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寶 









傳家寶


知道你不想要什麼,是做抉擇的第一步。


出自:莉塔•波勒(Pita Pohle)~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工業設計師

■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E流企業學習:網路學習要避免的三毒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資深作家

人類經歷了數千年的資訊匱乏,無形中養成對信息的三種態度:越多越好,越方便越好,最好照單全收,不要動腦筋!

 

這三樣,可說是阻礙深度學習的三毒。

我自己就中毒即深,如今深自懊惱,希望大家不要誤蹈我的舊轍,所以特別提出來,跟大家討論討論。

是個好奇的人,喜歡看新的資料,卻不喜歡深入研究和分析一篇好資料。

 

總是不安,總是擔心遺漏了重要訊息,因此,禁不住要不斷上網蒐集最新資訊,卻很少用心去消化和整理已收集到的資料,我好像是一個廚師,不斷到市場去買最新鮮的蔬果魚肉,卻擠不出時間來烹調食物,所以,難以成為像阿基師一樣的大廚!

現在,我會分析一下時間運用的比例,究竟我花在蒐集資料和消化資料的時間比例要多少才恰當呢?

 

至少要一比二以上,才合理吧?

結果是蒐集資料花掉太多時間,其原因是因為好奇,加上網路連結太方便,我蒐羅了太多或許以後會用到的資料,像看到噗浪或臉書上朋友推薦的連結,就忍不住會點選,其實它們並非我急需的內容,只是因為想多點見聞,卻把最寶貴的時間浪費了!

社交網路固然帶來朋友間互動的便利,但太過熱情的分享和動態訊息,也形成龐大的資訊負擔,我實驗的結果發現,還是部落格中的文章,比較有閱讀價值,尤其是透過RSS閱讀器抓取的文章,不但可以讓我們機動調整閱讀的時間和份量,還可聚焦於少數自己最關注的主題。

因為上網找資料最容易,最方便,現在大家都使用網路上的資源,例如維基百科、Google搜尋、YouTube、Slideshare等,這些資源雖然不錯,但還是偏於局部、片斷,不如書有較嚴謹的完整性和品質把關,例如我最近對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有興趣,雖然在網路上發現一些不錯的資源,最後還是買書來看,結果發現「問對問題,找答案」這本書,還真不錯,但卻需要放慢閱讀的腳步,才有機會好好消化,並把書中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有些書不但要慢讀,還要多讀幾遍,例如我學畫竹子,一本劉大步先生寫的「學畫竹」,隨著自己的功力不同,每看一遍,體會都有所不同,主要的是,一定要親自動筆去畫,才會對於布局和構圖、用墨這些細節,有更深入的切身體會。

太快得到的答案好不好?

 

是個值得三思的問題,人性喜歡快,不想動腦筋,所以跟網路一拍即合,但天下任何事,有利就有弊,沒有經過思考就得到的答案,是不堅實的,就像踏在流沙上,內含很大的危機,也很容易被遺忘。

禪宗大德指出「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他人的見聞、知識、經驗,只能提供參照,不是珍寶,而是贗品,唯有經過自己起疑、細心覺察、醞釀和思索後,所得到的體悟和解答,才是真正的寶貝!

 

想一想,你花在贗品上的時間有多少哇?

人類天性不喜歡思考,網路環境更養成大家急著找答案的心態,其實,我們大可在上網前,自己內心先推敲推敲,有個自己的想法之後,然後再看看網路上怎麼說,兩相比較一下,自己才會有進步!

網路學習雖然帶給我們便利,但我們更要防備它在無形中造成的三毒。

 

(本文原刊載於總裁學苑 http://www.ceolearning.org/ )

■ 更豐富的內容在總裁學苑網站,歡迎免費試閱: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 延伸閱讀:
網路學習社群的成效評量








 
 






數位經營者:未來的電視


作者:數位之牆創辦人/數位之牆網站總監

 ◎40年前的未來電視

今年(2010)一月份的時候在家中偶然看到一個電視頻道在播放70年代的老舊卡通片,這種老卡通本來沒什麼好看,然而它的標題「未來的電視」卻引起我的興趣,於是我好整以暇的坐下來想看看70年代的人腦海中「未來的電視」倒底是個什麼模樣。

卡通片略帶戲謔與幽默的表現手法。

 

一個正在看賽馬的中年男子把電視機下方的機座門打開,底下露出一個售票窗口,售票員探出頭來問這個男子想要賭哪一隻馬。

 

有另一種電視機與烤箱結合,上面播放美食教學,底下食物材料丟進去跟著菜就煮好了。

由於飛機經過上空電視畫面就會受到嚴重干擾,電視機只要偵測到飛機經過就會打開機頂砲塔擊落飛機;

 

有個人在家中看某節目播放到一半時出門,沒想到進入電影院裡面是接著播放他剛剛沒看完的節目。

 

滿大街他經過的螢幕都在接著播放他剛剛看的節目,因此抓狂。

卡通的表達手法固然誇張,似乎應該一笑置之才對,然而看完卻有一種複雜的心情。

 

論這是不是70年代最瘋狂的有關未來電視的想像,他對於40年後的事情一件也沒說中。

 

人類的想像力要呈現跳躍式的突破似乎是挺困難的。

◎想像力的極限

卡通中出現的電視機,沒有一台是掛在牆上的。

 

超薄」「家庭影院」似乎不是當時人們的需求。

 

不論當時的科技能不能做到,既然是想像,瘋狂一些總行。

 

然而把電視弄得薄一點以至於能有更大的畫面,似乎不在想像的範圍內,更別提今年由阿凡達帶起的3D電視風潮。

當時的人們應該是絕大部分都沒有看過電腦的。

 

也因此想像不出來還有鍵盤與滑鼠,甚至是觸控之類的方式可以與電腦螢幕互動。

 

直接付現金給電視機坐下躲在小門內的賭馬彩票售票員,看起來是唯一能想到的線上支付方式。

至於飛機經過會干擾電視訊號,這個不知道後來怎麼解決。

 

在筆者成長過程中沒有遇到類似困擾,不知是否與高度普及的有線電視有關。

 

現在的電視訊號大部分都走有線,網際網路的出現更助長了網上視頻的普及,電視節目在電腦上都能看,現代人的娛樂已經不僅限於客廳。

能夠讓你在出門的時候接著看來不及看完的節目好不好?

 

走到哪裡都繼續看好不好?不論好不好,在這一段卡通當中卻並未出現行動終端。

 

卡通中的概念是你看的節目會出現在外部的各種螢幕中,而不是你手上的行動終端帶著走。

 

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有手機這件事情。

◎新科技的新可能

以上並不是對40年前人們想像力的嘲弄或批判,因為如果我們現在寫篇文章談40年後「未來的電視」,一樣很難下筆。

 

科技進步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從邊邊角角的一點點突破,最終造成了全面的變革。

 

而我們的眼光通常被這些邊邊角角的事物所羈絆住,看不見全局。

幸運的是,現代人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大平台,各個不同領域的想法與技術進展能更快速的激盪與交流,促成更容易去摸索那個全局變革。

所謂的革新,很大一部份是「將兩種不相關的東西連結在一起」。

 

網際網路的資訊流通能力,Web 2.0 的人際分享能力,加速了這種連結。

看到40年前的人對於電視的想像,是透過電視的卡通。

 

而看到現在的人對於未來的想像,卻是透過網際網路。

 

筆者前一陣子收到朋友寄來的一段視頻,看完之後大為感動。

 

姑且不論這樣的未來可不可能,或者會不會被40年後的人嘲弄,都是很值得期待的。

第六感科技的驚人潛力:

 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C3H3JOtvSs
 
 大陸地區則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xNzY2MDUy.html


◎技術的進步帶來自由

40年前以及現在的人們,必須以人類的習慣去遷就於硬體,(基本上,使用科技裝置總是需要學習)第六感科技卻是讓人類以五官更直覺的操作各種資訊。

 

終極的說,使用什麼終端會變得不重要,因為資訊能在各種終端中自由流通,以人類熟悉的感官方式被運作。

10年前,人們剛開始習慣在馬路上邊走路邊講電話,不再牽就家中那部電話機。

 

未來,對著電視螢幕用手比畫兩下把正在播映的節目「抓」到手機上帶出門繼續看,人們也將不再遷就家中的電視機。

 

多元化的終端,自由流通的資訊,強大的個人,這是筆者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未來很難預測,但技術的進步應帶來人類生活的自由與解放。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一切需要經過學習才能使用的科技產品,都不是它最終極的型態。

 

例如,使用鍵盤是需要學習的,而滑鼠則更加直觀,觸控又更好;

 

這絕對是一種進步。

 

最終,使用大腦的腦波控制更好。

啥?使用「念力」來操作電腦?

 

別懷疑,使用腦波來對電腦下命令的技術已經有相當進展,科學家們正努力讓儀器更精確的感知人的腦波以及想辦法讓生產成本降低。

 

誰又知道未來會不會直接在人體的某處(大腦,手臂等)植入晶片,以便做為與各式終端溝通的管道?

猜猜看,40年後我們的下一代會看什麼樣的電視?

■ 更豐富的內容在總裁學苑網站,歡迎免費試閱: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log_free1.ph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