力,有的是發財點子。

首先,他們做了一番市場調查,掌握了服裝業市場供需情況,找出了入手處:就從生產服裝的原材料之一——原棉入手。


他們瞭解到,河北某縣的棉花產量過剩,難以銷售。當地棉農找不到買主,手中都積壓了大量棉花,叫苦連天。

 

於是,他們直奔而去。

 

果然有不少好棉庫存無人問津,幾經談判之後,便以先交貨後付款的方式,簽訂了供銷合同。注意,是「先交貨後付款」。

 

而且,付款期定在兩個月之後,一次付清。


棉農自然很高興,因為與其積壓下去,不如現貨賒銷,反正對方遲早也得付款交錢,晚點收款也無所謂!


棉花經收購之後,便由棉農負責發運,運到了H服裝公司指定的某地。這裡有許多家棉紡廠因材料不足,早已停工待料了。

 

他們對於這個大客戶的來臨,感到非常高興。

 

H服裝公司的代表和棉紡廠幾經交涉,便簽訂了「來料加工合同」,加工費在交貨後一個月內分兩次支付。

 

棉紡廠好不容易盼到原料,工廠得以再度運作,因而便答應了H服裝公司的要求,並先墊支工作費用,立即開工上機。

 

就這樣,沒過多久,棉花便變成了棉布。H服裝公司便由棉紡廠發貨,再運往服裝加工廠。

 

服裝加工廠接下這批加工業務之後,日夜加班,一個月後,加工成了各式各樣的時髦服裝。


在此同時,H服裝公司加緊腳步在大都市尋求各種合作對象,如流動攤販、商店或是批發商。

 

雙方簽訂供銷合同──現錢現貨,約定取貨日期,交款後馬上取貨,當日辦妥。

 

由於這一大批服裝款式新潮,獲利可預期,一下子,全部都批發出去了。

 

於是,買主們便到服裝加工廠拿著現款等發貨。工廠加工一批,就賣出一批,完全沒有庫存壓力。

 

這樣,H服裝公司就地收錢發貨,不多時全部批發完畢。之後,便逐一付清先前的成本費用,如棉花錢、棉布加工款。

 

剩下的,就是H服裝公司的利潤了。

 

在整個運作的過程中,省卻了許多費用,幾乎是不掏一分錢,就發了大財。


沒有本錢能不能發財?本例就是答案:能!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期簡介 









中國大趨勢


國際趨勢大師奈思比進駐中國3年 創辦「奈思比大趨勢研究院」
精選28位研究員,研析100個城市的每日新聞、數據和資料深入中國內部看見趨勢,在底層看見力量

敏銳的洞察力,權威的預言力,奈思比代表作《大趨勢》全球銷售1,400萬冊奈思比在本書中所建構的八大支柱是引領你理解中國的第一選擇





中國大趨勢 







支柱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中國在今後數十年可望複製它在京奧的成就,以及經濟和競爭力的強勢表現。

 

中國的經濟永續性,目前和下列兩事息息相關:從模仿進步到創新、從為品牌代工進步到創造品牌。

 

中國正在採取行動,要成為世界的「創新之國」

中國想要成為創新社會,正在不同的層級以不同的


發展動能在進行,這是它的特色。

 

北京在公家機構的研究方面掌有最大份額,卻沒有產業的基礎來將研究成果商品化;

 

上海有活絡的商業,但缺乏以應用為導向的強大基礎研究設施。

 

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之類的科技園,以及提供企業低成本辦公空間和管理與財務策略建議的技術育成中心,將在矯正這些偏差方面發揮作用。


中國已成功地機動調整其人力資源,以提升經濟的技術標準。

 

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每1000名研究員發表的科學與工程文章的數目,以及專利申請案的數目,就會發現中國仍然遙遙落後。


胡錦濤在2007年向中共全國代表大會演說時,確認中國的科學發展:「為建設中國成為創新國家,我們必須在現代化的全國教育制度上提供免費義務教育,我們必須加強法治,減少政府在微觀經濟運作的干預,培養自主創新能力,與時俱進,朝向世界與未來。」

 

這是對未來任務的良好概述。


中國很可能不會在明天就贏得諾貝爾獎,但是中國啟動嶄新的社會經濟制度,帶領超過10億人走出貧窮,進入小康社會,成果斐然;

 

並挑戰美國的全球最創新國家的地位,當然應該得到全世界的承認。


這根支柱的命名是一個預言,也是中國的主要策略。

 

中國在2008年北京奧運展現的求勝心切的領導力,是它在全球舞台展現經濟競爭力的一次預演。

 

這個奧運主辦國斥資19億美元興建場地,投入420億美元興建都市基礎設施。

 

為了創立奧運競賽的新典範,150萬中國人被迫遷村,讓位給奧運場地及景觀美化工程。

 

中國關閉了200座污染嚴重的工廠並處理了90%的北京廢水。

 

目標是主辦一屆在藝術標準、場地建築與金牌數目上都超越先前所有主辦國的奧運盛會,結果中國的所有目標都達成了。

 

今後數十年,全世界可以預期中國將在經濟表現與競爭力方面,重現奧運的輝煌成就。


波特(Michael Porter)在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的「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寫道,競爭的終極目標是一國人民的富裕。


為了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中國必須有三方面的配合:

 

(1)全體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

 

(2)把國家當做企業來經營,由強勢的領導團隊率領,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交互作用中,以垂直且日益民主化的決策模式設定長期目標。

 

(3)全體的福祉符合領導階層與勞動力雙方的利益。


在既有成就的榮譽感和未來發展更上層樓的企圖心之下,中國人團結在一起。


在再造中國的第一階段,中國從瀕臨破產邊緣發展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1978年,中國的出口值僅占全球的0.8%,和利比亞相同。

 

2009年,中國打敗德國,出口值居世界第一。


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對於能進入全球市場的國家有利。


哪個國家的起步位置會優於中國這「世界工場」?

 

以《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一書聞名於世的波特在「2006年競爭力報告」中寫道,具有支配力的經濟有利於「熱烈歡迎不同文化並在創新過程中吸收多元理念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會因不同的技術與創意領域的融合而獲得前進的動力,進而在學問、創造力、藝術性與尖端思考方面欣欣向榮。

 

這些概念都是美國的長處和我們的競爭優勢。

 

而這些概念都是美國獨有的。」

 

這話現在應改成「曾經是美國獨有的。」

 

中國想要在2020年前,把2000年的人均GDP翻兩番,讓所有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正符合波特所稱的「競爭力的終極目標」。

 

胡錦濤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中,著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目標。

 

他說,中國將:
● 大幅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 提高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


● 增加自主創新的支出。


●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


● 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訊、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


●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擴大開放領域,推動產業升級,協調區域發展。


中國能否確實達成這一切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體制能否從考試推動、威權主義的結構轉變為鼓勵學生自我思考的模式。

 

如果教育與職場持續採取階層分明、威權主義,那就無法成為創新的社會。


成為創新社會的目標,必須在全面改革教育制度的大背景下觀察。

 

而中國快速改革教育制度的不二法門是靠競爭。

 

正如前面章節所述,美國大學與學院素質居全球之冠的原因,是各校互相競逐,爭取學生,不斷強化教育品質來吸引學生。

 

為了在通識教育獲得成果,你必須轉變成美國這種制度,讓各校為爭取學生而競爭。

 

中國人必須把他們在商業領域的知識與經驗,也就是企業競相提供更優良產品與服務的做法,轉到教育上,讓學校互相競爭,拿出優良的辦學成績。

 

這就是運用市場思維來改革教育,而由「顧客」來決定,讓家長在爭取他們子女入學的學校中作抉擇。

 

競爭體制可以改善任何國家的學校。

 

例如,印度私立學校盛行時,快速吸引了50%的學齡人口連家長也一起籌組貧民學校。

 

這些學校對既有的公立學校構成很大威脅,以致有人在國會提出議案,要關閉所有私校,也就是消除競爭。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實用 處理人際關係的55個絕招


第1招 認清人生的意義以及畢生所全力以赴的目標


為什麼要這麼拼命?


因為你必須對得起自己的良知。


想要成為一個人際關係高手,第一步就必須先確認你的價值觀;


若是你連這個都摸不清楚,就很難去看透人生的意義,更不用說什麼成就感了。


第2招 列舉出截至目前為止的五件重大成就知彼者,智也;知己者,大智也。


第3招 明白自己有哪些專長和資源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


天生我才必有用。


無論你的專長是得自專業訓練或是業餘摸索,都可轉化成一股強勁的“人際關係動能”,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第4招 揮別獨行俠的日子


還想像小學生那樣科科爭第一?


別傻了,這個世界只有團隊成績,沒有個人成績,因此也沒有所謂的“第一名”。


告別獨行俠的生涯,你的人生將從黑白轉為彩色,全新出發。


第5招 為自己建立自信,自助助人


人人都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你自然也不例外。


多參加一些活動,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第6招 擬定短期與長期奮鬥目標,定期予以審視與修改


工作計劃簿有用嗎?


有,至少可以讓一個人培養出三分鐘的熱度。


擬定目標不僅可以督促自己,也能讓別人得知你有哪些需要。


只要你勤於跟別人溝通,那你的朋友自然就知道你有什麼困難,進而藉著人際關係這張大網來幫你早日實現自己的夢。


第7招 繪出一張人際關係“網路圖”,顯現出自己在這項資源上的多樣化與觸角縱深


人際關係網的特色是:每個成員都是老大。


如果你能保有最新版本的人際關係圖,就不難得知在眼前這一刻該如何以自己為主角,來善用你的人際關係資源。


第8招 以一種相當專業化的方式來做自我介紹


在很多場合下,你所表現出的外在形象要遠比你真正的本事來得重要。


第9招 以簡潔得體又別出心裁的方式來做自我介紹


無論是在何種社交場合,想擴展人際關係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自我介紹。


要設法出奇制勝。


讓對方牢牢地記得你,而且是記得正面的形象。


第10招 技巧性地打開話匣子


為什麼我們經常錯過了許多廣結人緣的機會?


就是是因為我們常把那些黃金時段用來絞盡腦汁,卻還是擠不出一句合適的開場白。


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去打開話匣子都能得心應手。


一旦你能達到這個境界,那無論把你丟在任何一個場合中,必都能迅速進入狀況,隨心所欲地去擴展人緣,為自己在生活與事業中,營造一個又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第11招 有必要時,就主動再做一次自我介紹


如果有人主動走過來跟你打招呼,那這一定是個大人物。


多練習一下“紆尊降貴”,經常不厭其煩地做自我介紹,你的人際關係通道將會愈走愈寬,也愈走愈順。


第12招 看清他們的面目,牢記他們的大名


人們其實不在乎你對他們的底細了解多少,但很在乎你有沒有仔細在聽。


第13招 善於在社交場合做稱職的主人


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就不愁沒有機會去表達你的善意。


第14招 樂於站出來為自己打知名度


想為自己打知名度並不需要不擇手段;


相反地,這有助於早日實現你的理念。


適度地推薦自己,才能讓人得知在什麼時候能夠向你求助或請教,不致讓你英雄無用武之地。


第15招無論與任何一個人打交道,總是待之以禮


即使人生苦短,用來學禮數也是綽綽有餘了。


想出奇制勝,翻身做主人,不必捨近求遠,先把你的臺詞練好再說吧。


第16招 名片必須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作品


名片的功用是要讓別人能想起世上還有你這號人物。


當別人想動用人際關係去搬救兵時,你這張名片就是一份很重要的線索,因此在設計上千萬不要草率。


第17招 隨時隨地攜帶數量充足的名片


要上陣前,先檢查自己是否已“全副武裝”。


第18招 在情況適宜時,才遞上名片


當你確信和對方有話可說之後,時機成熟時就應恭謹地奉上名片,相互約定日後聯繫與合作的方式,在這種穩固基礎上所建立起的人際關係才能經得起考驗。


第19招 在每張所收到的名片上記載日期以及相關事項,以便於日後整理與查核


當別人還不知道你在不在乎他們的時候,自然就不可能去在乎你。


第20招 不要吝于表達感激之意


成功人士有個特性,就是常懷感恩之心。


以感恩的心來對待所有曾扶持過你的朋友們,主動表達你的由衷感激之意,慢慢地,你會發現不但自己的人際關係愈加牢固,別人也將以你為仿傚的對象。


第21招 無論認識或不認識,只要是能給予你激勵或啟發,就應誠摯地向他們言謝


要以稱讚來取代嫉妒之心,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當你因為提出一項絕妙點子而獲得他人嘉獎時,內心是什麼滋味,將心比心,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只要是能提供凈言或是言行足資借鏡者,都不要忘了面露微笑地跟他們說聲謝謝。


把這養成習慣後,不僅是你的事業前途,連你的人生觀都將改寫了。


第22招 適時以打電話、送小卡片,以及送小禮物的方式來向對方表達感激之意


只要肯開口讚美別人,你將會是最大的贏家。


要灌溉一株樹木需要充足的陽光、水分與養分,而栽培你這棵人際關係長青樹則有賴你持續性的關懷,借著打電話與送卡片、禮物等小環節來呵護這株樹。


可千萬別讓它因為營養不良而枯死。


第23招 要有自己專用的信、卡片與便條紙


用手寫的信函比較有親切感,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


想建立自己的金字招牌嗎?


想樹立良好的專業形象嗎?


做點小投資吧,去印一些專用的各式文具紙,當你要寄發給客戶、同行或朋友時,會覺得更體面。


第24招 欣然接受他人的道謝與援助


從一個人是否願意接受他人的道謝,就可窺見其在人際關繫上的功力。


第25招 建立起一套有系統又管用的人際關係網


將能更有效地提高你在人際關繫上的運作效率。


為什麼有人是事半功倍,有人卻是事倍功半?


就是因為做起事來有無章法。


第26招 名片上絕無過時的資料


假使你沒有時間去每天記載新資料,至少每週要登錄一次,這樣才能確保資料的正確性與完整性。


第27招 設立一套有效的時間管理系統


歲月不饒人。


我們不能要求時間暫緩來配合我們的腳步,只能儘量迎頭趕上……如果你能控制時間,你就能控制一切。


提醒你一點,只要你肯尊重自己所制定的工作表,別人就不敢隨便抓你去出公差。


一旦時間資源能完全掌握在你的手裏,那治國平天下都綽綽有餘了。


第28招 每天都詳細檢視當天的工作進度表


要如何得知你是離成功之路愈來愈近,還是在原地打轉?


……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都“結帳”一次,看看工作進度表的落實程度究竟如何。


每天結帳一次,你的心理負擔就不會這麼重,哪怕這是一項工程浩大的計劃,你也可以感受到穩健的前進腳步。


第29招 今日事今日畢


其實時間沒什麼好管理的,因為每天都是24小時,你該擔心的是要如何去擺平爭食這塊大餅的千百項計劃。


絕對不要傚法慢郎中那樣去“以債養債”,否則到最後你加班到三更半夜也還不清。


不要濫用你的記事本,可以當場解決的就不要拖,無形之中,你的工作效率自然就會升高。


第30招 必須在24小時回復所有的來電


如果你的經營哲學是“能拖到明天,就不必急著今天做”,那你這一輩子恐怕是很難熬出頭了。


把24小時內回復所有來電養成一種習慣,就能確保你那條人際關係網路上的資訊暢通程度。


第31招 在拿起話筒之前,先思索一下待會兒要講些什麼


通往成功之路有四道階梯:慎謀行動、有備而來、勇往直前和貫徹始終


第32招 拒絕無謂的交際應酬


如果你現在糟蹋時間,將來時間就來糟蹋你。


第33招 在參加社交活動之前,應妥為規劃


只要事事都能有備而來,即使祖宗沒有積德,照樣能飛黃騰達。


第34招 主動尋求他人的支援


你所處的是個萬物共存的和諧社會,因此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


大多數人都是樂於助人的,因此只要你認定他們不至於幫倒忙,就給他們一次表現的機會吧。


第35招 在開口時,應簡單明瞭地陳述要求,而且不宜展現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態


人際關係網是怎麼牽起來的?


很簡單,當一個願打。


另一個願挨的時候,這段姻緣就形成了。


第36招 只要逮到機會,就不忘冒出這句:“對了,你所認識的人當中,有哪個人……”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下次當你碰壁時,不妨檢討一下自己的說話技巧是否有改進的餘地。


其實大多數人們都是樂於助人的,不要輕率地關閉那扇機會之門。


第37招 對於別人所提出的建議,應當即知即行


否則等三分鐘的熱度過後,一切都將回到原點。光說不練,無濟於事。


第38招 每次和朋友交談後,都能有受益非淺之感


懂得順水推舟的人,想不出頭恐怕也難。


第39招 積極參與各種民間社團


借著融入這個大家庭中,你不僅造就了自己的事業,也成全了許多同伴的美夢,功德無量。


當一群人本著相同目的而物以類聚時,人際關係就萌芽了。


第40招 設法在社團內擔任有實權的職位


一旦你被提升為幹部,就象徵著你是個德高望重的前輩,而不是一個只想過來瓜分資源的庸碌之輩。


第41招 勤於利用人際關係網來處理別人的請托事務


圈子內最為人稱頌的就是,個個都是贏家,因為勝利的果實是屬於每個人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落魄時能有朋友為你伸出援手,最好的因應之道就是平時多做些投資。


第42招 舉頭三尺有神明,抬頭三尺有人際


要怎麼培養自信?


很簡單,專挑那些你不在行的事情下手……只要能突破一己的心防,大膽出擊,再苦撐一下,那你必然會有倒吃甘蔗之感,漸入佳境。


第43招 經常評估你的人際關係網,不斷予以擴展


人際關係網的建立需持之以恒,而不是可以一勞永逸之事。


第44招 相信你的直覺


聆聽你心靈的吶喊聲,就能得到所有的答案。


除非你自認已經麻木不仁了,否則沒有理由忽視來自心靈深處的這股聲音;


讓它去帶領你,你就能儘早掌握狀況,了解週遭的一切風吹草動。


第45招 對於在人際關係網上的每個盟友,都會傾全力助他們步步高升


人際關係網的維繫需要誠意與耐心。


應該借著提攜盟友來培植你的實力,在這種穩固的基礎上蓋大樓,屆時要締造一種“雙贏”的局面,也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


46招 提供朋友們一流的服務


即使你不是投身於服務業,照樣有許多服務他人的機會。


你必須先豎立自己的金字招牌,讓人際關係圈內的人都知道你這個人很可靠,這麼一來,他們會很樂意做這種投資,因為他們知道你將來會回饋得更多。


第47招 喜歡聆聽朋友的心聲


有正常的聽力,並不代表知道要怎麼去聽。


聆聽的藝術就是:耐心聽別人講話,而且不要聽錯!


第48招 要有高尚節操與專業涵養


口不擇言,後患無窮。


人際關係的確很好用,但千萬不要濫用。


只要待人處事都能表現出一股高尚節操與專業涵養,那即使是你的死對頭也會對你心服口服,推崇備至。


第49招 以敞開的胸襟去面對每個“結緣”的機會


偉人與凡人的差別,在於前者能敬重每一個人,包括三餐不濟的流浪漢。


第50招 佈下滴水不漏的龐大“情報網”


能造就他人功名的仁者,必然會永垂青史。


當你變成了叮噹響的人物後,這意味著你有更多的資源去邀他人前來分享,如此“良性迴圈”下去。


這不是很好嗎!


第51招 利用人際關係網去造就自己,嘉惠別人,成就事業,改變人生


如果你的公私兩種生活領域之間,需要一座橋梁來互通有無,那就是你的人際關係網。


第52招 時時刻刻都以人際關係網為念


寶劍不用就會生銹變鈍,倘若每個人都能將人際關係的運用當成生活習慣,那這個世界的面貌就會完全改觀。


第53招 矢志成為強勢人際關係的模範生


一個人際關係高手絕不會以屯積資源為能事,反而是不時地主動邀他人分享,並鼓勵他們也如法炮製。


第54招 用一片人際關係網來將世界一網打盡


這個世界的人際關係網多得驚人,幾乎每個人之間都有一條臍帶相連接。


第55招 將人際關係融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所處的是個萬物共存的和諧社會,因此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39健康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區分工作輕重 分段執行


一個朋友剛接手一分市場開發的工作,在他的規劃下,決定不假他人之手自己開發新客源,剛開始幾天,他自信滿滿一通通電話很有耐心地進行,幾天後結果不如他的預期:大部份的總機小姐拒絕他的電話,他根本沒有辦法找到正確的聯絡人;


或者已經找到對的部門,但對方卻冷淡反應,他很沮喪。


他檢視自己到底錯在哪裡?


發現應該事先將整段工作以輕重緩急區分,在前段作業找個幫手把正確的聯絡窗口找到,然後他自己花心力與正確的人交流,仔細聽聽對方的反應,再修正自己的策略,這樣才能有效率開發客源。


【心得分享】


熱忱固然重要,但從頭到尾要保持一定的熱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偶爾遇到挫折就可能耗損持續力。


因此,在進行一件事時,最好能把整件事分成幾個階段,哪些是該著力的重點、哪些是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態度去面對,做好簡單的區分,也能讓自己知道哪些階段是一定要戮力以赴,做好心理準備,否則會很容易發生虎頭蛇尾的狀況,到最後一事無成,很可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際力


一般人談到「交際」,不免聯想到應酬、送禮、抽煙、喝酒、餐敘,還有不斷的續攤。


或許,由於一般所謂「交際」的背後,攸關著業務、生意與營收等特定目的,使得原本單純的人際互動,蒙上得失與利害關係的陰影,讓人戒慎恐懼地面對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繫。


人是群居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往其實是一種本能。


但自然的社交行為一旦與利益掛勾,套上「只許成功、不准砸鍋」的緊箍咒,這沉重的心理壓力,讓人們將「交際」視為畏途。


內心排斥或想逃避這種壓力者,便被定位為「不擅交際」者。


依據凱茲(R.katz)所提出的管理技能論,管理者應具備技術性技能、人際關係技能、概念性技能等三種管理技能。


不論主管層級的高低,其中的「人際關係技能」始終維持其一貫的重要性。


基層主管所面對的「人際關係」課題,是如何由面對機器轉向面對人,並由解決工作上問題轉向處理人際的問題。


晉升為中高階主管後,人際交際的範圍與對象,則擴及至跨單位、甚至外部組織的群體。


誠如Ram Charan等人所著的《領導路徑(The Leadership Pipeline)》一書中所提及:功能主管的「成熟度」包括學習與多層級團體溝通,而有效的溝通將隨著層級的增加、水平或垂直階層的散布而愈發困難。


由此可知,想要成為一位勝任的基層主管,「交際力」是必備的技能。


想循管理階梯逐步往上晉升,就得練就愈來愈精深的「交際力」。


只不過,基於商業利益而刻意聯結的人際關係,除了自己內心覺得不自然而有逃避的傾向外,對方也易感受到虛應故事式的「表面功夫」而心生反感。


當商業目的不再,或喪失人脈的利用價值時,也就失去了維繫關係的必要,故常云道:「人情薄如紙」,即是基於此一緣故。


如果主管把「交際力」的培養與提升,視為以自我中心的「獨善其身」,轉換為「兼善天下」的人性修為,是一種「自我概念」的擴充;


凡事不再只想到自己,而願意開始為他人付出額外的關懷與援助。


則當「泛自我」愈擴愈大時,表示愈來愈多周遭的人,都被列入「泛自我」的範圍,「交際力」也就愈來愈強。


而且,既然所做所為都是為了「泛自我」,也就不必計較付出多少,不必在意對方是否有所回報,或投入與報酬間,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了。


雷克斯.哈路博士(Dr. Rex F. Harlow)曾對「公關」下個註解:「公共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經營管理功能,它有助於建立和維持一個組織與其公眾之間的相互溝通、理解、接受和合作;


負責解決和處理各種公眾問題。」


基本上,交際力的運用與公關力相似。透過交際力,能串聯人際網絡,並動用個人網絡內的資源與力量,解決網絡內其他人的需求與問題 。


交際動能愈強者,人際磁場、網絡廣度與影響力愈大,也愈能靈活運用個人網絡可動用的資源,解決愈多人的問題。


若交際的出發點,不再是膚淺的功利思維。


對擅於交際的定義,不是能言善道、長袖善舞等應酬的能力。


讓培養「交際力」的終極目的,是讓人性發揮大愛與關懷,讓小我提升為大我,讓「泛自我」所及,人人過得好、更快樂。


或許,主管會更願意嘗試付出時間、精力與耐心,串連、維繫與推進人際關係,累積人際資本與人脈存摺,從而獲得經營人脈的快樂。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辦理拋棄繼承


 


一、拋棄繼承之意義:


繼承開始後,依法有繼承權之人依法定方式所為否認繼承效力之意思表示;


 


也就是說應該繼承的人,具狀向法院表示不要繼承被繼承人遺留財產上之一切權利及義務(包含:全部財產、債權及債務)。


 


二、拋棄繼承之規定:


(一) 管轄法院:由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住所地之法院管轄。(非訟事件法第 144 條)


(二) 繼承順序:


1.依民法第一一三八條,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下列順序而定之:


 


1)直系血親卑親屬(子女、孫(外孫)子女、曾孫(外曾孫)子女)。


 


2)父母(不含繼父母)。


 


3)兄弟姊妹(1含同父異母、同母異父兄弟姊妹,2其子女無繼承權)。


 


4)祖父母(含外祖父母)。


 


2.補充說明:


 


1)配偶與各順序繼承人共同繼承。


 


與配偶同為繼承之同一順序繼承人均拋棄繼承權,而無後順序之繼承人時,由配偶單獨繼承;


 


配偶拋棄繼承權者,由與其同為繼承之人繼承。


 


2)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其親等近者均拋棄繼承權時,由次親等之直系血親卑親屬繼承。


 


即須子女輩全部拋棄繼承時,孫輩始有繼承權。


 


3)第一順序之繼承人,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


 


4)先順序繼承人均拋棄其繼承權時,由次順序之繼承人繼承。


 


後順序繼承人在先順序繼承人拋棄繼承之前,因尚無繼承權,並無拋棄繼承可言。


 


(三) 辦理期限:應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二個月內為之。


 


所謂知悉得繼承之時,指知悉被繼承人死亡事實之時;


 


後順序之繼承人因先順序之繼承人拋棄繼承,而得為繼承人者,則於知悉先順序繼承人拋棄繼承之事實起算。


 


(四) 辦理方式:須以書面向法院為之,並以書面通知因其拋棄而應為繼承之人。


 


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可載明「被繼承人雖有其他應為繼承之人,但因不知其住所而不能通知。」


 


(五) 應備文件:(各一份)


 


1. 拋棄繼承聲請書:請載明聲請人聯絡電話。


 


2. 被繼承人除戶戶籍謄本(如戶籍尚無死亡記載,應同時提出死亡證明書)。


 


3. 拋棄人戶籍謄本、印鑑證明、印鑑章。


4. 繼承系統表。


 


5. 拋棄通知書收據(已通知因其拋棄應為繼承之人之證明)。


 


拋棄繼承權聲請狀、繼承系統表、繼承權拋棄通知書、繼承權拋棄通知書收據,本院服務中心備有例稿。


 


在國外住居之拋棄人,如無法在國內戶籍機關取得印鑑證明,也無法到法院陳明拋棄確為其本人真意時,則可將其拋棄之意思表示作成書面(拋棄繼承權書及授權書)至中華民國駐該外國使領館或相當機構公證或認證後,隨拋棄繼承權聲請狀附交或另補陳法院。


 


三、法院之調查:


 


拋棄繼承為非訟事件,由法院依職權調查事實及必要之證據,以明管轄權之有無、拋棄人有無繼承權、是否為拋棄人之真意等,並將調查結果函知拋棄人,不另製作裁定。


 


四、拋棄繼承之溯及效力:


 


拋棄繼承經法院函准備查者,溯及於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


 


亦即被繼承人死亡時,拋棄人即非繼承人而不繼承被繼承人之權利義務。


五、費用:


 


聲請拋棄繼承應依非訟事件法之規定繳納非訟費用新台幣 1,000 元。


 


相關法條: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至一千一百七十六條之一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財臉    濃眉、雙眼皮、高鼻、厚唇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2/28 02:46 高佳菁/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高佳菁/台北報導】


「濃眉、雙眼皮、高鼻、厚唇、橢圓型臉」最有機會躋進億萬富翁排行榜。


今年台彩最後一個大獎,就是今(28)日即將開獎的威力彩,在頭彩上看7.8億下,想成為今年底最幸運的人,不妨試試自己的財運。


據台彩從96年起,透過高額中獎人兌獎時用問卷方式進行統計,截至10月底止,共有1,138位的高額中獎人,由於非每位中獎人均有回覆問券的每個選票,因此,各項資料總計數字略有不同。


統計結果發現,從五官來看,「濃眉、雙眼皮、高鼻、厚唇、橢圓型臉」最有機會中大獎,以臉型來看,橢圓型臉中高額獎金機率最高,在713位中就占了296位,至於四角型臉,中獎率最低只有85位,就算中獎也都是低於千萬元居多。


以眉型來看,濃眉最有偏財運,占比亦高達375位,且跟億萬富翁最有緣,在58位中就占了34位,至於八字眉最跟財神較無緣,在714位高額中獎人中只占15位,且完全跟億萬無緣。


以眼睛來看,雙眼皮財運較旺,在815位中就占361位,至於財運最差的是傳統的東方人鳳眼,只有12位中高額獎金,且幾乎都集中在千萬之下。


鼻型則以高鼻中獎率最高,在665位中就占431位,而鷹勾鼻中獎率最低只有24位;


若以唇型來看,厚唇財運最佳,613位就占299位,財運最差則是櫻桃小嘴,只占52位,不過,跟億萬富翁最有緣則是薄唇,在48位就占28位。


進一步分析職業別,最易中獎是月薪3-4.9萬元的一般職員,在918位中獎人就占了356位,且不管中獎額是億元、千萬或500萬以上不同層級,中獎率皆是最高;至於中獎率最低則是主管階級,只占了115位。


若符合「濃眉、雙眼皮、高鼻、厚唇、橢圓型臉」,且是一般職員,那麼就快去試試自己運氣吧。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年創業貸款 幫年輕人圓夢


民視 更新日期:2009/12/30 15:01



景氣差,創業維艱,政府助您一臂之力,青輔會提供青年創業貸款,幫有理想的年輕朋友一圓夢想,只要符合資格,政府不但幫您籌措資金,還免費提供創業諮詢。


搭上養生風潮,生技產品在網路賣翻,小小辦公室裡,閻偉傑跟女朋友一人坐一邊,直盯著電腦裡的訂單,應接不暇,還不到30歲,閻偉傑滿腦子都是創意,從飲料店轉行後,他從一堆草本植物中找到商機,獨創這帖天然花茶,口碑傳開,從小小網路行銷,如今已經成為生技公司負責人。


因緣際會,青年創業貸款,幫助閻偉傑圓夢,電視機前想必也很多滿腹理想,卻因為資金不夠而怯步的年輕人吧!


只要你是中華民國國民,介於20-45歲有過工作經驗,有創業理想,或是剛創業欠缺臨門一腳的人,鼓起勇氣申請,青輔會不會吝嗇,助您一臂之力。


(民視新聞連澤仁台中報導)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家寶 









傳家寶


命運給予我們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機會之杯。


出處: 尼克森(Richard Nixon,1913-1994)~美國前總統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用心經營:啟動改變的力量


作者:馮仁厚/總裁學苑專欄作家

新的年度新的企業策略,對公司的營運與管理而言,代表的是需要全體同仁有新的思維與行動。

 

啟動全體同仁的新思維與行動的改變,是轉化策略為行動力的關鍵步驟。

 

寫藍海策略的金緯燦教授,在他的書中也特別強調要把執行納入策略規劃過程中,並以公平程序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來激發企業整體的執行力。

轉化策略為行動力的困難是什麼?

 

滛什麼要落實策略的執行,特別需要以公平程序讓每個人參與其中,一定要如此大費周章嗎?

或許從實際的案例中,更能覺察內在認定以啟動改變力量的其中奧妙。

一個女孩遺失了一支心愛的手錶,一直悶悶不樂。

 

茶不思、飯不想,甚至因此而生病了。

有位長輩來探病時,問她:「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掉了十萬塊錢,你會不會再大意遺失另外二十萬呢?」

 

女孩回答:「當然不會。」

這位長輩接著說:「那你為何要讓自己在掉了一支手錶之後,又丟掉了兩個禮拜的快樂,甚至還陪上了兩個禮拜的健康呢?」

女孩有如大夢初醒般地跳下床來,有所領悟地說:「對!我拒絕再損失下去,從現在開始我要想辦法,再賺回一支手錶。」

人們的行為改變,是一條單向道。

 

改變行為的困難是,只有透過當事人他自己的認同與自願改變,才會有改變行為的產生。

 

若是這位女孩不能覺察到自己內在認定所帶來的損失,她還是會繼續損失下去,不能自行停損且開始找到行動力量。

所以,「不同觀點」一書的作者John Seely Brown說:「光把新的觀點告訴別人,是不夠的。

 

必須讓他們有實際體驗,感受到這觀點的威力與潛在價值。

 

與其直接灌輸知識到人的腦袋裡,倒不如幫他們磨光一副新眼鏡,請他們用新的視野去看這個世界。」

 

其實,轉化策略為行動力的實質內涵,就是改變相關人們的行為,需要先磨光他們的新眼鏡。

換句話說,人們是透過自己內在所建構的系統,或稱它是「認定」或「世界觀」,來看見外在世界的。

 

好的、壞的、令人高興的、令人不滿的,都是基於他個人觀點。

 

而且George A. Kelly𪆒:「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人們會從當時他們可以看見的所有選擇中,選擇他們認為是最好的那一個。」

所以,只有當人們對自己內在的「認定」、「世界觀」有所察覺的時候,才會從他所覺察的當中選取最好的選擇,這時才會有機會去改變他的行為。

 

透過公平程序,在組織中引發深度對話與匯談,可以讓人們對自己的認定與世界觀有所覺察,是啟動行為改變的重要基礎。

因此,要導入新策略新思維,來引導企業整體行為的轉變之同時,需要細心的審視組織內的內在認定與世界觀,若人們的認定與世界觀未調整,新的策略與新的思維是無法完全落實下去的。

難怪教練界的祖師爺「網球的內在遊戲」(The Inner Game of Tennis)作者John Whiitmore會說:「我只能控制,那我有覺察的。

 

我沒覺察的,卻控制著我。」「覺察讓我有力量!」

啟發覺察能力,以啟動改變的力量,是現代主管的關鍵功課。

 

面對新的一年,你覺察到了什麼?你的夥伴們又有哪些覺察?

切記,覺察讓我有力量!( 欲看更豐富的內容,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E流企業學習:學習如何學習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資深作家

若想達到高成效的學習,我們一定要掌握CPR的要領,C就是內容,P就是流程,R就是複習。其中最關鍵的,也是一般人忽略最多的,就是流程。

而教育界談到學習過程時,一定會提到元認知的理論。三十多年前,元認知(metacognition)開始進入教育和學習領域。一般通俗的的看法是它代表「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about learning)」或「知道自己如何學(knowing how you learn)」

1970年代末期,有影響力的教育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l)在許多學術論文中使用這個名詞,贏得推廣「元認知」的美譽。他也發展出「成功的學習包含能夠”思考如何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的論點。

英國教育與技能部(DFES)的思維技能(thinking skills)辭典,對元認知的定義如下:「規劃、評估和監督自我思維的流程(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one's own thinking)」和「為了自律或理解,而對思考進行的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 in order to develop understanding or self-regulation)」

在弗拉維爾早期的論點裡,元認知有兩種含意,一個是學習者擁有的如何達成最佳學習的知識,一個是學習者對自我學習經驗的調控。元認知知識指的是學習者對自我學習過程的認知,對特定任務需求的認知,以及認知到那一個是最適合指定任務的策略。另一方面,元認知調控,則指的是能認知到自我何時已成功的完成任務,以及更關鍵的一點,它是如何完成的。

甚至弗拉維爾也承認,元認知與一般認知(plain cognition (thinking)的差異並不是經常能馬上分辨出來的。例如,當你發現自己對學習物理並不擅長時,認知與元認知的差異,究竟在哪裡呢?分別就在於學習者如何使用他們自我的學習資訊。

元認知經常發生於當學習者覺察到他們的認知(他們理解事情的能力,their ability to comprehend something)失敗,例如,無法了解一個數學公式或是文句的含意,為了促成理解,他們必須做一些工作。

元認知的行動可以解釋成學習者的實現(realisation),首先,他們完成一項任務的知識是有限的,其次,他們擁有修正這個情況的策略。換句話來說,就是「當他們不知道做甚麼的時候,知道要做甚麼。("knowing what to do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to do")」

例如,在執行任務前,學習者要問自己有那些能幫助自己的先備知識,他們第一步要做甚麼,他們期望這個任務把自己帶到哪裡去—換言之,他們的目標是甚麼?他們計畫如何達成目標?在執行任務時,他們會問自己是不是走在對的軌道上?是不是使用正確的資訊和資源?最重要的是,假如他們不瞭解某些事情時,他們要怎麼做?最後,當任務完成時,他們會自問自己做得如何?他們覺得自己是否達成目標?他們是否需要回頭並修改某些事情?

專家認為有意識的練習這種策略,時間長久之後,會培養學習者近於無意識的元認知能力(unconsciously metacognitive),也就是他們經常會反思和依據標準來評估自己的思維、學習和自我發展策略。

三十年後,元認知更加顯得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教育走向個人化。教育個人化的最佳表徵就是,學習者主動參與規劃並管理自我的學習目標。學習者個人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們具備反映自己學到甚麼和知曉自我如何進行學習的能力,並以之規劃與實踐自我發展計畫。

學習者要掌控學習過程,就要培養「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更加關切反思和自我評估,並有能力認知到當學習變得困難時,相信自己有策略來處理它。( 欲看更豐富的內容,歡迎免費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 如您對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E流企業學習)論壇上發表。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佛教電影卡通線上看




佛教電影卡通線上看
(點以下網站才能看)
http://www.amitofo3.net/

進網站後選右邊佛教影片
等候一下就能看
另推薦聽
chingyuan.mp3 情緣周虹
pscoolmoon.mp3 菩薩清涼月

般若文海繁體站
http://book.bfnn.org

佛經故事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433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