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10.成功觀念 領導哲學 轉貼 (6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安石企業人電子報 







會話銷售


經濟開始緩慢地復甦,許多企業也開始積極的開發客戶,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夠增加獲利,以彌補在金融風暴時的損失,公司業務要是能夠從一般的談話中,找到客戶的需求,進而銷售其產品跟服務,是理想的業務銷售方式。

會話銷售的重點是,藉由電話中或是面對面的談話找到客戶的需求,而完成銷售,但是這樣技巧並不是每個業務都會,有些業務天生就具有這樣的能力,其他的人就需要一些訓練跟外力幫助。

會話銷售的重點在於關係的建立,而建立關係的關鍵是信任,一般而言,人們只會跟自己信任的人購買產品,最好的業務是可以自然而然的建立,與顧客之間的信任感,這樣的業務會傾聽,並且使用客戶的行話,讓顧客覺得業務了解他的產業,替客戶著想,為他們解決問題。

許多業務在打陌生開發電話時,都是用同一套話術,剛開始新的業務很快就上手,但是很多新進業務,卻在業務技巧的精進上,遇到了困難,因為在工作上會實際遇到的問題,只靠早期的員工訓練是不夠的,在做業務開發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檢討及訓練。

以下是會話銷售的重點技巧:

雙向溝通


很多業務在做陌生開發時,時常會一昧地解釋自家的產品,而沒讓客戶有說出需求的機會,其實要製造友善的對話情境,才有機會知道顧客的預算,主要需求以及公司決策過程,如此才有可能,為客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誠實至上


客戶時常詢問,公司的產品或服務,這時只要誠實以對,不誇大或刻意掩飾缺點,讓客戶知道,你只是盡本分在賣公司產品,就較容易獲的顧客的青睞。

了解客戶的情況


不要一直告訴客戶,你公司的產品,要在讓客戶談他們的公司,畢竟人都對於自家事件較有興趣,所以只要仔細聆聽即可。

別只談論產品或服務


在聆聽客戶遇到的問題後,就要開始提供客戶最佳的解決方法,要讓客戶知道為何你的公司能為他們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一直陳述產品有多好,效果通常不大,要跟顧客解釋你的產品和服務,為何可以解決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才是銷售的重點。

所以要有一個成功的銷售,成功的要件,就是先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讓客戶能夠將問題提出,在誠實的將最佳的解決方案提供給客戶,這就是會話銷售。



延伸閱讀
業務的笨問題
業務教戰守則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跨2步,打造你成為快紅人才


成功的方程式已然改變!


過去,得先在某一領域內有所作為,名氣才會隨之在後。然而隨新媒體出現、素人英雄當道,這個規則已被打破。


「先成功再成名」的邏輯被徹底翻轉,只要受人注意,機會就能接踵而來。


新的成功方程式寫法變成:「成名+機會=成功」。


簡單地說,若能力沒有曝光度加持,就無法彰顯價值。


如同《打響自己就一招》作者彼得‧孟托亞(Peter Montoya)和提姆‧梵德賀(Tim Vandehey)在書中指出的觀點:不論個人的訓練、技能、教育和經驗多豐富,若沒有被適當的人以適當方法看到,生意就會流失給那些曝光度(visibility)較佳、但服務品質很可能不如你的競爭對手。


將「生意」兩字代換成「機會」,一樣適用。


問題是,如何讓自己在快紅時代中順利脫穎而出?


把自己當作「產品」來行銷,是一個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第1步 給自己一個強勢定位


孟托亞和梵德賀指出,強勢的定位會幫自己畫出一塊不同於其他人的領域,當他人想起某個形象時,就會想到你。


如同想到「昂貴的高性能汽車」時,腦海中便浮現寶馬(BMW)一樣。


品牌定位的好處是,成為你潛在顧客的「首選」。讓他們主動找上你,而不是浪費時間在應付你不想提供服務的人身上。


孟托亞和梵德賀認為,自我定位要建立在3項元素上:


‧你是誰?


‧你做些什麼事?


‧什麼使你與眾不同?


兩位作者建議:「以引人注意和帶著情感的方式,告訴你的潛在客戶這3件事,你將大有機會把他們變成客戶。」


何謂「引人注意和帶著情感的方式」?


首先,將3項核心要素寫成自己的個人品牌陳述(Personal Brand Statement,PBS),這陳述只需要給自己看。


它是你向目標市場傳達身分識別的方式,它會不斷提醒你:你選擇的利基為何?你將如何提供價值給你的市場?


例如:將「我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消費產品行銷設計師」改為「我是一位熱愛海灘生活的設計師,專門設計產品包裝與商標,協助大膽創新的廣告公司來改變客戶行銷產品的方法。」


並隨時將這PBS拿出來與標語、行銷手法對照,檢驗自己是否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編劇小山薰堂是日本知名專欄作家、企業顧問、品牌顧問,他的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年1月底來到台灣宣傳新書的小山薰堂,分享自己打造品牌的經驗。


「在找到個人定位之前,要先想3件事情。


第1,這是不是新的?


第2,有沒有人做過?


第3,有不有趣?」


小山薰堂指出。


他以曾企畫的高收視節目《料理鐵人》為例,當初企畫這個節目,是因為自己很喜歡料理;


再者,過去其他電視台製作的料理節目,都是針對料理本身,而不是背後製作料理的「人」,他覺得可以讓「廚師」成為舞台上重要的角色,因此創造出一個讓廚師彼此競賽的節目。


節目製作如此,個人經營亦然。


小山薰堂認為,想挖掘出獨到定位,可從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中尋找。


「而且你要有信心,絕不會輸給別人,不管多小的事情都可以,例如什麼糖果放進嘴中,你都能知道味道。」


小山薰堂強調,個人定位不該自我預先設想,而是透過周圍的人幫你觀察,進而了解自己是什麼形象,否則一旦自我膨脹成為某種形象,就不是真正的你。


產品定位完成後,便進入傳達訊息的第2階段:把你的品牌傳給目標市場。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MBA電子報:十大聰明行銷點子

















管理佳言 











「將問題分解為許多小部份,可以讓人們有機會追求許多小勝利,使高階主管變得更沈著鎮定。」

-摘自EMBA第283期「克服管理團隊的恐懼心態」





行銷策略 









十大聰明行銷點子


EMBA雜誌編輯部�孆�

創業家雜誌(Entrepreneur)最近選出過去七十年來,十大聰明行銷點子:

一、鑽石恆久遠。

 

一九三八年,遇上鑽石價格下跌,戴比爾斯鑽石公司(De Beers)推出廣告以扭轉劣勢,說服每個人結婚時都該買一顆鑽石。

 

廣告賦予了鑽石意義,挑起消費者的情緒,成為經典。

二、萬寶路(Marlboro)男人。

 

一九五五年,萬寶路以牛仔這個男性化的代表推銷香菸。這是史上第一個形象廣告。

 

廣告中沒有介紹產品的任何功能,卻使產品成為全世界賣得最好的香菸。

三、她到底有沒有染髮?

 

一九五七年,博達華商廣告(Foote, Cone & Belding)推出了可麗柔女孩(Clairol Girl)。

 

廣告中氣質清新的鄰家女孩,飄逸的長髮顏色卻不是自然的。

 

這一系列廣告引起消費者討論,證明了甜美性感可以幫忙賣產品。

四、想小一點(Think Small)。

 

六0年代,福斯汽車(Volkswagen)小金龜車上市,當時市場崇尚大車,福斯推出一系列廣告,鼓勵顧客有勇氣不同。

五、Beauty Mist褲襪。

 

一九七四年,公司請來知名橄欖球員納瑪斯(Joe Namath)拍電視廣告。

 

廣告出現一雙穿著褲襪的美腿,從腳開始往上照,最後觀眾才發現腿是納瑪斯的。

 

這時候他說:「我沒在穿褲襪,但是如果褲襪能讓我的腿看起來這麼美,想像如果妳穿的話,效果會有多好。」

 

這支廣告推出後,美國史上第一次褲襪賣得比長襪好,證明了名人代言的魔力。

六、完美伏特加(Absolut Vodka)。

 

廣告善用了伏特加透明的瓶身,讓產品在同類酒中脫穎而出。

 

這個廣告概念已經使用了將近三十年,是廣告史上最長壽的作品之一。

七、蘋果電腦的「一九八四」廣告。

 

在廣告中,有個人盯著螢幕看,裡面有一個帶著權威感的人喋喋不休地說話,突然一個女人衝進房間,拿著搥子打破這個螢幕。

 

這支廣告把蘋果定位為改革者,讓公司一直到今天都保有這個形象。

八、可口可樂噴泉。

 

二○○五年,一支將曼陀珠丟進低脂可口可樂,會造成可樂衝出瓶口的短片,吸引了很多人上網觀賞,當時造成這兩個產品大賣。

 

這究竟是有趣的短片還是廣告?

 

兩者之間的界線模糊了。

 

只要內容夠有趣,消費者便會自願觀看。

九、我們可以相信的改變。歐巴馬的草根式行銷總統競選,把他送進白宮。廣告時代雜誌(AdAge)的讀者,票選他為二○○八年最佳行銷人員。

十、在倫敦車站跳舞。去年一月開始掀起的快閃風,大家在公共場所集體做出短暫的動作。這些短片在YouTube上造成熱潮。

來源:EMBA雜誌第283期(2010年3月出版)
本文網址:
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7736





人力資源 







超完美工作(Web Only)


在你的心目中,什麼樣的工作稱得上是超完美工作?

荷蘭專門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任仕達集團(Randstad),去年底問卷調查了一千多名美國成人,希望為這個問題提出解答。

結果發現,有高達八一%的受訪者認為,所謂的超完美工作,一定要有不錯的薪資;位居第二名的要件是「工作內容具有趣味和挑戰」(六六%),緊追在後的則是「公司有提供員工醫療保險」(六五%)。

「錢多、事少、離家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找工作守則,聽起來好像一般工作者覺得事情少一點的工作比較好,但是這項調查卻顯示出相反的結果。三一%的受訪者表示,在他們的理想工作中,自己會比現在的工作擁有更多職責;相較之下,只有六%的受訪者希望工作職責變少。男性以及年輕的受訪者,希望擁有更多工作職責的人,又較平均的比例更高。

一項超完美工作,應該給予員工什麼福利?「五星期的年假」遙遙領先其他福利,有八一%的受訪者選擇;其次為「免費的員工午餐」(五六%);第三名為「健身中心的永久會員卡」(四○%)。

有八成三的受訪者表示,即使景氣好轉,他們對超完美工作的定義也不會改變。例如,五九%的人認為,不管景氣如何,「擁有好的直屬上司」都是超完美工作的要件。

來源:訓練與發展雜誌(T+D)
本文網址:
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7665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學習 









【解讀巴菲特】股神之外——你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關於巴菲特,你知道多少?

 

股神巴菲特、富豪巴菲特⋯⋯除此之外呢?

 

成功有錢人的樣貌有千百種,但巴菲特絕對是討人喜歡、值得尊敬的那一種。

喜愛金錢,並專注於贏得財富」,造就了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股神、是世界第二富豪的地位。

 

不過,他愛錢,卻不貪婪市儈;他愛投資,卻很專注自制;

 

他已經很有錢了,卻節儉、用功研究投資標的、熱愛工作依舊。

 

在財富之外,巴菲特更以謙和、幽默與正直的性格,贏得人們的喜愛與尊敬。

愛賺錢的巴菲特

從童年開始,巴菲特就展現出對「賺錢」的天分和熱愛,10歲就展開打工事業:買來6罐包裝的可樂,拆開來賣賺取差價;

 

撿拾回收高爾夫球,然後到球場兜售⋯⋯。

到了15歲時,他已經靠送報賺進超過2000美元,並買了一塊40畝的農地出租給佃農。

 

他在高中時的自我介紹詞是:「我是來自內布拉斯加的華倫•巴菲特,在中西部擁有一塊農地。」

討厭「輸」的巴菲特

喜歡看著錢不斷增加的巴菲特,不愛輸錢,更不喜歡輸的感覺。他曾說過,一旦公開參與某件事,「就只想贏過別人」。

 

甚至,某次和朋友6歲大的兒子下棋時,一看情勢不妙,便猛力追擊對方,直到贏了才罷手。

波克夏早期投資人之一威廉•安格爾(William Angle)這樣描述,「華倫看起來很好相處,但是一虧損就會讓他火冒三丈,因為他喜歡贏。」

這種對「勝利」的執著,讓巴菲特特別專心於研究風險評估,絕不做冒險的投資。

簡單專注的巴菲特

投資最常見的問題往往不是資訊不足,而是小道消息太多。

 

巴菲特過濾雜訊的方法,就是專心。

 

「不要去想市場在做什麼,只要想你知道的企業,專心在這家企業上,」他每次只選一種行業,培養相關專業知識,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唯有徹底了解一家公司的優缺點,才會做出買或不買的決定。

這也是巴菲特終生不願搬到世界金融中心紐約的原因。

 

「在這裡可以思考,對市場的看法更透徹;

 

你不會聽到許多傳言,只要做著專心看桌子前面的股票;你可以想很多事。」

有紀律的巴菲特

建立能力圈並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用功和紀律。巴菲特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下午5點半下班。

 

一進辦公室,他會先打開電視,以靜音模式播放CNBC財經台,接著閱讀十數本各領域期刊和股票與債券通訊,廣泛涉獵市場情報。

 

下午則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旗下事業送來的各種月報、周報、日報,掌握各種業績變化。

 

有空時,再看數百家他有興趣、但尚未購買公司的財報,以備不時之需。

日積月累之下,巴菲特甚至比投資標的公司內部人員更了解其企業本身,分辨哪些好公司的價值可能被低估,哪些又只是一時炒作,精準掌握市場變化,因而總能買進中意的目標。

自信堅持的巴菲特

謹守能力圈範圍,「不買自己不了解的股票」,是巴菲特堅定不移的原則。

 

2000年科技股狂飆時,他便以無法評估這些公司為由,完全沒有進行相關投資,不但引發各界質疑,導致波克夏股價大跌,連知名金融雜誌《霸榮周刊》(Barron's)都以「華倫,你怎麼了?」

 

(What's wrong, Warren?)做為封面故事,批判他過於保守,甚至已經過時。

但巴菲特對於這些雜音完全不予理會,等到科技泡沫破裂,大家才發現完全沒有遭受損失的巴菲特是多麼睿智與有勇氣。

 

只投資自己所知道的,帶領巴菲特避開群眾的盲從,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判斷。

誠信正直的巴菲特

「誠信正直」是巴菲特畢生的行為準則,他也以此做為公司經營和用人的最高準則。

 

「雇用員工要看3種特質:正直、聰明與活力。

 

如果沒有第一種特質,其他兩種將會害慘你。」

1991年,波克夏旗下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交易員,違法冒用客戶名字投標美國國債,釀成重大醜聞,引發外界嚴重質疑該公司誠信,瀕臨破產。

 

巴菲特臨危授命接下董事長,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將各種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都上報給他,甚至為此留下自家電話。

 

歷經10個月的整頓,巴菲特最終成功挽救了這家公司。

儉樸無華的巴菲特

巴菲特什麼都買得起,生活卻很儉樸。40年來都穿同款白襯衫、辦公室40年不換,開的車很普通,住的也是幾十年前買的普通房子,連《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董事長夫人造訪巴菲特家,也忍不住打趣說:「你只住得起這樣的房子嗎?」裡面唯一的「豪華」家具,是幾台四、五十吋銀幕的大電視。

出門時,巴菲特自己開車、自己提行李。

 

女兒蘇珊(Susan Buffett)如此形容父親,「金錢只是他勝利的成績,他很少花什麼錢,車子與衣服都是用到破舊才換新的。」

討人喜歡的巴菲特

從小開始,巴菲特便很渴望博得他人好感,但青少年時卻曾為此困擾不已,甚至為了引人注意而到處惡作劇。

 

後來,他接觸到人際關係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著作《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書中第一頁的一句話「假如你想採集蜂蜜,就不要踢翻蜂窩」讓他深受感動,並努力實踐,逐漸讓自己成為可親的人。

「要得到愛,唯一的方法是討人喜歡。⋯⋯你給出去的愛愈多,得到的愛愈多,」巴菲特將這個過程形容為雪球:「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它一定會滾下去。

 

⋯⋯我的意思不只是指錢滾錢,也是指你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你所結交的朋友。

 

⋯⋯你必須讓雪花願意黏在你身上。

 

⋯⋯你必須是那團濕雪,你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生命就是這樣運作。」

幽默風趣的巴菲特

與巴菲特共事過的人一致認為,他「樂天得無可救藥,對人總是表示支持的態度,從不發怒。」巴菲特不僅會用許多笑話來闡述自己的想法或道理,讓人一聽就能心領神會,更非常懂得開自己玩笑,讓尷尬的現場變成開懷的場合。

1993年有記者問到巴菲特希望後人如何追念他時說:「這個嘛!我希望牧師說:『我的天,他真老』。」

1996年股東會上,有人問巴菲特如果被卡車撞到,該怎麼辦?

 

他回答:「我通常會說,我為卡車感到遺憾。」

對夥伴忠誠的巴菲特

巴菲特非常重視夥伴關係,對於合作愉快的夥伴,不僅給予最大的信任與授權,也不會因為短期的業績變化而加以責難,更不會輕易背棄或離開他們。

 

波克夏沒有退休年齡限制,所屬各公司執行長的平均服務年資為23年,不曾有人離職轉任,而且除了一人為空降主管外,其餘全是內部晉升。

「如果你的經營模式就是一再將你所喜歡、欽佩、覺得有趣的同事拋棄,只是為了追求更高一點的數字,那麼成為有錢人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喜歡更多錢,但不會為了錢而放棄一切,」巴菲特說。

惜福感恩的巴菲特

對於自己的成就,巴菲特向來歸因於社會體系給予他優厚的支持與回饋。

 

「我的錢很多,代表我必須向社會做出許多回饋,」所以巴菲特不只會賺錢,也是非常慷慨的贈與者,除了為家人成立5個基金會,讓子女從事各自的慈善事業外,2006年更宣布將資產的85%(總值370億美元的股票)分20年捐給5家基金會,成為美國史上最鉅額的慈善捐款。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3月號





實用祕技 







【銷售祕技】正面思考4法則,將拒絕化為銷售契機


你剛經歷一場漫長又艱難的業務簡報,結果主管認為整篇報告一無是處。出去和客戶推銷商品,產品也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滿腦子充斥著負面思考,不禁讓人想大喊:「到底我該怎麼辦?」

我們隨時都在向別人推銷,無論是產品或服務,還是個人想法或價值觀。

 

 

每次推銷之後,對方大抵會有兩種反應:接受或拒絕。

 

受到別人肯定固然開心,但被拒絕,也無需意志消沉。

 

其實,拒絕正是創造銷售的大好時機,因為你獲得了一個能夠聆聽顧客心聲的機會。

 

當他們願意接受你的說法時,彼此之間將建立起堅固的信任關係,減少你下次銷售時的阻力。

參考以下4個法則,幫助自己用正面的心態面對拒絕,從挫折中學習經驗,累積成功銷售的能量。

1.絕口不提「為什麼是我」:這句話只會讓自己陷入更負面的情緒,讓大腦無法客觀思考。

 

事實上,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心想事成,所以埋怨「為什麼自己會被拒絕」,根本就不會得到讓人滿意的答案。

 

所以,從現在開始把這句話從心裡拿掉,並隨時做好可能被拒絕的準備;

 

如此一來,就不會讓拒絕把你擊倒。

2.將拒絕視為蒐集資訊的跳板:多數時候,「不」其實是指「時機未到」,意味著還有許多資訊等待我們從顧客身上挖掘,然後可以把「不」變成「好」。

 

畢竟,客戶所關心的事物,有時難免會和銷售人員心中所想的有差距。

所以,下次在處理拒絕時,可以試著告訴自己:「也許是因為我沒有問對問題。」「我應該換個角度切入。」

 

或許在這一問一答當中,就會得出意想不到的關鍵答案。

3.將拒絕和自我目標連結: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設定目標,比方說希望自己成為頂尖業務員,或是業績達成率120%等等,以此激勵自己達成個人願景。

遭到拒絕時,一時間難免會覺得自己距離目標更遠了。然而,唯有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拒絕帶來的教訓,才能從反省中受益,進而產生更強烈的成功決心和行動力量。

4.提醒自己已得到的成果:無論是完成訂單,或是被客戶批評,這些事都一樣重要、一樣有啟發性。

 

不過,許多人常常只聚焦在目前表現和預期目標之間的落差,遭遇幾次失敗就耽溺於悲觀心態,讓之前獲得的進展或結果,全都被抹煞。

為了甩開負面情緒、避免前功盡棄,可以嘗試利用記事本隨時檢視自己完成的事項和進度,協助自己建立更多信心,更有勇氣前進。

(本文取材自《創造成功本能》,大塊出版。)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3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12 Fri 2010 18:39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家寶 









傳家寶


知道你不想要什麼,是做抉擇的第一步。


出自:莉塔•波勒(Pita Pohle)~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工業設計師

■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E流企業學習:網路學習要避免的三毒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資深作家

人類經歷了數千年的資訊匱乏,無形中養成對信息的三種態度:越多越好,越方便越好,最好照單全收,不要動腦筋!

 

這三樣,可說是阻礙深度學習的三毒。

我自己就中毒即深,如今深自懊惱,希望大家不要誤蹈我的舊轍,所以特別提出來,跟大家討論討論。

是個好奇的人,喜歡看新的資料,卻不喜歡深入研究和分析一篇好資料。

 

總是不安,總是擔心遺漏了重要訊息,因此,禁不住要不斷上網蒐集最新資訊,卻很少用心去消化和整理已收集到的資料,我好像是一個廚師,不斷到市場去買最新鮮的蔬果魚肉,卻擠不出時間來烹調食物,所以,難以成為像阿基師一樣的大廚!

現在,我會分析一下時間運用的比例,究竟我花在蒐集資料和消化資料的時間比例要多少才恰當呢?

 

至少要一比二以上,才合理吧?

結果是蒐集資料花掉太多時間,其原因是因為好奇,加上網路連結太方便,我蒐羅了太多或許以後會用到的資料,像看到噗浪或臉書上朋友推薦的連結,就忍不住會點選,其實它們並非我急需的內容,只是因為想多點見聞,卻把最寶貴的時間浪費了!

社交網路固然帶來朋友間互動的便利,但太過熱情的分享和動態訊息,也形成龐大的資訊負擔,我實驗的結果發現,還是部落格中的文章,比較有閱讀價值,尤其是透過RSS閱讀器抓取的文章,不但可以讓我們機動調整閱讀的時間和份量,還可聚焦於少數自己最關注的主題。

因為上網找資料最容易,最方便,現在大家都使用網路上的資源,例如維基百科、Google搜尋、YouTube、Slideshare等,這些資源雖然不錯,但還是偏於局部、片斷,不如書有較嚴謹的完整性和品質把關,例如我最近對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有興趣,雖然在網路上發現一些不錯的資源,最後還是買書來看,結果發現「問對問題,找答案」這本書,還真不錯,但卻需要放慢閱讀的腳步,才有機會好好消化,並把書中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有些書不但要慢讀,還要多讀幾遍,例如我學畫竹子,一本劉大步先生寫的「學畫竹」,隨著自己的功力不同,每看一遍,體會都有所不同,主要的是,一定要親自動筆去畫,才會對於布局和構圖、用墨這些細節,有更深入的切身體會。

太快得到的答案好不好?

 

是個值得三思的問題,人性喜歡快,不想動腦筋,所以跟網路一拍即合,但天下任何事,有利就有弊,沒有經過思考就得到的答案,是不堅實的,就像踏在流沙上,內含很大的危機,也很容易被遺忘。

禪宗大德指出「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他人的見聞、知識、經驗,只能提供參照,不是珍寶,而是贗品,唯有經過自己起疑、細心覺察、醞釀和思索後,所得到的體悟和解答,才是真正的寶貝!

 

想一想,你花在贗品上的時間有多少哇?

人類天性不喜歡思考,網路環境更養成大家急著找答案的心態,其實,我們大可在上網前,自己內心先推敲推敲,有個自己的想法之後,然後再看看網路上怎麼說,兩相比較一下,自己才會有進步!

網路學習雖然帶給我們便利,但我們更要防備它在無形中造成的三毒。

 

(本文原刊載於總裁學苑 http://www.ceolearning.org/ )

■ 更豐富的內容在總裁學苑網站,歡迎免費試閱: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延伸閱讀:
網路學習社群的成效評量








 
 






數位經營者:未來的電視


作者:數位之牆創辦人/數位之牆網站總監

 ◎40年前的未來電視

今年(2010)一月份的時候在家中偶然看到一個電視頻道在播放70年代的老舊卡通片,這種老卡通本來沒什麼好看,然而它的標題「未來的電視」卻引起我的興趣,於是我好整以暇的坐下來想看看70年代的人腦海中「未來的電視」倒底是個什麼模樣。

卡通片略帶戲謔與幽默的表現手法。

 

一個正在看賽馬的中年男子把電視機下方的機座門打開,底下露出一個售票窗口,售票員探出頭來問這個男子想要賭哪一隻馬。

 

有另一種電視機與烤箱結合,上面播放美食教學,底下食物材料丟進去跟著菜就煮好了。

由於飛機經過上空電視畫面就會受到嚴重干擾,電視機只要偵測到飛機經過就會打開機頂砲塔擊落飛機;

 

有個人在家中看某節目播放到一半時出門,沒想到進入電影院裡面是接著播放他剛剛沒看完的節目。

 

滿大街他經過的螢幕都在接著播放他剛剛看的節目,因此抓狂。

卡通的表達手法固然誇張,似乎應該一笑置之才對,然而看完卻有一種複雜的心情。

 

論這是不是70年代最瘋狂的有關未來電視的想像,他對於40年後的事情一件也沒說中。

 

人類的想像力要呈現跳躍式的突破似乎是挺困難的。

◎想像力的極限

卡通中出現的電視機,沒有一台是掛在牆上的。

 

超薄」「家庭影院」似乎不是當時人們的需求。

 

不論當時的科技能不能做到,既然是想像,瘋狂一些總行。

 

然而把電視弄得薄一點以至於能有更大的畫面,似乎不在想像的範圍內,更別提今年由阿凡達帶起的3D電視風潮。

當時的人們應該是絕大部分都沒有看過電腦的。

 

也因此想像不出來還有鍵盤與滑鼠,甚至是觸控之類的方式可以與電腦螢幕互動。

 

直接付現金給電視機坐下躲在小門內的賭馬彩票售票員,看起來是唯一能想到的線上支付方式。

至於飛機經過會干擾電視訊號,這個不知道後來怎麼解決。

 

在筆者成長過程中沒有遇到類似困擾,不知是否與高度普及的有線電視有關。

 

現在的電視訊號大部分都走有線,網際網路的出現更助長了網上視頻的普及,電視節目在電腦上都能看,現代人的娛樂已經不僅限於客廳。

能夠讓你在出門的時候接著看來不及看完的節目好不好?

 

走到哪裡都繼續看好不好?不論好不好,在這一段卡通當中卻並未出現行動終端。

 

卡通中的概念是你看的節目會出現在外部的各種螢幕中,而不是你手上的行動終端帶著走。

 

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有手機這件事情。

◎新科技的新可能

以上並不是對40年前人們想像力的嘲弄或批判,因為如果我們現在寫篇文章談40年後「未來的電視」,一樣很難下筆。

 

科技進步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從邊邊角角的一點點突破,最終造成了全面的變革。

 

而我們的眼光通常被這些邊邊角角的事物所羈絆住,看不見全局。

幸運的是,現代人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大平台,各個不同領域的想法與技術進展能更快速的激盪與交流,促成更容易去摸索那個全局變革。

所謂的革新,很大一部份是「將兩種不相關的東西連結在一起」。

 

網際網路的資訊流通能力,Web 2.0 的人際分享能力,加速了這種連結。

看到40年前的人對於電視的想像,是透過電視的卡通。

 

而看到現在的人對於未來的想像,卻是透過網際網路。

 

筆者前一陣子收到朋友寄來的一段視頻,看完之後大為感動。

 

姑且不論這樣的未來可不可能,或者會不會被40年後的人嘲弄,都是很值得期待的。

第六感科技的驚人潛力:

 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C3H3JOtvSs
 
 大陸地區則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xNzY2MDUy.html


◎技術的進步帶來自由

40年前以及現在的人們,必須以人類的習慣去遷就於硬體,(基本上,使用科技裝置總是需要學習)第六感科技卻是讓人類以五官更直覺的操作各種資訊。

 

終極的說,使用什麼終端會變得不重要,因為資訊能在各種終端中自由流通,以人類熟悉的感官方式被運作。

10年前,人們剛開始習慣在馬路上邊走路邊講電話,不再牽就家中那部電話機。

 

未來,對著電視螢幕用手比畫兩下把正在播映的節目「抓」到手機上帶出門繼續看,人們也將不再遷就家中的電視機。

 

多元化的終端,自由流通的資訊,強大的個人,這是筆者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未來很難預測,但技術的進步應帶來人類生活的自由與解放。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一切需要經過學習才能使用的科技產品,都不是它最終極的型態。

 

例如,使用鍵盤是需要學習的,而滑鼠則更加直觀,觸控又更好;

 

這絕對是一種進步。

 

最終,使用大腦的腦波控制更好。

啥?使用「念力」來操作電腦?

 

別懷疑,使用腦波來對電腦下命令的技術已經有相當進展,科學家們正努力讓儀器更精確的感知人的腦波以及想辦法讓生產成本降低。

 

誰又知道未來會不會直接在人體的某處(大腦,手臂等)植入晶片,以便做為與各式終端溝通的管道?

猜猜看,40年後我們的下一代會看什麼樣的電視?

■ 更豐富的內容在總裁學苑網站,歡迎免費試閱: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家寶 









傳家寶


知道你不想要什麼,是做抉擇的第一步。


出自:莉塔•波勒(Pita Pohle)~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工業設計師

■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E流企業學習:網路學習要避免的三毒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資深作家

人類經歷了數千年的資訊匱乏,無形中養成對信息的三種態度:越多越好,越方便越好,最好照單全收,不要動腦筋!

 

這三樣,可說是阻礙深度學習的三毒。

我自己就中毒即深,如今深自懊惱,希望大家不要誤蹈我的舊轍,所以特別提出來,跟大家討論討論。

是個好奇的人,喜歡看新的資料,卻不喜歡深入研究和分析一篇好資料。

 

總是不安,總是擔心遺漏了重要訊息,因此,禁不住要不斷上網蒐集最新資訊,卻很少用心去消化和整理已收集到的資料,我好像是一個廚師,不斷到市場去買最新鮮的蔬果魚肉,卻擠不出時間來烹調食物,所以,難以成為像阿基師一樣的大廚!

現在,我會分析一下時間運用的比例,究竟我花在蒐集資料和消化資料的時間比例要多少才恰當呢?

 

至少要一比二以上,才合理吧?

結果是蒐集資料花掉太多時間,其原因是因為好奇,加上網路連結太方便,我蒐羅了太多或許以後會用到的資料,像看到噗浪或臉書上朋友推薦的連結,就忍不住會點選,其實它們並非我急需的內容,只是因為想多點見聞,卻把最寶貴的時間浪費了!

社交網路固然帶來朋友間互動的便利,但太過熱情的分享和動態訊息,也形成龐大的資訊負擔,我實驗的結果發現,還是部落格中的文章,比較有閱讀價值,尤其是透過RSS閱讀器抓取的文章,不但可以讓我們機動調整閱讀的時間和份量,還可聚焦於少數自己最關注的主題。

因為上網找資料最容易,最方便,現在大家都使用網路上的資源,例如維基百科、Google搜尋、YouTube、Slideshare等,這些資源雖然不錯,但還是偏於局部、片斷,不如書有較嚴謹的完整性和品質把關,例如我最近對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有興趣,雖然在網路上發現一些不錯的資源,最後還是買書來看,結果發現「問對問題,找答案」這本書,還真不錯,但卻需要放慢閱讀的腳步,才有機會好好消化,並把書中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有些書不但要慢讀,還要多讀幾遍,例如我學畫竹子,一本劉大步先生寫的「學畫竹」,隨著自己的功力不同,每看一遍,體會都有所不同,主要的是,一定要親自動筆去畫,才會對於布局和構圖、用墨這些細節,有更深入的切身體會。

太快得到的答案好不好?

 

是個值得三思的問題,人性喜歡快,不想動腦筋,所以跟網路一拍即合,但天下任何事,有利就有弊,沒有經過思考就得到的答案,是不堅實的,就像踏在流沙上,內含很大的危機,也很容易被遺忘。

禪宗大德指出「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他人的見聞、知識、經驗,只能提供參照,不是珍寶,而是贗品,唯有經過自己起疑、細心覺察、醞釀和思索後,所得到的體悟和解答,才是真正的寶貝!

 

想一想,你花在贗品上的時間有多少哇?

人類天性不喜歡思考,網路環境更養成大家急著找答案的心態,其實,我們大可在上網前,自己內心先推敲推敲,有個自己的想法之後,然後再看看網路上怎麼說,兩相比較一下,自己才會有進步!

網路學習雖然帶給我們便利,但我們更要防備它在無形中造成的三毒。

 

(本文原刊載於總裁學苑 http://www.ceolearning.org/ )

■ 更豐富的內容在總裁學苑網站,歡迎免費試閱: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延伸閱讀:
網路學習社群的成效評量








 
 






數位經營者:未來的電視


作者:數位之牆創辦人/數位之牆網站總監

 ◎40年前的未來電視

今年(2010)一月份的時候在家中偶然看到一個電視頻道在播放70年代的老舊卡通片,這種老卡通本來沒什麼好看,然而它的標題「未來的電視」卻引起我的興趣,於是我好整以暇的坐下來想看看70年代的人腦海中「未來的電視」倒底是個什麼模樣。

卡通片略帶戲謔與幽默的表現手法。

 

一個正在看賽馬的中年男子把電視機下方的機座門打開,底下露出一個售票窗口,售票員探出頭來問這個男子想要賭哪一隻馬。

 

有另一種電視機與烤箱結合,上面播放美食教學,底下食物材料丟進去跟著菜就煮好了。

由於飛機經過上空電視畫面就會受到嚴重干擾,電視機只要偵測到飛機經過就會打開機頂砲塔擊落飛機;

 

有個人在家中看某節目播放到一半時出門,沒想到進入電影院裡面是接著播放他剛剛沒看完的節目。

 

滿大街他經過的螢幕都在接著播放他剛剛看的節目,因此抓狂。

卡通的表達手法固然誇張,似乎應該一笑置之才對,然而看完卻有一種複雜的心情。

 

論這是不是70年代最瘋狂的有關未來電視的想像,他對於40年後的事情一件也沒說中。

 

人類的想像力要呈現跳躍式的突破似乎是挺困難的。

◎想像力的極限

卡通中出現的電視機,沒有一台是掛在牆上的。

 

超薄」「家庭影院」似乎不是當時人們的需求。

 

不論當時的科技能不能做到,既然是想像,瘋狂一些總行。

 

然而把電視弄得薄一點以至於能有更大的畫面,似乎不在想像的範圍內,更別提今年由阿凡達帶起的3D電視風潮。

當時的人們應該是絕大部分都沒有看過電腦的。

 

也因此想像不出來還有鍵盤與滑鼠,甚至是觸控之類的方式可以與電腦螢幕互動。

 

直接付現金給電視機坐下躲在小門內的賭馬彩票售票員,看起來是唯一能想到的線上支付方式。

至於飛機經過會干擾電視訊號,這個不知道後來怎麼解決。

 

在筆者成長過程中沒有遇到類似困擾,不知是否與高度普及的有線電視有關。

 

現在的電視訊號大部分都走有線,網際網路的出現更助長了網上視頻的普及,電視節目在電腦上都能看,現代人的娛樂已經不僅限於客廳。

能夠讓你在出門的時候接著看來不及看完的節目好不好?

 

走到哪裡都繼續看好不好?不論好不好,在這一段卡通當中卻並未出現行動終端。

 

卡通中的概念是你看的節目會出現在外部的各種螢幕中,而不是你手上的行動終端帶著走。

 

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有手機這件事情。

◎新科技的新可能

以上並不是對40年前人們想像力的嘲弄或批判,因為如果我們現在寫篇文章談40年後「未來的電視」,一樣很難下筆。

 

科技進步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從邊邊角角的一點點突破,最終造成了全面的變革。

 

而我們的眼光通常被這些邊邊角角的事物所羈絆住,看不見全局。

幸運的是,現代人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大平台,各個不同領域的想法與技術進展能更快速的激盪與交流,促成更容易去摸索那個全局變革。

所謂的革新,很大一部份是「將兩種不相關的東西連結在一起」。

 

網際網路的資訊流通能力,Web 2.0 的人際分享能力,加速了這種連結。

看到40年前的人對於電視的想像,是透過電視的卡通。

 

而看到現在的人對於未來的想像,卻是透過網際網路。

 

筆者前一陣子收到朋友寄來的一段視頻,看完之後大為感動。

 

姑且不論這樣的未來可不可能,或者會不會被40年後的人嘲弄,都是很值得期待的。

第六感科技的驚人潛力:

 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C3H3JOtvSs
 
 大陸地區則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xNzY2MDUy.html


◎技術的進步帶來自由

40年前以及現在的人們,必須以人類的習慣去遷就於硬體,(基本上,使用科技裝置總是需要學習)第六感科技卻是讓人類以五官更直覺的操作各種資訊。

 

終極的說,使用什麼終端會變得不重要,因為資訊能在各種終端中自由流通,以人類熟悉的感官方式被運作。

10年前,人們剛開始習慣在馬路上邊走路邊講電話,不再牽就家中那部電話機。

 

未來,對著電視螢幕用手比畫兩下把正在播映的節目「抓」到手機上帶出門繼續看,人們也將不再遷就家中的電視機。

 

多元化的終端,自由流通的資訊,強大的個人,這是筆者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未來很難預測,但技術的進步應帶來人類生活的自由與解放。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一切需要經過學習才能使用的科技產品,都不是它最終極的型態。

 

例如,使用鍵盤是需要學習的,而滑鼠則更加直觀,觸控又更好;

 

這絕對是一種進步。

 

最終,使用大腦的腦波控制更好。

啥?使用「念力」來操作電腦?

 

別懷疑,使用腦波來對電腦下命令的技術已經有相當進展,科學家們正努力讓儀器更精確的感知人的腦波以及想辦法讓生產成本降低。

 

誰又知道未來會不會直接在人體的某處(大腦,手臂等)植入晶片,以便做為與各式終端溝通的管道?

猜猜看,40年後我們的下一代會看什麼樣的電視?

■ 更豐富的內容在總裁學苑網站,歡迎免費試閱: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期簡介 









心靈資本學



人類有足夠的能力與智慧過著美好的生活,但是我們卻任憑自己被負面動機所控制。

 

為什麼今日企業經營理念落得如此低下——自私自利、追求極大利潤、強調股東價值、思想孤立等等——而非人類最根本的價值以及最深層的目的呢?

 

我們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其中的商業活動已陷入危機,逐漸成為一頭「吞食自己的怪獸」。

 

沒有永續性的資本主義與商業活動,將讓人類文明與未來全面受限。

 


本書作者提出,在「物質資本」,以及「社會資本」之外,我們還必須發展、建立「心靈資本」,從深層意涵、深層價值、根本目標,以及高層次的動機出發,在尋求獲利當下,同時充實心靈財富,同時改變企業文化,讓資本主義永續不輟。






心靈資本學 







用企業文化的改變來提升資本主義


對廣大的群眾來說,生活在廣大的文化之下,就像魚兒悠游於大海之中。

 

海水從魚鰓中進入,滲入每一個細胞,我們不可能清楚劃分魚兒和海水的界線。

 

美國知名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曾說:「海中有魚,魚中有海。」

 

對我們來說,「海」就是你我意識浸淫其中的共有意義場域,而這個共有的場域就是我們的文化。

 

文化包含我們共享的動機、一致的行為,以及共同的態度,它包含意義的模式和共同的價值觀。除非我們退一步並仔細思慮,文化對單一個體的衝擊是幾乎難以察覺的。

人類自身以及我們與文化之間的關係遠比魚和海水更加複雜。

 

對人類來說,有許多的文化衝擊我們(滲透我們),影響著我們各層次的行為。

 

每一個人都浸淫在家庭文化及其具支配性和重複行為模式的強烈影響下。

 

許多人都無法擺脫家庭文化的窠臼,而且家庭文化會連帶影響我們和他人的親密關係與社會關係。

 

我們也同時浸淫在所屬族群的廣大文化之下,包含國家、種族以及職場文化。

 

如果這些文化陷在低層次動機和自我毀滅行為的泥沼之中,它們便會把我們拖下水。

 

相反的,一個被高層次動機以及其衍生的理想與價值所驅動的文化,可以激發我們並且昇華我們的行為和態度。

 

改變負面的文化對人類來說非常關鍵。

 

在本書中,我最關心的是如何改變企業文化,但是我們對其所做的努力,同時也會影響其他生活面向的改變,如教育、政治都是明顯的例子。

對大多數人而言,文化具有支配性的影響力,且改變文化會影響到眾多個體。

 

儘管如此,改變文化還是必須由一個關鍵群體(critical mass of individuals)開始。

 

我們必須創造文化,而不是讓文化塑造我們。

 

在商業世界,這工作會落在開明的領導者所帶領的團隊以及他們所創造出,用來實現改變的基礎建設上。

 

這些基礎建設包含方法、風格和人力資源企畫,或許還有顧問專家的介入,目標是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意義場域,讓多數人可以試圖去改變他們自身的行為。

「想要改變行為,要先改變商業文化」這個概念並不新穎。

 

很多商業顧問都試著從改變企業文化著手,但是大部分的轉變計畫目的都錯誤,眼光也過度狹隘。

 

他們追求的層次太低,且侷限在淺薄的激勵理論中。

 

若一個轉變計畫的根本動機是維持像獲利取向這種傳統商業典範,結果並無法帶來長久或是有意義的改變。

 

就像我的上一本書《第三智慧》(Rewiring the Corporate Brain )裡所提到,上述的轉變說穿了只像換掉一個房間裡的部分家具而已。

 

房間也許暫時看起來不太一樣,但是格局終究還是相同。

 

即使這些轉變計畫帶來一些新家具、一些新穎的工作模式,或是讓我們對不同的結局有所嚮往,這些改變還是沒有聚焦在轉變所應該發生的樓層。

 

如果真的想要有所改變,我們必須拆掉整棟房子重蓋,藉著改變基本價值觀進而改變動機,而並非一開始就從改變文化著手。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期簡介 









1個理想╳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



我們的世界已逐漸失序,貧窮、飢餓、失學、歧視、疫情,以及氣候變遷等種種問題層出不窮,所幸,一群瘋狂的人正努力彌補這些社會斷層,而如同本書作者所說,我們的未來可能是由這群人來決定。

 

這群社會企業家為何能成功改變我們的世界?


因為,這群任性的傢伙不理性,卻能有計劃的運用三種營運模式改變制度;

 

他們在非營利事業上追求利潤,巧妙開闢各種資金來源;

 

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未來,從十大未開發的市場機會點實現理想;

 

他們極具野心,讓社會企業也是一門好生意。


如果你曾因《志工企業家》或因尤努斯的鄉村銀行而深受啟發或激勵,這群改革推手的創新模式告訴我們,與他們合作、學習、甚至在他們身上投資的時機已經到了。

 

加入他們帶領的社會改革行列吧,也讓自己在這些新市場版圖上先占得點。





1個理想╳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 







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未來領導者的課題


回顧一下本書的靈感來源,也就是蕭伯納曾說的「理性的人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而任性的人則努力讓這個世界適應他。

 

因此,這個世界的所有發展皆仰賴任性的人。」

 

我們已列舉了多位曾經「任性」的人(有些人現在仍依然任性)。

 

我們之所以認為他們任性,是因為我們無法預見未來的巨大改變,不論這改變會帶來突破性的發展或是經濟、社會與環保方面的危機。

舉例來說,詹姆斯•哈維•康斯勒(J ame s Howa rdKunstler)在《沒有石油的明天》(The Long Emergency )一書中提出警告,過度依賴日漸枯竭的石油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他預測美國郊區高級住宅的榮景將會由於油價在「後高油價時代」飆漲而破滅。

 

「我們將所有的財富投資在沒有前景的房地產上。」

 

他如此說。「在郊區建造高級住宅是一種錯誤的財富分配,這是史上最大的錯誤。」

 

結果將會形成無人居住的近郊與次郊區。

這個預測不合理?

 

依據現有認知,似乎是如此,但許多社會企業家親眼目睹當政經制度和社會或生態體系失效的後果。

 

本書提及的許多企業家—包括孟加拉鄉村促進委員會的亞比德、赤足大學的羅伊、鄉村集團的尤努斯與「為健康而騎」的柯曼夫婦—就是從巨大災禍得到啟發。

美國中央情報局預測,環境惡化的壓力將會在未來數十年為全球帶來嚴重的緊張情勢與衝突。

 

然而社會與環保企業家相信,這樣的趨勢是可以轉向的,甚至是逆轉。

 

以迫切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與海洋漁業危機來說,設在倫敦的混合型非營利組織海洋管理委員會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全球性組織,其目標是扭轉全世界的漁業困境。

 

它利用消費者的採購力來推動改變,並促進對全世界非常重要的永續食物來源(海洋漁獲)的監督管理。

海洋管理委員會打算如何達成目標?它為管理優良的永續漁業建立環保標準。就和其他認證機構一樣,它頒發產品標章以獎勵優秀業者。

 

海洋管理委員會最早由聯合利華(Unilever,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海鮮食品採購商)與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於1997年成立,並於1999年開始獨立運作。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參與,說明了非政府組織已開始與業界領導廠商建立起創新的合作關係,以改變市場。

 

海洋管理委員會成功聯合了二十多個國家的一百多個組織,組成一個大型聯盟。

 

執行長魯伯特•豪伊(Rupert Howes)表示,能說服沃爾瑪這樣的大型零售商去明定、採購並推動永續漁獲,等於是為他們與他們所支持的理念打了一劑強心針。

然而,即使如此強大的合作關係也無法拯救全世界的漁業,更別提海洋生態系了。

 

唯有建立全球性的有效管理機制與得到各國政治的長期支持,這個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石企業人電子報:行銷新趨勢-環保媽媽













安石企業人電子報 







行銷新趨勢-環保媽媽


不論時代、流行的不同,社會的關點與需求,是行銷人不可忽視的,因為金融風暴、環保概念的增長,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注重環保概念,以及對於新的社會議題越加敏感,所以身為行銷人,要將這一項因素列作考量。

母親通常在家庭購物中,扮演主要決定者的角色,環保議題、預算,以及自己小孩的安全與健康,是他們的首要考量,在購買時也會考量到,產品對家裡環境跟小孩的健康與安全的影響,所以如何符合這些俗稱「環保媽媽」的需求,就是行銷人要學習的地方。

這樣愛地球、有環保概念的母親,有下列幾種特質:

超級綠色環保主義:


這樣的母親都是以環境保護為主要考量,她們會減少使用化學物質清潔劑,使用天然的清潔配方,如同早期台灣會留洗米水,然後用來洗碗,或是將水重複使用,她的家庭生活都會跟節能減碳息息相關,所以她們的購物模式,也會將此列為考量,例如,包裝太多的東西不買,或是符合環保概念的情況下,願意購買較貴的商品,甚至只買可重複使用的物品,像是用手帕代替衛生紙,使用傳統布尿布,而不是因方便而使用市售尿布,這就是超級綠色環保主義的媽媽。

溫和的生態主義者:


這是一群母親相信要關心地球生態,她們的是執行生態保護的行動派,他們在購買產品時,會去注意包裝的塑膠,其成分為何,若是購買這樣的產品,對地球生態的影響為何,是她們購物時主要的考量,她們通常也會有組織的交換生態保護相關的意見。

綠色潮流主義者:


他們只購買符合綠色概念的產品,但在有了這些產品後,還會繼續尋求更符合環保概念的產品,一般而言,這樣的產品都是以日常用品居多,像是小孩的衣服、尿布及女性的生理用品,許多新開發的尿布,雖不如布尿布來的環保,但是與傳統的尿布來說,是較為環保的,她們就會購買。

所以不同的環保概念的產品,會吸引不同的顧客,雖然她們都有保護地球、支持環保的心態,但是看重的點是較不同的,行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但是他們都鼓勵任何跟環保概念有關的產品,這樣的社會觀念的改變,企業應該傾聽及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掌握這個綠色商機。



延伸閱讀
建立品牌價值
十個重要的行銷建議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雜誌電子報:CEO考題全搜祕, 讓你賺2.6倍薪水













職場 







CEO考題全搜祕, 讓你賺2.6倍薪水


親愛的XXX:


我們將會根據您對以下問題的回覆進一步篩選,並安排面試。


1. 針對一個網際網路�畊劓妧藾睆蘢籅熔{有產品,提出缺陷和產品建議。


2. 根據你的興趣,設計一個網際網路�畊劓妧藾睆蘢藾滶鴗漯熒s產品。


建議格式:描述問題�疴搢D、解決方案、提供案例、市場與競爭、獲利模式。」

這是創新工場總裁李開復在兩岸徵才時出的考題。李開復在找的人才,也是Google、IBM、7-ELEVEN、台積電、永豐金、陽明海運等各大企業渴求的人才(考題詳見82 頁)。

 

海嘯後,許多企業經營者都感受到新世界正在重組,新經濟迫切需要的是可以協助組織創新的人才。

如果仔細研究李開復的兩個命題,主要在測驗應徵者是否具有看見「問題背後的問題」(QBQ,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的能力,不論是提出對現有產品的缺陷和建議,或是設計新產品,都需要先定義真正的問題、需求、市場與競爭分析,發現真命題之後,才能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獲利模式,這就是創新的過程。

職場,也是QBQ 的創新歷程,你是否也懂得用QBQ的方法,盤點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以最近最熱門兩岸職場ECFA 話題為例,許多人擔心兩岸一旦變「平」了,又熱又擠的職場,可能讓自己的飯碗不保。

但是你真的看見問題背後的問題了嗎?

ECFA 後面隱藏的其實不是「失業」兩個字這麼簡化,而是在兩岸新局中,企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事實上,海嘯後,不只全球,台灣與對岸的產業結構正面臨關鍵的「二次創新期」。

如果你以為台灣科技產業是全球代工龍頭,中國是不可取代的世界工廠,就能免於威脅,那就錯了!

 

過去,台灣透過OEM、ODM 的製造模式,成功立足全球市場,但是這種只停留在Cost Down(削減成本)的製造業思維,當產業進入微利時代,幾乎無成本可減情況下,「泡沫化已經發生在OEM、ODM身上,」橙果創辦人蔣友柏指出,否則不會發生華碩品牌與代工分家,奇美賣給鴻海,鴻海靠併購求生存。

 

「台灣要跳脫製造思維,才能遠離價格戰的泥淖,」國內管理學泰斗、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說。

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過去依靠低廉勞動成本,創造高經濟成長率的時代顯然也已成過去式,「中國的製造黃金10 年(從1998 年到2008 年)已經結束了,」北大中國企業研究室主任吳曉波形容。

 

現在,中國面臨成本拉升、反傾銷和能源緊缺的三大壓力,產業必須加速創新升級。

 

「大陸得從山寨的初級創新,進入自主創新,」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說。

雖然兩岸簽訂ECFA 後,根據經濟學者薩繆爾森(Samuelson)的理論,愈自由流通的兩個市場,工資會愈接近,而且高工資國家會面對工資下降的壓力,某種角度來說,對高工資的台灣是相當大的薪資威脅;

 

但是若深入用QBQ 分析,從企業二次創新需才的角度來看,兩岸的工作機會反而是均等的,甚至以台灣過去20 年在製造業創新上累積的能力,台灣人才在人資眼中,現在還有某種程度的優勢。


所以,面對ECFA 對自己的影響,真正要問的問題是:我是否是創新人才?

 

我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嗎?

 

而不是搞錯命題,陷入該不該西進的抉擇。

 

「重點不是西進,而是你的能力,」藝珂人事顧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陳玉芬直言。

用腦力賺2.6 倍薪水


或許你也在為你的薪水擔心。

比較兩岸薪資,台灣至少多出大陸2.6 倍。

 

目前兩岸大學新鮮人平均起薪,大陸約新台幣1 萬元,台灣約新台幣2 萬6 千元。

不僅如此,若是比較兩岸一般人的平均月薪,實質薪資更是大陸的5 倍(見圖1)。

 

你會想,在這個未來超過13億人口競爭的職場裡,台灣薪水是大陸的2.6 倍以上,你還有競爭力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事實上,腦力一直是台灣的優勢。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佛里曼指出,台灣雖然沒有豐富資源,卻擁有最重要的再生能源──人民的腦力,因而能累積全球第四高外匯存底。

 

因此,台灣可以善用腦力優勢,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服務。

更多文章詳情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期簡介 









1個理想╳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



我們的世界已逐漸失序,貧窮、飢餓、失學、歧視、疫情,以及氣候變遷等種種問題層出不窮,所幸,一群瘋狂的人正努力彌補這些社會斷層,而如同本書作者所說,我們的未來可能是由這群人來決定。

 

這群社會企業家為何能成功改變我們的世界?


因為,這群任性的傢伙不理性,卻能有計劃的運用三種營運模式改變制度;

 

他們在非營利事業上追求利潤,巧妙開闢各種資金來源;

 

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未來,從十大未開發的市場機會點實現理想;他們極具野心,讓社會企業也是一門好生意。


如果你曾因《志工企業家》或因尤努斯的鄉村銀行而深受啟發或激勵,這群改革推手的創新模式告訴我們,與他們合作、學習、甚至在他們身上投資的時機已經到了。

 

加入他們帶領的社會改革行列吧,也讓自己在這些新市場版圖上先占得點。





1個理想╳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 







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擴大規模的解決方案


永續發展的概念自從在二十多年前首次在國際性政策與企業營運議題中出現以來,一直都是公共、民間與公民部門關注的焦點。

 

早期的領軍者之一是聯合國的布倫特蘭委員會(Brundtland Commission)與其深具影響力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此報告主要是關於第三章討論的十大領域的落差改善。

 

此外,永續發展的核心定義仍然持續獲得全球領導者的支持。

 

然而仍有一些懷疑論者認為,直至今日,永續發展仍然是說得多、做得少。

 

假如我們要推翻這項說法並及時有效的解決重大挑戰,就必須學會如何複製永續的解決方法與動員集體力量,而且必須拉高規模,就像戰爭或太空競賽那樣。

有些人認為這些挑戰極為困難,而且不可否認,要加以了解與界定範圍也是一件極為複雜的事。

 

例如中國上空的一大片煤煙(從外太空就看得見)至少有一個環保上的優點,那就是它可以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這是大自然的一個矛盾現象。

 

一個問題可能部分抵消了另一個問題,或至少減緩其惡化的速度。

 

但我們沒有樂觀的本錢。中國正打算開發新的煤礦區以及建造至少五百座新的火力發電廠,而中國目前正在使用的火力發電廠已有兩千座。

 

據估計,全球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將大幅增加。

 

隨著這些趨勢的發展,每天有愈來愈多人清楚意識到我們都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而且最終將面對同樣的命運。

探討氣候變遷議題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讓前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得到奧斯卡獎,同時引發世界上許多富裕國家人民對環保議題的廣泛關注。

 

然而中國與印度這些國家的問題,其規模與一般國家不同;

 

例如中國的污染問題非常嚴重,根據官方統計,每年有四十萬名早產兒因環境污染而死亡,結果民眾要求政府改善環境狀況的輿論壓力快速升高,其程度遠超出許多政府官員的預期。

 

在山西省(中國煤都大同的所在地)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90%的民眾認為健康與環境問題不利於永續發展。

 

「假如我們再不保護我們的環境,」中國環保部官員潘岳提出警告,「我們的經濟奇蹟很快就會消失。」

 

令人擔心的事實是,即使是污染問題較不嚴重的經濟體也難以安然度過二十一世紀,更別提繁榮發展了。

 

有無數個調查報告,包括頗具權威的〈千禧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都提出了「嚴正警告」:「大自然供應給人類的資源有近三分之二即將開始減少。」

社會與環保企業家正盡全力喚醒所有的民眾與決策者,有少數幾位環境分析家在數十年前就對這樣的趨勢提出警告,其中之一是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

 

他的個人與共同著作高達五十本,而且被翻譯成約四十種文字。

 

他所寫的《誰來養活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 )

 

引發了數百個會議與研討會對中國官方糧食供應的看法提出質疑。

 

布朗展現了企業家的特質:不只是找出潛在的問題,同時也點出可能的商機。

 

事實上,他創立了地球策略研究院(Earth PolicyInstitute),其目標就是為全世界提供一條道路,以通往顧全環境發展的永續經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家寶 









傳家寶


只要我盡全力往高標準冒險,即使失敗了,還是會比停留原地走得更遠
出處:詹姆士•柯麥隆(James Cameron)~電影《阿凡達》導演

■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用心經營:新年新氣象


馮仁厚/總裁學苑專欄顧問作家

農曆春節剛過,每當與同事、親朋好友新春見面,就會迎來滿面春風的祝福:「新年恭喜!」

 

「新年新氣象!」

 

「祝您金虎年行大運,鴻圖大展!」

 

相對的,從年假中回到工作崗位,許多人有「放假徵候群」,心情還不適應由寬鬆的假期進入快速緊張的工作中,在面對工作上的反應仍有慢半拍的現象。

這兩個對立的場景相映照之下,不經意的思考:新年「新氣象」所從何來?

有位朋友,過年前元月份才上任新的工作。

 

新的東家、新的夥伴、工作範圍還是他熟悉、擅長的領域。

 

新的老闆會找他來上班,是因看中他連續廿餘年來都賺錢,是在這個領域的常勝軍。

 

所以新的公司、新的期許,他自己以及所有夥伴都期待開創出新年新氣象。

然而,才上班不到兩個星期,就發現所面對的工作壓力,快把曾是常勝將軍的他壓垮了。

 

面對工作,也有由過去熱衷的投入,開始有了不想上班的感受。

 

驚覺到這個心理變化,他開始深層的反思,自己到底是怎麼了?

原來在新氣象的期許之下,新東家是孄著他過去廿餘年的功績來期許他,而他自己也理所當然的認為過去可以,現在也當然沒問題。

 

但是,他忽略了過去的公司是資本額幾百億的企業,現在的公司資本額只有幾億元,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過去的團隊已經合作長久,默契十足,現在的團隊都是新人,需要時間培養及訓練。

 

況且金融海嘯之後,金融市場已經與過去不同,需要用新的視野角度來看待。

 

但是,他卻以為頂著過去的光環、過去的經驗、過去的規模,來看待現有的工作,想要快速的建立起過去的雄風。

 

未能看清現實的差異,帶著過去成功的眼罩,難怪諸事不順、苦不堪言。

有了這個警覺,這位朋友當下放下了過去的習氣,而以務實的角度重新檢視他的工作現實,重新調整了自己的腳步。

 

很快的,當天就發現,壓力不見了,他的工作熱忱又回來了。

 

在認清現實之下,他又看見新的希望無窮,也找到發展的新契機,新年果然有了新氣象。

經過與這位朋友深度的討論後發現,新氣象不僅代表著發展的新契機,也是由內心展現出的旺盛行動力。

 

新契機,不是由外在的世界所呈現的,是自己內在不受過去的功績與未來的期望所淹蓋,而清明的看見現實之下,為所當為所呈現出來的機會。

 

新氣象,也並不是外在環境與趨勢的變化,而是自己內在的清楚明白,才掌握住當下機會所展現出來的行動活力。

原來,新年新氣象不是外在環境的呈現,而是自己內在心性的流露。

 

若是你還有著放假徵候群,顯然你的心性仍然停留在過去,還未回到當下的現實。

 

如果,你沉醉於經濟預測所顯示的一片美好預期,顯然你也還未腳踏實地的回歸現實,內心沾滿了未來的染著。

 

只有看出清楚明白的當下,為所當為,新氣象才於焉成形。

 您以為呢?

■ 更豐富的內容在總裁學苑網站,歡迎免費試閱: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如您對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用心經營)論壇上發表。








 
 






領導式管理:領導力是性格的修練


作者:陳生民/北京清華大學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性格需要經過修練才能成為能力。

 

我所謂的修練是對自我行為的反思與強化,而不是一種糾錯與改正。

 

彼得•聖吉曾經寫過一本重要的著作《第五項修練》,英文中的修練是Discipline,其實中文用的比英文原文更到位。

可能很多人會將修練當作“修煉”,或是當做苦行,我覺得到不了這個程度。修練就是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做對的地方強化它,做不對的地方警惕自己不再犯。

為什麼不是修煉或苦行?

 

因為那不是常人的做法,違背了自然法則。

 

如果我們要像出家人或是修行者那樣斷絕一切想念、斷絕一切煩惱的起因,平常人是做不到,也無法持續,那就變成唱高調。

如果要求我們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做得好、做得對的地方鼓勵一下,做不對、做不好的地方警惕一下,那麼不是聖人也做得到,也容易養成習慣、持之以恆。

人的性格有許多面向,通常沒有好壞之分,但因為性格會影響行
為,這種行為合不合時宜?

 

能不能符合眾人的期望?

 

會不會對自己與他人造成不利的影響或後果?這三點,也可以作為性格修練的三個標準。

我們用性格預測行為,如果它不符合這三個標準,那就是性格的缺點,但如果可以符合這三個標準,那就是性格的優勢,我們常說揚長避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一個人做事很果斷、非常有目標性和針對性,到底是性格的優勢或短處呢?

 

這就要看他的行為合不合乎上述的三個標準。

 

他在工作上能將賦予的任務努力達成,這就是性格優勢。

 

但如果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反而使組織的信譽受到損失,那就是短處。

 

性格的優勢或短處,如果不去反思他的行為,就不能說這是它的優點或缺點。

儘管一個人具有某種性格特質,他缺乏修練的功夫,我們就不能從性格上來判斷他是一個有某種能力的人,這也是性格測試的誤區。

我自己在教領導風格,當做完性格測試,很多人會問:那我這種性格類型是不是有什麼缺點?要怎麼改變?

 

我通常會回答:優點或缺點,要看你的實際行為反應與表現,如果你僅僅是認識了你的性格,我們只是推測你在某種情況下會有什麼行為或反應,這種行為或反應如果合乎我們對領導者的期望,就是優點,不合乎就是缺點。

一個有領導能力的領導人,通常會透過對行為的反思與強化,來持續的發揮性格的優勢,如果持之以恆,就能轉化成能力。

唐太宗李世民懷念魏徵最有名的一段話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失一鏡矣!”。

可是在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卻因為懷疑魏徵結黨營私、博取清正的名聲,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到了貞觀十八年(644),也就是魏徵死後的第二年,李世民不顧大臣勸阻決定親征高麗,雖然是連戰連勝,但天氣與一些其他因素,不得不放棄班師回朝。

 

這時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徵,他長歎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於是命人再去魏徵墓前悼念一番,並且將當初推倒的墓碑又樹立了起來。

李世民的性格果斷、堅毅,但又能聽得進下屬的勸諫,不過當他志得意滿的時候,可能果斷的優點就變成獨斷,和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一樣,魏徵像以前那樣直言不諱,就會隨時惹來殺身之禍,一度李世民氣憤的對長孫皇后說:“我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鄉巴佬,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

 

”即便魏徵死了,李世民還砸毀了其墓碑,可見這時李世民的性格還是有不成熟之處,但當他經過另一番事件後,冷靜下來,回想自己的行為時,他又恢復了兼聽的性格優勢。

也因為這樣,我們對李世民的總體評價,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的君王,也是一個值得學習的領導人物。

一位傑出的領導人物,也許在某些時候做了一些錯誤或出格的決策,招致了批評,但研究領導力會從歷史的事件中所有的行為來印證他的性格,給他完整以及公平的評價,過去的史官專門做這種事。

 

但現在有了新聞媒體,等不到這個人蓋棺論定,只要他講了一段話、甚至被電視畫面補捉到某種表情,都可以放大來評斷他的性格與領導力,坦率的說,這對當事人或是社會大眾都沒有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我認為比較正確的做法是:讓領導人接受領導風格(性格)的測評,然後再對其經歷過的事件進行反思,瞭解那一些行為或決策反映了他的性格優勢或短處,再收集根據其他與事件相關人的看法,與其自我評價來對照,這樣才能印證性格與領導力的關係。

 

但即便如此,一個人的性格是不是等於領導力,還是會因人而異。

 

(本文原刊自總裁學苑網站http://www.ceolearning.org )

■ 更豐富的內容在總裁學苑網站,歡迎免費試閱: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如您對此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領導式管理)論壇上發表。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財周刊電子報:從10萬到100萬 3策略讓你成為股市贏家















本期簡介 









理財周刊496期精采文章


※延伸閱讀:理財周刊496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萬元放大術
■封面故事:2萬元定期定額買基金 5大心法3年賺50%
■封面故事:10萬元單筆買基金 看準趨勢等獲利
■封面故事:外幣保單「養」錢術
■封面故事:科學園區房價 6年就翻倍





理財教室 







從10萬到100萬 3策略讓你成為股市贏家


投資股票可以是長線理財,當作定存生息,也可以是短線殺進殺出高風險、高報酬,更可以是期間投資報酬率高達數十倍的高獲利工具,端視投資者秉持何種態度,將攸關操作獲利與虧損的關鍵!

■文.陳春霖

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林小姐2008年底以10元買進10張威剛(3260)股票,花了10萬元,在2010年1月4日以100元賣掉,扣除手續費用獲利高達80餘萬元,報酬率近9倍。

 

也有一位在房仲業服務的高先生,以同樣時間、同樣價格買進相同張數,但卻在股價漲至20元就賣掉,儘管也有獲利,但顯然賺的比林小姐少很多。

■買進與賣出時點攸關獲利高低

投資專家賴憲政表示,欲探討上述2個案例,首先要從威剛財報談起,008年受到金融風暴影響,這家公司稅後虧損是逐季擴大的,第1季虧損3.86億元,第2季虧損3.37億元,到了第3季虧損達10.09億元,第4季更高達20.25億元,股價反映基本面,當然下挫至票面價格。

 

但到了2009年第1季,威剛開始轉虧為盈,稅後賺3.6億元,第2季獲利7.61億元,第3季14.3億元,呈現逐季走高態勢,股價因而一路飆高破百元,來到104元高點。

賴憲政說,多數人買進時點不會像林小姐與高先生這麼漂亮,因為虧損的公司一般投資人大多不敢進場買,所以買進時點很重要,不管林、高2人是否對產業或個股有研究,還是聽到市場訊息進場,總之買進股價時點是非常重要的,才能有高報酬率。

 

但高先生在20元時就退場,林小姐卻能賣在最高點,顯然賣出時點也一樣重要,才能穩操勝算。

賴憲政指出,數十年難得碰上金融風暴,且在各國政府出手救經濟的努力下,讓全球經濟在短短1年快速復甦,股市也出現波段大行情,產業環境也因此轉危為安。

 

因此投資股市欲在期間內賺逾5倍以上利潤,除大環境經濟因素外,投資人挑選個股可以依照下面幾個策略,應該比較有高獲利機會。

■低本益比股價有期待

其一是挑選本益比(股價/每股盈餘)較低者,除了與類股以及大盤平均本益比作比較外,當然最重要就是了解公司基本面。

 

例如有些公司獲利能力突然變高,但可能不是來自核心本業,而是短期(例如1季)業外投資或是處分資產而來,那麼其股價的反映只會是曇花一現,無法持續創新高,本業獲利持續走高,股價才能呼應基本面不斷出現驚訝的高點。

其二是挑選產業趨勢前景佳者,當然這需要投資人對產業有所了解或作一番研究,不過,若單從逐月營收與逐季財報變化或許也能看出端倪。尤其以台股目前電子科技類股成交比重高達6成以上,且多數是上中下游供應鏈,因此彼此牽動性高,很多跡象可從上看到下,當然也可從下看到上,一定會有跡可循的。

其三是技術籌碼面,資本小的中小型股,若基本面相當好,股價會作相對反映,飆漲的情形較常見,但相對因為股本小、籌碼少,容易遭受人為控制,股價往往無法在市場正常運作,這點是值得投資人注意的。

 

股本大因為籌碼多,股價波動量能有限,但部分由法人認養的個股倒是可以留意,主要是法人資金有多套,為了套利,可能會在大型股進行大幅漲跌波段行情的造市動作。

另外,法人表示,股價波動除了上述基本面、籌碼面等因素外,欲受到市場認同還有很多因素,例如公司負責人的形象與經營事業的態度也是相當重要。

 

舉例來說,鴻海集團(2317)董事長郭台銘近日宣布欲再掌舵10年,帶領公司朝3.5兆元營收邁進,其專注性與企圖心當然就會受到市場肯定,若配合基本面,股價會有回應的;

 

而廣達(2382)副董事長梁次震賺了錢,為女兒開高檔百貨公司,偏離核心事業,雖然博取不少媒體版面,即使公司2010年營收將破兆元,但股價仍偏低,本益比仍僅10倍。

兆豐證券總經理張明杰認為,股市投資確實是可以以小搏大的工具,以融資操作只需4成資金,卻可以賺取全額價差利潤,不過,相對也可能因股價重跌且未補足金額而遭斷頭出場。

 

因此投資人必須衡量自有資金部位,進行何種操作模式比較能夠降低操作風險。

日盛投顧經理周顯黎表示,股市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櫥窗,受到全球經濟或非經濟因素影響很大,近日在南歐爆發債權危機下,全球股市全面重挫,讓原本進行修正的台股也面臨暴跌的窘境。

 

儘管2010年第1季產業基本面如此好轉,仍不敵大環境的變化,因此投資股市必須非常的敏感,不管短中長線均須設定停損停利點,比較能夠保本。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 496期; 訂閱理財周刊紙本雜誌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嚴肅是一種病





嚴肅是一種病


如果嚴肅真是一種病,現代人大部分是生病了,只是輕重緩急不同罷了。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作品以艱澀難讀著稱,但是他的個性卻溫和幽默。他的生活明朗、作品沉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特質交集,源於他有一個智障的兒子大江光。


在逆境中開悟生命意趣


大江健三郎青年時代就以「文學」作為人生的第一個壯志來追求,年輕時就受到日本文壇的矚目。


沒想到三十一歲時生下第一個孩子大江光,是一個頭蓋骨不全的重度智障兒。




根據大江健三郎的回憶,大江光出生在廣島,當時廣島正在舉行反核大遊行,健三郎懷著混亂的心情去參加。


大會之後,一群原爆犧牲者的親屬,聚集在河邊追悼死者,並為死去的人放河燈,他們把死者的名字寫在燈籠上,隨水漂流。


當時悵望河水,被絕望心情包圍的健三郎,也為「大江光」寫了一個河燈,隨水流去,在心裡希望,自己的孩子就這樣死去。



隨後不久,大江健三郎去訪問原爆醫院,聽院長告訴他,醫院裡有一些年輕醫生,由於觸目所見,都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人,自己又不能為病人解除痛苦,終於積 鬱自殺;


造成深受痛苦的病人掙扎求生,身無病痛但過度嚴肅的醫生反而自殺的荒謬情況。



大江健三郎聽了大有所悟,回東京後立刻請醫生為大江光開刀,並立下第二個人生的壯志:與大江光共同活下去。


大江光雖是智障兒,又犯有嚴重的癲癇,但在父母親細心的照護下,不只心靈澄明無 染,對音樂還有超凡的才華。


如今出版兩張個人的音樂專輯「大江光的音樂」、「薩爾斯堡」,引起日本樂壇的震撼,甚至被喻為「日本古典樂壇的奇葩」。



在大江健三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一場演講會,他對聽眾自嘲說:「據說我兒子的 音樂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有催眠曲的效果,如果有人聽了大江光的音樂還睡不著,就請看我的書吧!」


 我讀了大江健三郎的報導,心裡突然浮起「嚴肅,是一種病」這句話,就像在原爆醫院自殺的醫生一樣,他們的嚴肅所帶出來的傷害反而比受輻射的病人嚴重得多。


一個人對待生活過於嚴肅,甚至可以嚴重失去生命的意趣呢!


給人歡樂,是件好事。


品嘗生命,從心笑起 聽說日本這幾年興起一種補習班,叫做「微笑補習班」,許多人都繳費去學習微笑,那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早就忘記應該怎麼笑了。


微笑還需要補習,其中實有深意,因為微笑人人都會,但許多人都留在「技術層面」,有的是「皮笑肉不笑」,有的是「肉笑心不笑」,如果要「從心笑起」,就需要學習了。



想要「從心笑起」,大概需要具備幾個基本的品質,一是遊戲的心情;


二是包容的胸懷;三是幽默的態度。


沒有遊戲的心情,就會對苦樂過於執著,對成敗過於掛懷,便難以在苦中作樂,品嘗生命的真味。


沒有包容的胸懷,就會思想僵化、不能容納異見,難以接受批評,把別人視為寇 仇,處處設限,也就難以歡喜了。


 沒有幽默的態度,就不懂得自嘲,不知甘於平凡,也不會對世事一笑置之,就會畫地自限,想不開了。



嚴肅,真是一種病,那些外表嚴肅,內心充滿怨恨的人,是生病了。


那些執著於財勢名位、不能放下的人,也是生病了。


如果嚴肅真是一種病,現代人大部分是生病了,只是輕重緩急不同罷了。


我們應該認識這種病,革除這種病,讓我們懂得笑,懂得遊戲,懂得包容、懂得輕鬆和幽默。


 每天早晨,對和我們會面的熟人真情一笑;對和我們錯身而過的陌生人點頭微笑;


或者,拯救社會就是從這裡做起呢! 「人生已經夠苦了,能夠帶給別人歡笑,是一件好事。」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再找顧客,吸引他們穿越網路找上你!


布來恩霍利根 & 達米胥 Brian Halligan & Dharmesh Shah


過去行銷人員都會用廣告來接觸潛在買主,讓他們注意到產品與服務,這就是出向廣告,因為費用是由廣告主支付。


 


但是,傳統的出向行銷在今天已經接近壽終正寢了,因為大眾愈來愈懂得忽略行銷的干擾:商展、電話行銷、電子郵件群發、廣告、直效郵件。


 


入向行銷正在重新塑造商業環境,因為有史以來第一次,重點不在於你有多少錢可以花在行銷上,而在於你內容的好壞,以及是否懂得如何幫助你的潛在顧客「找到」你。


 


在今日,藉由入向行銷的策略,透過網路上各種社群媒體的搜尋工具幫助大眾找到你,能夠創造明顯較佳的效果:Google、業界部落格、社群媒體網站及其他搜尋工具。

入向行銷則是要反向操作,與其發送廣告或促銷文宣,不如讓正在網路上搜尋你商品的大眾,能夠方便地找到你。


 


入向行銷指的就是,在大眾有需要的時候,提供他們關於你產品與服務的資訊,而非依據出刊或節目播出的時間表走。

行銷人員的根本職責,就是宣傳他們的商品。行銷人員在過去為了做到這一點,結合了下列幾種方式:

電視、廣播、報紙與雜誌廣告;

電話行銷與電子郵件群發;

直效郵件;

商展與博覽會。

唯一的問題是,大眾比以前更懂得使用TiVo等新科技,過濾這些干擾。


 


在今日,消費者比較不會被廣告吸引,反而比較可能使用網路去蒐集資訊與購物。

當今網路上被用來購物的3大領域分別是:


1.
搜尋引擎——例如Google等,網友會用來搜尋有哪些網站提供他們所需的產品或服務。


2.
部落格圈——目前已經有超過10億個部落格。


 


網友之所以喜愛部落格,是因為部落格讓人覺得比廣告更真實、更坦白。

3.
社群媒體圈——也就是全部的社群媒體網站,像是TwitterFacebookStumbleUponLinkedInDiggRe dd itYouTube等林林總總。


 


這些網站為消費大眾提供了平台,讓他們可以發表意見。

顯然,要成功讓事業成長以及創造業績,必須讓你行銷產品的方式符合消費者今日喜好的購物方式,這就是入向行銷如此重要的原因。

企業剛開始建立網站的時候,網站幾乎都是他們促銷文宣的電子版,其中充斥著以推銷為目的的訴求,也就是按照一對多廣播的操作方式。


 


這種方式在網路剛興起的時候還可以,但到了今日,文宣型的網站就會令人不耐。


 


如今協同網站正熱門,不要再傳播單向訴求,而是要針對你的市場,建立一個協同合作、生機蓬勃的交流網站,這樣你就會成功。

在今日,要吸引網友進來造訪你的網站,必須:


具備真正出色的商品,而且商品在你所界定的利基之中,絕對要是「世界之最」。

提出明確的價值主張,讓人清楚看出你希望如何為與你互動的人創造價值。

時時增加新的內容,並提供訂閱(利用簡易聯合供稿系統,簡稱RSS)或電子郵件更新服務,讓大家接收最新的內容。你的RSS訂閱人數多寡,會是你觀察內容到底有多出色的關鍵指標。

讓訪客能夠和彼此互動。潛在顧客不想聽你自吹自擂,而會想知道其他人對你的看法,還為想詢問已經成為你顧客的人,藉以了解狀況。

讓內容方便於社群媒體中傳播,才能夠為你的Facebook粉絲專頁吸引粉絲,為你的LinkedIn群組和Twitter吸引追隨者,並產生大量的DiggDelicious書籤。

換句話說,如今網站的目標並不是要當作你產品的傳聲筒,而是要成為你市場中一個活躍、蓬勃的交流中心。要建立起一個地方,讓有志一同的人可以和彼此聯繫。如果你能建立出這麼棒的環境,吸引到最可能購買你商品的人,那你就會成功。

這聽起來是高難度的要求,不光是花點錢替你的網站換上新的圖案、商標與字體這麼簡單。


這的確不容易,然而並不是做不到。


 


只要你好好想想,你的訪客通常是在尋找值得閱讀與學習的有趣內容,而不是要評論你的網站設計得有多好,你就會清楚了解到,其實可以採取下列4項簡單的步驟,讓網站開始轉變為市場的交流中心:

1
在你的網站裡加入協同合作的元素,例如定期更新的部落格等

2
想辦法開始製作大家會想獲得的精采內容

3
開始全力了解Google、業界部落格,以及社群媒體網站的運作方式

4
找出能夠在你的市場中成為「世界之最」的商品,即使那表示必須將經營重點縮小到特定的利基

要評量你邁向行銷中心的進展如何,應該持續追蹤下列幾項關鍵指標:


 


有多少個連結從其他網站連回你的網站——可使用Website.Grader.com等網路工具來判斷。

Google上有多少個網友搜尋的關鍵字,可以為你的網站創造流量——相關資料可以從Googl e A nalyti cs取得。

你有多少訂戶——訂閱你的RSS和電子報。

你有多少追隨者——例如你Facebook專頁的粉絲、Twitter的追隨者、LinkedIn群組的會員等。

有些企業非常成功地創造出活躍的網路交流中心,其中包括37Signals.com,建立了專案管理工具;


 


另外還有my.BarackObama.com,源自參議員歐巴馬2008年成功的總統競選活動。


 


你也可以仿效「死之華合唱團」的成功經驗,他們以巡迴演唱會而非專輯銷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數十年來有效主宰了他們自己的利基市場。他們也明智地運用網路,進行了成效卓著的入向行銷。

大師輕鬆讀 2010/01/28


 


文章來源:facebook 不老林人脈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態的力量
(The Strength of the Strength, Mindset of the Mindset)

The daughter complains toward the father, everything is all very difficult.
女兒向父親抱怨,事事都很艱難。

She hards put to cope with a life, seem a problem just resolve, the new problem appeared again, she was some tired.
她不知如何應付生活,好像一個問題剛剛解決,新的問題又會出現,她有些厭倦。


The father is a cook, bringing in the kitchen to her. He goes toward first to pour into some waters in three people's pot, then puts on the prosperous fire.
父親是一位廚師,把她帶進廚房。他先往三口鍋裡倒入一些水,然後放在旺火上。


Soon, boiling. He goes toward an one mouthful to put some carrots in pot, putting into the egg in the second pot, putting to become the coffee bean of the powder into the third pot.
不久,水開了。他往第一口鍋裡放一些胡蘿蔔,第二口鍋裡放入雞蛋,第三口鍋裡放入碾成粉末的咖啡豆。


20 after minute, the father closed fire, getting out carrot, putting to go into a bowl, getting out an egg, putting to go into a pot, then ladling up the coffee to a cup.
20
分鐘後,父親把火關了,把胡蘿蔔撈出來,放入一個碗內,把雞蛋撈出來,放入一個鍋內,然後把咖啡舀到一個杯子裡。


The father turns round to ask a daughter : "Kid, what do you come in sight of?“"Carrot, egg, coffee." She say.
父親轉身問女兒:「孩子,你看到了什麼?」「胡蘿蔔,雞蛋,咖啡」。她說。


He lets her close to some, touch carrot. She takes notice of him them to become soft.
他讓她靠近 一些,摸摸胡蘿蔔。她注意到它們變軟了。


The father lets the daughter take an egg again, breaking it, shelling hull, this is a cook of egg.
父親又讓女兒拿一個雞蛋,打破它,剝掉殼,這是一個煮熟的雞蛋。


End, the father lets her drink an one mouthful coffee. Taste to the very thick coffee, the daughter smile, the voice asked a way:
最後,父親讓她喝了一口咖啡。嘗到濃濃的咖啡,女兒笑了,怯聲問道:


"Father, what does this mean?" The father says three kind things face same adverse circumstances--boil of boiled water.
「父親,這意味著什麼?」父親說,三樣東西面臨同樣的逆境 -- 煮沸的開水。

But its reflection is each not same. The carrot goes in to be strong and fructify before the pot, putting into the boiled water, it become soft, become weak.
但其反映各不相同。胡蘿蔔入鍋前是強壯的、結實的,放進開水,它變軟了、變弱了。


The egg is originally crumbly, the very thin outer shell protects th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liquid, once the boiled water cook, the internal organs become hard.
雞蛋原來是易碎的,薄薄的外殼保護著液態的內臟,開水一煮,內臟變硬。


The powder form coffee bean then is very special, entering boiling water, they changed a water then.
粉狀咖啡豆則很獨特,進入沸水,它們便改變了水。


Canned learn the carrot,egg and coffee bean before the difficulties and adverse circumstances, can accept defeat, can also become stronger-even can change environment.
在艱難和逆境前,可以學胡蘿蔔、雞蛋和咖啡豆,可以屈服,也可以變得更堅強甚至,可以改變環境。


The father say: Your change not environment, but can change an oneself; Your change settle a dispute actually, but can change an attitude;
父親說:你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可以改變態度;


Your change not past, but can change now; You have no command over others, but can control an oneself;
你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


You can't predict tomorrow, but can hold today; You can't be everything smooth, but can be devote with fact;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實盡心;


You can't or so weather, but can change a mood; You can't change facial appearance, but can emerge smiling face;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


Yes, the mindset sometimes compares what all important. Happy life guidebook Correct immediately while discovering mistake.
是的,心態有時比什麼都重要。快樂人生指南是一發現錯誤,立即改正。


The poem phrase song that keeps firmly in mind oneself's fancy endow with. Don't interrupt the other people's compliment to you.
牢記自己喜愛的詩詞歌賦。不要打斷別人對你的稱讚。


Read some books more, watch some televisions less. The opinion be unsuited to, can argue by reasoning, but can't insult and humiliate the other party.
多讀些書,少看些電視。意見不合,可據理力爭,但不可辱罵對方。


Bear in mind: The great love needs to emit tremendous risk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ll.
謹記:偉大的愛和卓越的成就都需要冒極大的風險。


Respect other people, respect an oneself, be responsible for own behavior.
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If fail, never forget the precept of
with
failure.
如果失敗了,千萬不要忘記失敗的教訓。


While being you to remember past years so over the life of
with
the happiness and the dignity, can enjoy life again and happily.
過快樂及有尊嚴的人生,那麼,當你回想過去的歲月時,就可以再一次快樂地享受人生。


The thought and knowledge shared you with other people much, is attain immortal of one of the path.
多與別人分享你的思想和知識,是達到不朽的途徑之一。


The rule want to understand, but don't defend to the death, master to improvise.
規則要懂,但不要死守,要學會變通。


You of the personality be you of destiny.
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運。


Measure success with the price of pay.
用付出的代價去衡量成功。


Smile to connect to hear a telephone, the other party will feel you of smile.
微笑著接聽電話,對方會感到你的微笑。


Prepare to accept new thing at any time, but don't throw away the thing that should cherish.
隨時準備接受新事物,但不要丟棄應珍惜的東西。


 


文章來源:facebook 不老林人脈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易獲勝秘訣(轉載)



交易獲勝的真正秘訣 學會修煉建立合適的買賣規則



要預測未來的行情, 而應該評估現在的行情性質並制定好交易策略!
買賣規則重於預測!



這是交易獲勝的真正秘訣:



停損單是贏家的法寶,保本是永遠不敗的秘訣。


 


交易不是知識的學習,交易永遠是修煉場,人性的一切弱點在這裏暴露無遺。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態和德行的統一,三者不可分離。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欲、無喜、無憂、無恐懼。



成功的交易者總是張著兩隻眼,一隻望著市場,一隻永遠⋯⋯望著自己。


 


任何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遠比觀察市場重要。

預測是個陷阱,一個美麗的陷阱,從本質上講,預測屬於主觀。



一切必須由市場來決定,市場永遠是客觀的,不以交易者的主觀來決定的。

跟著市場行動,抛棄任何主觀的東西,是成功交易者的前提。



建立起你的交易系統,放棄預測,放棄恐懼,也放棄貪婪和歡喜,一切由你的交易系統決定出入市。

機遇是留給肯下苦功,目光遠大的人的;



留給不受眼前行情起伏震盪,有完全思想準備的人的;



留給有博大的胸襟氣度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優秀的人格魅力的人的。

人們往往對簡單的真理視而不見,因爲他們覺得這是對他們智商的侮辱,難度越大的事情,人們往往樂此不疲,因爲它具有足夠的刺激和挑戰性,而對於簡單的方法,人們往往不屑一顧。


投機市場的遊戲就是一個管理和控制風險的遊戲,而不是追求利潤的遊戲,估計很多人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但這是我的理解,這使我很安全!


盯住止損,止損是自己控制的;


不考慮利潤,因爲利潤是由市場控制的!其實資本市場的實質就是資本再分配,最高的境界就是心態的較量。


大多數人都要過戰勝自己這一關,能儘快意識到自己的弱點才有可能少走彎路
!

期貨就是賭博,玩的就是心態,贏時要放膽,輸時要捨得放棄。


 


對行情賺到錢沒啥了不起, 看對行情虧了錢還能不受影響接著下單才厲害。

自己不是輸在盈利能力, 而是死在虧損大了捨不得砍,老是幻想能挺回來。


允許自己犯錯並能控制自己的虧損應該是最終的目標。


戰勝自己很難的,我覺得能明白自己的毛病想法去避開比較現實。


只做自己有把握的行情, 做單不用想的那麽複雜,簡單有效就行。


根據自身特點找到合適的方法,就能在市場活得長久,紀律和心態控制比技術提高更重要。


男兒在世,一諾擲地,自當濺血赴約,然投機市場,比拼的是放棄的技巧,似不宜過分執著爲好。


任何時候忘記了去尊重市場,都會鑄下大錯。


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採取什麽樣的戰略戰術才是長期成功的關鍵。


 


思考創造了人,多想想,想透徹點,盲從會死人的。

任何一種方法固定下來都能最終贏利,只是科學控制倉量的學問。


 


久錯必對,久對必錯,取長去短,少取長活,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在有成績後可以放棄,而在受到挫折後絕對不可放棄。


因爲成功是最後一分鐘來訪的客人。


 


(對做大趨勢者猶爲重要) 金融交易的全部----

就是要有一套有效的價格趨勢策略, 加上良好的資金管理和風險控制機制。


分散持久的手段,在投機市場上長期地佔有概率優勢,而不是孤注一擲。

既然是做趨勢就不應該經常換短線來做,因爲趨勢和短線考慮的角度是不同的,手法也不一樣。


操作方法到一定程度要繼續改善也是很難的,因爲無論如何都有出錯的概率存在。


永遠不要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永遠不要承擔過度的風險。


 


只要你在入場前確定了自己能夠承受得起的風險, 從原則上來說那就是個好交易。

計劃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計劃,說起來很容易的一句話,但是你是否能夠交易你的計劃,卻是最關鍵的一點,也是最難執行的。

--------------------------------------------------------------------------------------------------------------------------
嚴守交易規則是投機市場制勝的法寶


 


文章來源:facebook【巴菲特-Buffettrade】程式交易策略研究室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力雜誌電子報:市場拉力+技術推力=T-Plan













專業經理人書坊 







市場拉力+技術推力=T-Plan


產品組合決策向來是令企業管理階層頭疼的難題,在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如何兼顧報酬與風險考量。

 

T-Plan是一套結合市場拉力與技術推力的實用性工具,提供循序漸進的步驟,將市場、產品、技術與資源巧妙連結,並指引出方向,有助新產品開發效率與及時上市,是企業決策的最佳Guide。

書名:T-Plan策略技術藍圖快速導入法


作者:羅伯特.哈爾(Robert Phaal)、克萊爾.法勒克(Clare Farrukh)、大衛.帕博特(David Probert)
譯者:胡瑋珊
出版:中國生產力中心

對於許多企業而言,技術及產品規劃在策略擬定與執行階段,在在都是挑戰。

 

技術藍圖(Technology roadmaps, TRMs)有助於支援、溝通技術策略的規劃,掌握商機。

 

不過,在開發技術藍圖時,會面臨兩大挑戰:第一,如何展開技術藍圖的流程;第二,展開之後如何維繫。

對於有心導入策略技術藍圖的企業而言,由劍橋大學科技管理中心發展的T-Plan,是一套「快速導入」(Fast start)的手法,可以協助企業規劃產品、服務,也可以幫助企業進行一般性的商業規劃活動。T-Plan的流程包含:

1.找出市場以及企業的驅動因子。
2.激發產品功能概念。
3.找出技術的解決方案。
4.以圖表規劃里程碑、產品以及技術的演進途徑。

企業可以迅速將T-Plan應用在有興趣的商業領域,對技術藍圖的潛在利益進行評估,也可根據企業特定的需求量身打造技術藍圖和流程;

 

另一方面,透過T-Plan手法,可以協助企業找到組織主要的知識落差,進而大幅降低執行技術藍圖時,可能產生的風險與須投入的心力。

 

而來自跨領域(技術和業務部門)人員的參與,則可以結合企業和市場的力量,促進雙方溝通,讓公司的技術、能力及資源能滿足產品和服務所需。

導入前4大重點歸納

規劃及流程管理階段是T-Plan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技術藍圖並非「黑箱作業」,有關流程與藍圖的型態,應該採取哪種特定的方法,完全要看企業的目的和背景環境而定,展開T-Plan之前的規劃階段需考慮以下議題。

1.參與者

首先要找出負責推動技術藍圖的「專案負責人」(Business owner),最好是由資深主管擔綱,最理想的情況是,這位人選對於公司各項流程的商業成果有相當的興趣,同時也有意願將技術藍圖視為企業營運的管理工具之一,而且在公司的資歷夠久、具備足夠的影響力,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中為研討會安排時程,並吸引適合的人員參與。

接著要找出「流程引導者」(Process facilitator),帶領研討會的進行,並承擔其他任務,例如:針對研討會的協調與檢討工作,及成果的處理等,與專案負責人進行諮商。

 

好是能找到一位外部、角色中立的引導者。如果資源許可的話,公司可以設置2位引導者,第二位扮演支援的角色,協助主要引導者記錄、準備圖表及寫寫便條紙等工作。

 

策略技術藍圖的流程在執行時,專案負責人和引導者之間必須合作無間,專案負責人得了解這套手法的潛力和限制條件,而引導者也得體認到,這套流程攸關企業的商業與技術議題。

除了專案負責人與流程引導者必須慎選外,公司也必須挑出適合的「研討會參與者」,他們包括:技術和業務部門的人員,人數最多大約為10人。

 

參與者通常來自公司不同的部門,像是研發、工程、製造、行銷、業務、供應、財務及人力資源部門,如果情況許可的話,也可請客戶、供應商及外界的專家參與。

參與者的組成要能反映公司有興趣的業務領域,而且最好是全部的研討會都能參加。

 

公司在展開這套流程之前,可能需要對潛在的參與者舉行簡報,以促進彼此之間的討論、興趣和接受。如果公司具備和流程相關的具體數據或是資訊,譬如策略文件及行銷分析,那麼在第一場研討會之前,就應該對全體參與者提供簡介,說明公司的目標,以及參與者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2.焦點

公司在研討會開始之前,應該釐清、說明公司的需求和目標,以便這些目標和需求能和T-Plan流程的功能相吻合。

 

研討會參與者須對這些目標進行檢討,經過認同之後,方能做為判斷流程成功與否的依據。

公司也要考慮到流程的「分析單位」(Unit of analysis)。

 

策略技術藍圖與分析單位之間的關係,分別由市場、業務單位、產品及技術這幾個層面來探討。

 

藍圖的層次組織可用來代表不同的商業層次,從個別的產品乃至於業務單位、或整家公司。

 

為了方便學習,筆者建議讀者在應用T-Plan時,先把焦點放在特定的產品、或是關係密切的產品線上。

 

公司對於分析單位的劃分很重要,這個決定會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如果藍圖的分析層次擺在公司高層(譬如:整體公司),固然有助於減少所需的藍圖和研討會數量,有其經濟利益,可是,由於處理的議題複雜、廣泛,相對的也有其風險存在。

 

如果分析單位過度以下層為重,那麼藍圖規劃的內容和學習可能過於瑣碎。在研討會進行期間,如果發現分析重心並不妥當的話,可以重新調整技術藍圖的焦點。

3.策略技術藍圖客製化流程

策略技術藍圖的流程非常複雜。

 

這點有好有壞—雖然技術藍圖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但通常得配合特定情況進行客製化。

 

第一次的應用可能是學習的經驗,隨著流程的逐漸演進,最適合的藍圖型態才會漸漸浮現。

「標準」的T-Plan特別適合產品規劃;因為在這個地方,產品和技術分別為獨立的(或稱為「模組的」)領域。

 

至於其他地方,這套流程則需經過客製化;

 

如果讀者對於標準化程序的應用有任何疑問,最好在規劃階段先進行技術藍圖研討會的「試行」(Pilot),讓參與小組探討怎樣應用藍圖和流程的結構最為妥當。

4.準備工作

公司應該界定哪些既有資訊是可用的,如果情況允許,應將這些資訊帶到研討會上討論,例如:策略計畫、市場情資、產品規格、技術報告以及人力資料庫等資料。

 

公司也得仔細思考怎樣運用才能發揮這些資訊最大的效果,尤其是在規劃階段以及研討會之前的準備工作。

 

有關產品線或零組件、技術或技能領域的資訊可以用來界定技術藍圖的結構,而研討會的型態及內容,則可能得看公司有哪些可用的資訊及知識落差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文件資訊在研討會中不易被管理,因此應該盡量避免。

【完整內容請看2010年2月號能力雜誌,非經同意請勿轉載、刊登】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筆記的技術】筆記,工作者最好的思考鍛鍊















主題學習 









【筆記的技術】筆記,工作者最好的思考鍛鍊


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資料辨識與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觸類旁通,提升個人的資訊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腦力活化鍛鍊。

「做筆記有什麼可教、可學的?」

 

畢竟,筆記誰不會做?

 

一張紙、一枝筆,或許再配上幾個圖表,對許多人來說,筆記的好與壞,可能只是字跡潦草與工整的差別而已。

但仔細回想,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開會時隨手翻開筆記本,看到有空白頁就開始記,幾天後卻翻遍整本都找不到記到哪去了;

只顧著埋首記下所聽、所聞的事,日後整理時,根本分不清哪些句子是講者所述、哪些又是自己的意見;

會議中拿到的講義、資料,隨手對折就插在筆記本裡,某次從包包抽出筆記本時,不慎散落一地,哪份資料屬於哪次會議,完全分不清了;

會議紀錄做得零零落落,事後只靠記憶做事,等到下周例會上,才發現自己遺漏了主管交辦的工作;

臨時接到客戶來電,隨手抓一張紙記下對方說的話,結果中午吃個飯回來,卻怎麼也找不到那張紙了;

這些或許都只是「小問題」,卻也是有些人給人丟三落四的印象、有些人做事快又精準的差異所在。

舉凡會議紀錄、腦力激盪、資料整理、代辦事項安排⋯⋯等等,根據日經《Associe》雜誌的調查,上班族的日常工作中,半數以上都與資訊的處理與傳遞有關,而「做筆記」,正是所有資訊處理工作的基礎。

光是把「筆記」做到確實,就能協助工作者釐清各項資訊與工作進度,減少錯誤與不確定性,避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資料辨識與思考延伸,不但可以刺激人觸類旁通,提升個人的資訊敏感度,更是最便利的腦力活化鍛鍊。

免浪費時間在反覆確認與修改上,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避免陷入「終日忙亂、成果品質卻不佳」的瞎忙窘境。

書寫,有助於延伸思考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電腦如此普遍,何必強調紙筆記錄?

 

《筆記成功術》作者米山公啟表示,電腦再輕薄,也不如筆記本方便攜帶;

 

而且比起電腦打字,紙筆書寫無論是在抄寫、圖解或塗改上,揮灑空間也更大。

更重要的是,筆記的書寫是一套資訊分析與判斷的流程。

 

一個人唯有在完整理解所接收的資訊後,才能去蕪存菁、抓出重點,明白自己「要記下些什麼」。

 

可以說,筆記不只是記錄,更是一種價值判斷。

此外,做筆記還有助於「喚醒記憶」。

 

米山表示,「想不起來」不等於遺忘,只是被收藏在腦海底層某個角落,而「書寫就像鉤子一般,可以幫你把記憶拉扯出來」。

 

試想,你是否曾在寫筆記的過程中,突然回想起自己曾經看過某篇相關報導、或某本相關書籍。

某種程度上可說,資訊記錄只是筆記的「結果」,過程中所涉及的思考與聯想,對於工作者的幫助更大。

養成動手做筆記的習慣,不只強化記憶,還能增進對資訊的敏感度,讓自己的構思與創造能力,更上一層樓。

書寫,就是在鍛鍊腦力

「書寫」並不只是手指的活動,而是運用全腦才能達成的一連串行動集合。換言之,筆記的書寫過程,其實是生活中最方便的腦力鍛鍊。

具醫學博士學位、專攻神經內科的米山公啟解釋,人們在寫字時,要先從大腦內負責記憶的「邊緣系統」中將文字取出,交給負責語言理解的「顳葉」做分析,接著再回到主司思維、決策與學習的「前額葉」,進行資訊判斷與暫存。

儲存在「前額葉」中的文字資訊,會再經由「大腦頂葉的運動中樞」接收,並隨著運動神經下達的「書寫」指令,一同傳給手指。而手指的動作,則由「小腦」負責控制。

最後,寫下的文字將會以圖像方式,透過眼睛傳回大腦中負責視覺處理的「枕葉」,並由「前額葉」在腦中與記憶交叉比對,確認所寫的文字是否正確,再由手指進行修正。因此,善用紙筆書寫,可以有效刺激腦部的活化。

不過米山也提醒,人只有在思考時,才會引起頭腦中的變化,所以單純的抄寫經書或聽音打字這類行為,由於缺少自身有意識地思考,對腦部活化的功效,遠不如必須先理解他人言語,然後進行訊息分析、並依照本身需求進行摘要的筆記過程。

「唯有一面思考一面書寫的筆記術,才能真正鍛鍊腦力」,米山強調。

>>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經理人月刊》2月號





實用祕技 







【實用祕技】效率祕技��4個高槓桿思維,學習快又有效


偉大的成就者如達文西、愛迪生,都懂得以最少的時間、資源達到期望的目標,並從中獲取最大報酬。這種工作方式建立在古老的機械槓桿原理上,稱為「高槓桿思維」。

然而,在面對專業技能和嶄新知識時,人的學習時常會受到時間和心智的限制:不是無法有效利用時間,就是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分心。

《從一到十的修練》一書將「高槓桿思維」應用於學習過程,歸納出4個高效能的學習方法:

1.將高品質的時間完全用來學習:1976年奧運十項全能項目金牌得主布魯斯•簡納(Bruce Jenner),在賽前準備過程中,可說是一分一秒都不浪費,甚至在飯桌旁放了一個跨欄,以便一邊吃飯,一邊在心中模擬跨欄的方法。

簡納知道,時間是有限的;

 

不受外務干擾的「高品質時間」更為難得。

 

為了將高品質時間的使用效能發揮到極致,必須有意識地使用時間,心無旁鶩地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掌控自己的心思,排除不必要資訊:人腦常花太多時間在處理無關緊要的事,不但會分散注意力,更會削弱生產力,使我們忽視準備功夫,無暇創造未來。

想成為時間的主人,就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心思,追蹤心中的不速之客。例如,聽聞竊盜案犯人落網,你只需注意以下3點資訊:犯案動機、他是怎麼樣的人、審訊經過。其他多餘資訊都是不必要的。學會只讓有價值的念頭進入心中,就能提升專注力與學習效能。

3.運用「深度處理」,有效歸納記憶:「深度處理」意指「深層處理『記憶』」的方法。建築大師法蘭克•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之所以能在十萬火急中,只用兩小時就完成20世紀美國建築代表作「落水山莊」的草圖,正是因為他取出的並非原封不動的記憶,而是經過咀嚼、創意組合,深度處理後的記憶。

想學深度處理,可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

•有哪些事物是不同的、新穎的、和過去所知訊息不一致的;
•這件事對我、別人或社會,有何特殊意義;
•這件事的負面意義何在,我該如何與人辯論或教導別人。

將新學到的技能與知識深度處理後,放入腦中,讓新舊記憶交互作用,先前儲存的內容就能更加充實。

4.有目的的學習,記憶最深:比爾•蓋茲(Bill Gates)說過:「有些人能夠回想起僅僅瞄過、從沒真正思考過的詳細資訊,我可不是這種人。

 

我對自己曾經深度參與或關切的資訊,才會有好的記憶。」

比起旁觀他人經驗,人在追求機會時,往往學得更多、更快,因為過程中帶有明確、強烈的目的性,因而能夠抱持熱忱,並且在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深度處理學到的資訊與能力。

(本文取材自《從一到十的修練》,如果出版。整理 / 郭子苓)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2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