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學習 









【解讀巴菲特】股神之外——你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關於巴菲特,你知道多少?

 

股神巴菲特、富豪巴菲特⋯⋯除此之外呢?

 

成功有錢人的樣貌有千百種,但巴菲特絕對是討人喜歡、值得尊敬的那一種。

喜愛金錢,並專注於贏得財富」,造就了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股神、是世界第二富豪的地位。

 

不過,他愛錢,卻不貪婪市儈;他愛投資,卻很專注自制;

 

他已經很有錢了,卻節儉、用功研究投資標的、熱愛工作依舊。

 

在財富之外,巴菲特更以謙和、幽默與正直的性格,贏得人們的喜愛與尊敬。

愛賺錢的巴菲特

從童年開始,巴菲特就展現出對「賺錢」的天分和熱愛,10歲就展開打工事業:買來6罐包裝的可樂,拆開來賣賺取差價;

 

撿拾回收高爾夫球,然後到球場兜售⋯⋯。

到了15歲時,他已經靠送報賺進超過2000美元,並買了一塊40畝的農地出租給佃農。

 

他在高中時的自我介紹詞是:「我是來自內布拉斯加的華倫•巴菲特,在中西部擁有一塊農地。」

討厭「輸」的巴菲特

喜歡看著錢不斷增加的巴菲特,不愛輸錢,更不喜歡輸的感覺。他曾說過,一旦公開參與某件事,「就只想贏過別人」。

 

甚至,某次和朋友6歲大的兒子下棋時,一看情勢不妙,便猛力追擊對方,直到贏了才罷手。

波克夏早期投資人之一威廉•安格爾(William Angle)這樣描述,「華倫看起來很好相處,但是一虧損就會讓他火冒三丈,因為他喜歡贏。」

這種對「勝利」的執著,讓巴菲特特別專心於研究風險評估,絕不做冒險的投資。

簡單專注的巴菲特

投資最常見的問題往往不是資訊不足,而是小道消息太多。

 

巴菲特過濾雜訊的方法,就是專心。

 

「不要去想市場在做什麼,只要想你知道的企業,專心在這家企業上,」他每次只選一種行業,培養相關專業知識,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唯有徹底了解一家公司的優缺點,才會做出買或不買的決定。

這也是巴菲特終生不願搬到世界金融中心紐約的原因。

 

「在這裡可以思考,對市場的看法更透徹;

 

你不會聽到許多傳言,只要做著專心看桌子前面的股票;你可以想很多事。」

有紀律的巴菲特

建立能力圈並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用功和紀律。巴菲特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下午5點半下班。

 

一進辦公室,他會先打開電視,以靜音模式播放CNBC財經台,接著閱讀十數本各領域期刊和股票與債券通訊,廣泛涉獵市場情報。

 

下午則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旗下事業送來的各種月報、周報、日報,掌握各種業績變化。

 

有空時,再看數百家他有興趣、但尚未購買公司的財報,以備不時之需。

日積月累之下,巴菲特甚至比投資標的公司內部人員更了解其企業本身,分辨哪些好公司的價值可能被低估,哪些又只是一時炒作,精準掌握市場變化,因而總能買進中意的目標。

自信堅持的巴菲特

謹守能力圈範圍,「不買自己不了解的股票」,是巴菲特堅定不移的原則。

 

2000年科技股狂飆時,他便以無法評估這些公司為由,完全沒有進行相關投資,不但引發各界質疑,導致波克夏股價大跌,連知名金融雜誌《霸榮周刊》(Barron's)都以「華倫,你怎麼了?」

 

(What's wrong, Warren?)做為封面故事,批判他過於保守,甚至已經過時。

但巴菲特對於這些雜音完全不予理會,等到科技泡沫破裂,大家才發現完全沒有遭受損失的巴菲特是多麼睿智與有勇氣。

 

只投資自己所知道的,帶領巴菲特避開群眾的盲從,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判斷。

誠信正直的巴菲特

「誠信正直」是巴菲特畢生的行為準則,他也以此做為公司經營和用人的最高準則。

 

「雇用員工要看3種特質:正直、聰明與活力。

 

如果沒有第一種特質,其他兩種將會害慘你。」

1991年,波克夏旗下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交易員,違法冒用客戶名字投標美國國債,釀成重大醜聞,引發外界嚴重質疑該公司誠信,瀕臨破產。

 

巴菲特臨危授命接下董事長,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將各種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都上報給他,甚至為此留下自家電話。

 

歷經10個月的整頓,巴菲特最終成功挽救了這家公司。

儉樸無華的巴菲特

巴菲特什麼都買得起,生活卻很儉樸。40年來都穿同款白襯衫、辦公室40年不換,開的車很普通,住的也是幾十年前買的普通房子,連《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董事長夫人造訪巴菲特家,也忍不住打趣說:「你只住得起這樣的房子嗎?」裡面唯一的「豪華」家具,是幾台四、五十吋銀幕的大電視。

出門時,巴菲特自己開車、自己提行李。

 

女兒蘇珊(Susan Buffett)如此形容父親,「金錢只是他勝利的成績,他很少花什麼錢,車子與衣服都是用到破舊才換新的。」

討人喜歡的巴菲特

從小開始,巴菲特便很渴望博得他人好感,但青少年時卻曾為此困擾不已,甚至為了引人注意而到處惡作劇。

 

後來,他接觸到人際關係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著作《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書中第一頁的一句話「假如你想採集蜂蜜,就不要踢翻蜂窩」讓他深受感動,並努力實踐,逐漸讓自己成為可親的人。

「要得到愛,唯一的方法是討人喜歡。⋯⋯你給出去的愛愈多,得到的愛愈多,」巴菲特將這個過程形容為雪球:「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它一定會滾下去。

 

⋯⋯我的意思不只是指錢滾錢,也是指你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你所結交的朋友。

 

⋯⋯你必須讓雪花願意黏在你身上。

 

⋯⋯你必須是那團濕雪,你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生命就是這樣運作。」

幽默風趣的巴菲特

與巴菲特共事過的人一致認為,他「樂天得無可救藥,對人總是表示支持的態度,從不發怒。」巴菲特不僅會用許多笑話來闡述自己的想法或道理,讓人一聽就能心領神會,更非常懂得開自己玩笑,讓尷尬的現場變成開懷的場合。

1993年有記者問到巴菲特希望後人如何追念他時說:「這個嘛!我希望牧師說:『我的天,他真老』。」

1996年股東會上,有人問巴菲特如果被卡車撞到,該怎麼辦?

 

他回答:「我通常會說,我為卡車感到遺憾。」

對夥伴忠誠的巴菲特

巴菲特非常重視夥伴關係,對於合作愉快的夥伴,不僅給予最大的信任與授權,也不會因為短期的業績變化而加以責難,更不會輕易背棄或離開他們。

 

波克夏沒有退休年齡限制,所屬各公司執行長的平均服務年資為23年,不曾有人離職轉任,而且除了一人為空降主管外,其餘全是內部晉升。

「如果你的經營模式就是一再將你所喜歡、欽佩、覺得有趣的同事拋棄,只是為了追求更高一點的數字,那麼成為有錢人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喜歡更多錢,但不會為了錢而放棄一切,」巴菲特說。

惜福感恩的巴菲特

對於自己的成就,巴菲特向來歸因於社會體系給予他優厚的支持與回饋。

 

「我的錢很多,代表我必須向社會做出許多回饋,」所以巴菲特不只會賺錢,也是非常慷慨的贈與者,除了為家人成立5個基金會,讓子女從事各自的慈善事業外,2006年更宣布將資產的85%(總值370億美元的股票)分20年捐給5家基金會,成為美國史上最鉅額的慈善捐款。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3月號





實用祕技 







【銷售祕技】正面思考4法則,將拒絕化為銷售契機


你剛經歷一場漫長又艱難的業務簡報,結果主管認為整篇報告一無是處。出去和客戶推銷商品,產品也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滿腦子充斥著負面思考,不禁讓人想大喊:「到底我該怎麼辦?」

我們隨時都在向別人推銷,無論是產品或服務,還是個人想法或價值觀。

 

 

每次推銷之後,對方大抵會有兩種反應:接受或拒絕。

 

受到別人肯定固然開心,但被拒絕,也無需意志消沉。

 

其實,拒絕正是創造銷售的大好時機,因為你獲得了一個能夠聆聽顧客心聲的機會。

 

當他們願意接受你的說法時,彼此之間將建立起堅固的信任關係,減少你下次銷售時的阻力。

參考以下4個法則,幫助自己用正面的心態面對拒絕,從挫折中學習經驗,累積成功銷售的能量。

1.絕口不提「為什麼是我」:這句話只會讓自己陷入更負面的情緒,讓大腦無法客觀思考。

 

事實上,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心想事成,所以埋怨「為什麼自己會被拒絕」,根本就不會得到讓人滿意的答案。

 

所以,從現在開始把這句話從心裡拿掉,並隨時做好可能被拒絕的準備;

 

如此一來,就不會讓拒絕把你擊倒。

2.將拒絕視為蒐集資訊的跳板:多數時候,「不」其實是指「時機未到」,意味著還有許多資訊等待我們從顧客身上挖掘,然後可以把「不」變成「好」。

 

畢竟,客戶所關心的事物,有時難免會和銷售人員心中所想的有差距。

所以,下次在處理拒絕時,可以試著告訴自己:「也許是因為我沒有問對問題。」「我應該換個角度切入。」

 

或許在這一問一答當中,就會得出意想不到的關鍵答案。

3.將拒絕和自我目標連結: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設定目標,比方說希望自己成為頂尖業務員,或是業績達成率120%等等,以此激勵自己達成個人願景。

遭到拒絕時,一時間難免會覺得自己距離目標更遠了。然而,唯有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拒絕帶來的教訓,才能從反省中受益,進而產生更強烈的成功決心和行動力量。

4.提醒自己已得到的成果:無論是完成訂單,或是被客戶批評,這些事都一樣重要、一樣有啟發性。

 

不過,許多人常常只聚焦在目前表現和預期目標之間的落差,遭遇幾次失敗就耽溺於悲觀心態,讓之前獲得的進展或結果,全都被抹煞。

為了甩開負面情緒、避免前功盡棄,可以嘗試利用記事本隨時檢視自己完成的事項和進度,協助自己建立更多信心,更有勇氣前進。

(本文取材自《創造成功本能》,大塊出版。)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3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