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生民/北京清華大學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性格需要經過修練才能成為能力。
我所謂的修練是對自我行為的反思與強化,而不是一種糾錯與改正。
彼得•聖吉曾經寫過一本重要的著作《第五項修練》,英文中的修練是Discipline,其實中文用的比英文原文更到位。
可能很多人會將修練當作“修煉”,或是當做苦行,我覺得到不了這個程度。修練就是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做對的地方強化它,做不對的地方警惕自己不再犯。
為什麼不是修煉或苦行?
因為那不是常人的做法,違背了自然法則。
如果我們要像出家人或是修行者那樣斷絕一切想念、斷絕一切煩惱的起因,平常人是做不到,也無法持續,那就變成唱高調。
如果要求我們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做得好、做得對的地方鼓勵一下,做不對、做不好的地方警惕一下,那麼不是聖人也做得到,也容易養成習慣、持之以恆。
人的性格有許多面向,通常沒有好壞之分,但因為性格會影響行 為,這種行為合不合時宜?
能不能符合眾人的期望?
會不會對自己與他人造成不利的影響或後果?這三點,也可以作為性格修練的三個標準。
我們用性格預測行為,如果它不符合這三個標準,那就是性格的缺點,但如果可以符合這三個標準,那就是性格的優勢,我們常說揚長避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一個人做事很果斷、非常有目標性和針對性,到底是性格的優勢或短處呢?
這就要看他的行為合不合乎上述的三個標準。
他在工作上能將賦予的任務努力達成,這就是性格優勢。
但如果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反而使組織的信譽受到損失,那就是短處。
性格的優勢或短處,如果不去反思他的行為,就不能說這是它的優點或缺點。
儘管一個人具有某種性格特質,他缺乏修練的功夫,我們就不能從性格上來判斷他是一個有某種能力的人,這也是性格測試的誤區。
我自己在教領導風格,當做完性格測試,很多人會問:那我這種性格類型是不是有什麼缺點?要怎麼改變?
我通常會回答:優點或缺點,要看你的實際行為反應與表現,如果你僅僅是認識了你的性格,我們只是推測你在某種情況下會有什麼行為或反應,這種行為或反應如果合乎我們對領導者的期望,就是優點,不合乎就是缺點。
一個有領導能力的領導人,通常會透過對行為的反思與強化,來持續的發揮性格的優勢,如果持之以恆,就能轉化成能力。
唐太宗李世民懷念魏徵最有名的一段話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失一鏡矣!”。
可是在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卻因為懷疑魏徵結黨營私、博取清正的名聲,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到了貞觀十八年(644),也就是魏徵死後的第二年,李世民不顧大臣勸阻決定親征高麗,雖然是連戰連勝,但天氣與一些其他因素,不得不放棄班師回朝。
這時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徵,他長歎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於是命人再去魏徵墓前悼念一番,並且將當初推倒的墓碑又樹立了起來。
李世民的性格果斷、堅毅,但又能聽得進下屬的勸諫,不過當他志得意滿的時候,可能果斷的優點就變成獨斷,和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一樣,魏徵像以前那樣直言不諱,就會隨時惹來殺身之禍,一度李世民氣憤的對長孫皇后說:“我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鄉巴佬,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
”即便魏徵死了,李世民還砸毀了其墓碑,可見這時李世民的性格還是有不成熟之處,但當他經過另一番事件後,冷靜下來,回想自己的行為時,他又恢復了兼聽的性格優勢。
也因為這樣,我們對李世民的總體評價,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的君王,也是一個值得學習的領導人物。
一位傑出的領導人物,也許在某些時候做了一些錯誤或出格的決策,招致了批評,但研究領導力會從歷史的事件中所有的行為來印證他的性格,給他完整以及公平的評價,過去的史官專門做這種事。
但現在有了新聞媒體,等不到這個人蓋棺論定,只要他講了一段話、甚至被電視畫面補捉到某種表情,都可以放大來評斷他的性格與領導力,坦率的說,這對當事人或是社會大眾都沒有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我認為比較正確的做法是:讓領導人接受領導風格(性格)的測評,然後再對其經歷過的事件進行反思,瞭解那一些行為或決策反映了他的性格優勢或短處,再收集根據其他與事件相關人的看法,與其自我評價來對照,這樣才能印證性格與領導力的關係。
但即便如此,一個人的性格是不是等於領導力,還是會因人而異。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