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進入哈佛商學院前的幾個月,並不是沒有壓力的。
除了義務性的接受背景調查外,還要讀書、準備,並且得通過所謂的企業管理碩士學前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是在線上進行的,每個被哈佛商學院接受的學生都必須在七月底之前上網完成個別指導功課,接受測驗以證明你已經學會了這些學科。
所有的主科、資訊科技、會計、營運、財務等等,都有個別指導,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全都用類似PowerPoint的投影片方式呈現,而且每章節的後面都有練習。
每個學生都必須在學校開學前,通過每個通常都很冗長的科目。
想像一下,我打開財務個別指導這個科目時的絕對震撼!
我倒抽了一口氣,因為看到的投影片竟然超過五百張!
在瑞士銀行(UBS)裡忙上十八個小時,還得在晚上或週末時另找時間,來完成這些似乎做不完的個別指導作業,還真是個極具挑戰的經驗!
但就像哈佛商學院裡所有的事情一樣,不管當時可能怎樣的痛苦,最後每個人都還是挺過來了。
我認為這些企業管理碩士的先修課程會令人驚訝、或者對我特別具有挑戰性,是源於我的背景。
我的背景跟一般企業管理碩士學生不一樣:十一歲以前,我一直待在美國,後來因家庭因素,才和家人(我是獨生子)搬回台灣。
剛回台灣時,我幾乎完全無法用中文閱讀、書寫或說講,而且根本沒有一點關於台灣的知識。
學習中文、調整自己生活、被送到一般台灣學校體系讀書,是我這輩子最慘痛的學校經驗。
在經過國中、高中入學考試和高中之後,我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到現在為止,我認為大學四年生活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日子。
在歷經好幾年死記硬背的填鴨式學習和考試之後,我終於可以優遊自在的生活。
我從來都不是那種可以乖乖坐在教室裡的學生;
我總是那麼渴望走出去做各式各樣的嘗試,任何的嘗試。
任何我感興趣的事情,不論多麼瘋狂,我都要嘗試。
生命是何其短暫,而我只能活一次。
我成為台灣大學「模擬聯合國社」的社長,協助台大舉辦模擬聯合國會議,以及第一次台灣模擬聯合國會議。
在大二、大三暑假,我終於決定實踐我童年的夢想。
寫下我搬回台灣後的經驗,並比較東西方在社會、教育和家庭價值上的差異。
我在二十八天內完成了一百八十頁的手稿,並開始獨自找尋出版社,跟他們提案,一年後,我出版了第一本書。
之後,我又自己去找實習機會,在《台北時報》(Taipei Times)開了個一週一次的專欄,當時我正在台灣服兵役,也就在哈佛商學院接受我入學申請的時候,我正在為台灣知名製片和導演寫三十集的電視劇。
相對於大多數企業管理碩士學生,都是在工作了好幾年以後才決定讀商學院,而我卻是在大學時就已經確定、並且決定要讀企業管理碩士。
在經營建立「模擬聯合國社」和從事這些專業活動上,我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
在大三下學期,我去考GMAT,大學畢業後半年,也是服役期間,我開始向哈佛商學院申請入學,得到入學許可時才剛滿二十四歲,讓我成為哈佛商學院最年輕的學生之一。
在我涉足商學院之前,我跟這行業沒有任何接觸與經驗。
在我生命中,對於任何我感興趣的事,我就去試,很少想到結果會是成功或失敗。
而不知道怎麼地,生命以某種神祕的方式,引領我進入哈佛商學院。
在我成為哈佛商學院的學生之後,不只朋友、家人,經常也有宴會中的陌生人會問:你怎麼知道哈佛商學院會接受你的申請?
你怎麼有勇氣申請?」
我個人一直覺得這問題要回答起來有一點奇怪。
邏輯其實很簡單,答案卻並非每個人所預期的。
直接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哈佛商學院會接受我的申請。
事實上,我從來沒有預期我會被錄取。
誰可以呢?
如果你問大部分哈佛商學院的同學,在他們申請的時候誰會這麼想:嗯……我非常有信心,所以我只申請哈佛商學院這一所,我百分之百知道我會進去?幾乎沒有人會這樣的有信心。
是的,也許會有一些超有自信的人,但是一般而言,沒有人能確定他們一定會被錄取。
所以我的重點是什麼?
很簡單,就是:為什麼我敢申請哈佛商學院?
而其他或許履歷表寫的比我好的人卻不敢?
除非去試,否則你怎麼知道會如何?除非失敗,否則你怎麼能確定?
申請的時候,我的排序很簡單:先排除一些因為地理環境或條件不合,所以我知道我不會去的學校,然後,除非我會被第十九名的商學院拒絕,否則我絕對不會申請第二十名的學校。
為什麼?
除非我已經被一到十九名的學校拒絕,否則為什麼我要選擇一個第二十名的學校;
也就是說要等到我先被每一個一到十九名的學校拒絕之後,我才會心甘情願地去申請第二十名的學校。
這可能就是東西方教育心態不同的地方。
我承認,比起台灣教育,我確實受美國教育影響較深;
我在美國成長,總是被鼓勵去追求夢想,即使有時候是用一種天真無畏的方式去嘗試。
是否失敗幾乎不怎麼重要,我只知道,如果不去試,那就幾乎確定會失敗。
但大部分我認識的台灣學生都比較缺乏信心,在受過幾年亞洲教育之後,他們會比較容易滿足於接受任何他們認為還可以的情況。
他們的推論是:在美國排名第四十的學校並不差,既然我的英文沒那麼好,我很樂意去就讀這所學校。
所以他們會申請排名在第三十五到第四十五之間的學校,並希望可以被其中的一所接受。
接下來這個問題,亞洲學生幾乎從來都不會問自己:究竟為什麼我會成為那個限制自己該申請哪所學校的人?
明明我可以申請到排名十五的學校,那我申請到排名第四十的學校又高興個什麼勁?
我連試都沒試,就這麼怕失敗,既膽小、又沒信心?
「你怎麼知道哈佛商學院會接受你的申請?」
我們不知道,我之前也不知道。唯一的不同是,我試了。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