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健康 養生 資訊轉貼 (9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體缺乏哪些營養物易致癌


人體缺乏哪些營養物易致癌


除了遺傳因素、基因突變和環境因素以外,癌症的發病還和人的日常飲食習慣也有密切的關系,不過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


以前我們大多數都是介紹一些可以抗癌的食物,這次則是根據營養物質來進行分類。


看看人體如果缺少哪種營養物質,會有致癌的可能。


一、缺乏β-胡蘿卜素可能誘發肺癌


目前,肺癌仍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癌症。


除了吸煙、吸入過多有眼等因素會導致肺癌以外,人體若缺乏缺乏β-胡蘿卜素也可能誘發肺癌。


因此,長期吸煙者、肺結核患者和矽肺患者等易患肺癌的人應多吃富含缺乏β-胡蘿卜素的食物,如甘薯、胡蘿卜、菠菜、芒果、木瓜和豆腐等。


二、缺乏蛋白質可能誘發胃癌


人們若從飲食中攝入的蛋白質不足,尤其是攝入的優質蛋白質不足,就可能誘發胃癌。


在過去,胃癌一度被稱為“窮病”。


因此,萎縮性胃炎患者、胃潰瘍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有胃癌家族史者等易患胃癌的人應常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深海魚蝦、牡蠣、大豆、瘦肉和雞蛋等。


此外,人們若大量食用醃製的鹹魚、鹹菜等含有亞硝胺等致癌物質的食物,也會增加患胃癌的幾率。


人們若攝入過多的食鹽,可能會導致萎縮性胃炎。此病是胃癌常見的癌前病變之一。


因此,為了預防胃癌,人們應減少食鹽的攝入量,並應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少吃煙熏燒烤的食品。


三、缺乏膳食纖維可能誘發結腸癌


在現代人的飲食結構中,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而膳食纖維的攝入來那個去日漸減少。


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在人體內分解後,會產生較多的致癌物質。


在缺乏膳食纖維的情況下,這些致癌物質會長時間地停留在結腸粘膜上,從而可誘發結腸癌。


因此,人們在日常飲食中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大麥、豆類、胡蘿卜、柑橘、燕麥等。


4 缺乏維生素D可能誘發乳腺癌


血多臨床調查數據都表明,乳腺癌患者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往往較低。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還發現,體內缺乏維生素D的乳腺癌患者和體內不缺乏此物質的乳腺癌患者相比,其病死率相對較高。


因此,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未生育的女性、中老年女性、月經初潮較早或絕經較晚的女性等易患乳腺癌的人應多吃魚肉、牛肉、豬肝和雞蛋黃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並應經常晒太陽,以促使機體合成更多的維生素D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急性精神病患 最怕碎碎念


中時 更新日期:2011/08/20 05:30 呂素麗/高雄報導


中國時報【呂素麗/高雄報導】


疑似因課業壓力大而擬定殺人計畫、弒親的張姓高二生,經醫生診斷是「急性精神病」。


高醫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子俊說,急性精神病患者思緒很煩亂,睡不好,最怕有人一直對他碎碎念,需要家人包容。


唐子俊表示,急性精神病在很短時間內會有嚴重精神症狀,如幻聽,情緒波動很大,需藥物治療及短期住院,好好治療,一個月內精神會較穩定,若一個月內仍沒好,會延續精神症狀,好發於青少年。


他說,對急性精神病患者,應鼓勵他規則去看醫生,因患者思緒很亂,如果管太多及碎碎念,他反而更激動,最好是讓他睡眠穩定,規則吃藥,如此可恢復很好,如果有危險要暫時隔開,危機處理。


高市家暴防治中心督導林慧萍說,親子關係緊張,父母不要在言語上過度激怒孩子,先尋求專業協助,再看精神科,一定要持續用藥。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生中風 務必3小時內就醫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8/20 04:21



記者郭顏慧/新北報導


亞東醫院昨天公佈500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送醫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有8成病人不知道自己中風,或逃避不願就醫,有的送醫時間距離發病竟間隔34小時。


醫生建議一旦發現中風症狀,務必在3小時內就醫,否則可能延誤治療成效。


一般人以為嘴歪眼斜是中風症狀,其實出現這樣的症狀時,可能病情已相當嚴重。


亞東醫院昨天邀請一位50多歲的謝姓婦人現身說法。


她表示,日前抱孫子時,突然覺得手沒力氣,她心想不對勁,立刻就醫檢查,意外發現中風,緊急施打血栓溶解劑後才撿回一命。


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龍說,並不是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像謝姓病患這麼幸運,部分患者雖然有頭暈、手麻或眼前一片黑等症狀,但大都覺得是自己工作太累所導致,不會想到是中風。


陳龍說,缺血性中風(血管栓塞)發病時,是一種漸進過程,絕不會瞬間手腳就不能動。


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在3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劑,打通阻塞血管,他比較中風患者治療3個月後的成效,有打血栓溶解劑的患者,比延遲就醫的患者多出3成多的復原機會。


陳龍說,最常使用來判斷是否已經中風的是「辛辛那提中風指標」,包含「FAST」4個步驟,「F」指的是Face(顏面下垂)、「A」指的是Arm(手臂垂落)、S指的是Speech(語言異常),若發現這些症狀則進入「T」的階段,即撥打Telephone(電話)119送醫急救。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MART醫療 









四不生活習慣,打造腎利人生


文/梁雲芳

不想腎病找上你,打亂人體代謝及造血功能,專家建議「四不」守則,輕鬆呵護腎臟!


生活習慣常會影響腎臟功能,好的生活習慣造就「腎利人生」,不良生活習慣則讓人墜入「腎衰連連」的地步,為了維護腎臟功能,一定要謹遵「四不生活護腎法」。

1.不抽菸


一支菸經過燃燒可產生4000多種化合物,可分為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其他化學成分四大類,這些毒素進到體內,對全身組織及器官皆有傷害,腎臟一樣逃不掉,要避免腎功能衰敗,不抽菸是第一要務。

2.不憋尿


排尿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很多人常因忙工作忘了在適當時機排尿,一再憋尿,易引起泌尿系統感染,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孟瑜建議,可用手機鬧鈴、鬧鐘或在電腦上設定喝水、上洗手間及休息時間,讓排尿趨於正常。

3.不熬夜


睡眠是副交感神經修補身體,讓人體休息的時刻,若仍舊熬夜工作,常會累積毒素,加重腎臟工作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楊中賢建議,再怎麼忙碌,睡眠時刻一到,一定要關燈休息,寧可明天早起再做。

4.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


林孟瑜營養師發現,部分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病患常不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認為藥吃多了會洗腎。

 

其實不服藥控制,不穩定的血壓、血糖會傷腎,反而走到洗腎地步。


亂吃來路不明的藥,一樣是用藥迷思,最常發生在對醫療保健觀念不正確的中老年人身上,常是隨意聽從地下電台或廣告的推薦亂買黑藥丸或保健食品,結果造成腎功能衰敗。


有些人不會亂買藥物,但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常就近跑到診所施打添加止痛藥的點滴,看似症狀消除了,但真正的病灶並未發現,也易造成腎臟負擔。

 

年輕人也有濫用止痛藥的迷思,一有頭痛或經痛,便到藥局買止痛藥,長期服用,腎功能衰退可想而知。


楊中賢醫師呼籲民眾用藥必須正確,不能隨意服藥,否則傷身傷腎,辛苦的還是自己。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0年7月號)






好書推薦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




今昔相比,更年期與青春期同時現身家庭的機率越來越高,在雙方身心不斷轉變下,兩代衝突似乎不可避免……怎樣能安然度過,避免一觸即發的家庭風暴?

無論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或是「更年期」的婆婆媽媽,似乎都各有一本「難念的經」,媽媽怨孩子不再聽話、貼心,孩子則認為媽媽不懂他的心,親子關係因而日益緊張。

晚婚成趨勢


兩代易碰撞


現代人普遍晚婚,35歲後產子的比比皆是,加上更年期的症狀在停經前1~2年、停經後2~3都會持續存在,若以更年期平均年齡49.8歲來算,體內荷爾蒙自47歲就會開始起伏變化,此時孩子也正經歷著將延續數年的青春期的轉變,「更年期」、「青春期」同時現身家庭的機率越來越高。

這時期的媽媽與孩子皆經歷身心巨大的轉變,但面對的問題卻大異其趣,想法南轅北轍,有時父母無心的行為卻可能引起子女強烈的反彈,要避免這種不必要的衝突,就應探究孩子的心理,認識他們看重的事物,才不會踩進地雷區,炸得親子關係傷痕累累,漸行漸遠。



拉近親子心


避免踩到孩子的「地雷」


輔導過許多青少年的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提出7大父母應避免踩到的「地雷」:

1.批評子女的行為


有位高中生搭公車去補習,卻在公車上睡著,老師打電話到家中告知,回家時媽媽便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你還睡得著……我昨天就告訴你不要上網那麼晚……。」

 

雖然媽媽說的對,但當父母賺到道理後,得到的卻是小孩對你的不滿。

 

黃倫芬建議,應換個角度處理事情,也許能用獎勵幫孩子解決問題。

2.批評子女的朋友


多數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品行有問題時,會希望子女能與他們保持距離,以免被帶壞,孩子便會覺得:「你在攻擊我的朋友」,基於正義感,就興起保護朋友的反應,甚至與父母對抗。

 

這時如何說對話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好心不表示子女就聽得進去,應換個角度:「如果你不能穩住自己,就會害他被別人說成帶壞你。」

 

當然,還是要持續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並適時地關心與提醒。

3.糾正口頭禪


許多青少年有不文雅的口頭禪,只要父母一糾正,就阻塞了溝通管道。

 

黃倫芬指出,雖可以對孩子的表達方式有一些疑問,但不要說他不對。

 

例如可以問他:「屁是什麼意思?」

 

或是「你說『屁啦!』是生我的氣嗎?」

4.喜歡做結論


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將結論告訴他。

 

當然,這需要過程和時間,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讓教化隱藏於無形,子女通常會參考。

5.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愈會讓你信任。即便孩子曾嚇唬妳:「有很多事我並沒有完全告訴妳!」或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同儕影響,對孩子所說的話,還是要99%相信,千萬不可坦言:「我覺得你一定會被誰影響。」

6.偷看隱私


為瞭解子女,有些媽媽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看了擔心就忍不住去問而穿幫,親子關係因此破裂,得不償失。

 

其實瞭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溝通,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7.過度關心


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多年的林桂慧則提醒媽媽,不要讓孩子覺得媽媽的愛有負擔,試著從孩子國小五、六年級開始,讓他獨立成長,孩子上國中後,才能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學習獨當一面。

 

相關介紹










 
 






用對方法,關節不痛




早晨起床或隨便動一動,常感到關節僵硬或疼痛嗎?若你有上述的情況,可能是關節炎的早期訊號。據估計,關節炎疾病有一百多種,有的很輕微,有的很嚴重,甚至可能造成殘廢。其中較常見且嚴重的是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關節炎非老年人的專利
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有關節炎的問題。事實上,以年齡的流行病學分析,美國18~44歲中有7.9%(870萬人),45~64歲中有20.5%(2,050萬人),65歲以上有50%(1,720萬人)罹患關節炎。此數據顯示,關節炎非老人家的專利,任何年齡均可能罹患,有些關節炎只出現在特定年齡層。例如痛風性關節炎常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這與飲食習慣有關,習慣大魚大肉、喝酒者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多好發在30~50歲之間,女性是好發族群,男女比率約1:2。


罹患關節炎
把握黃金治療期

國內關節痛、關節僵硬的病人,人數難以估計,因不少上了年紀的人,血液循環變差,關節就會僵硬,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黃德豐提醒,「關節僵硬和發炎程度成正比,若發現關節疼痛,應趕緊請醫師評估,像類風濕性關節炎,有2~6個月的治療黃金期,把握治療黃金期就能治癒,錯過黃金期,可能引發關節變形。」

多數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是藉由適度運動、復健,使肌肉、骨骼強壯,並服用藥物,以減少疼痛、腫脹、僵硬的症狀,如痛風性關節炎,須靠長期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減少血液中的尿酸。較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運動、復健,可藉由開刀,使關節變平滑,或植入人工關節,取代原來受損的關節。

運動增強肌力
減輕關節疼痛

有關節炎的人通常不愛運動,擔心運動會造成關節負荷,對此專家極力澄清,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暨國泰醫院物理治療組組長簡文仁表示,溫和的有氧、伸展運動,有助於減輕關節負擔,增進關節零活度,也有滋養關節的功效。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馬筱笠也認為,除非關節退化得很嚴重,如:關節炎急性發作或膝蓋變差不舒服,才減少或避免高衝擊性、負重運動,否則並非不能運動,只要「少做、少動、少走」即可。

運動能訓練肌肉力量,原則上只要是非負重、低衝擊性、不增加關節負荷的運動皆宜。馬筱笠和簡文仁表示,水中漫步、騎自行車、散步、打太極拳、走緩坡爬山等,都是很適合關節炎患者的溫和運動。
相關介紹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皮夾放臀後口袋 小心下背痛


聯合 更新日期:2011/08/13 07:28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許多男士把皮夾放在屁股後口袋,這個習慣極可能為自己招來下背痛。


「骨傷患者中,下背痛最常見。」義大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中醫師羅明江說,下背痛原因很多,把皮夾放在後口袋的習慣最被疏忽。


他表示,下背痛、腰痛患者多是3、40歲上班族,經常是長年累月不良生活習慣導致,有人甚至痛到不能翻身。


他表示,很多男性為求簡便,把塞了信用卡、金融卡等大堆證件的皮夾放口袋。


如果放兩側褲袋,鼓鼓地並不舒適,不少人習慣放後口袋,但經過長時間久坐,5年、10年後,下背痛就找上門。


羅明江說,把皮夾塞在後口袋,長期就像放顆石頭一樣,導致骨盆輕度旋轉而不自知。


此外,打電腦時如果長期維持同一姿勢,也會造成肌肉不平均。


他指出,下背痛通常是主膽經環跳穴附近的肌肉群下緣有壓痛點,蹺腿、盤腿打坐等姿勢也會導致下背痛。


羅明江表示,要改善腰痠背痛,生活習慣要修正,如睡醒時要側身起床、站立時雙腳最好一前一後;刷牙時手扶牆壁或水槽,蹲下時膝蓋要先彎等。


「在家也可以練習腰常擺功法」,羅明江說,微微屈膝,腳張開與肩同寬,身體慢慢轉動,手部一前一後,輕輕拍打肚臍下1吋半到3吋間的氣海關元穴,及腰部後方皮帶上側一個拳頭位置的命門穴,可調節任督二脈及膀胱經,先由每天50次,每天增加10次,到每天200次,最後早晚各一次。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發現基因 硬化症快有解


路透 更新日期:2011/08/11 17:51



(路透倫敦10日電)科學家發現29種和多發性硬化症(MS)有關的新變體基因,並指出這項發現將有助於製藥業者在更精確的免疫系統範圍內研究療方。


在「自然」(Nature)期刊今天刊登的研究中,研究者表示他們發現T細胞和化學物質「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s)對於使人殘廢的多發性硬化症而言相當重要。


T細胞是1種白血細胞,負責免疫反應。


劍橋大學共同領導該研究的康普斯頓(Alastair Compston)說:「我們發現這些基因和抗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功能有高度相關,現在很清楚的是,多發性硬化症主要是免疫學疾病。


朝著這個方向,就能揭露這種病的真面目,然後克服它。」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因是,負責保護腦中神經纖維和脊椎神經的外層髓鞘質(myelin)開始故障,減緩了大腦和身體其餘部位的溝通。


受多發性硬化症攻擊的路徑,導致包括日常生活所需的觀看、走路、感覺、思考、控制腸子和膀胱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最終遭到破壞。


PLoS Genetics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今天刊登的研究也說,許多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的基因也和其他自我免疫疾病有關,例如克隆氏症(Crohn’s)和第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研究作者表示,這也為現有藥方指明了可能的新用途。


領導PLoS研究的美國耶魯大學學者卡薩帕斯(Chris Cotsapas)說:「我們已經知道許多毀滅性免疫系統疾病必然有共同的致病基因。現在我們有了地圖大綱,可以告訴我們該去哪裡找尋共同的療方。」中央社(翻譯)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9健康電子報:培養健康的習慣

 

培養健康的習慣

 

流汗是排肺毒最好的方法,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流汗,尤其是天氣炎熱的時候,因為天氣炎熱就是要讓我們流汗。

可是現代人一感覺到炎熱就躲到房間,打開冷氣,流汗的機會自然變少了,身體怎麼會好?


現在的人呼吸系統普遍不好,就是經常待在冷氣房,流汗的機會減少了,肺毒不容易排出去。


所以,千萬不要排斥流汗,否則呼吸系統的毒排不出去,將造成身體的傷害。


流汗以後一定要喝水,而且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想到就喝,養成喝水的習慣,坐下來就喝水,不斷地上廁所,這樣可以把腎臟刷洗乾淨。


喝水很重要,尤其早上起床後,還沒有刷牙前,先喝下500 - 600cc,能讓你整夜凝結的美好唾液,通過胃與腸道,把累積在大腸幾十年的宿便排出來,感覺非常好唷!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個小改變 輕鬆大瘦身!


 







8個小改變 輕鬆大瘦身!


不想糾纏在「想吃」跟「想瘦」的欲望拔河嗎?

 

減肥不是只有餓肚子一條路,透過簡單的幾個小改變,也能輕鬆瘦下來。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維持苗條體態是女人一輩子的戰鬥,特別是年過三十之後,人體代謝率下降,雖然食量並沒有變大,但腰圍好像一吋一吋往上加,小腹也開始變得圓滾滾?為了身材,你總勒緊肚皮,深怕多吃幾口後,體重計的數字就會晃到不想看見的地方?

 

更糟的是,每天已經餓得半死,體重計的數字卻仍然頑強抵抗的不動半分?


醒醒吧!

 

減肥如果只剩痛苦的禁令,就算一時真能瘦下來,也不可能不復胖。

你或許不知道,斤斤計較卡路里還不如認真吃飯來得容易變瘦、一天只吃一餐還不如每天都要吃早餐、戒掉奶茶、碳酸飲料每天就能多吃一碗飯、只要換個餐具就能減少自己的食量……有這麼好康的事?

 

試試看就知道成效囉。

1.一定要吃早餐


對許多人來說,減肥是一種無止盡的輪迴,瘦了又胖、胖了又瘦的結果是越來越難瘦下來,這跟飲食習慣有很大關連。

 

來自美國的研究指出,成功瘦身十公斤以上,並在一年內都沒有復胖的減肥者,都有一個共通的好習慣,就是─認真吃早餐,而認真吃早餐的人,在下一餐幾乎都不會飲食過量。


或許從不吃早餐的人會擔心早餐攝取的熱量會影響減重成果,但總體來說,當身體適應了早上攝取的熱量分配,在其他時間對熱量的需求量就會比較低,早餐吃得健康、豐盛,午、晚餐較不會出現大吃的欲望,對減肥來說,絕對是有幫助的事。

2.專心吃飯


當你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是習慣盯著電腦螢幕邊進食的人,容易因為注意力分散而吃進過多的食物。

 

研究指出,吃進一樣分量的食物,少量多餐的人比一次吃完的人較不易發胖,這是因為從進食到大腦發出「我飽了」的訊號需要一段時間,放慢了進食速度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還肚子餓。


此外,專心吃飯能讓消化系統得到較多血液供應,能將食物做較好的消化,而不是變成脂肪囤積;

 

而當你開始專心吃飯的時候,也較能嘗出食物的滋味,不需要過多的調味料,來自這部分的熱量就會減少(許多時候並不是我們吃的食物分量太多,而是那些過鹹、過甜的調味料讓人發胖)。

3補充維生素D


別以為維生素D只跟骨頭有關係,對減肥的人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營養素,因為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影響甲狀腺的功能,導致身體發胖;

 

此外,當維生素D攝取不足時候,脂肪燃燒的速度也會減慢,想要有效率的減肥,在做好熱量控制的同時,建議要同時攝取維生素D與鈣質,如此可減少腸道對脂肪的吸收,還有調節食慾、促進脂肪燃燒的效果,聽說這個方法也是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的私人健身教練的飲食建議。


如果你有水腫問題,多補充維生素D對你的瘦身效果會更顯著,因為維生素D有促進細胞新陳代謝、改善水腫的功能,富含脂肪酸的魚類、豆漿、燕麥、乳酪都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

4多做腹式呼吸


有沒有發現那些勤練瑜珈的人少有胖子?

 

這是因為進行瑜珈的時候,呼吸型態會調整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會鼓起來,呼氣時肚子會消下去)。

 

腹式呼吸可以瘦身的原因在於可提高二O%的人體代謝速度,消耗掉更多卡路里;

 

另外,常進行腹式呼吸可以調節大腦荷爾蒙的分泌,有效緩解因為壓力帶來的暴食。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47期/8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側耳鳴暈眩 當心耳中風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8/03 04:11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


有單側耳鳴、暈眩、噁心等情形,應立即就醫,以免惡化成耳中風。


一位42歲牙醫師因最近一低頭檢查病人牙齒時,就感到暈眩、噁心,且伴隨耳鳴及重聽,原本想休息2、3天就好,沒想到情形更嚴重,於是在6月中旬前往林新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經過耳鼻喉科主任田輝勣進行聽力檢查,發現該名牙醫的左耳高頻聽力受損,合併自發性的眼球震顫,診斷出為左耳突發性耳聾,就是耳中風。


該名牙醫師在住院期間,院方施以血液循環促進劑、類固醇的藥物治療,並會診高壓氧中心,進行高壓氧治療,10天後出院,並繼續回牙醫診所看診。


林新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李潤宇表示,突發性耳聾可能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


一般認為,病毒感染、血液及血管的問題、自體免疫病變等,好發年齡40歲到50歲不等。


一般而言,年紀越大,復原及治療效果越不理想,但一旦發現該症狀,黃金治療期是1個星期至1個月。


李潤宇表示,突發性耳聾病人受損的聽力,約有47%至63%有自行恢復的機會,但復原與受損的嚴重度有關,輕度的聽力受損通常會完全復原。


中度的聽力受損除非接受治療,不然很少會有完全恢復的可能性,重度的聽力受損,很少有完全復原的情形。


李潤宇表示,調整作息及飲食習慣、降低工作壓力,避開會引發全身性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可避免耳中風。


只要發現單側耳鳴、眩暈、噁心等情形,應立即就醫。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喉嚨卡卡 原來是胃食道逆流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8/06 04:21



記者蔡文正/彰化報導


彰化縣一名50多歲男子,長期感到喉嚨「卡卡」,自行到藥局購買成藥服用,結果病情無法改善。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胃食道逆流所致,經服藥治療後已改善。


道周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郭浚熒表示,現代人常因工作忙碌無法定時用餐,很多人吃飯更是狼吞虎嚥,消化不良,產生胃酸,尤其夜貓子吃完消夜回家就睡覺,長期下來,造成胃酸逆流,甚至產生「火燒心」及慢性咽喉炎症狀。


郭浚熒說,胃食道逆流會造成胸口不適或灼熱感,夜晚躺平時更易發生。


長期不醫治,可能就會有慢性咽喉炎,嚴重時還會吞嚥困難。


許多病患常以為是心臟出問題,但是接受心電圖及超音波檢查,卻無法查出真正病因。


這時應考慮胃腸問題,通常醫師會先給予藥物治療,再沒有改善就要做內視鏡檢查,了解胃部狀況。


郭浚熒指出,慢性咽喉炎治療不易,發病原因與長期不當飲食及生活習慣或過度使用聲帶有關,例如喜歡吃辛辣食物及抽菸、喝酒、經常熬夜或睡眠不足,壓力過大、疲勞過度,造成免疫力低下或自律神經失調,使得咽喉局部的自律神經對於環境刺激物,產生過度反應而引起發炎,必須對症治療。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身無法動彈 低血鉀造成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7/25 13:09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25日電)台中市1名34歲男子清晨醒來,發現全身無法動彈,有如癱瘓,緊急送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急診室主任蔡哲宏今天表示,男子是因甲狀腺機能亢進所導致的低血鉀週期性癱瘓症。


明明意識清醒,卻全身無法動彈。蔡哲宏表示,罹患低血鉀週期性癱瘓症的患者,如果沒有立即診斷和治療,可能會因呼吸衰竭或引發嚴重心律不整而危及生命,死亡率極高。


蔡哲宏指出,這名病患被緊急送往急診室時,雖然意識清楚,卻呈現全身性的癱瘓,連舉手抬腳的力量都沒有,只能在病床上稍稍滑動,但第一時間就排除是腦中風造成的可能。


經抽血檢查發現,蔡哲宏說,患者的血中鉀離子指數僅1.3,幾乎只達正常指數的1/3,急診醫師高度懷疑與甲狀腺的問題有關,進一步檢驗,果然證實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所導致的低血鉀週期性癱瘓症,隨即安排住院治療。


蔡哲宏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以女性居多,男性發生的機率遠低於女性,但東方男性發生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現象,就是低血鉀造成全身性的癱瘓,如無接受治療,讓甲狀腺功能亢進持續惡化,患者可能會發生昏迷、心律不整或呼吸衰竭而死亡,而且病程進展十分快速。


蔡哲宏說,只要適時給予患者鉀離子補充,大部分症狀可以很快改善。這名患者多年前就知道自己有甲狀腺亢進問題,卻未就醫控制病情,差點因此危及生命。


蔡哲宏提醒,有此疾病的患者,只要控制好甲狀腺機能亢進,低血鉀導致全身無力癱瘓的危險就不會再發生,如果甲狀腺機能亢進復發,低血鉀的疾病就可能再發生。1000725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觀 較不易中風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26 00:2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個性樂觀的人,比較不會中風。


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生艾瑞克‧金(Eric Kim)表示,樂觀個性的確有助預防中風。


已經有很多研究報告發現,樂觀的人免疫系統往往比較好,傷口復原速度也比較快,心臟病風險也較低,樂觀對身體好處多多。


艾瑞克‧金研究團隊分析美國官方所做的「健康與退休研究」,參與民眾年齡多在五十歲以上,研究人員以六千零四十四位男女為研究對象,評估他們樂觀的程度。


參與研究者都沒有中風病史,研究人員追蹤兩年時間,在這兩年有八十八人不幸中風。


研究人員調整各項變數,如抽菸、喝酒、種族、性別、婚姻狀況、血壓、慢性病、心理疾病、身體質量指數、活動量等,結果發現,樂觀個性有助降低中風風險。


為什麼樂觀較不容易中風?


艾瑞克‧金解釋,很可能是因為樂觀的人總是期待好事降臨,比較會採取行動,好好維持自身健康。也或許是生理作用造成,憂鬱情緒會衝擊身體功能,同樣地,樂觀也應該會對身體產生影響。


有一項芬蘭研究也發現,悲觀程度越低,中風風險也會跟著降低。


但研究並沒有將樂觀、中風做連結。


艾瑞克‧金表示,過去研究顯示,樂觀個性可幫助保護心臟,預防心臟病發作,樂觀態度是可以學的,若能教悲觀者如何正面思考、培養樂觀想法,應該可以減少中風發生風險,對公共衛生也很有好處。


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線上版「中風」期刊。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菸酒加檳榔 等於向下咽癌招手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7/27 04:11


文/林永芳


58歲的楊先生是一名下咽癌患者,再次因鼻腔及口腔大量出血被送到急診就醫。


楊先生就醫時,意識清楚但躁動,血氧下降,為預防氣道阻塞,也必須依賴氣切管保持呼吸道暢通,急診時,不必再插管,直接接上呼吸器支持呼吸即可。


楊先生在發現罹癌前,菸癮逾20年,每天會吸一包半的菸與喝半瓶高粱酒,同時還會吃10到20顆的檳榔白灰(葉仔)。


醫師診斷出他罹患下咽癌時,僅是初期惡性腫癌,但兩年時間就已發展成末期!


下咽的功能是吞嚥,但因為下咽與喉頭相鄰,位於喉頭後面,喉頭的一些功能,如呼吸、發音及保護下呼吸道等功能,多會因下咽的疾病或治療而受到影響。


下咽有很豐富的淋巴循環系統,因此癌細胞也容易透過淋巴系統轉移;


下咽的黏膜主要是鱗狀上皮細胞,受到香菸的刺激而形成腫瘤。


下咽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包括:咽部疼痛、異物感(沙啞)等,不容易早期診斷出來。


就醫時,往往已是較晚期,等到產生頸部腫塊、吞嚥疼痛困難、體重減輕、聲音沙啞、咳血,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時,已是下咽癌腫瘤變大的時候!


近年來,美國研究發現,吸菸罹患下咽癌的比率是不吸菸者的10倍。


喝酒會加重吸菸罹患下咽癌的發生率,約 80-90%的下咽癌患者是吸菸加過度喝酒。


20年來的追蹤發現,戒菸會降低下咽癌發生率。


檳榔本身是致癌物質,無論有無加紅灰或白灰都會致癌,所以也被列高危險因子。


因此除了及早戒菸之外,也要避免酒或檳榔相關加重因素,才能免受「咽」害之苦。


(作者為呼吸治療師)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可個人化醫療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7/27 21:0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7日電)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協會今天選出葉宸妤等4名天使,宣導個人化治療的觀念,他們打破一般人認為患者無法做家事、行動不便的迷思,將巡迴各地分享積極面對病魔的歷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協會理事長張玲瑗指出,協會今年舉辦天使選拔活動,鼓勵病友在3個月治療之後,如果未能達標,就可考慮調整用藥,不要因為一些莫名的害怕不敢調整藥物,最後受苦的是自己。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瑋昇指出,透過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的生物標誌檢測,可了解類風濕病患「同中有異」的疾病特性,有助於判斷最有效的個人化治療方式。


外號「葉子媽媽」的葉宸妤說,她換藥之後,關節明顯不痛,平常喜歡做的家事、打掃,反而讓病情控制的更好,生活有品質,她會鼓勵病友了解自己的檢驗數值,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走出戶外、與大自然多接觸,讓身、心、靈平和。1000727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家也可以自己洗腎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28 00:07 【記者張淑珠/台中報導】


在家可以自己洗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昨(二十七)日邀來三位腎友現身說法證明絕對可行。


腹膜透析室主任王怡寬說,治療末期腎病,只剩換腎和洗腎兩種選擇。


洗腎又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存活率兩者相當。


不同的是,血液透析每周須到院三次,腹膜透析則可免除舟車勞頓,且維持住殘餘的腎功能,生活品質會好一點。


洗腎已近廿年的工程師陳先生,經歷四代腹膜透析的演變,現在每天換液四次,一次只花廿分鐘。


熟練且越來越簡易的洗肚子功課,完全不會耽誤他電機保養的工作,也不曾妨礙他帶家人看電影、遊山玩水的步調。


任職公家機關的吳先生表示,八年前他還是大四學生時,為了考研究所經常熬夜苦讀,終至健康亮起紅燈。


然而他認為洗腎不能成為託辭,生病並沒有悲觀的特權,用正面迎擊的態度,天天到校上課。


後來他不但考上研究所,更通過國家考試,成為正牌公務員。


這些年來,他偶有機會到醫院探視親友,對照自己至少好手好腳、能自理生活的狀態,深表感恩。


五十九歲張小姐,得知腎功能難再復原要洗腎,終於開啟洗腎人生。


王怡寬指出,選擇腹膜透析的腎友,都具備非常認真的學習態度,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指導。


通常兩週之後就能上手,順利出院展開居家自理。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部衛生習慣至少持續5年才能養成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28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將於今(二十八)日舉辦雙手衛生研討會,研討會為響應WHO「拯救生命清潔雙手」活動,邀請澳洲新加坡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分享手部衛生推動經驗;會中並安排台大、高榮、三總分享實務經驗。


疾管局表示,降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維持手部衛生是全球公認最經濟易行的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二OO九年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活動,國際間已將推動醫護人員落實手部衛生,防範院內感染事件發生,當做提升病人安全的首要努力方向。


我國也積極展開全國醫護人員手部衛生推廣計畫,致行方向為「建置手部衛生示範中心」、「醫院手部衛生認證」。


依據WHO建議,手部衛生運動需持續至少五年,才有機會變成一種習慣,真正落實於臨床實務。


因此疾病管制局未來將朝持續推動「手部衛生四五運動」,也就是利用至少五年的時間,應用WHO手部衛生五大策略,每年分為五階段執行,推動落實醫護人員手部衛生五時機,讓手部衛生在醫院內形成一種文化,以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並保障病人安全。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T、GPT指數異常 就是肝病?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7/30 00:07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


肝病有輕有重,一般民眾常聽到的就是肝炎。


署立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泰銘表示,所謂肝炎就是人體肝臟發炎,在台灣地區,最常見的就是B型肝炎,大致上,肝炎病程演進至肝纖維化約需二十年,再演變成肝硬化約需二十年,最後惡化成肝癌也要二十年,所以肝炎患者多為老年人。


黃泰銘醫師指出,很多民眾都聽過GOT、GPT這兩個名詞,這是判定肝功能最常見的指數,當GOT、GPT數值異常時,就代表肝臟已經有發炎的現象,數值比正常值高出愈多,代表肝臟發炎程度愈明顯,可能已經達到需要接受治療的程度。


黃泰銘醫師進一步指出,雖然肝病非常多樣化,治療肝病患者可以採取口服或注射藥物的方式,除了治療之外,其實只要少熬夜、不吸菸、少喝酒,就可以減少對肝臟的危害,甚至民眾還可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如此,就更可以達到預防肝病、維護肝臟健康的目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很多健康食品都以降低GOT、GPT指數作為肝臟健康的訴求,甚至還因此而銷售長紅!對此,黃泰銘醫師強調,這算是一種迷思,一般健康檢查只要超過標準就會以紅色數字來標示,結果民眾就因此而恐慌,事實上,GOT、GPT指數要達到正常值「兩倍」以上才會有意義。


例如熬夜、緊張、感冒、抽菸、喝酒、發燒、創傷、受到感染等因素都會影響到GOT、GPT指數,超過這兩個指數只能代表肝發炎,如此而已,民眾只要改善習慣或改掉壞習慣,指數就會恢復正常的水準,但如果是指數異常超過半年,就代表已轉變成慢性肝炎,這時候就必須要積極接受治療。


他強調,肝臟是一種非常沉默的器官,短期發炎時並不會有症狀發生,也不會令人覺得不舒服,但若肝臟有症狀出現時,往往代表已經到了肝病或肝癌的末期,民眾不可不知,也千萬不要太大意。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持鈉、鉀平衡 可防治心臟病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7/28 14:22 黃哲安


【台灣醒報記者黃哲安綜合報導】鈉是鹽的重要成分,攝取過多會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美國近日研究發現,蔬菜中含有鉀元素,可以抵銷鈉對血壓帶來的影響。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花了15年時間,紀錄1萬名以上成年人的飲食情況,發現鈉與死亡風險的上升並沒有關聯,但鉀的攝入卻能有效降低心臟病機率。


研究者對人體內的鈉、鉀比率進行研究,比率愈高,鈉相對於鉀的攝入來說要更多。


鈉、鉀比最高的人群,因心臟病去世的機率,比鈉、鉀比最低人群高出兩倍,死於心臟相關疾病的可能性更高出46%。


降低鈉、鉀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吃水果和蔬菜。


美國飲食指導建議,每日鈉攝入量最好控制在2,300毫克以下,建議糖尿病以及慢性腎病患者控制在1,500毫克以內。


成人每天至少攝入4,700毫克的鉀,富含鉀的食物包括土豆、菠菜、香蕉、西梅汁、原味優酪乳以及魚。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食新指南 多喝水、多運動、多飲低脂奶


央廣 更新日期:2011/07/06 17:57 沈雅雯


飲食指南大翻修。


衛生署今天(6日)公布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及「國民飲食指標」,大幅下修油脂類與全穀根莖類的攝取量,提高蔬果與豆魚肉蛋類的份量,同時建議民眾每天要多喝水、多運動,鈣質的攝取首先選用低脂牛奶。


衛生署6日推出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及「國民飲食指標」,大幅修改1995年以來的攝取建議。


其中,每日飲食指南從過去沿用30多年的梅花圖案改為扇形圖案。


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同樣分為6大類,分別為:全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低脂奶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衛生署表示,今年改變過去的5穀根莖類為全穀根莖類,目的在加強民眾維生素與膳食纖維的吸收;而奶類的部份也改為低脂乳品類,強調熱量不要過高。


整體而言,新版的指南全面調降全穀根莖類與油脂類的攝取,提高了蔬果、豆魚肉蛋類與低脂乳品的份量。


衛生署也另外推出「國民飲食指標」12項原則,除了持續宣導的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及少油炸、少脂肪、少醃漬、多喝開水外,特別強調應避免含糖飲料及每日最好至少攝取三分之一的全穀食物。


同時也提醒民眾要注意食物的來源標示,衛生安全才能吃。


參與修訂指南的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曾明淑強調,民眾除了均衡飲食外,也要多喝水、多運動,並儘量選擇低脂牛奶。


曾明淑說:『(原音)體重的控制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把飲食指南裡面多了一個騎腳踏車的人像,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的活動;


另外一個就是水,雖然我們6大類的食物裡面沒有把水放進去,可是水本身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營養素;


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牛奶的這一類食物,我們希望大家一開始就是從低脂的奶類裡面攝取。』


曾明淑表示,許多民眾會購買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不過,如果平日飲食不均衡、熱量攝取也不當的話,再多的保健食品恐怕還是無效。


因此建議民眾,還是應該從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才能確保健康、遠離疾病。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蔬果多運動 遠離大腸癌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7/09 04:11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


根據國民健康局4月公布的男女十大癌症發生率,大腸癌排名第二,而大腸癌發生的機會增加,與國人的飲食有極大關係。


醫師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定期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發生的不二法門。


定期大腸鏡檢查 預防不二法門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謝毓錫表示,肥胖會導致大腸息肉發生,多數大腸癌都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


研究顯示,肥胖病人發生大腸息肉的機率較高,健康飲食加上多運動,有助於減少大腸癌的形成。


謝毓錫說,預防大腸癌可從飲食做起。


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食用過多肉類、油炸、燒烤食品,但蔬菜、水果的食用量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增加。


他建議,多吃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幫助排便順暢,大腸黏膜較不會受刺激,減少大腸癌的形成,另外,少吃肉類、油炸食物及規律運動,也可減少大腸癌發生。


他指出,大腸癌的症狀包括:解血便、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貧血或體重減輕,至於大便有血的常見原因是痔瘡,不過,最好還是要請醫師診治,確定病因,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謝毓錫說,90%以上的大腸癌患者年齡為50歲以上。


此年齡層患者若有大便潛血反應,需儘速做大腸鏡檢查,並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能及時清除大腸息肉,可以減少70%以上的大腸癌發生率。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