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的概念自從在二十多年前首次在國際性政策與企業營運議題中出現以來,一直都是公共、民間與公民部門關注的焦點。
早期的領軍者之一是聯合國的布倫特蘭委員會(Brundtland Commission)與其深具影響力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此報告主要是關於第三章討論的十大領域的落差改善。
此外,永續發展的核心定義仍然持續獲得全球領導者的支持。
然而仍有一些懷疑論者認為,直至今日,永續發展仍然是說得多、做得少。
假如我們要推翻這項說法並及時有效的解決重大挑戰,就必須學會如何複製永續的解決方法與動員集體力量,而且必須拉高規模,就像戰爭或太空競賽那樣。
有些人認為這些挑戰極為困難,而且不可否認,要加以了解與界定範圍也是一件極為複雜的事。
例如中國上空的一大片煤煙(從外太空就看得見)至少有一個環保上的優點,那就是它可以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這是大自然的一個矛盾現象。
一個問題可能部分抵消了另一個問題,或至少減緩其惡化的速度。
但我們沒有樂觀的本錢。中國正打算開發新的煤礦區以及建造至少五百座新的火力發電廠,而中國目前正在使用的火力發電廠已有兩千座。
據估計,全球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將大幅增加。
隨著這些趨勢的發展,每天有愈來愈多人清楚意識到我們都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而且最終將面對同樣的命運。
探討氣候變遷議題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讓前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得到奧斯卡獎,同時引發世界上許多富裕國家人民對環保議題的廣泛關注。
然而中國與印度這些國家的問題,其規模與一般國家不同;
例如中國的污染問題非常嚴重,根據官方統計,每年有四十萬名早產兒因環境污染而死亡,結果民眾要求政府改善環境狀況的輿論壓力快速升高,其程度遠超出許多政府官員的預期。
在山西省(中國煤都大同的所在地)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90%的民眾認為健康與環境問題不利於永續發展。
「假如我們再不保護我們的環境,」中國環保部官員潘岳提出警告,「我們的經濟奇蹟很快就會消失。」
令人擔心的事實是,即使是污染問題較不嚴重的經濟體也難以安然度過二十一世紀,更別提繁榮發展了。
有無數個調查報告,包括頗具權威的〈千禧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都提出了「嚴正警告」:「大自然供應給人類的資源有近三分之二即將開始減少。」
社會與環保企業家正盡全力喚醒所有的民眾與決策者,有少數幾位環境分析家在數十年前就對這樣的趨勢提出警告,其中之一是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
他的個人與共同著作高達五十本,而且被翻譯成約四十種文字。
他所寫的《誰來養活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 )
引發了數百個會議與研討會對中國官方糧食供應的看法提出質疑。
布朗展現了企業家的特質:不只是找出潛在的問題,同時也點出可能的商機。
事實上,他創立了地球策略研究院(Earth PolicyInstitute),其目標就是為全世界提供一條道路,以通往顧全環境發展的永續經濟。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