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成功者的7個習慣】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主題學習 









【成功者的7個習慣】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人人追求不同的目標,未必都想「成功」。

 

也從來沒什麼成功方程式,保證做了「一定會成功」。

 

但是,我們也許能從傑出人士的經驗與智慧中,了解他們都付出了哪些努力,試圖拼湊出成功的「必要條件」。

如果世人無法看見你的成果,那麼,你希望自己被認為是最成功的人,但其實最失敗;還是被認為是最失敗的人,其實卻最成功?

開始談「成功的習慣」之前,有必要先定義成功這回事。

 

說穿了,「成功」在每個人的心中,其實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即使有字典裡的釋義,但「成功」並沒有客觀的標準定義。

 

甚至,是不是每個人都追求成功,也還值得爭議。

那麼,研究「成功」還有什麼意義?

有。

 

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認為重要的事、想完成的事。

 

不論那是否被世俗認為值得,也不論它能否讓自己功成名就,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某個柔軟又堅強的部分,希望被人撫摸、又害怕被人觸碰。

 

理想、夢想、熱情、心中的無聲吶喊⋯⋯,不論你如何稱呼它,堅持把它完成,便是成功。

當然,這不是「成功」的客觀定義,這只是某種主觀又偏狹的釋義。不過,這個釋義,卻來自最世俗的定義中那些最「功成名就」的人,不帶半分矯情的肺腑之言。

成功:把想做的事,做到最好

「成功」是有能力「做出改變」「創造深遠影響」和「致力於自我實現的人生」。這是傑瑞•薄樂斯(Jerry Porras)在《成功長青》(Success Built to Last)中訪談的200位「成功人士」,共同為成功下的定義。

薄樂斯曾與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合著《基業長青》,探討影響「企業」表現優劣的關鍵因素。

 

之後,他將研究方向轉到長期表現傑出的「人」身上,花費10年訪談了來自全世界、超過200位在各領域中有傑出成就(且必須持續表現優異超過20年)的成功人士,遍及企業家、經理人、非營利組織、奧運選手、音樂家、教育家、諾貝爾獎、奧斯卡獎、普立茲獎得主等等,歸納出他們共有的特徵。

 

《成功長青》中的重要分析結果之一是,成功人士並不認為傳統的成功(財富、聲望和權力)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反而認為「愛自己所做的事」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在他們心裡,「有效率地達到目標」,總是擺在第一順位。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則潛心研究自美國獨立以來,超過200年中所有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遍及自我提升、心靈勵志、大眾心理學、名人傳記⋯等領域,完成了《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本全球發行量超過1000萬本的暢銷書,並歸納出高效人士共同具備的7個習慣。

柯維雖然因此書獲得「成功學大師」之名,但他強調,本書的目的不是幫助讀者追求傳統的「功成名就」,反而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為我們「不該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

研究在世俗眼光中看似「功成名就」的人的共同特徵,得出的結論卻是「無需迎合世俗,只需忠於對自己有意義的事物。」

 

成功,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不過,了解什麼是成功的人所做、而一般人所不做的,某種程度上或可說是揭開了「成功與否的差異何在」「成功的人總是多做了一些什麼」,就有了參考價值,也是柯維與薄樂斯著述的初衷。

習慣:通往卓越最扎實的途徑

在《與成功有約》和《成功長青》中,柯維與薄樂斯的研究對象都是成功人士,雖然研究方法與最終結論有所差異,兩人卻不約而同地提出相似的理論架構:養成有效率地達成目標的「習慣」,是成功者共同的心靈配備。

成功的人不是超人,他和你我一樣,也會面臨困境、沮喪、失望。

 

只是成功者往往能在面臨挫折時恢復鬥志、找出解方,在取捨掙扎時克服惰性、堅持初衷,為達成理想而驅策自己。

 

正如2000年前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覆。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提出「高效人士7習慣」的柯維,將「習慣」定義為「意願」「知識」與「技巧」三者的混合體,融合這3項要素,培養成功的習慣,是通往卓越最扎實的途徑。

薄樂斯從成功人士身上發掘出「持續成功的10個特徵」,並劃分為「意義」「思考模式」「行動模式」三大要素,而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愈能將這三者高度重合的人,就愈成功;反之,若三大要素是多頭馬車,則成功將難以維持。

無須模仿,找出自己的成功習慣

除了前述《與成功有約》《成功長青》之外,本次封面故事整理歸納出的7個成功者的習慣,還參考了《有效的經營者》《從A到A+》《第8個習慣》《異數》《執行力》《工作AQ》等書。

世上人人追求不同的目標,未必人人都想「成功」。況且,從來沒有什麼成功方程式,是保證做了「一定會成功」的。

 

但是,我們也許能從傑出人士的經驗與智慧中,了解他們都付出了哪些努力,試圖拼湊出成功的「必要條件」。

>>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經理人月刊》1月號





實用祕技 







【領導祕技】員工慵懶、沒幹勁?領導「貓型」工作者3技巧


在職場中,有一群人就像貓一樣充滿神祕感、難以捉摸,重視「自我實現」更甚於「享受工作」——這類型工作者就是俗稱的「貓型員工」。

表面上,貓型員工看似慵懶、沒幹勁,對於專注在一份工作上總是缺乏穩定性;

 

但實際上,只要公司有需要,他們總能不負眾望地完成工作。

 

身為貓型員工的主管,不妨參考以下3個領導技巧:

1.提供「玩沙場」:想要成功領導貓型員工,就必須先為他們規畫一個「玩沙場」,也就是將管理方式從原本的「企業理論」導向,轉為重視「員工感受」,讓貓型員工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並從中實現自我、獲得滿足。

例如,有位貓型員工想從事商品開發工作,可是卻被分派到業務部,這時人資部門便可以將商品開發工作挪動一部份到業務部,並且指定該員工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藉此讓貓型員工認清自己的能力。

 

此外也可透過公司內部舉辦研習營、研討會,讓貓型員工模擬與體驗不同的工作情境,有助於他們發掘自我特質。

 

不過,這種「猶如玩沙子一般的工作」,理想的比例是每個人工作量的5%,最好不要超過20%。

「玩沙場」的另一個意義是,讓貓型員工自行尋找有能力完成的工作。

 

在看似輕鬆的氣氛下,放縱貓型員工為所欲為,事實上卻是讓他們對工作懷有「緊張感」,進而了解自己的實力。

例如,由於貓型員工多半只想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因此不妨給他們一點「功課」,從事難度較高的「玩沙遊戲」,讓他們有機會思考其他領域的新課題,有計畫地提高貓型員工的專業水準。

 

一旦成功,他們也會因此而更有自信,對組織而言也有加分作用;萬一事與願違,也有助於讓貓型員工停止自以為是。

 

既歡樂又嚴苛的玩沙場,正是成功領導貓型員工的首要條件。

2.不求回饋:如同大家都覺得貓不如狗來得熱情,貓型員工並非不懂得感謝主管或曾經協助他的同事,只是不熱衷於表達謝意,而且更看重的是自我實現與珍惜自己。

因此,身為貓型員工的主管,在伸出援手之後就要輕輕放下,千萬不要奢求有所回饋;

 

除此之外,還要試著尊重他們偏好自由的工作型態,如果希望他們發揮力量,就要試著完全放手、絕不干涉。

貓型員工即使受到大家稱讚,也不見得會變得更忠誠;

 

再加上他們對於名利與職位興趣缺缺,因此如果想刺激貓型員工的上進心,「無為而治」或許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此外,當貓型員工展現出具體的成果時,主管千萬要記得在下一次任務時,提高工作的難度。

3.相信自己,放縱他們:放任、寬鬆的管理方式較適用於貓型員工。

 

例如,經理人最能對貓型員工做到「相信自己(經理人)、放縱他人(貓型員工)」的程度,引導他們創造亮眼成績。

此外,對於貓型員工的小小失敗,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們多嘗試幾次之後再說。

(本文取材自《貓型員工的時代》,寶鼎出版。)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