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 









六成以上會員認為個人資料容易外洩,防止資料外洩,人人有責!


文|104市調中心 王敬堯

在網路極為發達,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不僅是查詢資料相當方便,甚至連原本需要出門才能完成的事情,也成為只需上個網路,幾分鐘之內就能輕鬆搞定的事情。

 

然而,網路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相對也給人們帶來風險。

 

有許多不肖人士就是利用網路的便利以及人性貪婪的弱點騙取個人資料,並用來進行詐騙或是其他不法行為,導致個人資料所有人的個人權益與財務上的損失。

104市調中心為了解會員們對於是否留下個人資料的態度及行為,於11月23日~11月30日時,針對會員們進行了「防止資料外洩,人人有責」網路調查。

 

此次調查共訪問了3,373位會員,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1.7%。

六成以上會員認為所有的個人資料都很容易外洩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有6成5的會員認為所有的個人基本資料都有外洩的可能,這表示大部份會員對於個人資料在網路上的安全性,認為依然有相當程度的風險。

 

若將會員認為個人資料依外洩的容易程度排名,前三名分別為聯絡電話、身份字號以及Email。

 

會員們有這樣的認知的可能原因是來自於對目前社會上,詐騙電話以及人頭帳戶引發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的印象。






將會員們分成願意留資料以不願意留資料來看會員們對於個人資料外洩的看法。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不是願意留資料,會員們對於哪些個人資料容易外洩的看法一致。另外,不願意留下個人資料的會員比願意留下個人資料的會員更不信任網路的安全性,故認為所有資料都有可能外洩的比例比願意留下資料的會員還要多。





近七成的會員在確認資料安全性無虞後會願意留下個人資料



從整體來說,超過五成的會員通常會依據網站知名度來判斷是否應該留下個人資料,另外,有1成6的會員則表示只要在資料註明「僅供抽獎之用」,就會考慮留下個人資料。

 

也就是說,只要網站能夠做出讓會員安心的保證,會員願意留下資料的比例將近七成。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5%的人會員無論如何也不會留下任何個人資料,以避免資料外洩。

 

另外,有將近1成7的會員抱持著「反正沒財產可騙,就算資料外洩也無所謂」的態度留下個人資料。





再將會員分成願意與不願意主動留下個人資料兩組,我們可以發現,願意主動留下個人資料的會員較容易因為網站知名度高以及在資料註明僅供抽獎之用的訊息而留下個人資料,相對的,不願意留下個人資料的會員則較不會因為上述提到的這兩點而留下個人資料。

 

另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到不會主動留個人資料的會員在判斷留資料是否安全時,打電話確認的比例比願意主動留資料的會員還要高,表示對於這群會員來說,唯有自己確認過真實性後,才有可能留下個人資料。







由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大部份會員們對於自己的個人資料的保護還是相當的重視,也了解在網路上留下個人資料可能遇到的風險。

 

不過,當會員們在判斷該網站是值得信賴時,大部份人還是會傾向於將個人資料留下來,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網站知名度」以及在資料註明「僅供抽獎之用」這類對資料保密的保證。

104市調中心(www.104survey.com)透過身份證及履歷表雙認證經營線上會員,並以ISP超智慧調查e化平台整合問卷功能完成線上調查,呈現精準市調結果。


觀看更多調查文章...






市調服務 







市調趨勢∼市調服務的演變


文|104市調中心 林印信


筆者最近和一些客戶開會時,除了可以感覺的到景氣開始回溫之外,也可以感覺到客戶對於資訊不足的焦慮,而資訊焦慮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媒體環境的變化

以往的媒體環境較為單純,只需要關注幾個above the line media(大眾媒體,如:電視、報紙、廣播)等的動向,適時決定投入媒體金額及控制足夠媒體聲量,大致上就不會有太大偏差;

 

但現今的媒體環境複雜,除了以往的大眾媒體之外,行銷人員或產品經理還必須學習了解under the line (如網路媒體等)的操作方式,再加上閱聽人multi tasking的媒體收視習慣,同時間內接收不同媒體來的訊息可能性變高(比方說一邊聽廣播,一邊上網download音樂,一邊看雜誌),媒體的專注力大不如前,這個現象也讓行銷人員在控制媒體預算的複雜度大幅提升。

產品生命週期變短

這點可以從3C消費電子產品類看到最大的變化,比如說以往手機常有所謂的年度大作(如Motorola的掌中星鑽,海豚機等),產品經理只要鎖定這些明星商品進行操作;

 

但由於現在的產品進化速度越來越快,規格也越開越高,所謂明星商品生命週期幾乎銳減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更遑論許多打帶跑的策略性商品;

 

產品經理面對外部競爭對手的追擊和內部研發人員的催促,產品上市的壓力可見一斑。

跨品類消費競爭

所謂跨品類消費競爭,指的是不在原先競爭範圍內的對手,突然跨入自身服務�畊ㄚ~領域(例如:麥當勞開始提供外送服務,對於必勝客或達美樂就會造成競爭壓力),又或是消費者因消費習慣被某些新產品改變,而將荷包從舊產品身上轉移(例如:宅經濟當道,消費者偏好網路購物而不去百貨公司血拼);

 

跨品類的競爭小可摧毀一個產品,大可扭轉整個產業的運作方式,影響不可謂不大。

幾個行銷人因資訊不足而產生的焦慮,包括:

1. 媒體環境的變化
2. 產品生命週期變短
3. 跨品類消費競爭

104市調中心也因應這些資訊焦慮的原因而發展出相對應的solution:

品牌追蹤調查v.s.媒體環境變化

如同上回提到現今的媒體環境複雜,行銷人員除了操作以往的大眾媒體之外還必須學習below the line (如網路媒體等)的操作方式,單純購買尼爾森等指標性的媒體報告似乎稍嫌不足,必須再加上可以追蹤閱聽人multi tasking媒體收視習慣,104市調建議的對應方式是透過品牌追蹤調查中的媒體收視行為及產品資訊來源交相驗證各媒體的投注量。

小民調v.s.產品生命週期變短

由於現在的產品進化速度越來越快,許多產品生命週期銳減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雖然有些專家學者建議產品先上了再說,反應不好還可以趕快下架修正,但這一來一往之間常常浪費寶貴的研發時間,甚至讓對手有機可乘;筆者建議縮短市調執行週期,以更快更頻繁的小調查來了解市場接受度,而104市調推出的小民調和Speed Bus方案正是因應這種求新求快的需求。

生活型態調查v.s.跨品類消費競爭

所謂跨品類消費競爭,指的是不在原先競爭範圍內的對手,突然跨入自身服務�畊ㄚ~領域,又或是消費者因消費習慣被某些新產品改變,而將荷包從舊產品身上轉移;104市調建議透過長期生活型態調查方能看出消費趨勢。

前兩個禮拜筆者參加今周刊發表的2009商務人士理想品牌調查記者會,當場不但邀請到許多政府長官到場頒獎,也引發媒體討論熱潮;

 

在此要感謝今周刊客戶給104市調中心一個很好的機會觀察連續兩年的品牌排名,在今年的調查中也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市場上大吹平價風,和去年的調查相比,許多品類的排名都有異動,可以顯見金融海嘯之後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位置都有推移;

 

今年平價品牌排名躍升、中高價品牌也順應潮流轉變策略親近消費者;而這股平價風潮,很可能將會持續下去,成為未來重要的趨勢。

品牌排名一向是品牌廠商最關注的事,但除了了解和競爭者的差距之外,更應該關注自家品牌的"健康程度",品牌追蹤正是可以有效監控品牌發展以及提供修正策略的一種調查方式,一個完整的品牌追蹤調查應該包含以下幾個部份:

– 品牌形象—瞭解品牌在消費者的形象以及和競爭對手的差異點

– 品牌知名度—比對廣告投注量是否反映在品牌以及廣告的知名度上

– 品牌成長來源—如何從競爭者甚或是跨品類對手中搶到顧客

– 廣告知名度&廣告表現—了解自身和競爭者廣告效果和表現方式是否為消費者喜愛

– 使用行為—從問卷調查中得知消費者使用頻率和使用產品方式

乍看之下品牌追蹤調查的內容包羅萬象,但最終目的都是希望透過調查來制定品牌發展策略,這次克拉克先以一張品牌定位圖來說明如何觀察品牌形象:






簡單說明這張圖的解釋方式,X軸表示該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和其他競爭者的相對表現,Y軸則是該特質在消費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在右上角"品牌優勢"的區塊中所顯現的即是該品牌表現較好且消費者重視的特質,反之左下角則是表現較差且消費者又不重視的特質;

 

一般來說克拉克會建議先從左上方"急!急!"的部份來做改善,因為這部份是消費者重視而自身表現較差的地方,而右下角潛在特質的部份則有賴廣告公司或媒體代理商的協助,將表現好但消費者不重視的特質透過媒體或各種方式彰顯出來;

 

看完克拉克的解說是不是對品牌形象有更多一點的認識呢?

 

請期待下回說明其他部分的品牌調查奧秘吧!


觀看市調市場現況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