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簡介 









中國大趨勢


國際趨勢大師奈思比進駐中國3年 創辦「奈思比大趨勢研究院」
精選28位研究員,研析100個城市的每日新聞、數據和資料深入中國內部看見趨勢,在底層看見力量

敏銳的洞察力,權威的預言力,奈思比代表作《大趨勢》全球銷售1,400萬冊奈思比在本書中所建構的八大支柱是引領你理解中國的第一選擇





中國大趨勢 







支柱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中國在今後數十年可望複製它在京奧的成就,以及經濟和競爭力的強勢表現。

 

中國的經濟永續性,目前和下列兩事息息相關:從模仿進步到創新、從為品牌代工進步到創造品牌。

 

中國正在採取行動,要成為世界的「創新之國」

中國想要成為創新社會,正在不同的層級以不同的


發展動能在進行,這是它的特色。

 

北京在公家機構的研究方面掌有最大份額,卻沒有產業的基礎來將研究成果商品化;

 

上海有活絡的商業,但缺乏以應用為導向的強大基礎研究設施。

 

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之類的科技園,以及提供企業低成本辦公空間和管理與財務策略建議的技術育成中心,將在矯正這些偏差方面發揮作用。


中國已成功地機動調整其人力資源,以提升經濟的技術標準。

 

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每1000名研究員發表的科學與工程文章的數目,以及專利申請案的數目,就會發現中國仍然遙遙落後。


胡錦濤在2007年向中共全國代表大會演說時,確認中國的科學發展:「為建設中國成為創新國家,我們必須在現代化的全國教育制度上提供免費義務教育,我們必須加強法治,減少政府在微觀經濟運作的干預,培養自主創新能力,與時俱進,朝向世界與未來。」

 

這是對未來任務的良好概述。


中國很可能不會在明天就贏得諾貝爾獎,但是中國啟動嶄新的社會經濟制度,帶領超過10億人走出貧窮,進入小康社會,成果斐然;

 

並挑戰美國的全球最創新國家的地位,當然應該得到全世界的承認。


這根支柱的命名是一個預言,也是中國的主要策略。

 

中國在2008年北京奧運展現的求勝心切的領導力,是它在全球舞台展現經濟競爭力的一次預演。

 

這個奧運主辦國斥資19億美元興建場地,投入420億美元興建都市基礎設施。

 

為了創立奧運競賽的新典範,150萬中國人被迫遷村,讓位給奧運場地及景觀美化工程。

 

中國關閉了200座污染嚴重的工廠並處理了90%的北京廢水。

 

目標是主辦一屆在藝術標準、場地建築與金牌數目上都超越先前所有主辦國的奧運盛會,結果中國的所有目標都達成了。

 

今後數十年,全世界可以預期中國將在經濟表現與競爭力方面,重現奧運的輝煌成就。


波特(Michael Porter)在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的「競爭力指數」報告中寫道,競爭的終極目標是一國人民的富裕。


為了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中國必須有三方面的配合:

 

(1)全體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

 

(2)把國家當做企業來經營,由強勢的領導團隊率領,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交互作用中,以垂直且日益民主化的決策模式設定長期目標。

 

(3)全體的福祉符合領導階層與勞動力雙方的利益。


在既有成就的榮譽感和未來發展更上層樓的企圖心之下,中國人團結在一起。


在再造中國的第一階段,中國從瀕臨破產邊緣發展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1978年,中國的出口值僅占全球的0.8%,和利比亞相同。

 

2009年,中國打敗德國,出口值居世界第一。


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對於能進入全球市場的國家有利。


哪個國家的起步位置會優於中國這「世界工場」?

 

以《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一書聞名於世的波特在「2006年競爭力報告」中寫道,具有支配力的經濟有利於「熱烈歡迎不同文化並在創新過程中吸收多元理念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會因不同的技術與創意領域的融合而獲得前進的動力,進而在學問、創造力、藝術性與尖端思考方面欣欣向榮。

 

這些概念都是美國的長處和我們的競爭優勢。

 

而這些概念都是美國獨有的。」

 

這話現在應改成「曾經是美國獨有的。」

 

中國想要在2020年前,把2000年的人均GDP翻兩番,讓所有人民達到小康的目標,正符合波特所稱的「競爭力的終極目標」。

 

胡錦濤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中,著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目標。

 

他說,中國將:
● 大幅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 提高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


● 增加自主創新的支出。


●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


● 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訊、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


●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擴大開放領域,推動產業升級,協調區域發展。


中國能否確實達成這一切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體制能否從考試推動、威權主義的結構轉變為鼓勵學生自我思考的模式。

 

如果教育與職場持續採取階層分明、威權主義,那就無法成為創新的社會。


成為創新社會的目標,必須在全面改革教育制度的大背景下觀察。

 

而中國快速改革教育制度的不二法門是靠競爭。

 

正如前面章節所述,美國大學與學院素質居全球之冠的原因,是各校互相競逐,爭取學生,不斷強化教育品質來吸引學生。

 

為了在通識教育獲得成果,你必須轉變成美國這種制度,讓各校為爭取學生而競爭。

 

中國人必須把他們在商業領域的知識與經驗,也就是企業競相提供更優良產品與服務的做法,轉到教育上,讓學校互相競爭,拿出優良的辦學成績。

 

這就是運用市場思維來改革教育,而由「顧客」來決定,讓家長在爭取他們子女入學的學校中作抉擇。

 

競爭體制可以改善任何國家的學校。

 

例如,印度私立學校盛行時,快速吸引了50%的學齡人口連家長也一起籌組貧民學校。

 

這些學校對既有的公立學校構成很大威脅,以致有人在國會提出議案,要關閉所有私校,也就是消除競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