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健康 養生 資訊轉貼 (9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徐大轉貼電子報




不管你現在是幾歲,請抽空看一看本文






中風年輕化

藝人趙舜最近舉辦感恩會慶祝自己重生,一年前他被醫師宣判為「腦幹栓塞中風」,腦部檢查時才發現以前有過小中風跡象卻不自知,直到有天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全身冒冷汗、暈眩、手腳沒力,才知道自己中風了。類似趙舜的例子愈來愈多,且年齡逐漸下降,他的一位導播小老弟 36歲,也中風了。

我多年前的鄰居,帥氣、身強體健的年輕警官,一大早上班途中,突然砰一聲倒地,才 26歲,中風竟也吹向他。

很難想像,中風圖像已從過去熟知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前總統嚴家淦,中風的作家陳映真、企業家溫世仁、藝人陳松勇到趙舜,甚至更年輕化,如地雷般在你我周遭引爆,尤其小中風,發生機率有上升趨勢。

衛生署最新統計,40 歲以上平均每9人有一人發生過小中風,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 10倍。另項研究指出,台灣都會區 35歲以上中風盛行率每一千人 18.9人,鄉村區人 13人。


中風已位居國人?怳j死因第二位 。


特別在這濕冷、溫度下降的時節,中風猶如陣陣疾風,毫無預警起吹。


根據統計,每年12 月至 2 月最易中風,天氣寒冷促進血管收縮,管壁變小血流壓力大,容易破裂。

究竟中風有哪些徵兆?


該如何預防?


如何管好血壓?


萬一中風了又該如何把握黃金期接受治療與復健?


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中風後不僅身心遭受外人難以想像的折磨,對家人更是沉重。

導演吳乙峰在「生命」紀錄片中,用鏡頭紀錄中風後的父親意志消沉癱坐在輪椅上,他說:「我很難把以前笑容可掬、待人熱情的父親聯想在一起。」


如何照顧中風患者?


照顧者又該如何先把自己照顧好?


這些重要課題,值得關注與學習。

現象篇

第一現場——我 40歲,卻中風了

這個故事將顛覆你對中風的看法。張文玲,在醫學中心圖書館工作,平時經常對家人、朋友叮嚀要重視健康,要這樣那樣做,講得頭頭是道。


萬萬沒想到,才40歲出頭,有一天,她竟然中風了。

11 月 17日,她一如往常,負責西文醫學期刊的管理工作,當時她對某個專案做法有意見,跑去跟會計室溝通。


一向口齒清晰、擅於表達的文玲,突然發現自己說話打結了,愈想說就愈結巴,一堆想法塞在嘴巴內,表達變得很吃力。

「我覺得好累,」文玲垂頭喪氣慢慢踱步回辦公室,對同事抱怨溝通受挫。


恰好有醫生來圖書館找她,文玲趕緊請教是不是自己壓力太大,導致言語表達困難。


這位醫生當場請文玲唸一段文字,結果狀況還好。隔天就週末了,醫生建議她觀察兩天再說。

週末假期並無法讓文玲充飽電,她感覺身體很笨重、拖不太動,全身不舒暢的疲累感持續至星期一上班日,只好請假休息。


星期二一大早到辦公室,超乎想像的疲累感持續著,愈想愈不對勁,文玲決定看門診,找醫生開鎮靜劑。

她直接問醫生:「我是不是中風了?」


文玲的父母、外公外婆,甚至叔叔、堂哥都曾經中風,家族史逼使她發出疑問。


醫生回說:「不太可能,妳還很年輕。」


畢竟,文玲只出現語言障礙,肢體還無明顯異常。

不知道自己曾經小中風過先做電腦斷層檢查( CT),片子清楚顯示一個黑點,文玲的後腦左邊曾經發生過腦血管阻塞。


「這是舊傷?我曾經小中風過!」


文玲直搖頭,不可置信自己竟然完全不知道。

做完電腦斷層,文玲還慢慢走回辦公室對同事宣布:「晴天霹靂,我有過小中風。」


同事們一臉驚愕,因為實在看不出來啊。


星期四,同事們發現文玲走路愈來愈偏,臉也逐漸歪斜,趕緊提醒文玲,種種跡象顯示不太對勁。


文玲立刻打電話給醫生,醫生要她不要等星期五回診了,當天就直接掛神經內科許立奇醫師門診。

許立奇聽完文玲敘述這幾天的身體變化,立刻安排她隔天住院。


住院後進一步做磁振造影檢查( MRI),這才找到導致語言障礙的元兇。


文玲的腦中間偏右上方血管有阻塞現象,這條血管與舊傷是同一條。

文玲被診斷為阻塞性腦中風,她的顱內血管先天性狹窄,更誇張的是,住院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當時最令文玲感到惶恐的是,糖尿病讓中風後的文玲產生視網膜眼底病變,為了控制糖尿病,需接受胰島素療法。

「往後要自己打胰島素了。」


當醫生開始幫文玲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時,文玲的妹妹非常不能接受,「這麼一打不就代表終生都要靠胰島素了嗎?」一度想阻止。

除了糖尿病,高血壓也是腦中風的重要元兇,文玲在醫學中心圖書館工作長達 20 年,深諳各種醫學常識,竟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左右手不協調

「我錯過兩次健檢,加起來就是4 年,」文玲坦言以前對健康檢查很不以為然,原本 11月7 日要做員工健檢,恰好當天她身體不舒服請假在家,體檢課還特地打電話關切,她並不太在意。

如今回想,文玲冒出一身冷汗,因為她出國5天,回國沒幾天就在辦公室發 病。幸好沒有在國外發病,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文玲住院後,中風症狀更加劇烈了。


「我感覺不到我的左邊,我看得到東西,有力氣也有知覺,但左手好像伸不太出去,必須右手先去抓東西,才能帶動左手伸出去,腳的情況也一樣,」文玲斷斷續續費力描述症狀,旁人卻往往聽得一頭霧水,很抽象也很模糊的敘述,「只有復健師知道我在說什麼。」

醫學上,這是典型「外星手症候群」( disconnection syndrome),左右腦各自為政,無法溝通協調,左右手會互相干擾。


也就是說,文玲的感覺統合出了問題。


當她腦中想到一個動作而不去執行,腦子就無法處理下一個動作,偏偏文玲的思考比動作快,問題更加嚴重。


玲想去洗手間洗水果刀,突然想要上廁所,因為洗水果刀這個動作還沒執行完畢,腦子無法處理下一個想要做的動作,文玲就一直開開關關廁所的門,無法自主。

「我弟妹問我到底要幹嘛,我說要去把水果刀拿出來再去上廁所,」文玲的認知功能完全正常,她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腦子因為洗水果刀的動作尚未執行完畢,無法下達上廁所的指令,其結果就是她不斷開開關關廁所的門。

需仰賴過去的慣性動作

從旁看文玲的行為,好像腦筋短路了,其實是因為腦血管堵塞的位置在腦幹中央,致使感覺統合失靈。


住院三個星期,文玲的復健重點在於強化左右腦整合。


答應接受攝影記者拍照的前兩天,文玲出院了,聽她說話偶爾仍有點不太順暢,走路微跛,外觀上大致正常。


然而,文玲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腦部受損導致左右腦不協調,使得文玲很多動作需以代償方式進行,亦即必須仰賴過去的經驗與慣性。


譬如寫字,「我可以寫字,卻不是在有知覺的情況下完成的動作,筆畫我並不真正知道,純粹是過去經驗的反射。」

坐在病房內,文玲坦言內心有點害怕、慌張,尤其擔心回去上班後,無法處理好原本駕輕就熟的工作。


她甚至詢問醫師是否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萬一別人不清楚我『秀斗』的原因,這份手冊可幫我證明。」


我們去圖書館為文玲拍照,她辦公桌上擺滿各種藥物、血糖機,拍照進行到一半,必須喊停,因為打胰島素的時間到了。


她轉過身背對我們往身上紮針,回頭又笑著請我們稍等一下,她還得補充食物。

隨時監測飯前與飯後血糖、血壓、注射胰島素、回醫院接受復健治療,已成為她每天不可不做的功課了。


才40 歲,文玲就必須面對這突來的生活變化,她在很短時間內做好調適。


「我知道不可能再回復到原來的樣子了,只好樂觀面對,」文玲微微一笑,她承認過去這些年太疏忽健康。

『好煩、好煩』,是近?


怞~來我最常說的話,我的壓力很大,卻始終沒有能力排解掉,甚至連別人的關心成了壓力源。」

母親因中風過世,文玲身為長女又未婚,一肩承擔起家中大大小小事。


中風住院那天,去大陸探親的父親回台飛機延誤,親戚打電話要她處理,只因為父親對大陸親戚說,只要打電話給文玲,一切就可以搞定。

許多研究指出,壓力與中風有關,要求完美的文玲承載了多年壓力,身心俱疲卻始終不正視,導致身體愈來愈難以負荷,直到腦子提出抗議。

像文玲這樣的例子,愈來愈多,神經內科醫師、護理長、復健師從臨床上觀察,不約而同指出一個現象:在台灣,中風年輕化的趨勢,值得關注。

現象篇

中風吹向年輕代

別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中風,二、三十歲中風的年輕人,已愈來愈多。


在台北榮總162病房(中風病房)擔任護理長的林春梅, 18歲即進入榮總工作,至今已30 年,最近四、五年來她觀察到,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男女皆然,有些才20、 30 多歲就中風了。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陳昌明也發現,以前一年頂多遇到一、兩位50歲以下的中風患者,「現在每個月都有好幾個。」


很多年輕人中風多有家族史,但自認年輕,不注意警訊,林春梅護理長不禁搖頭,「有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糖尿病。」

壓力也是年輕人中風常見原因之一,林春梅印象深刻有位男病患才29歲,沒有高血壓病史卻發生出血性中風。

他連開兩家連鎖便利商店,經營管理的壓力過大,常常失眠、長期抽菸,免疫力持續下降。


當免疫力不好,血液循環自然差,血管容易硬化,在毫無警訊情況下中風了,左半邊癱瘓。


為了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他憑著意志力忍受疼痛,很認真復健。

腦中風長年來盤據台灣十大死因,根據衛生署統計, 2005 年因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達13139人,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二,僅次於癌症。


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教授曾進行台灣首次腦中風發生率與盛行率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都會地區 35歲以上中風盛行率每一千人有 18.9 人,鄉村地區則為13.0人。

都會區中風的年輕人比鄉村地區高。這項研究指出,台灣腦中風死亡率雖有趨緩跡象,發生率卻不降反升。


甚且,發生小中風的機率有上升趨勢,卻不被國人注意。


即使連衛生單位至今才開?


 l做全國中風登記,約一年後才能呈現較完備的資料。

根據統計,20-50%的腦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曾經發生過暫時性腦缺血,即俗稱的「小中風」。


小中風患者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 10倍。國民健康局研究也顯示,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每12人就有1 人發生過小中風,如果把 年齡降到40 歲以上,那麼平均每9人就有1 人發生過小中風。

中風跟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在於,必須花費相當時日做復健,如果一個社會的中壯年人口愈來愈易腦中風,人口出生率又不斷下降,難以想像將對社會的生產力與國力造成何等影響。

預防篇

預防中風,先管好血壓

高血壓是中風的主因,但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血壓有多高,你是其中之一嗎?


英國威爾斯健康與社會照護研究所朱力安哈特醫師,是研究高血壓的專家,他指出,如果將所有的中風暫時視為同一類,高血壓無疑是導致中風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容易控制的方法。」

偏偏在台灣,控制高血壓卻最被國人忽略。根據國民健康局 2000-2003年的統計,台灣 2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男性約24.9%,女性 18.2% 。


值得擔憂的是,竟然有約四成,五分之一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而好好服藥控制血壓的比例,台灣拜健保已實施 10年之賜,從小於 10%爬升至約 25 %,但仍比美國的 35%少很多。

「不注意血壓,就等著發病吧,」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明豐直截了當說,沒有症狀的高血壓,就像「隱形殺手」,可以殺人於無形,這種人除了常常監測血壓,沒別的警訊可供參考。

陳明豐搖頭苦笑說,台灣地區腦血管病變的致病率名列世界前茅,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壓控制率很低,「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按時服藥,怎麼講病人就是不聽,」很顯然,其他四分之三的人就成了腦血管病變或其他高血壓併發症最佳候選人。

血壓管控差,易引發中風

以病變來分,和壓力有關的併發症、血壓太高、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以及尿毒症,高血壓另外可合併新陳代謝變化,加速動脈硬化。


當血壓過高,腦組織的動脈血管承受不住而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壓迫其他腦組織,即腦中風(又稱腦溢血或腦血管破裂),嚴重者死亡或半身偏癱。

這類出血性中風常見有腦組織內出血、蜘蛛膜下出血兩種。除了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阻塞)中風也是常見的腦血管病變。


當腦動脈血管硬化,管腔變小,血管內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形成栓子,導致腦組織壞死及功能失調,就中風了。腦血栓症與腦栓塞症是這類缺血性中風的常見類型。

還有一種是短暫性腦缺血( TIA),亦即小中風,原因多為頸動脈內膜組織的膽固醇斑塊脫落下的血塊碎片(微栓子),沿著血液往血管末端運行至腦部或視網膜,引發暫時性的症狀。

像是突然劇烈頭痛、一眼或兩眼視力模糊、說話遲緩或有理解障礙、半側臉部或肢體無力、麻木、突然耳鳴或暈眩。

因為微栓子會慢慢分解掉,因此這些症狀發生時間約5--10分鐘,通常 24 小時內可自行恢復,不會留下永久性的傷害。


但三個月內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頗高,應該儘速檢查治療。


不論哪類型中風,共同的敵人皆是動脈血管老化,如果你以為血管老化是老年人專利,那就錯了。

血管老化是元兇

血管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化?


陳明豐教授回答:「應該從還在媽媽肚子內就開始了。」


他笑說自己的想法很瘋狂。

但他的想法有學理依據。


「當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血管硬化的步驟就開始在進行了,只是初起的變化非常細微,所以不會察覺到,」陳明豐解釋,當我們還窩在媽媽肚子內時,就已經有血管了,有血管就有內皮細胞,媽媽懷孕時如果受到外在不當刺激或壓力、藥物等,造成胎兒窘迫,或子宮內環境變化導致內皮細胞的功能產生變化,就會使動脈硬化的最早期開始進行。


出生後,隨著年齡變化,生活環境更複雜使得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出現不正常,也易使得動脈硬化的過程開始或加速進行。

一般而言,40歲以上的成年人,已可在臨床上看到動脈硬化的表現。


許多因素導致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比如生活或工作壓力、緊張、熬夜、抽菸、不正常的生活型態、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等,「血管硬化是很錯綜複雜的過程。」

陳明豐正色表示,平時不斷呼籲民眾要控制血壓、血糖,用意即是延緩血管硬化、老化的速度,延緩老化就是預防保健,此外別無他法。

預防中風,先管管血壓

也因此,隨時量血壓,是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的每日例行作業。


這位國際知名腦中風專家幾年前回到台灣工作,他在辦公桌上放了一台小型血壓器,隨時監控血壓,因為他發現,在家裡量的血壓通常數值不錯,在辦公室,情緒變化大,血壓值的變化也大。

許重義引一項國外流行病學研究,這項研究的受試者高達?抶U人,長期追蹤結果顯示,當血壓每降低 < SPAN lang=EN-US>10 個毫米汞柱(mmHg),中風的風險可減少一半。

預防高血壓,專家們提出五件非做不可的事:

█ 控制體重

研究指出,體重每增加一公斤,血壓會上升 1mmHg,保持適當體重格外重要。貼心小提醒:適當體重的計算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得到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在18-24 之間,表示體重適當。

█ 少鹽

控制鈉鹽的攝取很重要。研究發現,鈉的攝取量過多時,會使水分滯留在體內,導致體內水分失衡,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罹患高血壓的比率相對提高。


█ 多喝水

攝取足夠的水分,減少便秘,否則排便時會因為用力而使得血壓上升,有人因此發生腦風。


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纖維,跟便秘說 No。多纖維、少油、少脂肪的飲食也能避免膽固醇過高。

當高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再隨著血液循環滲入血管壁,逐漸沉澱使得血管變狹窄且形成動脈粥狀硬化,血壓也跟著升高。


許重義目前正進行一項研究,他發現腦中成分之一的類澱粉 Aβ(Amyloid peptide )會造成細胞退化,如果堆積在腦神經組織內過多,容易罹患老人失智症,若堆積在血管內過多,則增加中風的風險。

至於如何避免過度堆積,阻斷類澱粉Aβ的生成?


許重義的研究室還在努力破解之中,初步的發現是:「蔬菜水果內某些成分可以增加阻斷類澱粉 Aβ ,減少腦血管退化。」

█ 睡眠充足

長期睡眠品質差,血壓容易偏高,建議不要熬夜,減輕工作或生活壓力,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睡眠良好就可使高血壓正常。

█ 不抽菸、多運動

「年輕人缺血性中風,九成以上有抽菸,」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觀察,許多人年紀輕輕就中風,血管內亂七八糟,檢查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史,一問,原來是老菸槍。

胡漢華以前對抽菸並不會很排斥,這幾年看多了年輕中風病患,驚覺問題很大,不斷呼籲,民眾要戒菸。


抽菸會使血管收縮,加速血管硬化並增加心臟負荷。


運動有助於體重控制與調節壓力,但如果有高血壓的人,須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建議採取和緩的運動型態,如散步、健走或騎腳踏車。


陳明豐不忘提醒,已經有高血壓的人,不能只單靠運動控制,還必須合併飲食、改變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才能確保血壓控制得宜。

低血壓也會中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血壓標準,收縮壓低於120mmHg以及舒張壓低於 80mmHg叫做血壓正常。


收縮壓在120--140mmHg 或舒張壓在 80--90mmHg屬於高血壓前期。收縮壓 &gE;140mmHg或舒張壓 &gE;90mmHg,即稱為高血壓。

專家們提出一個新觀點,除了高血壓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低血壓也與中風攸戚相關。


胡漢華主任解釋,血管硬化與舒張壓有關,因此早期認為舒張壓高很危險,後來經過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舒張壓正常、收縮壓高,更危險。

現在則有了更新的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愈大,中風的機率愈高。


舉例來說,160/ 60 (收縮壓/舒張壓)比160/ 80 中風的風險更高,這兩個數值拉距愈寬,代表大動脈硬化更嚴重。


當血管硬化、彈性差,血流從心臟沖出來時,血管舒張或收縮就無法緩衝,好比水泥牆,硬梆梆,血流沖出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大,造成收縮壓偏高,舒張壓偏低。

也因此當這兩個數值落差愈大,代表大血管硬化程度愈厲害。


血壓是維持生理情境所需的血流壓力狀態,所以一個人不會永遠同樣的血壓,而是在某個範圍內擺動,當大於一定程度時,即使沒感覺不舒服,卻已經對器官組織造成殺傷力,這也是我們要避免高血壓的原因,陳明豐教授補充。

但血壓多低才算不健康?並沒有明確規範。


專長心臟血管學的陳明豐表示,民眾要重新看待低血壓。


低血壓的定義是,「無法達到或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需求的血壓。」

通常年輕女生血壓偏低,如果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好比頭暈、嗜睡、臉色蒼白、心跳慢、虛弱沒力氣,「只能說她的血壓正常值比一般人較低,這不能稱為低血壓。」


反之,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嚴重甚至昏厥休克,這稱為病態的低血壓,亦即血壓已經不夠生理需求,也容易因血液循環差引起組織血流灌流不好、血管堵塞,甚至導致中風。

如何知道中風了?

短暫性缺血(小中風)常見的警訊:

● 突然一眼或兩眼視力模糊。
● 突然半側臉部或肢體無力、麻木或偏向。

● 突然說話遲緩、理解出現障礙。
● 突然耳鳴、暈眩、平衡感喪失、失去協調性而無故跌倒。
● 突發有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跟平常的痛感很不一樣。

謝謝jill 提供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蘭研究:適量茶與咖啡 降低心臟病風險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6/20 04:11


國際新聞中心、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


歷時13年的一項荷蘭研究發現,一天喝茶6杯以上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比例可降低36%;這又是一項顯示茶和咖啡有益健康的證據。


由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凡德絲考教授所領軍的研究團隊,分析了37萬多人的茶與咖啡飲用習慣,經過長達10多年的追蹤,最後發現,喝茶對降低心臟病的效用最大;


至於喝咖啡只要別過度,同樣也對心臟有益;


一天喝2到4杯咖啡,也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20%。


研究人員相信,茶與咖啡中含有抗氧化物,可消除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因此帶來預防心臟病的好處。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


荷蘭人喝咖啡一般會加牛奶,喝紅茶則不加。


對於加奶是否會大幅抵銷茶多酚的功效?


說法不一。


茶多酚被認為是茶飲中,最有益於健康的成份。


如果喝咖啡時,順便抽菸,可能會完全抵銷咖啡的好處。


值得注意的是,咖啡含有可以同時升高和降低心臟病風險的成份,因為它一方面會增加膽固醇,另一方面卻可以控制心臟病相關的發炎所帶來的傷害。


咖啡過量 易骨鬆


三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石光中表示,茶和咖啡都含有抗氧化物質,可減少對人體有害的游離基產生。


適度的攝取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任何物質若過度攝取都是有害人體,尤其是咖啡,研究已證實,一旦飲用過度,會造成骨質疏鬆。


石光中強調,任何對身體有好處的物質,也可能因為一些食物的交互作用而消失,所以均衡的飲食是相當重要的飲食態度,不能一味攝取某些特殊食物或物質,而偏廢其他飲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摸到硬塊 會是乳癌?













SMART醫療 







摸到硬塊 會是乳癌?


「胸部出現硬塊,是乳癌嗎?」、「良性的纖維囊腫,會惡化成癌症嗎?」


別在良性與惡性間掙扎,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
以下簡介乳房常見硬塊,減少不必要的慌張。


【企劃�瘬硎芨╮@文�𨻙I沛琳】

五年前的一個夜晚,敏萱沐浴後做例行的乳房自我檢查,突然發現左乳有個硬塊,擔心是惡性腫瘤,徹夜難眠。

 

隔天她立即到醫院掛號,進行檢查;看了一家不放心,又到下一家醫院檢查。

45歲的郁琳,數年前右乳曾有硬塊,切除後發現是良性纖維瘤。

 

最近做乳房超音波,醫師發現右乳有個1公分的瘤,醫師說,半年後再追蹤即可,她卻開始緊張起來,到處請教,就怕它變為惡性。

當婦女進行自我檢查或透過篩檢發現硬塊時,難免驚慌失措,尋求各種管道就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中心暨醫品病安中心主任陳清祥、與乳房中心主治醫師謝家明指出,乳房有腫痛或硬塊不等於罹患乳癌,當中有很大的差異。

一旦發現乳房有硬塊或腫痛時,千萬不要慌張,透過主動就診、影像檢查(必要時加上病理檢查),才能徹底瞭解腫痛、硬塊的種類。

 

一般來說,除了乳癌的硬塊,其餘多為良性,以下將一一介紹:

1. 纖維腺瘤

這是一種實質性腫瘤,硬度像橡皮,觸摸時邊緣平滑、圓圓的,像彈珠或鳥蛋。

 

沒有特定生長原因,可能與體質有關,多出現在年輕女性身上;未必需要切除,除非生長速度快或有惡性腫瘤的疑慮。

 

理論上,這種良性腫瘤不會變成癌症,但在臨床上,長到2∼3公分者,建議切除。

2. 纖維囊腫

這是乳腺組織,受到荷爾蒙影響的生理變化,約有50∼70%的婦女在月經週期時,因荷爾蒙刺激乳腺而變化。

 

摸起來像正常的乳腺組織,有不規則突出,整塊一團的感覺;厲害時會有脹痛感,但這是一種組織變化,非腫瘤。

另外,單純囊腫(俗稱水泡)是因乳腺管阻塞,分泌物排不出去,裡面積水所致。

 

病理學上,纖維囊腫包含「腺症」、「硬化性腺症」、「乳管細胞增生」或「異形症乳管細胞增生」。

 

其中,又以「異形症乳管細胞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簡稱ADH)較危險,臨床上,ADH變成癌症的相對機率大於4倍。 
 
3. 葉狀肉瘤

與纖維腺瘤類似,摸起來的感覺也跟腺瘤很像。

 

在顯微鏡下,葉狀肉瘤的發育狀態像葉子一樣,生長速度比腺瘤更快,少部分會轉移為惡化;

 

好發年齡在40歲上下,年輕女性也不排除,建議切除。

4.乳突瘤

雖然也是良性瘤,其風險比平常的良性硬塊高出約1∼2倍。

 

通常從乳管中長出來,在顯微鏡下看來像一塊乳突,一般長在靠乳頭處,有時會造成乳頭出血;

 

也有長在乳管末梢部位,這就不會造成乳頭出血的症狀。

5.乳癌

乳癌是乳腺細胞或乳管上皮細胞癌化,在乳腺與乳管周圍基底膜之內或之外產生癌細胞,又稱「原位癌」或「侵犯癌症」。

乳癌的硬塊摸起來較不規則,與周圍組織界面不清楚,不像良性腫瘤的發展壓排周圍的組織,摸起來有平滑與滑動感。

 

一般人很難分辨乳癌和上述不同種類硬塊的真正差別,應由醫師透過影像檢查來判斷。

發現硬塊


是否須進一步穿刺或切片?


謝家明指出,疑似是惡性腫瘤都有必要做。

 

當超音波檢查發現形狀不規則或硬塊較不平整時,可用穿刺取得硬塊標本。

 

其中,細針穿刺可取得細胞、診斷機率為85∼90%;粗針可取得組織、診斷機率為95%以上。細針穿刺傷口與一般打針相當,穿刺後當天即可沐浴;

 

粗針穿刺傷口約原子筆筆心大小,2、3天後會自動癒合,多少會留下疤痕,但久了會淡化。

面對硬塊,生活上應注意什麼?

 

陳清祥提醒,少吃油膩的食物,每天不超過2杯咖啡,定期進行追蹤檢查。

 

謝家明補充說,多吃蔬果,少食肉類,美國教科書舉例,基督教安息日教會因教徒是素食者,被視為乳癌發生的低危險群。

 

至於多久追蹤檢查一次,一般建議每年一次,若有不放心的發現,醫師建議每半年回診一次。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10年6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男人看離婚 比女人瀟灑?













兩性關係 







男人看離婚 比女人瀟灑?


面對離婚課題,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兩方都不好受,只是,男兒有淚不輕彈,比起女人,男人真的可以揮一揮衣袖瀟灑離開嗎?

【企劃�𤴓豕|浩 文�𨻙I沛琳】

對經營科技公司的正韋來說,這一生中絕對忘不了那一晚。

 

下班後,太太拿了簽好的離婚協議書對他說:「我們離婚吧!」

 

她對他沒有不滿,只是覺得「婚姻生活讓她無法發揮自我」。

 

正韋只能無奈地簽字。

面對失婚


男人比女人處之泰然?


禾善社會工作師事務所社工師江季璇說,「社會上對於男性較友善,他們可以擁有三妻四妾,但女人不行。」

 

由於社會上對於性別看法的差異,一般認為失婚的男人比女人更有選擇,像因外遇而結束與原配關係的男人,當然沒有找不到對象的問題,再不然也有尋求外籍配偶的可能性。然而,實際情況是面臨失婚,男人也不見得好受。

曾有位先生因太太外遇而求助於江季璇。

 

當他發現被戴綠帽子後,有一陣子食不知味且嚴重失眠,心情跌到谷底。

 

經過諮商,改變昔日的生活方式與對待妻子的態度,同時發展自己的興趣,最後才挽回太太的心。江季璇分析,「如果心態正確,面對失婚反而更能夠調適。」

像前述的例子,正韋同意離婚後,孩子與房子全歸前妻,他在租來的辦公室裡,住了整整一年才恢復心情。

 

經過一年沉潛,正韋才調整好心情。

 

之後,他主動向一位公司的同事透露自己失婚的狀態,並表達要追求她的意願,之後兩人也成為於公於私的好伴侶。

身陷離婚低潮,如何排解壞情緒?

誰都不願意遇到婚變,萬一發生,又該如何解決?

 

此時,不妨冷靜下來仔細思索一些問題,別讓自己在負面情緒中無止盡徘徊。

 

以下提供幾個參考方向。

靜思1


學會控制個人情緒


首先想清楚,是否要挽回這個婚姻?

 

是否試著和配偶溝通?

 

記得當下還要學會控制個人情緒,因為多種負面心情纏身,稍有小事即一觸即發,因此一定要有支持系統。

靜思2


避免「雙綁效應」


台北市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姚淑文建議,這時候不一定要有傾訴對象,但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或照顧你最掛念的人事物。

 

最笨的方法是去跟第三者談判,那種氣氛通常讓人感覺不舒服,而產生「雙綁效應」,一方面感覺被丈夫背叛,另一方面還去自取其辱。

靜思3


找到自我籌碼


學習研究法律問題,盡量去蒐集一些證據,將自己的籌碼擺出來,千萬不要找徵信社。

 

姚淑文認為,「兩性關係中,愛情應該是自主的,找徵信社會讓婚姻更難挽回、無濟於事,有時候還讓人看笑話。」

 

一旦談好離婚,就開始安排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下去。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
大家健康雜誌》6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少亂「鈣」 專家教你吃對鈣片













SMART醫療 







少亂「鈣」 專家教你吃對鈣片


吃鈣片存骨本的風氣愈來愈講究,有廠商宣稱在鈣片添加「鎂鋅銅錳」,有的則強調「天然鈣片比人工鈣片佳」,到底哪種鈣片人體最易吸收?

 

服用時又要注意什麼?

【企劃�瘬硎芨╮F文�畍i慧心】

想做個有「骨氣」的人,補鈣絕對是當務之急。不少人希望藉保健食品「補充骨質」或「增加關節靈活度」,目前坊間主流的營養補充品,大致分成兩類,一是增加骨質的鈣片,另一類則是潤滑關節的葡萄糖胺。

 

但嚴格說來,葡萄糖胺對骨鬆的改善沒有具體效果,只能在關節炎初期增加關節的潤滑。

一味吞鈣片 不如用對方法增加鈣質吸收率

台北市藥師公會副理事長沈采穎指出,天然食物是吸收鈣質的最佳來源,可惜國人對牛奶的攝取量不足,反而偏好藉保健食品來補骨本。

 

其實,依衛生署建議,國人每日鈣質攝取量,6歲以下約400mg∼500mg;

 

7∼9歲為600mg;

 

10∼12歲是700mg;

 

13∼24歲的男性是800mg、女性是700mg;

 

25歲以後是800mg。

 

至於懷孕期和哺乳期婦女,由於胎兒及嬰兒所需,每天是1100mg∼1200mg。

換言之,嬰兒期及青春期是成長發育最快的兩個時期,需攝取充足的鈣質,才能長得高又壯;

 

而懷孕、停經婦女,及男性老年後,由於鈣質加速流失,也應多補充。

 

然而,調查發現,國人從食物取得的鈣質約只有建議量的一半到2/3,隨年紀漸長,不少人家中堆滿各式各樣的鈣片、維他命D。

吃鈣片撇步1》多喝水或泡在水中服用


曾有新聞報導,一位老奶奶服鈣片習慣不咬碎,幾個月後嚴重腹痛緊急送醫,發現腸道內堆積幾十顆還未溶化的鈣片。

 

對此,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暨附屬醫院臨床營養師簡怡雯表示,通常鈣片在水中很容易溶化,如果不咬碎,擔心未能充分解離,可多喝水或泡在水中服用,或購買發泡型或液態的鈣。

吃鈣片撇步2》飯後吃,少吃太鹹食物


至於鈣片服用的最佳時機,簡怡雯提醒是「飯後」,一天如果吃兩顆,可分別在早、晚餐後吃,同時補充大量的水,「不過,別配菜湯或果汁服用,以免堆積腹中。」

此外,服用鈣片雖不需特別避開慢性病藥物,但太鹹及含鈉量高的食物應加以限制,以免鈣質無法吸收。

坊間有廣告強調在鈣中添加「鎂鋅銅錳」,沈采穎直言,市售鈣片分天然鈣、合成鈣,天然鈣本身就含有鎂鋅銅錳等礦物元素,而人工合成鈣則需要額外添加鎂鋅銅錳,「說穿了,這是促銷說法,每種鈣都含類似元素。」

人工鈣或天然鈣各有所長 依需求挑選最實在

常有民眾相信「天然的尚好」,沈采穎指出,市售鈣補充品種類繁多,以價格、效果、吸收率、副作用等做總體評估,只能說「各有優缺」(見文後列表),難以判斷哪種絕對有效,民眾選購時不妨依各自需求及藥師的建議來著手。

其實,人體一餐所能吸收鈣質的上限為200∼300mg,大可不必迷信單錠高劑量的產品,多吃也會排出體外。

 

更何況,人工合成鈣的鈉含量較天然鈣高出許多,對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可能會形成潛在的副作用。

另外也要提醒,飲食中若鈣質含量過高,會在腸道中與草酸結合,形成不溶解、不被吸收的草酸鈣。

 

雖然一般人會經由糞便排出,但容易結石者,除了不宜一次攝取過多鈣質,也要避免一餐吃進太多含高草酸的食物;

若吃了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最好間隔2小時再服用鈣片,以免形成結石。

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茶、可樂、巧克力、可可、豆腐、甘薯、菠菜、芥菜、韭菜、芫荽、青椒、甘藍、茄子、藍莓、紅葡萄、葡萄乾、橘子、草莓、水果蛋糕、堅果類及其醬製品(如花生醬、核桃等)、生啤酒等,均不宜攝取過多。

維骨力有助關節潤滑 無助鈣質吸收

至於維骨力等商品,雖然品名中有個「骨」字,但簡怡雯說明,產品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胺,也就是俗稱的「膠原蛋白」,和鈣質的吸收沒有關係。

人體補充葡萄糖胺的作用在於增加軟骨形成,使關節柔軟有彈性、支撐力較佳,換言之,它並非治療骨鬆的營養補充劑,而是關節潤滑液的補充品,有助於改善關節炎,所以不能預防或治療骨鬆,更不會像廣告所言:「讓骨頭更健康」。

市售的維骨力產品琳瑯滿目,有的強調自己是正版,說買到「山寨版無效」,事實真是如此嗎?

 

簡怡雯指出,目前醫生開的處方或健保給付的,通常是具有專利權的維骨力。

 

然而,坊間類似的營養補充品也並非無效,畢竟原料相同,只是劑量和配方略有不同。選購時,別以為價格貴就比較好,只要取得保健品字號,出自信用可靠的大廠,都可考慮服用以減少關節磨損。

另外,對於「喝的葡萄糖胺比錠劑更易被人體吸收」的說法,她也澄清,「效果差別不大。」

有人認為「天然食物中的膠原蛋白分子太大,人體不能吸收」,簡怡雯斥為無稽之談,因為腸道絕對可以分解,吸收不成問題。

 

像雞爪、豬皮、海參、蹄筋、白木耳等,都是富含膠質及葡萄糖胺的天然食物。

 

她也提醒,不管是葡萄糖胺類的天然食品或保健食品,在關節退化初期服用,潤滑關節的效果較明顯;

 

如果已嚴重到第二、三期,甚至必須置換人工關節時,效果就很有限。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
大家健康雜誌》5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家專欄之陳豐偉電子報:走出憂鬱的十個方法













今日主文 







走出憂鬱的十個方法


今天整理部落格,發現我寫了強迫症恐慌症,反而對憂鬱症並沒有整理一篇摘要。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女性一生中至少得到一次重度憂鬱症的機率是25%,男性是15%。

 

而美國去年就有12%成年人服用抗憂鬱藥物(這是一千多萬人)。

 

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憂鬱症越來越普遍,你身邊隨時會有人得到憂鬱症。

 

在此我整理一些走出憂鬱症的簡便方法。

一、睡眠一定要充足:

看診時常遇到病人回診時說:「醫師,我這星期睡得很好,心情就好很多了!」

 

我常見到睡得好後病情急速好轉的例子。

 

失眠對身心帶來負面影響的研究太多了,千萬不會因為怕「依賴」安眠藥、鎮靜劑而繼續失眠。

 

長期失眠的副作用肯定大於服用一顆溫和的鎮靜劑。

二、多做運動,還是多做運動

沒有第二句話,決心對抗憂鬱症,就要多做運動。

 

最好是每天做三十分鐘運動,可交替做慢跑、騎腳踏車、韻律舞、健康操等等,讓身體放鬆、幫助睡眠,同時讓大腦釋放出天然的抗憂鬱成分。

 

運動也可幫助你在復原時逐漸減少用藥。

三、重新整理生活步調

許多憂鬱症病人忙到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空間,所以沒辦法運動、沒辦法放鬆自己,這在家庭主婦與必須加班趕工的上班族最常出現。

 

這時,要試著捨去較不重要的事情,或請其他家人幫忙承擔家務。

 

當然,會來看精神科門診的病人,大部分受限於客觀環境做不到(或已經失去決心、動力),所以要藉助藥物幫忙。

四、不要害怕憂鬱症藥物

越嚴重的憂鬱症狀(如整天不想動、失去興趣、心情低落)對憂鬱症藥物反應越好,但服用憂鬱症藥物前三天常出現噁心想吐副作用,有些人會害怕就不敢服藥。

 

但服用藥物一個月後大幅改善的例子超過50%,比起前三天的副作用,這很值得嘗試。

五、找到適合的藥,別太快停藥

一般憂鬱症服用藥物的療程約3-6個月。

 

服用滿三個月後如果接近痊癒,後三個月就可以慢慢減藥。

 

多數人不需要長期服藥抗憂鬱藥物,不用擔心藥物後遺症。

 

只吃藥一個月的復發率,是吃滿三個月才減藥的好幾倍,所以不要急著太快把藥停掉。

六、「比較輕」的藥或健康食品,有時也有效

如果你得到的是「中輕度」的憂鬱症,然後不想吃憂鬱症藥物,或吃了憂鬱症藥物很不適應,有時只服用「比較輕」的抗焦慮藥物克服胸悶、心悸、煩躁、焦慮等症狀,搭配一些鈣片、B群、魚油加上運動與睡眠,有時也可加快復原的速度。

七、學習放鬆訓練

「瑜珈」是最方便學習的自我放鬆方法。

 

「關照身體、修復心靈」這本書很實用地介紹許多自我放鬆的方法。

 

有些醫院與診所也有配合「生理回饋儀」學習「腹式呼吸」的課程。

 

學會這些技巧,一輩子都很受用。

八、早上起來曬太陽

固定時間睡眠、起床,然後曬太陽,一來可調整生理時鐘,二來可促進分泌維生素D,三來可避免睡太晚影響晚上睡眠。

 

早上散步曬太陽,傍晚跑步完洗澡吃飯,是最理想的抗憂節奏。

九、隨時隨地伸展操

工作累了、讀書累了,在茶水間、樓梯間就可以做做伸展操。

 

小學生會在下課十分鐘玩個球,大人反而忘記這麼簡單的道理。

十、不要一直看電視

手裡拿著遙控器,從新聞台、電影台一直短到戲劇台,這是最不好的休閒模式。

 

如果你只是漫無目的地看電視,或回到家就一直盯著電視一部接著一部看,建議你,把電視機關上。

 

打電話給朋友,約出去聊聊天或吃宵夜,或跟你的伴侶出去散散步,你會發現你比看電視得到更多。

(如果你確實地照以上的方法做,但憂鬱症還是拖很久好不了,建議你試試「心理治療」。

 

只是正式的心理治療多數需要自費,有些人負擔不起,所以不列入以上十個要點)

本文原始連結:
走出憂鬱症的十個方法,歡迎網路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原始出處。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想快速燃脂 檢視5大瘦身祕方成效













吃出健康 







想快速燃脂 檢視5大瘦身祕方成效


擁有窈窕身材是許多女性追求的目標,想瘦得健康、持久,日常飲食怎麼吃?


對於坊間說法:「吃天然碳水化合物,體重不會上升?」、「不吃午餐就會瘦」等觀念,又該怎麼判斷真實性?


【企劃�瘬硎芨╮F文�瓈d宜宣】

38歲的珮雯擔任會計,長期坐辦公室,活動量少。

 

最近,她為了直線上升的體重感到困擾,覺得自己已快彎不下腰,尤其這兩年,體重增加的速度讓她害怕站上體重機。

 

原以為自己最胖不過如此,沒想到,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指出,女人體重最重的時候會落在45∼54歲,她忍不住驚呼,「天啊,我還可能更重!」

根據衛生署調查,有四成的成年女性(20∼39歲)看起來不胖,但皮下脂肪卻過多,就像西洋甜點中的泡芙,裡面盡是油脂,因此被暱稱為「泡芙族」。

 

這類族群因體脂肪過多、肌肉量不足,所以體力較差、易生病疲倦。

 

由此可見,瘦身不僅是女性的美麗課題,也關乎了健康的存續。

想瘦得健康、持久,日常飲食怎麼吃?

 

對於坊間流傳的瘦身祕方,又該如何判斷其效果,進一步評估是否對健康造成傷害?

 

以下就請專家檢視這些說法。

Q1.高纖未必升糖指數低 過量攝取仍會胖?

正解》YES!
專家發現,容易增加體重的食物包括:

 

1.油脂類;

 

2.單一性碳水化合物,即各類精製處理的穀物產品,如白麵包、餅乾、蛋糕;

 

3.升糖指數高的食物。

 

什麼是高升糖指數食物?

 

即能量釋放速度快,消化吸收時間短的食物,像糖、蜂蜜、米飯、白麵包、即時燕麥片、鬆餅、果汁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高纖食物如:全麥麵包、地瓜、糙米,升糖指數未必低,屬於中等程度,過量攝取仍會胖。

若想產生飽足感,前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營養師謝宜芳建議,要多吃低升糖食物,其在血液中消化吸收的速度慢,也不會讓胰島素大量激增,最能穩定血糖值,能有效控制飢餓感。

 

例如:未精製的豆類食物、全麥麵食、全黑麥榖類、花椰菜等各類綠色植物、連皮吃的蘋果、桃子、櫻桃、李子、柳橙、葡萄柚、番茄、堅果等。

另外,「不加糖的優格」也是低升糖食物,因優格中的蛋白質及脂肪含量會減緩人體吸收的速度。

 

這類食物可延長飽足感、讓人節食時不易餓或感覺疲累。謝宜芳也補充,「想控制體重,可多吃蔬菜,蔬菜幾乎都是低升糖食物。」

Q2.吃天然碳水化合物 體重不會上升?

正解》:NO!


坊間相傳,天然碳水化合物像全麥(如糙米、燕麥、全麥麵食),根莖類和澱粉類蔬菜(如馬鈴薯、豆類),因為咀嚼的時間長,食用時自然會放慢進食速度,以致吃得不多,人體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消化,因而宣稱這類食物不但不會造成體重增加,還會攝取到大麥、黑麥、燕麥、豆類中的可溶性纖維,能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

 

對於這說法,謝宜芳澄清,「並不正確,天然碳水化合物吃多,體重一樣會增加。但如果要選擇,未加工的、質地較粗糙的碳水化合物比已加工好。」

另外,她提醒減肥者,要避免單一性的碳水化合物,像糖漿、糖水、蛋糕、餅乾等,不僅飽足感持續的時間較短,還會讓血糖值急速上升。

Q3.多喝冰水 能促進身體燃脂?

正解》YES!但喝冰水後大吃大喝,仍會胖。


水不含卡路里、還能讓人感到飽足,餐前喝水或隨餐喝幾口,可使胃口變遲鈍。

 

此外,國外有報導指出,喝冰水也是不錯的選擇。

 

喝了冰水後,身體需要燃燒額外的能量以便回溫,所以能加強身體燃燒卡路里的能力。

 

不過,醫師提醒,別猛灌冰水,需衡量個人健康狀況能否承受;

 

此外,喝了冰水仍不能大吃大喝,以免吃進去的熱量過多,消耗不了。

Q4.不吃午餐 自然變瘦?

正解》不見得!


如果用過早餐後都不進食,血糖值會開始降低,到了下午會想吃一些高糖、高澱粉食物。

 

因此,若無法吃午餐,早餐應多吃升糖指數低的食物,再帶兩個小點心,在中午12點及下午3點半進食,但要節制,點心的卡路里要控制在150卡內。

甜食和澱粉類能稍微減輕情緒失調的症狀,提高讓情緒快樂的血清素,因此有些人心情不好時,特別想吃甜食。

 

然而,空腹時狂吃甜食,會導致身體大量分泌胰島素,以消化所攝取的糖,如此血糖值將急速下降,反而愈想吃甜食,不利體重控制。

 

謝宜芳建議,想減肥「最好計算好一天的總熱量,平均分配於三餐進食,減少自己被甜食誘惑的機會。」

Q5.放慢吃飯速度 有助減肥?

正解》YES!


一般而言,身體飽足10分鐘後,腦部才會感受到「吃飽」的訊息,因此,吃飯速度快的人感到飽足時,常已食用過量。

 

想要控制體重,建議細嚼慢嚥、放慢進食的速度,這樣易產生飽足感,能避免吃得太多。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
大家健康雜誌》5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學會12招一生不得糖尿病





學會12招一生不得糖尿病

全世界得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國際糖尿病協會去年10月宣布,這一數字已經達到2.85億,到了面臨失控的地步。


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在30年內翻了兩番,成為世界糖尿病第二大國。


造成這种狀況的原因何在?


美國《預防》雜志最近一篇文章指出,是因為大部分人沒有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


其實,只要做到以下12點,你的一生就絕不會得糖尿病。

01.吃肉前喝兩勺醋。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發現,吃大魚大肉等高熱量食物前喝兩勺食醋,可大大降低血糖水平。


如不習慣喝醋,最好飯前吃點放醋的涼拌菜。

02.減輕5%的体重。


哪怕你非常肥胖,而且不鍛煉,但只要体重減輕5%,患糖尿病的危險就會降低70%。

03.每天走路35分鐘。


芬蘭研究發現,走路可讓体內胰島素得到最大效果利用。


每周走路4小時,每天35分鐘,可使糖尿病危險降低80%。

04.多喝咖啡。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每天6杯咖啡,糖尿病危險降低29%—54%;


每天4—5杯,降低約29%;但每天1—3杯則幾乎不起作用。

05.多吃高纖維食物買食物看清高纖維標志。


有高纖維標誌的食物,能確保其中至少含有5克粗纖維,可降低乳腺癌、糖尿病、高血壓及中風危險。

06.一周吃快餐不超過2次。


美國研究發現,每周吃快嬰艇H上,身体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一倍。

07.火腿香腸要少吃。


每周吃5次以上火腿或香腸,糖尿病危險會增加43%,罪魁禍首是加工肉食中的添加劑。


專家建議,應少吃肉,多吃蔬菜。

08.肉桂有助降血糖。


德國科學家發現,肉桂有助于降血脂,進而防止糖尿病危險。


肉桂粉可撒在咖啡里,也可以和蜂蜜一起沖水喝。

09.做事前3次深呼吸。


長期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


專家建議,做任何事情前最好都先做3次緩慢的深呼吸,以減小壓力。

10.睡眠在6—8小時之間。


睡眠經常不足6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翻番;而睡眠超過8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增加3倍。

11.不要獨居。


獨居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其他人高2.5倍。


專家建議,即使獨居也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2.45歲后多關注血糖。


血糖指數為100—125毫克/分升的人,10年內最易發生糖尿病。


專家建議,45歲后、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人,應多關注血糖。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當心骨鬆警訊 多給自己愛的「骨力」













SMART醫療 







當心骨鬆警訊 多給自己愛的「骨力」


無論男女,年過30歲後,骨質就開始流失,尤其停經的女性,每年以3%速度流失,是骨鬆高危險群。


面對無聲無息來襲的骨鬆,想提前預防,哪些徵兆可得留意?


【企劃�瘬硎芨╮F文�畍i雅雯】

總統夫人周美青日前在活動時扭到腰住院,由於曾被診斷出骨質密度偏低,醫療團隊擔憂其罹患骨質疏鬆症,因而引起民眾關注。

 

骨骼有如房屋的樑柱,負責支撐人體,然而,它並非生來固定不動。

 

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表示,骨骼時時刻刻都在進行「骨形成」與「骨吸收」兩種代謝作用,讓骨量透過增減更替達到平衡。

隨著人生不同階段,骨量逐步變化。青春期時,骨質形成速度快,因此骨骼變長變粗、骨量增加;

 

30歲後,骨量從最高值開始走下坡,因為人體老化,使得骨吸收逐漸超過骨形成的速度,骨質流失久了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骨鬆並非女性專利 男性骨本亦隨年紀流失

根據衛生署2009年的資料顯示,國內50歲以上的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男性為1.6%、女性為11.4%,骨鬆比例隨年紀漸長而明顯上揚。

 

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曾調查65歲以上的骨鬆盛行率,發現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鬆,女性比男性更常見,約4位65歲以上女性就有1人發生骨鬆。

之所以停經女性易有骨質疏鬆症,楊榮森表示,因為缺乏雌激素的保護,使得「骨吸收」更為快速,罹患骨鬆機率變高。

 

衛生署最新的「國人骨密度調查」也證實,50歲以下的男、女,骨密度差距不大,其中男性腰椎的平均骨密度甚至還低於女性,且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減少的趨勢,但此降幅過了50歲就不明顯。

至於女性,則過了50歲後,骨密度像溜滑梯般快速流失,每個部位均低於男性,統計女性最容易發生骨鬆的三大部位:腰椎是12.6%、髖部最細的股骨頸是12.1%、前臂腕部有25%已達骨鬆標準,總計41.2%的50歲以上女性,身體至少有一個部位已達骨質疏鬆定義。

預測骨鬆的4大指標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骨鬆,楊榮森指出,可從以下4個因素評估:

1.骨骼成熟時的體內骨質總量:與性別、遺傳、運動量及鈣攝取量有關。


2.骨質流失速度:正常骨質流失速度每年約0.7∼1%,但女性停經後平均會升高到3∼5%。此外,吸菸、喝酒、使用特定藥物、有內分泌或代謝疾病者,骨質流失速度也較快。


3.壽命長短:骨鬆與老化有關,活得愈久、自然罹病風險愈高。


4.停經年紀:愈早停經(例45歲前)愈容易骨鬆。

小心止痛藥、抗凝血劑 促進鈣質代謝導致骨鬆

用藥的本意是治療疾病,但有些藥物會影響鈣的代謝。

 

楊榮森提醒,長期使用類固醇、抗凝血劑、止痛藥等藥物,會影響鈣的代謝而易導致骨鬆,像類固醇會減少腎小管對鈣質的再吸收,也可能直接影響骨細胞,一方面增加骨吸收、一方面又抑制骨合成,近而影響骨密度。

 

若必須長期使用這些藥物,應定期追蹤檢查。

此外,有些人年紀輕輕就被檢出符合骨鬆定義的數值,除了多數是遺傳因素導致,還常見於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少於18者,往往還合併嗜菸酒、不運動、不曬太陽等習慣,必須接受治療。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
大家健康雜誌》5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對食物 控血糖又助瘦身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5/15 16:24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5日電)減肥者往往計較熱量還是難瘦,糖尿病患常抱怨少吃澱粉但血糖仍忽高忽低。


專家分析,這跟食物的升糖指數 (GI)有關,吃對食物血糖就穩定、不易餓,有助瘦身


外號加菲 (貓)的蘇先生有糖尿病,三餐外食,報名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舉辦的「控糖班」後,學會進餐時先喝清湯,再吃清炒或湯裡的青菜,接著吃點動物性蛋白質,最後再吃1碗 (約200克)雜糧飯。


蘇先生當初只是想控制血糖,並未刻意減肥,在掌握食物熱量及升糖指數要領後,吃得不多卻不容易餓,不再像以前動輒一餓就火氣上來。


不知不覺中,他的腰圍瘦一圈,朋友見到他都說,「你終於看得到自己的腳趾頭,不能再叫你加菲了。」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指出,糖尿病的飲食控制目的,在於兼顧控制熱量與穩定血糖,食物的升糖指數,是吃進的食物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慢的數值;


低GI值食物的血糖升降速度較慢,高GI值食物能陡升血糖,但之後血糖急降。


由於食物種類、烹調方式、來源及含纖維量不同,使得食物有不同GI值,同時吃不同GI值食物,對血糖升降有混合影響。


何一成建議,控制血糖與體重最好三餐定時定量,選擇GI與熱量較低的食物,避免餓過頭,導致血糖太低而暴食高熱量及高GI的食物。


哪些是低GI食物?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含糖量或精製碳水化合物較高的食物,GI值較高;


全穀類食物及蔬菜等纖維質較豐富的食物,GI值較低。


以白麵包GI值100做為基準,國人常吃的食物如糯米飯GI值約132、甜甜圈108、薯條107、白米飯91、可樂83、山藥53、全脂牛奶38、優格51、西瓜103、木瓜84、蘋果52、黃豆25、花生21。


國健局也提供一些飲食技巧,例如吃白飯或糯米飯時,多配些蔬菜一起吃,吃白土司最好夾生菜沙拉,都能有效平衡食物的GI值。990515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分辨體質,吃對蔬果





資料來源:
http://www.julia4christ.org/Healthy/JHveg_fruit.htm

全美十大癌症排行前四名的攝護腺癌、乳癌、直腸癌和肺癌中,研究人員發現:食用不同的蔬果,有令人驚奇的抗癌效果。

您一定也常聽說:「蔬菜水果要多吃。」


依照中醫的看法,人有不同的體質,蔬果也有不同的屬性。


琳瑯滿目、種類繁多的眾蔬果中,如何分辨自己的體質?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蔬菜水果?

體質分類

體質判斷並非易事,按傳統中國醫學獨特理論,體質可分為寒、熱、虛、實四類,簡述如下:

「寒」體質:產熱量低,代謝率下降;


手足較冰冷,臉色顯蒼白,喜愛熱飲,少口渴;


夏日進入冷氣房感覺不適,需喝杯熱茶或加件外套才舒服。

「熱」體質:產熱量高,代謝率升高;


身體常感燥熱,臉色赤紅,易口渴舌燥,喜愛冷飲,入冷氣房倍感舒適。

體質「虛」的人精神比較萎靡、心悸、氣短;是生命活動力衰退所造成。

體質「實」的人易發熱、腹脹、煩躁、呼吸氣粗、便秘。

此外,體質有「寒熱虛實交雜」的可能;


因此,可以寒、偏寒,熱、偏熱……等區分。

蔬果屬性

蔬果屬性也有「寒」「熱」之別,一般而言可分為寒涼、溫熱、甘平三類。

一、 蔬菜屬性:

「寒涼性」蔬菜有蘆薈、蘿蔔、蓮藕、茭白荀、海帶、紫菜、苦瓜、竹筍、豆腐、絲瓜、萵苣、菠菜、白菜、冬瓜、莧菜、茄子、芥菜、芹菜、芥藍菜、黃瓜、空心菜、紅鳳菜、油菜、包心白菜、荸薺、豆薯、甘薯葉、金針菜、黃豆芽、匏子、枸杞葉、落葵、綠豆、薏苡仁、麵筋、麥粉。

「溫熱類」蔬菜有南瓜、蔥、韭菜、生薑、洋蔥、糯米、茼蒿、芫荽、茴香、九層塔、大蒜、辣椒、胡椒、芥茉。

「甘平類」蔬菜有甘薯、蠶豆、木耳、馬鈴薯、香菇、菱角、花生、玉米、胡蘿蔔、甘藍、洋菇、馬鈴薯、豌豆、黑豆、黃豆、菜豆。

二、 水果屬性:

「寒涼性」水果有西瓜、楊桃、香蕉、奇異果、香瓜、柿子、柚子、李子、枇杷、雪梨、草莓、葡萄柚、桑椹、蕃茄等等。

「溫熱類」水果有龍眼、杏仁、桃子、茄枝、櫻桃、橄欖、金棗、蕃石榴、榴槤。

「甘平類」水果有梅、鳳梨、芒果、葡萄、椰子、蘋果、檸檬、甘蔗、釋迦、加州李、菠蘿蜜、無花果、木瓜、棗子、柳橙等等。

均衡原則

仲夏暑熱,人們常發生頭痛、身熱、口渴、心煩等現象,最好選擇吃寒涼性的食物。


但是,如果吃了某些蔬果,身體覺得不舒服、不適應,就該避免。


簡易飲食均衡二原則:

1. 不過量:飲食均衡不僅要注意「質」,也要在乎「量」。


瓜果類由於水分多,吃多了會沖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反之,荔枝、龍眼吃多了容易上火、躁熱。任何一種蔬果吃太多,體質再好,身體都會受不了。

2. 慎選水果──

消化系統不好的人,要選擇不太甜太酸、質地細膩、溫和、易消化的瓜類、水梨、蘋果等水果。

長期便秘的人,應選纖維含量多的水果,如桃子、香蕉、橙子、菠蘿、梨等。

經常腹瀉者,可適量食用蘋果。

食慾不振者,可適量食用山楂、橘子等,增加食慾。

經常熬夜的人多吃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含量高的水果。

專家建議,「夜貓子」應多吃深色、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鮮棗、橘子、獼猴桃等。胡蘿蔔素含量高的水果以黃色為主,如芒果、黃杏、黃桃等。

此外,空腹、飯後都不宜吃水果。


很多水果不能空腹吃,例如香蕉、山楂、甘蔗、新鮮荔子、橘子、李子、西紅柿、柿子、杏仁等;還有,飯後不宜馬上吃水果。

值得一提的是,芒果皮有組織胺成分,易引起過敏、皮膚癢。


理論上芒果屬「發物」,有感染性疾病、皮膚病、發炎症狀的人,吃「發物」就會誘發疾病,或病情加重。所謂「發物」,是指容易誘發舊病,加重新病的食物。


根據《隨息居飲食譜》文獻資料歸納出常見的發物有杏子、李子、桃子、銀杏、芒果、楊梅、櫻桃、荔枝、甜瓜等瓜果。

蔬果與四大癌症

研究證實,極少吃蔬果的人罹患癌症的比例,是蔬果愛好者的二倍。


醫學界研究人員與專家們,對前述與蔬果有密切因果關係的四大癌症,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攝護腺癌患者若經常食用煮熟的蕃茄,罹患率將可降低10%至20%。

女性多食用豆類食品,罹患乳癌的機率可大幅減低33%至50%。

要有健康的肺葉應該多食用紅蘿蔔;


少抽煙加上大量攝取紅蘿蔔素,肺癌罹患率之防治效果甚佳,罹患率可以降低90%至95%。

最後,罹患直腸癌主因是缺乏鈣質和纖維的攝取,若持之以恆地改變飲食習慣,多補充鈣質和纖維素,罹患率可以降低66%至75%。

以全球半導體霸主,與摩爾(Gordon Moore)並列的英特爾(Intel)公司總裁葛洛夫{Andrew S. Grove}為例,他在飲食習慣上作重大的改變後,成為攝護腺癌的倖存者。


葛洛夫每天大量攝取蔬果、豆類蛋白質、綠茶濃縮食品;同時,飲用富含維他命C的橘子汁,並佐以少量的大蒜和橄欖。

「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1:29)

「祂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詩104:14)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僅介紹蔬果之屬性,並無貶低肉類營養之價值,因為賜人蔬果為食物的上帝也說:「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創9:3)

蔬果不但要多吃,也要持續地吃。


「天天五蔬果」運動下要吃得對,不僅靠嘴巴,也要靠腦袋;


分辨體質,吃對蔬果,才能吃出健康。

參考資料:

林宜昭,《合不合,有關係──了解體質,吃對水果》,康健雜誌

陳俊銘,《你知道食物的寒熱屬性嗎?》,健康圖書館

經文分享: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1:29)

「祂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詩104:14)

「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創9:3)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豐胸瘦身減肥~專業設計師群的瘦身美體日記




一天中的"最 佳 時 間"





請記住喔~~ 我親愛的朋友!...








希望人 人都能選對時間.才有健 康的身體.

祝福您.........................

唸書的最佳時間


早上醒來頭腦一定會昏昏的,但去洗把臉後,就會清醒 多了,這時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而在此時唸書或是記東西 都會比較容易!

運動的最佳時間


在早晨 的時候出去散散步是不錯的,因為早晨的空氣是最新鮮的,在散步時多呼吸些清新 的空氣,不僅可以提神,對身體又很有幫助,但切記不要做劇烈 運動喔!

吃水果的最佳時間


飯前一小時 吃水果最有益,因為水果是生食,吃生食再吃熟食,體內就不會有白細胞增高的反應,有利於保護人體免疫系 統,增強防病抗癌的能力。

鍛煉的最佳時間


傍晚時鍛鍊身體是最好的,因為人的各種活動都受〝生物鐘〞的影 響,無論是身體的適應或體力的發揮都在下午近傍晚時分最 佳,
早上則反之,運動時的血壓和心率都較傍晚時高,對人 體有害。

洗澡的最佳時間
晚上臨 睡前,洗一次溫水澡能讓全身的肌肉和關節放鬆,有助於安然入睡。

減肥的最佳時間


飯後45分鐘。


在二十分鐘內散步行程 1600米,最有利於減肥。


如過二小時 後再散步二十分鐘,則減肥效果更佳。

睡眠的最佳時間


午睡最 好從午後一小時開始,這時身體感覺較遲鈍,很容易入睡。


晚上則以 十時至十一時上床最佳,因為人的深睡時間一般在夜晚二時至淩晨三時,而人在睡 後一個半小時進入深睡狀態。

刷牙的最佳時間

應在每 次進食後三分鐘內,因為飯後三分口腔內的細菌開始分解
食物殘渣 中的酸性物質,腐蝕溶解牙釉質。

護膚的最佳時間



人體皮膚的新陳代謝夜間十二時至凌晨六時最為旺盛,因此睡前護膚有促進和保護皮膚新陳代謝及保護皮膚健美的作用。

飲茶的最佳時間


飯後立 即喝茶不科學,因為飯後立即喝茶, 茶葉中的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 結合成不溶的鐵鹽,降低鐵的吸收,時間長了容易誘發貧血, 等飯後一小時,食物中的鐵質已基本吸收完畢,這時喝 茶就不會影響鐵的吸收了。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夜腿抽筋腳掌向上翹指壓承山穴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5/10 00:07 【記者萬博超、鄭綿綿/台北報導】


半夜小腿抽筋讓不少民眾感到困擾又難處理,中醫師陳月琴表示,平時耐心按壓腿部穴位可改善,委中、足三里與陽陵泉是最常用的穴位。


中醫師陳月琴表示,多按壓委中、足三里與陽陵泉,還有助減少腿部的退化,對容易小腿抽筋者也有幫助。


而風市、梁丘、犢鼻等穴也可多按壓,助改善膝腿疼痛。


此外,夏季戲水時一旦小腿抽筋,往往令人痛苦不堪,發生意外的風險亦增加。


中醫師指出,小腿抽筋較常見的症狀是腓腸肌抽搐,可藉按揉足三里、彈撥陽陵泉等方式改善;


可多以雙手拍擊,或以手捏拿該處肌肉,同時多按壓附近穴位,例如腿部的足三里便可多按揉。


醫師提醒,冷水一旦讓血管大幅收縮,因肌肉疲勞,便可能抽筋。


盡量把抽筋的腳掌向上翹,多能改善不適。


游泳時腿部抽筋多數發生在腳趾、腳弓及小腿後面的部位,原因包括游泳前的活動不足;


沒有做足夠的熱身運動就突然跳到水裡,將導致過冷的水溫刺激皮膚、肌肉的血管大量收縮,引起抽筋。


除了先熱身,醫師提醒,下水前再用冷水淋淋身體,讓身體適應水溫後才下水。


如果在水中的停留時間過長,體內能量的不斷消耗,令乳酸在肌肉內大量累積起來,導致肌肉疲勞,也能引起抽筋。


萬一在水中抽筋時可先吸一口氣,然後站在水底用手按摩抽筋的部位,並且盡量把抽筋的那隻腳腳掌向上翹;


若還未好轉,則可以嘗試仰浮水面,必要時立刻呼救。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中醫認為「抽筋」主要是血無法濡養經脈所致。


半夜腳抽筋成因包括有如早晚溫差大,半夜氣溫驟減時,而造成抽筋;


或是由於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流失,而造成肌肉的痙攣;


以及當情緒壓力過大時,因生活過度緊張,造成下肢肌肉持續性地收縮。


中醫認為,病機包括有肝腎不足因素;


無法充份濡養下肢的經脈循環,而導致抽筋。


還有寒凝經脈問題;


當下肢的循環不好,而導致經脈寒氣凝結,阻礙了氣血運行,因而導致下肢的抽筋,也容易手腳冰冷、麻木,有頻尿、腰痠的症狀。以及血瘀氣滯因素;


由於氣血的運行不通暢,導致下肢經脈血循不利,使小腿容易抽筋。


陳醫師表示,中醫辨證治療部分,針對「肝腎不足」問題,可用補養肝腎的藥方,來濡養下肢的經脈,如濟生腎氣丸。


「寒凝經脈」者,可用溫經散寒的藥方,如桂枝湯,可促進小腿經脈的循環。


若是「血瘀氣滯」,可用舒經活絡的藥方,如舒經活血湯,促進下肢的氣血循環。


若半夜有小腿抽筋的現象,可將腳板往上扳。


或用大拇指壓住承山穴,都可緩解。


預防保健部分,醫師建議,睡覺時應注意保暖,以及臥室的通風及溫度的控制。


或於睡前在小腿熱敷,也有助於減緩半夜腳抽筋的問題。


茶飲保健部分,可準備桂枝3錢、白芍藥3錢、甘草1錢。用600C.C的水煮沸後,放溫,即可飲用。


此道茶飲有助於溫通下肢的循環,緩解肌肉的痙攣。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良好睡眠習慣 避免骨質疏鬆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5/10 18:03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10日電)骨質疏鬆是無聲無息的疾病,骨折後代價不小。


台南市立醫院表示,台灣1/3婦女、1/5男性,一生中會發生1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的骨折,防治是很重要的。


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王泰盛指出,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對骨質疏鬆症,最新定義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因峰值骨量差異及更年期影響,女性比男性更早面對骨質疏鬆症的威脅。


根據台灣健保紀錄,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女性1年內死亡率約15%,男性約22%,死因是長期臥床引發感染。


王泰盛說,骨質疏鬆症的防治,應從幼年期開始,飲食應注意鈣質攝取,每天運動,避免菸酒,應有正常飲食及良好睡眠習慣,才能有效免於骨質疏鬆的威脅。990510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欠睡眠債 健康高利貸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5/10 04:11


文/黃紘祥


一個人該睡多少小時?


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傳統認為,每天應睡滿8小時,並不全然適用每個人。


通常嬰幼兒所需要的睡眠時間較長,但老人睡眠卻變成短而淺眠的型態。


要知道自己是否睡眠足夠?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評估睡醒後的精神及白天疲憊的程度,同時藉由睡眠日誌記錄一段時間後,也可以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數。


若長期睡眠不足可是會欠下大筆「睡眠債」,所謂的「睡眠債」指的是實際睡眠的時間與所需睡眠時間有了嚴重落差,而產生的債務。


一旦欠下睡眠債,必須如數償還,甚至還得加上利息,否則身體就會自動向您「討債」,小則出現疲勞、嗜睡、影響情緒、記憶力或工作表現,大則頭腦不自主的瞬間「關機」─打瞌睡,引起主管不滿而被「炒魷魚」;


開車時,發生交通意外危及生命,付出的代價遠超乎想像。


大部分的人在平時欠下的睡眠債都是等到星期假日時,靠一次補眠把債務還清,但這並不是好方法,一次睡太久,反而會頭昏腦脹,同時晚起床的結果又把生理時鐘往後移,轉變成晚睡晚起的型態,在晚上該睡時,反而睡不著,白天上班時,精神不濟。


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熬夜晚睡欠下睡眠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


若不幸已欠下大筆睡眠債,不要想一次還清,可選擇「分期付款、定時定量還債」,會得到較好的效果。


(作者為台中市勝美醫院、保健安睡眠醫學檢查中心主治醫師)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川崎氏症小辭典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5/10 04:11


川崎症(Kawasaki syndrome)全名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其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症狀,病童發燒5天以上,再加上以下5項症狀中出現4項,可診斷是川崎症。


台灣發生率居世界第三位,次於日本、韓國。


1.結膜炎:兩眼結膜發紅、充血,但沒有分泌物。


2.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紅、乾裂、草莓舌。


3.皮膚疹子:身上有稍微凸起來、不會癢的紅疹。


4.頸部淋巴結腫大。


5.肢端紅腫脫皮:手掌、腳掌先是紅腫;


發燒後7到14天,手指尖、腳趾尖、手腳掌、肛門周圍脫皮。


以上的症狀不一定同時發生,若只有4個症狀,但有冠狀動脈病變,則稱之「非典型川崎症」,易發生於一歲以內之嬰幼兒。


其他好發的症狀包括打卡介苗的部位會紅腫、腹瀉等。 (洪素卿)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苦瓜「君子菜」 解毒去煩躁





苦瓜「君子菜」 解毒去煩躁



文�癑H正梁


苦瓜又名涼瓜,是葫蘆科植物,為人們喜愛的一種蔬菜,原產於東印度的亞熱帶地區,大約宋元時期傳入我國。


苦瓜一旦果實成熟,便自然裂開,露出金紅色的瓜瓤。


它的顏色會隨生長期而變化,嫩時綠色,稍熟時,為綠白色,熟透時,為橙紅色。


苦瓜雖然本身苦,但從不把苦味傳給其他菜,不論苦瓜配什麼菜,除苦瓜本身苦外,其他的菜則不受影響照樣保持原有滋味,故又叫它「君子菜」。


苦瓜為什麼有苦味呢?


美國的科學家在堪薩斯州立大學的實驗裡,從苦瓜中,提煉出了一種治瘧藥物「奎寧」。


奎寧,又名金雞納霜,是一種抗瘧藥物,其味極苦。


人們喜歡吃苦瓜是因為它性涼、爽口不膩,且營養價值頗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特別是維生素C含量也頗高。


中醫認為,苦瓜性寒,有清暑滌熱、明目、解毒、益氣的作用,對治療熱病煩渴、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癰腫丹毒、惡瘡等症有一定效果。


近年來,利用生物科技從苦瓜中,提取了一種胰島素樣的物質,做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具有類似胰島素的效用,可降低血糖。


民間用苦瓜治療疾病的經驗頗多,例中暑發熱、患痢疾、小兒腹瀉、治消渴等。


(作者為桃園縣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帝內經養生全解 







先進的保健思想:「治未病」-2


◎第二個法則,辨證求本

辨證求本也是一種哲學思想。

《黃帝內經》認為,人最重要的是根本,「生之本,本於陰陽」,而「治病必求於本」。

 

治病要治根本,根本在哪裡?

 

《黃帝內經》說,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實際上就是氣,而氣又來源於精,表現於神,所以生命的根本是精氣神,當然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氣可以分陰氣和陽氣,陰氣和陽氣再細分可以分出五行。

 

陰氣按多少、強弱可以分出太陰和少陰;

 

陽氣按多少又可分出太陽和少陽。

 

太陽就是屬火,少陽就是屬木,少陰就是屬金,太陰就是為水,這四個中間還有土——把這四氣、四行統一在一起,這就是五行,陰陽五行都是生命的根本。

 

這是《黃帝內經》體現的一種整體的思想,一種求源、求本的思想。

在求本之後怎麼來治病?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最高明的醫生可以治理國家,中等的醫生是治人的,而下等的醫生才是治病。

在《黃帝內經》中,治病其實治的不是病,治的是證(徵候)。

 

人得病了,病只是反映了某方面的肌體不正常,要治的是那個人。

 

所謂辨證,證是指人體得病以後各種病理變化狀態的綜合,按照陰陽五行進行的綜合。

中醫的「八綱辨證」,根據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八個字,能辨別人得了什麼證。

 

這八個字,實際上都可歸結為陰陽。表裡也是陰陽——表為陽裡為陰,虛實構成了陰陽,寒熱也是陰陽關係。

 

所以陰陽是總綱,分出了三個方面:

 

表、裡是定位的,判斷一個人得病的位置,是在表還是在裡;

 

虛、實是定量的,正氣不足叫做虛,邪氣太多就是實;

 

寒、熱是定性的,是寒證還是熱證。

《黃帝內經》通過「八綱」把人的證區分開來,而其手段就是「四診」——望、聞、問、切。

 

第一是望,望就是看,看病人的狀況,看病人的精氣神。

 

《黃帝內經•五色》詳細描述了怎麼望面相,從面相中能反映出這個人的身體狀況。

 

第二是問,就是詳細地詢問病人的情況,包括飲食起居,尤其是大便、小便等這些情況,問得非常詳細。

 

第三是聞,就是聞氣味,通過對氣味的分辨,也可以瞭解病人的信息。

 

第四是切,切就是切脈,它是病人狀況的全息反映。

 

現在還流傳「寸口脈」,寸口脈的位置是寸關尺,三部九候之一,左為心肝腎,右為肺脾命。

 

切脈就是切相應部位包括五臟六腑的狀況。但非常可惜的是,現在社會,尤其是年輕的中醫大夫都不太注重切脈了。

中醫把通過這「四診」收集到的資訊綜合起來,然後判斷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中的哪一類,屬於哪個證。

 

所以中醫看病看的是證,而不是病;

 

或者說中醫看的是人,而不是具體的病。


中醫從某種意義上說的是中等的醫生,是治人的;

 

也是綜合的醫生,是調理陰陽的。

 

比如一個人得感冒了,讓西醫看就都一樣——上呼吸道感染。

 

但要是中醫看,就看是「風熱」還是「風寒」。

 

如果是風熱感冒,那就開一些辛涼的藥;而如果是風寒感冒,就要用辛溫發表的藥。

 

中醫用藥是根據「證」來定的,反映了一個整體的病理信息。

所以,中醫注重的是整體的病理信息,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可能是頭痛從腳上治,也可能腳痛從頭上治。

 

比如脫肛,可能一扎百會穴就好了;

 

而牙疼,扎一下合谷穴就好了。

◎第三個法則,整體調和


中醫看的是整體的病,採用的治療方法是整體調和的方法。

 

《黃帝內經》把人看作是萬物當中的一員。

 

所以叫「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或者「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人與自然是相互對應的。

 

這種整體觀反映在三個方面:

第一,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


第二,人和人是一個整體;


第三,人的內在心身是一個整體。

人和自然是一一對應的。

 

自然,最重要的是指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

 

寒熱不同的氣候特徵,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而人內在的心身以及五臟六腑也是一個整體,也是不能隨便割裂的。

 

比如說肝經,它以肝為主,但又不單治肝病,別的與其表裡相關的臟器的病也都能治,因為五臟六腑就是一個整體。

在治療方法上,與西醫對抗性治療有所不同,中醫採用的是「調和」的方法。

 

對西醫而言,要是高血壓了,就吃降壓藥,把血壓降下來;

 

要是高血糖了,就把血糖降下來,採用的是對抗性治療。

 

但中醫的調和性治療卻不如此,它不是對著病毒、病灶去的,而是調整人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的能力。

 

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在的抗病能力,稱為自組織能力或是自調節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這種抗病的能力下降了;

 

但通過養生,包括依循中醫開的中藥方子,人的抗病能力又能不斷提升。

 

中醫所開的方子從本質上說,就是用來調動和激發人的正氣。

 

《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在裡面,邪氣就進不來了,人就能健康。

比如癌症,西醫就是要把癌細胞殺滅,採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這個效果非常好。

 

可以說,在對抗性治療方面,西藥的效果絕大多數比中藥的效果好。

 

可是中醫了不起的地方在哪裡?

 

就在於通過整體調和,把內在的「正氣」提升,把自己本來就有的抗病能力、自組織能力、自癒的能力提升起來。

 

這樣,癌細胞不是被殺滅了,而是乖乖地待在那裡聽話了,不發作了,實際上是把人體內環境調好了,人的體內不存在癌細胞生長的土壤了。

現在中醫有一部分人走入了一個歧途,想處處與西醫抗衡,也採用這種對抗性的治療方法,這是有悖於《黃帝內經》的。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近日,中國首席健康專家,74歲的 萬承奎 教授做客央視《人物週刊》,向全國電視觀眾講述了他的健康、長壽、幸福"秘方"


1.在健康問題上,你自己比老天爺管用


萬承奎教授說,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個人的健康和壽命15%決定於遺傳,10%決定於社會因素,8%決定於醫療條件,7%決定於氣候影響,60%決定於自己。


在這個問題上,你自己比老天爺管用。


◎你知道嗎?吃飯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


◎現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馬虎,中午對付,晚上大吃大喝,這就是百病之根。


早上這頓飯,等於吃補藥,是最重要的一頓飯,一定要吃營養早餐。


◎營養早餐必須具備四樣東西:牛奶、豆漿、雞蛋或者肉,主食必須要有蔬菜加水果。


假如只有兩種以下的營養早餐,就屬於低品質早餐。


現在我們中國人20%不吃早餐,50%—60%不會吃早餐,早餐營養不好,中午、晚上是補不回來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習慣是抽煙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種習慣裏面,第一號不好的習慣就是抽煙。


◎一生吸煙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煙,少活11分鐘。


我為什麼比較年輕,比較健康,我一輩子沒抽過煙。


誰在我面前抽煙,對不起,請你到外頭抽,你可以自殺,你不能殺人。


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煙,尤其危害大。


◎抽煙的人,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最後肺癌,這是死亡三部曲。


3.營養過剩一樣中毒


營養過剩了一樣中毒。


你記住,一天吃東西有規定的:一、二、三、四、五、六。


每天一盤蔬菜,必須要 八兩 到一斤;


每天兩個水果;


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過 25克;


每天 四兩 米飯或四個饅頭;


每天五種優質高蛋白,肉、蛋、奶、魚、豆,但有量規定, 一兩 肉,一個雞蛋,牛奶半斤到一斤,豆腐一塊或者一碗豆漿、豆腐腦,肉、蛋、奶、魚 30克 不要超過 一兩,


六杯水或者 六克 鹽,現在講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


因為水就是人的生命。


現在很多人不會喝水,渴了才喝。


錯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


八杯茶行嗎?茶不行,八杯咖啡呢?


飲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


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濃茶。


千萬記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


人哪能不生氣?


人是感情動物,喜怒憂思悲恐驚。


高興就要笑,不高興就要哭,生起氣來還要罵兩句呢,這是人感情豐富的表現。


假如人只有一種感情,這個人就不健康。


一個人感情很豐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你千萬記住:第一個不要過度,第二個過度了但是不要長時間,很快就調整過來,這才是健康的。


《黃帝內經》早就講得很清楚: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


講得很絕。


很多人說老實話,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


當不了官,氣死了;提不了教授,氣死了;


賺不了錢,氣死了;


很多老年人為很小的事,氣死了,我這裏有很多例子。


所以我說人不能不生氣,但一定要會生氣;


◎一定不要當情緒的俘虜,一定要做情緒的主人;


◎一定要去駕馭情緒,不要讓情緒駕馭你。


記住情緒是人們生氣的指揮棒,至關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鍛煉方式


什麼東西都是個度,吃飯是個度,睡覺是個度,鍛煉也是個度。


不鍛煉不好,過度鍛煉也會降低免疫功能。


每天鍛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鍛煉內容可以採取最簡單的辦法,走半個小時,光走路就行了,這是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


但是走也是有講究的,年輕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麼程度,一分鐘要達到130步,心跳要達到一分鐘120次,才能達到鍛煉心臟的目的。


達到130步、120次心跳,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個逐步適應過程,你這樣堅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提高30%50%


一個人一定要從年輕開始,保持你的標準體重。


像我30年就這種體形,軍人體形。


一旦胖了以後,你想把它降下來談何容易,實際上不是不容易,關鍵在哪兒?


◎控制嘴、多動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6.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提出六種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煙,第二是酗酒,過量飲酒。


◎少量喝還有好處,比如每天喝白酒 一兩 ,喝葡萄酒尤其紅葡萄酒 二兩,啤酒半斤到一斤。


過多了以後傷害身體,傷肝,傷腦,傷心,傷各個臟器。


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


◎大家記住,喝酒不僅傷肝,為什麼喝酒多的人,記憶力不行,認知能力下降?


因為大腦細胞大量死亡。


一天 一兩 白酒,這叫安全量。


7.家庭不和睦,人就會生病


有專家認為,人的疾病70%來自家庭,人們的癌症50%來自家庭,你說家庭重要不重要?


這說明家庭的重要。


在家裏千萬不要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也不要成為一個死水家庭,不吵架,不說話,半個月都不說話,那不得憋死啊。


我還曾經看到過一個報導,說是離婚人士、喪偶人士壽命偏短,這個有科學依據。


孤獨比貧窮更可怕,夫妻恩愛的長壽,夫妻健在的長壽,孤獨的就容易出問題,容易短壽,這是普遍規律。


但怎麼樣把家庭搞和睦了,這是一門學問。


必須解決四個問題:


第一,要尊敬老人;


第二要教育好子女;


第三要處理好婆媳關係;


第四,這條尤其重要,夫妻要恩愛,這是核心。


◎夫妻怎麼恩愛?要做到八互原則:互敬、互愛、互信、互幫、互慰、互勉、互讓、互諒。


人都有個性,都有毛病,要經常提醒自己:算了,讓著她(他)吧,她(他)只要高興就行了。


所以我再說一下,對自己的愛人千萬記住,不僅年輕時愛她(他),老了更要愛她(他);


不僅健康時愛她(他),有病更要愛她(他);


不僅愛他(她)的優點,也要愛他(她)的缺點。


8.用腦子吃飯保健康


◎每天健康生活,要做到七個方面;


◎第一,一定要吃好3頓飯;


◎第二,一定要睡好8個小時覺;


◎第三,每天堅持運動半個小時;


◎第四,每天要笑30分鐘,身心健康;


◎第五,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會大便。


人們只管這一頭,不管那一頭,它都是自然的,拉不出來你硬拉也不行;


◎第六,一定要跟愛人搞好關係,每天給愛人說3句他(她)喜歡聽的話。


老婆關係搞不好,你啥事也弄不成。


當然了,女人也要跟老公搞好關係;


◎第七,不吸煙,不酗酒,每天齊步走。


健康要從每一天開始,每天健康,就一生健康。


一定要記住我那幾句話:能吃能喝不健康,會吃會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


用肚子吃飯求溫飽,用嘴巴吃飯講享受,用腦子吃飯保健康。


要做到: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


9.紅薯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


請大家記住一個原則,吃植物性的東西,一定要占70%—80%,動物性的東西只能占20%—30%


我們現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來了,肥胖也來了,糖尿病也來了,痛風也來了。


不能不吃蔬菜,不吃水果,現在尤其是孩子不吃蔬菜,很多人沒有吃水果的習慣,大家記住,一天兩到四種水果,三到五種蔬菜,綜合抗癌,保護心臟,這是21世紀營養新戰略。


紅薯(地瓜)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日本曾經是得癌症最多的國家,為了把癌症減少,日本人想了很多辦法,沒有效果,最後慢慢找到了,他們把所有蔬菜做了篩選,選出20種抗癌蔬菜,熟紅薯、生紅薯是第一號、第二號抗癌蔬菜、抗癌的、保護心臟的、軟化血管的、通便的,都離不開這兩樣。



珍惜生命!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習慣吧!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愛美成癮的我 病了嗎?













心靈活水 







愛美成癮的我 病了嗎?


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描述女主角為了想變美而不斷整型,歷經辛苦煎熬,終於變身成功……


雖然愛美是人的天性,但過度追求完美,導致過分關注外觀的缺陷,甚至造成工作與人際的困擾,可能就生病了。


【文��林惠琴、魏婕綝】

前陣子雨柔(化名)跟朋友去海邊游泳,朋友難得看到她穿泳裝的樣子,開玩笑說,「妳的臉太瘦、手臂太粗了。」

 

回家後,雨柔不斷照鏡子,反覆思考這問題,還一直問家人自己的身材是否很糟。

 

儘管工作忙碌,偶爾會讓她暫時忘記這件事,但只要有空,又開始煩惱這問題。

上個月,雨柔在雜誌看到豐頰手術後,決定去做。

 

手術後,一開始還覺得滿意,但一、兩周後卻開始覺得臉頰兩邊不對稱。

 

深受困擾的她心情非常沮喪,上班心不在焉,甚至後來還常常請假。

 

家人很擔心她的狀況,不斷收集資料、打聽,才發現她罹患「身體畸形性疾患」,進而帶她到精神科接受治療。

發病者多為青少年或年輕成人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仁輝指出,「身體畸形性疾患」患者容易放大自己身體的缺陷,將問題嚴重化,其中最容易著重在臉部,像疤痕、皺紋、痘痘、眼睛太小、鼻子不夠挺、頭髮太少或太多、手臂或腿的粗細、身體兩邊不對稱等。

 

除了深信自己身體不完美,還花數小時思考這問題;

 

部分患者會追根究柢地詢問親友自己的缺陷是否十分明顯,並持續透過鏡子或放大鏡來審視自己的缺陷。

當情況日漸嚴重,患者反而會停止照鏡子,改以在出門前塗抹大量化妝品,或利用夜間外出來掩蓋自己的缺瑕。而情況最嚴重的患者,非但不上學、不上班,甚至可能出現憂鬱或自殺傾向。

 

目前國內雖沒有大規模的研究報告,但整體而言,「身體畸形性疾患」的發病年齡以青少年或年輕成人為主,男女比例相當,病發原因十分複雜,常合併焦慮症與憂鬱症,對心理形成極大困擾。

身體畸形性疾患的發病原因很多,詹仁輝解釋,在生理層面:可能與基因遺傳、腦內區域功能異常,或大腦血清素含量不足相關。

 

社會文化層面:深受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現代人多在意外表美醜,若患者的個性較敏感、愛追求完美,或易自我批判,當遇到社會壓力事件或他人的訕笑,就容易引發此症。

身體畸形性疾患患者在發病初期,通常會尋求整形、美容或皮膚科門診的協助,術後可能會產生短暫性的滿意。

 

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又開始對身體其它部位感到不滿,再度陷入焦慮,有些患者甚至會進行多次的整形手術以求改善缺陷,然而,藉由手術來減輕焦慮其實是種不良的適應行為,非但無法減輕焦慮,還會加深痛苦。

增加病識感抗憂鬱 培養興趣轉移焦慮

目前治療「身體畸形性疾患」的方法,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主要分為藥物與認知行為療法。

藥物方面,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能有效減低患者對身體缺陷的負面想法、焦慮與憂鬱情緒,及其他強迫行為,也可增加患者的病識感,藉以改善生活品質,恢復工作能力。

 

然而,狀況嚴重的患者需配合其他抗焦慮的輔助藥物,並搭配認知行為治療才有具體成效。

而認知行為療法,主要是扭轉患者的偏頗認知與轉移焦慮,因此,可透過培養興趣來達到成效。

 

詹仁輝建議,平時也可經由腹式呼吸、肌肉放鬆來減輕焦慮,甚至可練習寫心情日記,描述每天對缺陷的看法、後續的情緒與行為,從中也許能發現不合理的觀點,藉以修正。

 

另外,照鏡子時要學習看到全體的自己,而非選擇性的注意小地方,而且,每星期照鏡子的次數應逐步減少,如此一來便能漸漸改善症狀。

傾聽取代反駁 覺得不對勁即求助專業

由於身體畸形性疾患患者對身體缺陷深信不疑,加上病識感低,當他們詢問家人自己的缺陷時,詹仁輝指出,「家人不管抱持反駁或認同的態度,都會加深患者的疑慮。」

 

所以,應學習聆聽患者的抱怨、理解其痛苦,與他們討論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困擾,試著一起想出解決方法。

另外,循序漸進引導患者是必要的,不妨在輕鬆言談之間,提到有人跟他有同樣的困擾,在接受身心科或精神科的治療後有所改善,詢問他是否考慮去看看。

由於患者可能對精神科十分排斥,袁瑋建議,家人可從病人的痛苦點說服就醫。

 

因為身體畸形性疾患的共病性高,容易出現失眠等症狀,家人可試著從這些症狀說服病人就醫。

 

若患者執意持續進行整型手術,可利用金錢的限制來制止患者的行為。倘使仍無法遏止他的行為,此時,就需要聯合整型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組織一個醫療聯盟,讓醫師群充分瞭解患者情況,給予有效的協助。

然而,詹仁輝也提醒,不用因為「愛美」而過度恐慌,愛美並不等於身體畸形性疾患,只是當出現可疑症狀,最好盡快就醫。

 

袁瑋也建議,身體畸形性疾患的共病性高,特別是與強迫症、飲食疾患相似。

 

倘使患者到了合併重度憂鬱症才尋求治療,不僅延長療程,治癒程度也較有限。

 

若親人引發這病症,在旁協助的家人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才能好好地陪他走這段路。

感謝新竹醫院精神科醫師詹仁輝、振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袁瑋審稿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81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