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健康 養生 資訊轉貼 (9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元氣生活 







養不起老?一生必學的理財訣竅


文/張雅雯

離退休年齡不遠,卻擔心銀行的退休金不夠養老,想投資理財又擔心血本無歸?


熟齡族必懂的理財課,教你打理財富的心法,讓退休後的生活更安穩有保障!


最近的統計顯示,國人平均壽命達79歲,而老年人口數占人口比例已達10%,並持續快速成長,許多人步入40、50歲,開始盤算起老年生活,都有著「錢恐怕不夠」的憂慮,想趕快投資來賺錢,不過專家建議,40歲之後的投資應保守,尋求風險較小的方式來理財,以免連基本的老本都賠進去。

許多人把理財視為工作到達一定階段的目標,認為要累積一定的財富再來打理,理財作家劉憶如表示,不是只有買股票、買基金才叫做理財,如何分配手頭現金與儲蓄比例,也是一種理財規劃,如果總是賺多少就花多少、或是習慣預先借貸,有些人即使工作到30、40歲,仍沒有存款。


熟齡族投資前
先評估風險承擔能力



現在市面上理財書籍傳遞的觀念都是教人「有工作就可開始理財」,劉憶如指出,傳統的儲蓄固然適用於每個族群,但現在儲蓄的利率太低,加上通貨膨脹的緣故,幣值會愈來愈薄,因此多半會建議民眾透過股票、基金來幫自己賺錢,而且要及早開始,因為這類投資有賠錢的風險,而年紀較輕者,透過工作賺錢的機會較多,較有本錢承受可能的損失。

自己可承受多少風險,劉憶如提供簡單的計算方式:「100-年齡=風險資產比例」,以40歲為例,積極投資的比例不宜超過60%,至少有40%的資產應保守規劃;

 

隨著年紀愈大,能夠冒險的比例應愈來愈低。

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祕書長蕭碧燕表示,理財當然是好事,但不能讓生活變得不好過,尤其到了40歲以上的熟齡階段,若投資失敗,直接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因此一定要謹慎選擇投資理財的方式。


定期定額投資+儲蓄


最能分擔風險



不能等到退休了才開始想到老年生活,蕭碧燕建議,還在工作賺錢時,就預先估算自己退休後有多少錢可用,如果退休金不夠用,那麼現在薪水扣除教育費、生活費、貸款等基本支出,其餘就應儲蓄或選擇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預先儲存。

蕭碧燕認為定期定額是最容易學的投資方法,猶如每個月繳納水電費,強迫自己儲蓄。投資最怕買在高點,若每個月都定期定額投資,最能分擔風險,也較易翻本。

除了定期定額投資,還需掌握以下兩個原則,才不容易賠錢:


1. 慎選標的:以基金來說,要參考這檔基金過去表現與市場資訊,不要買那種市場上都不敢投資的;不要獨押一個國家發行的基金,盡量選區域型來分散風險。


2. 停利不停損:當利率上漲獲得報酬時要開心地賣出,在下跌的時候更要開心地以低價買進,不要因此就停扣,不過這個前提是選到正確的標的,而不是死守根本沒有表現的基金。


若預算有限


隨年紀彈性變換保險比重


許多人由於不懂股票、基金,購買保險成為很流行的理財方式,蕭碧燕指出保險很重要,但怎麼買應該斤斤計較,原則就是「保額要能負擔負債」,比如年紀較輕者、突然往生會對家庭有重大影響,這時可買保額比較高的終生壽險。

但到了熟齡階段,即使死亡,對家庭的衝擊不那麼巨大,基於養老的考量,可改買定期壽險,保費主力放在買醫療險或意外險,才能以有限的錢買到符合需要的保障。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88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給大腦喝雞精的好方法













元氣生活 







給大腦喝雞精的好方法



【文/吳佩琪】

「壓力好大!」是現代人常脫口而出的話。


長時間與壓力周旋,會使人記憶力下降、影響競爭力。


研究發現,想要紓壓、讓大腦處於最佳狀態,祕密武器正是「找機會運動一下」!


你快樂嗎?

 

聯合報針對全國25縣市成年民眾的快樂感受進行調查,發現每3位民眾,就有1位說:「我不快樂!」

 

其中以基隆市、臺北市、臺北縣居民生活的最不開心。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快樂指數低落,如果沒有適當的「壓力管理」,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不利於身心健康。

 

如何才能排解壓力?

 

不妨試試簡單又不用花大錢的「運動紓壓」!


大量運動的男性


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機率低1/4


國外研究報告顯示,經常大量運動的男性,接下來5年內,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機率,比同年齡、沒有運動習慣的男性低1/4。

陽明大學運動醫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運動醫學委員會主任陳俊忠表示,很多研究結果顯示,運動能有效減少憂鬱的情形。

 

當我們心情不好時,如果能從事喜歡的運動,感覺跟表情都會被運動的快感占領。

 

除此之外,暫時逃離相同的環境,也可發揮轉念的效果,讓自己跳脫負面情緒。

從生理方面而言,運動能消耗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同時分泌腦啡因,讓心情感覺愉悅。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學系副教授鄭溫暖進一步指出,在她接觸的個案裡,確實有因運動而讓憂鬱症獲得控制的例子。

 

因為運動可產生控制感跟成就感,這些正好跟壓力所帶來的感覺相反。

如果只是暫時心情不好,藉由運動馬上可以抒解,但如果是長久以來的憂鬱,通常必須持續運動2~3個月以上,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效果。


心情不好找不到人訴苦


運動有助轉移負面情緒


不久前一份新聞報導指出,三成七的民眾知道運動可以紓壓,但真正利用運動來抒解壓力的人卻很少。

 

根據統計,上班族面臨工作壓力或瓶頸時,47%的人會找親朋好友聊天、抒發情緒,17%的人會選擇逛街,13%的人則是以大吃大喝來發洩情緒,只有10%的人會利用運動來紓壓。

 

陳俊忠表示,雖然大家都知道運動的好處,但處於負面情緒時,通常會消極的窩在家裡,尤其是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想叫他出來運動更難。

一份針對台北市政府員工所進行的壓力荷爾蒙檢測也發現,一、二級主管體內可體松分泌普遍偏多,腰圍也較大。

 

可見長期處在壓力下,情緒無法得到適時抒解,可能會藉由大吃大喝來發洩。

 

尤其是壓力荷爾蒙常會讓人不知不覺中吃下太多高熱量的食物,而且下次壓力來臨時,必須吃更多才能得到滿足。

鄭溫暖強調,找人聊天也可達到紓壓的效果,但不見得馬上能找到適合的人傾訴。

 

當心情不好時,又找不到人訴苦,往往會讓情緒更低落,而運動是自己可掌控、輕易能取得的資源,不但容易進行,又沒有副作用。

假如想利用運動紓壓,第一步必須先產生動力。如果無法自動自發去運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接近喜歡運動的人:如果有伴,可以互相激勵,建議請喜歡運動的朋友找你一起去。

2. 貼紙條提醒自己動:在自己常待的地方,如辦公桌旁貼上小紙條,隨時隨地提醒自己運動的好處。

3. 從有成就感的運動做起:一開始不要選擇太難、自己無法掌控的運動。

 

可以幫自己做張小紙卡,只要出去運動就打個勾,如果一個月有20個勾就買個小禮物或吃頓美食慰勞自己。


用Exercise break取代tea break


偷時間動一動


最好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才能避免壓力持續累積。

 

如果真的很難每天抽出時間運動,陳俊忠提醒,可把運動的時間「化整為零」,利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方式動一動。

 

尤其是工作的時候,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也會造成肌肉緊繃、肩頸酸痛等不適感,會讓心情跟著變差。

 

以前我們常說「tea break」,現在應該改成「exercise break」,工作一段時間,就暫時放下手邊的事情,活動一下。

很多公司、機關早上10點半跟下午3點半都會放音樂讓員工做體操,最好儘量跟著一起做。

 

當工作告一個段落時,可站起來做幾個伸展運動,或在辦公室走一走,也可藉此轉移焦點,轉換一下心情。

下班回家以後,利用倒垃圾時出去走一走、動一動,除了倒「身體的垃圾」,順便可找家人、鄰居聊聊天,倒一下「心靈的垃圾」。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87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各部位的快速減肥法


減下巴:就是抬頭!


一定要使勁兒仰頭,感覺下巴和脖子都收緊了,停5秒再放下,每天做20~40下。


一周就會見到效果。


上臂內側:兩個小啞鈴(可用礦泉水代替),握在手裏,抬起胳膊,使上臂貼近耳朵,然後曲肘,再伸直胳膊。這樣為一下。


每天做3組,一組15個。


減後背


1、準備兩個啞鈴,站立姿勢,雙臂自然下垂,握住啞鈴,上臂向後做提東西的動作,把啞鈴提到胸部的側面。


15個為一組,每天做3組。


2、站立,雙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後握住啞鈴,向後抬起。做這個動作時保持胳膊是伸直的。


15個為一組,每天做3組。


這兩個動作可以鍛煉到背部,但背部的脂肪比較難減,一般的運動很難充分鍛煉到這個部位,MM需要堅持一段時間。


上腹部:上腹部就是胃的部位。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仰臥起。


注意,不是仰臥起“坐”!


如果你做這個運動的時候坐起來了,對你的脊柱不好,而且做的時候不要把手放到腦後,用手扶住耳朵就可以了,不然對頸椎有傷害。


每天做最少3組,一組20個。


下腹部:就是“小肚腩”。


平躺,雙腿伸直,雙腳並攏,緩慢的抬起來,與身體成90度角,再慢慢放下。


這個動作做起來會很累,但可減少大腿前側的肉肉。


每天最少做2組,一組15個。


減腰部:


1、一個是搖呼啦圈(有氧運動要持續30分鐘以後才開始消耗脂肪,所以運動最少30分鐘),一周後明顯感覺兩側的肌肉收緊了。


2、站立,兩腳分開略比肩寬,胳膊伸平,身體呈“大”字。


然後腰部側彎用左手去觸左腳踝,然後再站直,換右面。


做的時候會覺得腰部兩側的肌肉有被拉伸的感覺。


左右各一下為一組,每天做30個。


減臀部:趴在床上,兩腿伸直,做遊泳拍水的動作,兩腿交替向上抬起,動作稍慢,胯部不要離開床。


左右各一次為一下,15下為一組,每天做3~4組。


減胯部:側踢腿。


站立,左腿向側面抬起,保持膝蓋向著前方。


慢慢抬起,到你能承受的最高位元置,再慢慢放下。


一側15下為一組,每天做2~3組。


減大腿:


1、大腿內側:做下蹲運動。


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外,數1234慢慢下蹲,蹲到和地板誠平行。


數5678再緩慢站起。


下蹲時腳跟不要抬起,一定要落在地板上,而且動作要慢。


每組做15個,每天做3~4組。


2、大腿前側:同上。因為這個動作可以同時鍛煉到大腿前側的肌肉。


3、大腿後側:站立。做後踢腿的動作。


做時動作也要緩慢。


一個八拍為一個,每組做15個,每天3~4組。


每個人的身體柔韌性不同,不要太勉強自己,以免拉傷肌肉。


減小腿:檢驗小腿脂肪多少的方法很簡單,放松腿部,然後用手指捏小腿肚子的部位,能輕松捏起脂肪層的就說明你的腿是脂肪型的,需要減減了~如果脂肪層很薄,光是肌肉就顯得腿很粗,那就是肌肉型的。


1、脂肪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踮腳尖,20下為一組,每天做4組。


要領是動作要慢,臀部不要翹起。


踮起腳尖後停3秒左右。


做完運動後記得要用手輕輕抖動小腿肌肉部位,放松一下。


2、肌肉型:這要減起來就很困難了,對於肌肉型的MM,只能建議不要做強度很大的腿部運動,高跟鞋少穿,以免肌肉過於緊張而變得更粗壯。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疲倦、沒精神、想睡覺? 小心得了「氣虛症候群」


NOWnews 更新日期:2010/11/04 18:23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最近氣溫驟降,許多人容易賴床,早上爬不起來結果遲到扣薪水,或是上班精神不濟,工作多、產值低,根據中醫師表示,這就是得了「氣虛症候群」。


「氣虛」不是單指「疲倦」而已,他是很多相關症狀的綜合體,包含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語聲低微、脈虛無力等為主要症狀。


造成氣虛的原因很多,如久病、重病、或勞累過度而使元氣損耗,或因先天不足,後天飲食失調,營養缺乏而使元氣生成匱乏,以及由於年老體弱,精氣不足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氣虛。


針對氣虛,通常採用人蔘進補,舉凡科學中藥、罐裝雞精、或是慢火褒湯…不過營養師提醒民眾,許多市售生技商品為了控制成本,或讓加工、濃縮後的補品入口性更佳,會額外添加純水、糖漿、香料等人工香料,甚至有吃進大量農藥的危險性,民眾購買時一定要睜大眼睛。


擁有30年食補經驗的養生達人認為所謂「藥補不如食補」,只要吃的正確,不用吃藥補也能獲得同樣營養。


像是「人蔘」因被醫學界證實其中的人蔘皂甘(Ginsenoside)成份,具有極高的保健價值,頓時成為養生市場上的搶手貨。


不過人蔘的食用型態有很多種,在韓國擁有20年專業人蔘經驗的「養蔘人家」表示,一般市面上所觸及的人蔘多半都是屬藥補的乾紅蔘,反之新鮮人蔘屬於食補,其實在韓國「新鮮人蔘」被當成農產品,食用上沒有乾紅蔘等醫囑禁忌,不論大人小孩都能吃。


為讓台灣民眾也能吃到新鮮、營養、平價的「新鮮人蔘」,首度從韓國爭取到極稀少配額空運來台,民眾不用花大錢出國,只要在網路上動動滑鼠,就能直接宅配到家。


「養蔘人家」網站上有許多好手藝的媽媽及注重養生的上班族,都熱心分享新鮮人蔘的美味食譜,像是人蔘牛奶、鮮蔘雞湯、人蔘麻油雞飯、鮮蔬炒人蔘…等。為讓更多民眾能輕易體驗新鮮人蔘入菜的口感,業者特於網站推出「愛護自已,關懷他人」的活動,企業一同揪團訂購最為划算。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失智症日常生活保健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1/05 00:3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老年失智症患者,日常生活保健有何須注意?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飲食應清淡,避免暴飲暴食,不過油膩及精緻,避免過多動物性脂肪;


由於失智症患者有時會無理取鬧,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吃多少也不會節制,家人應該積極協助替病人把關。


李醫師表示,患者應避免酗酒、抽菸,咖啡、濃茶等刺激食物,多從事動腦活動,多往外活動接受各種刺激。


適當補充各種礦物質、維生素、葉酸等,研究指出,腦中葉酸濃度過低容易導致記憶力不佳,因此建議多吃富含葉酸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豆類、柑橘類水果、蘆筍、紅蘿蔔、花椰菜、糙米、鮭魚、牛奶等。


另外,家屬對於病人要有耐心,因為失智症常常導致懷疑有人偷他東西,疑神疑鬼,或是無理取鬧,常會遷怒週遭的家人與朋友。


此外,可以多按摩兩腳底大拇指的地方,此區在腳底按摩是腦的區域,常常按摩可以刺激腦部。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常運動 不易感冒且康復快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0/11/08 10:58 蔡沛琪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綜合報導】最近美國一份研究顯示,適當規律的運動能降低感冒發生的機率。


研究人員發現,常運動者即使感冒,症狀也比較輕微,且比較快康復。


研究發現,一周運動五次以上的人,比每周只運動一次或不運動者,感冒的機率低了46%。


這項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 (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的項新研究指出,運動是預防感冒的好方法。


研究人員找了1002位美國威斯康辛州18到85歲的男、女,研究他們從2008年秋天到冬天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狀況,記錄他們每週做哪種有氧運動。另外。


其生活方式、壓力、還有飲食習慣都列入研究範圍。


研究結果顯示,常運動者不但較少感冒,即使感冒症狀也比較輕微,容易康復。


研究指出,常運動者受感冒症狀影響的天數低了41%。


不僅如此,常運動者的感冒症狀的程度下降32%到40%。


研究人員認為,因為運動可以促進免疫系統,所以常運動者較不易感冒。


每天運動對人體的健康有益,可以減低感冒發生的機率。


在美國,成人平均一年感冒二至四次,兒童平均感冒六到十次。


感冒造成美國經濟至少400億美元的損失。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電解水、負離子水、海洋深層水 喝哪種水才養生













元氣生活 







電解水、負離子水、海洋深層水 喝哪種水才養生


一名37歲的男子因生殖器劇烈疼痛前往就醫,
經檢查後確認陰莖、睪丸都沒問題,發現原來是水喝太少,導致「上端輸尿管結石」併發陰莖疼痛。


為了健康要多喝水,只是,負離子水、電解水、海洋深層水、等滲透壓水,
到底喝哪種水才養生……



最近天氣炎熱,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提醒民眾,應注意補充水分,如果發現便祕、舌頭味蕾與味蕾中間裂開、腋下沒有水氣、皮膚出現皺摺、捏皮膚後無法馬上恢復,都可能是身體過於缺水所造成的現象。

 

除此之外,缺水者也會有血壓偏低的現象,「高壓可能會差20,低壓會差到10左右!」

多喝水對一般人而言,對健康有益,不過,江守山也特別指出,心臟病、腎臟病患者85%需要限制喝水,只有約15%的腎臟病患者,因所患的病症為

 

1.「鹽損失型腎病變」,需多喝水補充鹽分;

 

2.「草藥型腎病變」需喝水補充體液;

 

3.「腎結石者」為了預防結晶、結石,而要多喝水。

究竟一個人一天該喝多少水才符合人體需求?

 

中華技術學院食品科學系教授楊乃彥說,最簡單的計算方法,是把體重乘以4%,例如一位70公斤的人,70×4%=28,約要喝2800CC水。

 

在這標準下,正常女性每日的飲水量約在1800∼2000CC之間,男性則會高一點,約在2500CC以上。

目前市售的「水」五花八門,究竟每一種水有何優缺點?

 

消費者又該如何喝到健康的好水?以下將請專家一一分析。

負離子水

現在很熱門的負離子水,是利用在水中加入珊瑚鈣的方式,讓珊瑚鈣抓住負離子,所產生的一種鹼性水。

 

但負離子水能因此平衡人體的酸鹼質嗎?

 

楊乃彥表示,大多數人的體質呈酸性,喝弱鹼性的負離子水可幫助代謝及中和酸毒,整體來說,的確有幫助。

 

然而,每個人飲食習慣不同,葷素皆吃的人長期喝負離子水,並不會有問題,但有些人長期吃素或是多素少葷,就無此需要。

對於「酸鹼平衡」的說法,江守山提到,根據研究,人體本身就有調和酸鹼的機制,能承受的酸鹼量在正負1500之間,在這範圍內,身體會自動調節,不會影響人體的PH值。

 

另外,他認為喝鹼性水對人體較好的說法並不正確,市面上的宣傳是言過其實,當然若習慣喝負離子水,也沒有害處。

 

他說,臨床上沒有發現吃素的人身體會偏鹼,反而是腎臟有問題的人,才可能偏鹼。

電解水

電解水是以電解方式使水的氧化還原電位改變而產生的水,楊乃彥解釋,電解水與負離子水,雖然都含有負離子,能產生弱鹼性的水,但一個是用化學的方式製成,一個是用物理的方式製成。

 

雖然許多國家都有發展電解水的技術,但目前以美國技術最好。


電解水最被宣傳的是它的養生效益,但楊乃彥說,電解水適不適合飲用,必須視它的氧化還原電位值是多少而定。

 

日本的飲水專家們經過多次實驗證明指出,水中的氧化還原電位值在-100mV∼+100mV之間的飲用水,最符合人體健康需要。


台灣目前的自來水質,其氧化還原電位都在+300mV以上,是標準的「氧化水」。

 

以「翡翠水庫」的水為例,其被視為台灣最好的水,氧化還原值約+500mV,亦不適宜飲用。

 

楊乃彥反對飲用電解水,還有另外一個考量,就是環保,因為電解水要插電才能產生,無形中增加能源消耗,大量損耗地球能源。

海洋深層水

近年來海洋深層水被視為新興的海洋資源而受到矚目。

 

楊乃彥指出,海洋深層水具有豐富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經過淨化處理後,是相當好的水,適合人們長期飲用。


不過,所謂海洋深層水,與海水不一樣,至少得從深海300∼500公尺處取得,才能稱做海洋深層水,他提及市面上許多號稱海洋深層水的水,並非真正的海洋深層水,而是純水加上鹽鹵合製而成。


江守山也對海洋深層水抱持保留的態度,他指出,「我們對於那麼深的海洋,所做的研究與了解,都還很有限,在科學上,對於未被証明是安全的事情,還是持保留謹慎的態度比較好。」

 

更何況,如果喝海洋深層水的目的,是為了攝取微量元素,在地球污染如此嚴重的情況下,究竟海洋深層會不會受到污染,也很難論斷。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
大家健康雜誌》7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十大中藥幫你抗衰老





十大中藥幫你抗衰老




你,害怕自己變得比實際年齡老、而且越來越老嗎?


只要是女人,都不會喜歡看見自己蒼老沒有神采的模樣,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害怕也成為我們迅速變老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想要預防歲月對我們的提早傷害,不如就試著從中醫的方向入手,調節我們的身體,讓它跟迅速衰老說再見吧。


今天愛美網小編就帶你一起來分享一下,抗衰老的十大有效中藥是什麼。

一、何首烏



宋代《開寶本草》稱之“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現代研究發現,何首烏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對神經衰弱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並可調節血清膽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細胞轉化和代謝膽固醇的能力,還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二、黃芪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為“補氣諸藥之最”。


現代研究發現,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延緩細胞衰老。

三、人參



《神農本草經》認為,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現代研究發現,它還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勞、保肝、調節心血管功能、興奮造血系統功能等作用。

四、三(田)七



清代名醫趙學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稱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現代研究發現,三七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與人參有相似之處,其人參總皂甙含量超過人參。


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參有明顯的優勢。

五、剌五加



《本草綱目》稱之“久服輕身耐老”,“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


現代研究發現,剌五加有抗衰老、抗疲勞(其抗疲勞作用比人參皂甙還強)、強壯作用,還能調節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功能,且有抗菌消炎和一定的抗癌作用。

六、靈芝



《神農本草經》認為,靈芝能“補肝氣,安魂魄”,“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現代研究證實,靈芝對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功能都有調節作用,具有免疫調節、清除自由基、平衡代謝等功能,直接影響人體衰老進程。

七、枸杞子



《神農本草經》稱枸杞子“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 《本草匯言》讚之“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


枸杞子有類似人參的作用,且能抗動脈硬化、降低血糖、促進肝細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之功效。

八、紅景天



在古代本草中沒有紅景天的記載,是近代才發現的抗衰老新秀。


它有補益元氣,清熱,解毒,止血,寧神益智的功效。


紅景天有類似人參的補益作用,能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勞、抗輻射、抗病毒、抑制癌細胞生長,提高工作效率,延緩機體衰老。

九、絞股藍



絞股藍在古代本草中不見其名。


近年來發現,絞股藍具有抗衰老、抗疲勞、抗癌、調節內分泌功能,能提高人體應變能力和免疫力,降低膽固醇和轉氨酶,預防腫瘤,抑制潰瘍,緩解緊張,鎮靜、鎮痛。

十、蜂王漿



蜂王漿是蜂製品中的珍品,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可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細胞生長,增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強組織再生能力。


同時,因其含有豐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維生素C、E,是不可多得的抗衰老良藥。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耳垢的知識





耳垢的知識

醫師(台中市 耳鼻喉科)

林小姐坐在診療椅上,氣定神閒的說:我的右耳裡面有一隻小蟑螂,麻煩 醫師幫我取出來。

我用檢耳鏡一看,真的有一隻小蟑螂靜靜的躺在她的右耳道中。


我很快的用小鑷子將這隻已經死掉的蟑螂取出,看她輕鬆的表情,我很好奇的問她 :發現有蟑螂進入耳朵時,妳是怎麼處理?

林小姐說:我是學護理的,昨晚發覺有蟲跑進耳朵時,趕快翻書查資料。


立刻按照書中所說的,右耳朝上,將沙拉油倒滿整個右耳,維持了 5-6 分鐘後,再將右耳朝下,讓耳朵裡面的沙拉油流出來,然後今天就來請醫師將此蟑螂取出。

看著 林小姐的優雅,不禁讓我想起前一段時間,有位 張 太太,連闖十幾個紅綠燈, 直闖診療室, 直呼我要掛急診!


有螞蟻跑到耳朵裡面,痛死我了……。

的確,當有蟲蟲誤闖您的耳朵時,經常會讓人座立難安,難以忍受。


如果它恣意的叮咬,保證讓您感覺耳朵痛的要命;


如果它在耳朵內衝來飛去的,會讓您感覺耳鳴;


如果像蟑螂等體型較大的蟲蟲,更會讓您感覺耳朵好像塞住般,聽聲音好像隔著一層東西。

很多人直接的反應,就是拿棉花棒或手指來挖耳朵,試圖將這不速之客給掏出來。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基於生物本能性的反應,當這些蟲蟲看到有東西由外而內靠近時,必定是驚慌的往更深處逃竄。


這將讓您更加的難過..於是您的動作更劇烈棉花棒也挖的更深,結果經常挖的外耳道皮破血流,甚至將耳膜挖破洞,但是蟲蟲仍然在耳朵內逃竄。

這也難怪 張 太太要連闖十幾個紅綠燈來掛急診了,因為這些蟲蟲快把她給搞瘋了!

其實,如果您記得這個簡單的小常識的話,當半夜不幸遇上蟲蟲危機時,就不會驚慌失措了。


如果您的耳膜沒有破洞的話(如果您耳朵不曾流膿,聽力又正常的話,通常耳膜是沒有破洞的),首先躺下來,有蟲進入的耳朵朝上,您可以將家中的嬰兒油、 或者甘油甚至沙拉油,慢慢的倒入耳朵,直到整個耳朵充滿為止。


再讓它泡個 5-6 分鐘,然後將耳朵朝下,讓倒入耳朵內的油,慢慢的流出即可。


因為這些油可有效隔絕空氣,耳朵內的蟲蟲是必死無疑,您就可好好睡個覺,等第二天再請耳鼻喉科 醫師幫您取出這隻蟲蟲。

當然您也可以利用蟲蟲的驅光性,使用照光法─也就是拿一支手電筒,照著外耳道,等蟲蟲慢慢爬出來。

這個方法通常花費的時間比較久,因為這些蟲蟲並不會 一 照光,馬上就乖乖的跑出來,可能還會在您耳朵內試探性的晃來晃去,再慢慢爬出來。

所以,您可能要忍耐一段時間,不可以因為螞蟻在耳朵內爬來爬去,而忍不住又拿棉花棒去挖耳朵。

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就是會發生蟲蟲危機的耳朵,通常都是很乾淨的,耳垢很少的。

經常有患者問我要怎樣保養耳朵?


我的回答也經常讓他們很意外. 我常常建議我的患者,最好的耳朵保養之道就是不要管它,不要用棉花棒去清耳朵,不要用耳挖子去挖耳垢。

耳朵不去理它,通常很少會需要找耳鼻喉科醫師。


但是如果對耳朵過分照顧的話,經常又挖又清,反而有可能因為耳朵出問題要找耳鼻喉科醫師。

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耳垢很多,不挖會堵住啊?


洗完澡或游泳後,耳朵感覺進水,不是要用棉花棒將水清乾淨嗎?


但事實上,人體的構造是非常奇妙的,耳朵本身就有自我清潔保護的功能,根本不勞您費心。


外耳道持續不斷的有耳垢分泌,而此耳垢也會自然的慢慢排出於外耳道。


況且耳垢其實對外耳道有保護作用,除了有抑菌作用外,它也可以防止一些小蟲誤闖入外耳道中。

耳垢經常挖的很乾淨,可能使外耳道的皮膚缺少油脂,而會乾燥覺得搔癢。


有時表皮挖受傷,可能引起細菌或黴菌的續發性感染,用棉花棒清耳朵時反而可能會將耳垢往內推,進而堵塞耳朵,影響聽力。

有時挖耳朵時,自己不小心或手被人碰到,誤傷外耳道導致皮破血流,或甚至耳膜挖破,嚴重影響聽力。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瘦成習慣 瘦子的運動燃脂祕密













元氣生活 







瘦成習慣 瘦子的運動燃脂祕密


想靠運動來減肥,心中卻出現許多疑問,到底做哪一種運動消耗卡路里的效果最好?


什麼強度的運動最能預防復胖?


就讓專家教你正確的運動減重方法!


【文�瓈d宜亭】

Q少吃比多動,更有助減肥?

正解》前衛生署桃園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目前自行開業的蕭敦仁醫師表示,很多人減肥時會特別壓抑食量,的確減肥期間,少吃最重要,這時運動扮演輔助的效果。

 

不過,成功減肥後,想要不復胖,繼續維持身材,運動就變得比少吃還重要!

Q有氧運動、無氧運動


哪個能打造窈窕身材?

正解》「有氧運動」就是運動時會大量消耗氧氣的運動,簡單來說,運動完會氣喘噓噓的就是有氧運動。

 

研究發現,即使體適能差的人,只要持續做10分鐘的有氧運動,就能增進心血管健康。

 

有氧運動包含快走、跑步、騎腳踏車、游泳和跳舞等。

相對於有氧運動,「無氧運動」(也就是重量訓練)是指可增加肌肉(瘦肉組織),改變基礎代謝率的運動,如:仰臥起坐、舉重、伏地挺身等。

大多數的有氧運動每分鐘消耗的熱量要比重量訓練來的多,但重量訓練也是減肥重要的一環,因為重量訓練可在運動時消耗熱量,雖然會產生乳酸,感覺肌肉酸痛,但也會刺激肌肉生成,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

因此,建議在「減肥初期多做有氧運動,」增加卡路里和脂肪的燃燒,此時可以看出體重減輕。

 

「當使用有氧運動減重約8週後,可以嘗試無氧運動(重量訓練),」此時會增加肌肉,有助於之後提升基礎代謝率。

 

每增加0.5公斤的肌肉,身體每天就會多消耗50卡以上的卡路里。

蕭敦仁進一步指出,不建議減肥一開始就做重量訓練是因為擔心生出肌肉,會抵銷減肥的重量,導致減肥者的淨體重不變,使得減肥的心情受挫。

定期的重量訓練可增加瘦肉組織(肌肉),而肌肉比起脂肪能燃燒更多的熱量。

 

前振興醫院營養師謝宜芳也補充,重量訓練還可減少鈣質流失,間接減低骨質疏鬆的機率。

Q運動能提高多少代謝率?

正解》規律的運動是提高新陳代謝率最好的方法。

 

研究顯示,激烈且費力的運動可提高心律、新陳代謝率、能量消耗,而且效果可長達好幾個小時。

 

而規律的無氧運動(重量訓練)也會讓基礎代謝率增加15%。

Q何時是運動減肥最佳時段?

正解》曾有調查發現,訓練運動員的的巔峰時間是傍晚,這時候的體溫、心跳率、反應時間、柔軟度都處於最佳狀態,顯示傍晚時,身體較能適應訓練。

即便如此,如果習慣早起,也可在吃早餐前,利用這段身體燃燒脂肪的速率較高的時段,做暖身後再做散步等運動。

 

為何這段時間燃脂效率高?

 

這是因為約有12小時未進食,身體不能用最近一餐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當燃料,會傾向使用血液中的脂肪作為動能。

蕭敦仁提醒,正餐前運動有助燃燒脂肪,但如果有血糖低的問題,不適合在正餐前運動。最好在兩餐之間運動,此時較不會血糖過低,能減少昏倒等意外的發生。

Q短而劇烈的運動


比和緩運動更能控制體重?

不一定!短時間的劇烈運動比較能夠融入生活,也較易維持下去。

 

但對於運動會增加食慾的人來說,長而和緩的運動可能較為適合。

謝宜芳分析,運動後會非常餓的人是胰島素分泌不平均,因此需要時間養成習慣,最好耐著性子進行長而和緩的運動。

 

譬如吃完東西後散步30 分鐘,這樣也較不會讓久坐者復胖,當然,快走也有效。

Q上班空檔做哪些小運動


可消耗卡路里?

正解》上下跳躍一分鐘可消耗7卡,踏步運動一分鐘可消耗9卡。

 

如果雙手雙腳都用到,能消耗更多卡路里。

 

建議除了上班時偷空運動,下班後或假日去快走或划船,運動的部位更多,會比騎腳踏車消耗熱量的效果更好,要爬坡的快走又更好。

Q運動要超過30分鐘


才能有效燃脂?

正解》學理上來說,運動時會同時用到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當成燃料。

 

運動初期,會燃燒較多的碳水化合物,但是20分鐘過後,燃燒脂肪的比例增加。

 

長時間超過1小時的運動,需要靠脂肪提供80%的能量。也因此,專家建議運動一定要超過30分鐘才有效果。

 

即使是在做家事,只要持續消耗能量,身體都會改用脂肪來做為動作的燃料。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
大家健康雜誌》7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鬆風險 算得出來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7/28 00:07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在台灣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及治療,缺乏一致的標準,但在台灣醫界共同的努力下,世界衛生組織(WHO)依據台灣提供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量身打造一套骨折風險評估計算公式-FRAXTAIWAN,民眾只要輸入十二項危險因子,即可算出未來十年發生骨折的機率。


台大醫院副院長蔡克嵩昨(二十七)日表示,WHO在二○○七年依歐洲大型流行病調查資料做基礎,發展出FRAX,可以評估十年骨折風險,但,這套公式對台灣人並不適用。在台灣醫界共同的努力下,世衛依據台灣提供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為台灣人民量身打造一套骨折風險評估計算公式-FRAXTAIWAN。民眾只要上網


(網址:http://www.sheffield.ac.uk/FRAX/tool.jsp?lang=en)輸入年齡、性別、體重、身高、個人既往骨折病史、家族史、骨密度等十二項危險因子,即可算出未來十年發生骨折的機率。


此外,以FRAX計算骨折風險,並不一定需要骨密度檢查,利用骨密度以外的十一種資料,若得到的十年骨折風險很低,即使骨密度不好,也不影響結論,即可不必浪費時間與金錢測量骨密度。


蔡副院長表示,骨質疏鬆性骨折最常發生的部位是脊椎骨、髖部、前臂,骨折原因主要是骨質疏鬆和跌倒,常發生的地點是浴廁、床頭以及路邊。


所以除了骨骼保健外,打造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預防跌倒也是非常重要的保健課題。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睡覺風扇、冷氣吹整夜 容易落枕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7/30 00:17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很多民眾吹了一夜的冷氣後,頸部感到緊繃,甚至自覺「落枕」。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林在裕表示,電風扇、冷氣直吹頭頸部,使局部循環變差,很容易導致肌肉緊繃或痠痛。


中醫師林在裕表示,落枕常用的治療穴位包含風池、承山、陽陵泉,肩井與耳穴的頸點。


中藥則常用疏經活血湯搭配葛根等藥材,以放鬆肌肉,必要時可酌加延胡索止痛及三七活血化瘀。


讓肩頸部氣血通暢,落枕的風險自然可降低。


除了冷氣過涼或冷風直吹頭頸部等因素,民眾忙碌勞累,或長期姿勢不良,常一覺醒來,發現頸部有「不靈活、疼痛」的感覺。


可採用方藥與針灸的方式治療。


肩頸痠痛若是軟組織病變,主要是指肌肉、韌帶過度使用、超負荷問題產生的拉傷、扭傷或肌肉無力、僵硬,不協調與酸麻疼痛。


上班族;


電腦族的肩頸的疼痛痠麻大都與過度壓力、不當姿勢及缺乏運動有關,中醫認為冷氣過涼或直吹引發風寒侵襲亦為重要原因。


肌膜疼痛症候群或肌肉勞損酸痛在現代常見於久坐辦公室,或長期姿勢不良的民眾,不見得全然是運動或搬重物的傷害。


一些骨關節病變、椎間退化與結構不良也可能造成相關肌肉的疼痛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健錦囊》 皮膚曬傷 冰敷後塗含蘆薈、薄荷鎮定液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7/30 00:1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夏天要預防過度的紫外線曝曬,防止皮膚的曬傷。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炎熱的夏天許多人往往會想進行親水的活動,水上活動雖然消暑,但更容易因為過度的曝曬,造成皮膚的紅腫熱痛,出現曬傷的狀況。


甚至出現脫皮的狀況,應注意防曬。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夏季通勤的上班族,除了要忍受溼答答的汗水外,更要預防過度的紫外線曝曬,防止皮膚的曬傷。


預防曬傷的要件,就是要預防過多的紫外線照射,除了避免在上午10到下午3點間直接照射紫外線外,防曬工具更是不能少,除了遮陽用具外,最實用的就是防曬油,一般而言,最好每2小時就要補擦一次。


此外,若是有進行水上活動的人,更是要加強補擦的次數。


也提醒,許多人會記得要補擦防曬油,卻忘了也必須卸掉防曬油;


乾淨的卸除防曬油,才不會對肌膚造成負擔,除了避免化學用品傷害皮膚外,對於預防粉刺與痤瘡也會有幫助。


李醫師表示,若出現皮膚發紅、微腫、灼熱,甚至疼痛與脫皮的狀況,這就是出現皮膚曬傷的情形。


可在清潔後進行冰敷,減輕曬後的不適感。


此外,可以準備冰枕,外包薄毛巾,針對曬後的皮膚均勻的降溫,之後再擦些含有蘆薈或薄荷成分的舒緩鎮定液,就可以將傷害減到最低。


曬傷後出現脫皮現象,可配合中藥外擦改善。


李思儀表示,適時抹些紫雲膏,可以幫助傷口的修復,並緩解疼痛,同時幫助脫皮快速復元。


李思儀醫師表示,若不幸已經出現脫皮的現象,適時抹些中藥的紫雲膏,可以幫助傷口的修復,除了緩解疼痛外,更可以避免留下疤痕,幫助皮膚快速的瘉合。


因為紫雲膏成份中含有紫草、當歸、麻油;


其中,紫草可以涼血、活血、消腫;


當規則有和血、止痛、潤澤皮膚與美白功效;


麻油則有涼血解毒、止痛生肌的效果。


醫師指出,一般用上,除針對曬傷的皮膚有涼血消腫的功效,對燒燙傷的皮膚,更可以達到止痛生肌、幫助傷口癒合,與加速皮膚的新生的功效。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生就是養氣血 







「飯局」是消化道疾病的推手,按揉手心就有效


「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我在臨床遇到的脾胃疾病患者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務員。

 

每每這個時候,我就會推薦他們一個小方法,那就是按捏手心,也就是手掌的中心,差不多是勞宮穴的位置;

 

不過並不要求嚴格到一個穴位上,再加上食指正下方的脾胃大腸區,在這幾個地方按壓一段時間之後,大多數人都能有驚喜的消息。


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自己怎麼會得脾胃方面的疾病?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工作時間固定,作息正常,而且工作上也沒有太多的起起落落或壓力。


其實,要說起來,可能誰都想不到,這和他們經常應酬有很大的關係。

 

公務員,尤其是有一定職位的,經常需要參加各種各樣的飯局。

 

看起來,大家一起吃吃喝喝地把工作完成了,很輕鬆也很開心。

 

但實際上呢?

 

飯局上談事情,不僅食不知味,還極其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脾胃方面問題,如胃潰瘍、胃下垂之類的。

 

這是因為脾主運化,人吃完飯,是需要脾來消化的,氣血應該集中於脾胃來幫助消化;

 

但如果這時候你再去思考其他問題的話,氣血難免會分散一部分到腦子裡,幫助你思考,時間一久,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脾胃功能肯定會受影響。


認真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不僅經常應酬、參加飯局的人如此,那些需要在吃飯的時候工作、工作的時候吃飯的人,脾胃大多不太好。

 

如司機,尤其是開長途車、計程車的司機最容易得胃病,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一吃完飯就坐上駕駛座,這樣一來,氣血自然就往頭上走,時間一長,出現問題就很平常了。

 

現在脾胃出問題的人這麼多,大家應該好好靜下來想想,是不是一吃完飯,立刻坐到辦公桌前面,馬不停蹄地開始工作了?

 

要知道,這也是很傷害脾胃的。

 

所以說,不要把吃飯當成一件差事來應付,而應該好好坐下來,慢慢吃完,休息一會兒再工作。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再加上本文開頭我所介紹的揉手心的按摩方法,持續一段時間,相信你的脾胃能夠得到很好的改善。

 

因為手心是勞宮穴所在的位置,勞宮也就是心臟的宮殿,老是思考問題,心弦會繃得很緊,這時候,揉揉手心,就相當於讓心臟回宮殿休息,可以放鬆神經。

 

而脾胃大腸區就更不用說了,按照全息反射區療法的理論,按摩它是直接刺激脾胃的,經常對它進行刺激,可以有效地增強脾胃功能,改善身體狀況。手心勞宮穴也可用一個圓圓的小木棒來點壓;

 

而脾胃大腸區用另一手的大拇指來按揉就可以了,雙手都要按摩,每個地方按摩五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很多人可能改不了自己的生活習慣,所以乾脆破罐子破摔,啥也不管。如果是這種思想的話,我想,說再多的話也無濟於事。

 

如果你不是這樣,很想調理自己的身體,可是生活習慣由於各種原因一時無法更改的話,那我建議你,還是持續每天按揉手心二十分鐘左右,因為它可以幫助你放鬆情緒,刺激消化,只不過效果不那麼速效而已。

 

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不再受脾胃問題的困擾,還得從生活習慣上下手,畢竟任何醫治手法都只能救命不能「救性」。


更多的出版及活動訊息,請上商周出版部落格:
http://bwp25007008.pixnet.net/blog
商周粉絲團已熱烈開張,每月都有贈書活動,歡迎大家來加入囉!!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家專欄之陳豐偉電子報:惱人的腸躁症,需要有耐心的病人













今日主文 







惱人的腸躁症,需要有耐心的病人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研究證實,腸躁症的女性在注意力、情緒調節、疼痛抑制以及處理來自腸子的訊息的大腦區域,出現灰質厚度跟其他人不同---或許較厚或較薄---的現象。

 

腸躁症通常被認為是「功能性」而非「器質性」的疾病,也就是腸子的構造正常,但功能不正常。

 

新的研究顯示,「腸躁症」的問題可能出在大腦的組織變異----說「病變」可能不太對,因為有類似「腸躁」問題的人太多了,可能高達20%。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人的大腦跟其他80%可能有些微不同,造成腸胃系統的過度敏感。

「內臟過度敏感」很可能是腸躁症的主因,所以腸躁病人容易覺得腹痛、腹脹。

 

大腦的變異可能讓腸躁症病人的腸子在「排除脹氣」出問題,儘管腸子組織是正常的。

 

也難怪一些精神科常用藥物,在腸躁症研究中的效果還比較顯著----精神科藥物實質上有修補大腦作用(透過腦神經滋長因子),也可調節神經節對疼痛的感知能力。

過去要確認是腸躁症,必須先在醫院做一系列檢查都找不出問題,才能確診腸躁症。

 

現在只要「持續六個月」、「反覆腹痛不適每月至少三天」、「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形狀改變、解便後症狀緩解」就可積極治療。

 

有些人糞便大半很軟,有些人會堅硬或很難排空,有些人會排出大量黏膜,有些人會急著想解便但解不出來。

 

不過,安全起見,懷疑自己有腸躁症的病人,最好還是先到醫院找腸胃科醫師做檢查,確認沒有身體病變,再找精神科醫師或嘗試其他非藥物治療。

腸躁症藥物以外的治療方式,有另類療法如薄荷、薰衣草,也有人服用大量纖維質----但也要小心有人服用高纖維食物後反而病情惡化,有些腸躁症病人則同時有乳糖不耐與果糖不耐症(要避開乳糖跟果糖含量高的食物)。

 

「壓力」是誘發腸躁症的主因,所以專家建議,可透過規律運動、放鬆、冥想、瑜珈、減輕生活壓力、充足睡眠、參加支持性團體改善腸躁症。

 

不過,目前並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些方法可治療腸躁症,但確實可以改善病人身體狀況、提昇生活品質、減少疼痛與不舒服的感覺。

在精神科看診,常見病人提到腸躁症狀,有時也會有病人清楚描述服用精神科藥物後,腸躁症明顯改善。

 

以腸躁症的複雜與異質性(其實是包含許多種症狀類似但需要不同治療模式的大腦組織變異),恐怕沒有人敢說他能「包醫」腸躁症。

 

有腸躁症狀的人,或許也得有耐性多嘗試不同的治療模式,才能找到最能改善自己症狀的方法吧。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家健康ePaper電子報:大豆、山藥 乳癌患者可以吃嗎













SMART醫療 







大豆、山藥 乳癌患者可以吃嗎


有說法認為大豆、山藥含有雌激素,容易誘發乳癌細胞活躍,乳癌患者,到底能不能吃?

【企劃�瘬硎芨╮@文�畍i雅雯】

罹患乳癌對女性來說是一大打擊,為了避免誘發或影響治療,許多人都如驚弓之鳥般,不知要吃什麼。

 

振興醫院營養師殷秀妙表示,乳癌患者癒後大多良好,存活十幾、二十幾年的人很多,除化療期間飲食原則較不同,當病情穩定後,養生之道是注意均衡,充足攝取六大類食物,才能在調理身體時,預防慢性病或第二個癌症找上門。

飢餓,不會餓死癌症


治療時最需補充蛋白質


若接受化療,殷秀妙表示,藥物會帶來全身性衝擊,使紅白血球明顯降低、抵抗力減弱,多數患者還會嘴破、噁心、嘔吐,進而影響食欲。

 

然而,此時身體要持續接受療程,對營養的需求不減反增,建議平時可稍微加強蛋白質、熱量、鐵質的吸收。

 

其中蛋白質是修補細胞、增加身體抵抗力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例如紅肉(牛肉)含動物性蛋白質;

 

植物性蛋白質則以黃豆類較優。

「重點是吃足分量,而不是一定得吃什麼!」

 

殷秀妙強調,天然食物的營養原則在於是否攝取足夠。

 

每個人可依習慣與喜好,從同一類多種食物中選擇,而不是單吃一種食物,或照著指定菜單飲食。

治療期間,患者要格外加強營養,如果因副作用導致食物難以下嚥,殷秀妙建議,可向醫院營養師諮詢,使用濃縮流質的商業配方來補充,「千萬不要認為飢餓可以餓死癌症」。

高量荷爾蒙恐誘發癌症


提防大豆異黃酮補充品


抗癌16年的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祕書長林葳婕表示,病情穩定的乳癌患者,營養需求與一般人雷同,皆以均衡、適量為原則,從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油糖鹽類六大類中攝取;

 

其中,油糖鹽類吃最少,多以蒸、煮、滷的方式烹調。

由於乳癌與荷爾蒙有相關性,不少患者聽聞大豆、山藥、雞肉等含有雌激素,認定不能吃,殷秀妙與林葳婕均認為,盡量攝取天然食材,但切忌大量攝取單一種食物,並避免服用相關營養素的萃取物。如此,吃下的荷爾蒙量,對身體的影響就不大。

林葳婕也以自己為例,不會特別排斥某類食物、但也不會吃單一飲食,如果患者對某種食物感到害怕,基於「安心」的原則,不碰這類食物並無不妥,因為還有很多食物可供選擇。

至於「大豆異黃酮補充品」,殷秀妙較不建議乳癌患者使用,因為濃縮的荷爾蒙補充劑,高劑量可能誘發乳癌細胞再度活躍;

 

此外,其他許多號稱可抗癌的保健品,也不建議食用,盡可能讓自己均衡攝取天然食物、維持正常作息與運動習慣,才是恆久的養生方法。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10年6月號】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不用害怕恐慌症/陳豐偉醫師





(本文首刊於聯合報元氣週報陳豐偉醫師專欄)暴躁的情緒常被誤認為躁鬱症,但恐慌的心情倒很少被說是恐慌症,這顯然是因為恐慌症很少成為媒體焦點。瞭解不夠,常讓病人恐懼害怕,其實恐慌症預後良好。

恐慌症發作時通常毫無預警,病人在短時間內出現頭痛、頭暈、心跳加速、手腳發麻、冒冷汗、吸不到空氣等強烈症狀,極端不舒服到彷彿快要死掉一樣,但送到急診時症狀可能早已緩解,各項檢查正常,然後急診科醫師會先告訴病人這是「過度換氣」。


但如果短期內第二次強烈發作,病人開始擔憂會再度出現恐慌症狀,這時就要考慮是「恐慌症」了。

恐慌症發作就像到鬼門關走一趟,會在病人心中留下恐怖的陰影。


有些人還會出現「懼曠症」,當身處「一旦病發難以逃生或求救」的情境時,如擁擠的電梯、開車上高速公路、搭飛機、到空曠的野外,就開始擔心害怕,引發強烈焦慮。有些人會因此封閉自己的生活,不敢外出。


剛到精神科看診的病人往往帶著惶恐,不安地尋求醫師意見。


這時我會安慰病人:「強烈的恐懼經驗會形成身體記憶,讓下次一點小事又引發電流『再來一次』,可能會越發作越嚴重。


這時要先靠足夠的藥物阻斷症狀,讓身體忘記這件事情,三個月後就可以試著減藥」。


多數病人這時會不斷點頭,同時逐漸能放鬆心情,不再過度擔心。

恐慌症屬於焦慮症,抗憂鬱藥物有很好的抗焦慮效果,所以精神科醫師常會開憂鬱症藥物來治療恐慌症。


不過,第一次吃憂鬱症藥物時前兩三天適應期的副作用,有時反而會讓病人更煩躁。


適度運動可緩和恐慌症,但也有少數病人因為運動過於激烈又引發恐慌症狀。


除了這兩種意外,多數人治療一星期內就會感受到大幅改善,數個月後就可按計畫停藥或減藥。

除抗憂鬱、抗焦慮藥物以及給予病人正確認知外,放鬆訓練(如「腹式呼吸」)也可改善恐慌症。


當焦慮症狀出現時,臨時服藥還得等藥物消化吸收,但腹式呼吸可在五分鐘內就讓恐慌症狀緩和,不會猛烈爆發。


在治療期間,最好能克制飲用咖啡或濃茶,這些刺激性的飲食可能會讓心跳加快,放大恐慌反應。

有些病人剛進診間時,因為恐慌症狀不斷重複出現導致全身發抖、無法克制,擔心自己得到重大疾病。


但在治療後,多數人很快就恢復平靜,只剩下偶爾出現的殘餘症狀。


及早察覺自己得到恐慌症,到專精的科別看診,我們並不需要害怕恐慌症。


(連往快樂心靈診所簡介 )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治療強迫症十個常見問題





(本文精簡版原刊登於聯合報「元氣週報」專欄)

開業至今,因為強迫症求診的病人比我想像的多。


有些病人原本看憂鬱、失眠,在會談時提到不斷重複的動作,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有強迫症。


罹患強迫症的青少年也不少,但家長多半無法接受這事實,或不希望小孩太早開始服藥。


有些病人服藥後明顯改善,十分快樂地道謝。


但也有些病人雖然感覺到藥物的作用,副作用也隨之而來,每次看診時都得仔細地調整藥物。


恰好最近有不少網友來部落格問強迫症,就在此整理十個常見的相關問題:

一、怎麼判斷可能得到強迫症了?

典型的強迫症狀是不斷重複無意義、且會帶來困擾或浪費時間的動作,如不斷檢查瓦斯、房門、電燈,一直洗手、洗澡、擦地板、把東西排整齊、用怪異的方式走路、不斷確認帳目、不停祈禱、複誦。


這些動作光用意志力很難控制,如果強要壓抑,反而會引發嚴重焦慮。

通常在引起強迫行為之前會有強迫意念,如擔心被感染、污染、懷疑門沒關好。


某些牽涉到性、猥褻、自殺、傷人等等令人不悅、非出於本意的強迫意念,即使沒有引發強迫行為,但如已造成強烈痛苦,也算是強迫症。

較少人注意到的是,大量儲存毫無意義的無用舊物也是強迫症的亞型,這一類型病人最缺乏病識感,常併發其他精神疾病如社交恐懼症。


「儲存」與「要求強制對稱」類型的強迫症往往需要併用兩三種藥物才會見效。

每個人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強迫意念、強迫行為,這不見得是強迫症。


必須是「不合理」而且帶來重大痛苦或佔據許多時間(如一天超過一小時),而且不是因為幻聽、妄想、被控制等嚴重精神症狀所引起,才會診斷為強迫症。

二、強迫症的起因是什麼?

目前沒有定論。


研究顯示強迫症病人的大腦尾核(caudate nucleus)與前額葉基底區(orbital frontal cortex)、基底核(basal ganglia)異常,但可能有多種致病因,如基因遺傳、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自體免疫反應、創傷經驗,目前所知有限。


有時在強迫症初次病發前,會遭遇重大的生活壓力,但重大壓力可能是誘發因子而非致病因。

三、治療強迫症一定要服藥嗎?

理論上,可採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裡的「暴露與反應抑制法」(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治療強迫症,且治療成效不遜於藥物。


但現實上,認知行為治療需要花費龐大的時間與人力成本,除非能找到有興趣投入的醫師或心理師,否則還是以藥物治療較具經濟效益。


(你也可以一邊用健保看診服藥,一邊尋找自費的心理治療工作室,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註一:國外研究裡正式的認知行為治療,強迫症患者接受每週五天、每天六十到九十分鐘、長達一個月的治療後,強迫症狀可明顯改善,也可偵測到大腦的變化。


在台灣,就算你願意自己付費,也不容易找到治療師提供這麼密集的服務,通常是一週一次,一次一小時。

註二:服藥可減少強迫症狀,或減少抗拒強迫症狀時的強烈焦慮。


比如原本怕髒的病人,服藥後接觸髒東西比較不會有焦慮反應,重複進行測試後就可緩和原本「髒污」與「焦慮」之間的制約反應,一樣可達成類似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


有學者稱服藥為「自己來行為治療」(do-it-yourself behavior therapy)。

四、治療強迫症需要長期服藥嗎?

我們應把強迫症視為容易反覆發作的慢性病。得到強迫症,就要有長期服藥的心理準備。


第一次服藥,建議服用1-2年後嘗試減藥,若減藥、停藥後症狀復發,就要恢復服藥。

若強迫症症狀穩定、準備減藥時,必須以緩慢的速度逐漸減少藥量,一邊觀察是否復發,同時避免快速減藥引發的戒斷症狀(如失去平衡、腸胃不適、類感冒症狀、知覺與睡眠障礙、焦慮、哭泣、煩躁、激動、意識障礙)。

五、強迫症需服用什麼藥物?

強迫症第一線用藥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跟憂鬱症用藥一樣,但所需劑量通常是憂鬱症的二至三倍以上。


如果服用SSRI成效不明顯,還可加上其他增強(augment)藥效的藥物如三環抗鬱劑(TCA,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抗精神病藥物。

研究顯示,強迫症病人服用SSRI,有時要等8~12週才會出現明顯療效。


就我的經驗,大部分病人不需要等這麼久。


但有時如果藥效沒有很快出現,還是要有耐性,不要太快放棄藥物。

六、服用高劑量藥物會有副作用嗎?

SSRI藥物剛服用前三天常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噁心想吐、頭暈嗜睡或失眠,但兩三天後,多數人就可適應,不再有副作用。


會持續很久的副作用如SSRI引起的射精延遲(男)或性慾減退(女),TCA引起的口乾與排尿困難,若出現就需要調整藥物。

七、健康食品或放鬆技巧會有幫助嗎?

以目前研究結果來看,幫助不大。我看了好幾篇回顧文獻都沒講到。

八、光靠藥物治療強迫症的成效好嗎?

一般精神疾病的藥物反應常有「三三三」的療效分佈,也就是三分之一療效很好,三分之一部分改善,三分之一療效不明顯。


就我個人經驗,有回診的病人幾乎全都表示可感受到藥物療效,對SSRI反應不佳的病人,加上其他增強藥物後,多半會有明顯改善。

如果你剛診斷出強迫症,可先嘗試藥物治療,三分之二以上會有明顯改善。


如果你已經嘗試過許多種藥物但都無效,或有效但副作用過於難以忍受,可能就得考慮住院治療、或找心理師做認知行為治療。

九、青少年也會得強迫症嗎?

會的。


且早發性的強迫症對藥物反應較差,有17%有家族遺傳體質,有些會伴隨妥瑞氏症(tic)。


有一半的強迫症病人症狀在15歲前出現,但有許多人並沒有察覺,很久之後才知道自己得到強迫症。

十、有多少人得到強迫症

大部分國家的研究顯示有1%的人得到強迫症,有些研究甚至高達2-3%。


由於強迫症常帶來高度痛苦,強迫症病人常併發憂鬱症狀,甚至煩躁到出現自殺意念,是普遍存在,需要高度關注的疾病。如果你的親友得到強迫症,請不要跟他說:「難道你不能自己控制嗎?」


「你不要去想就好了!」


這對病人會造成二度傷害。


多瞭解強迫症,接受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註:有些病人陳述當他忙於工作或喜歡的事情時,就比較能忽略強迫意念。


也有讓自己投入公益團體後不需服藥就可大幅改善強迫症的特殊案例。

(本文內容多數來自Medscape數篇關於強迫症的文獻回顧)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不用害怕恐慌症





(本文首刊於聯合報元氣週報陳豐偉醫師專欄)暴躁的情緒常被誤認為躁鬱症,但恐慌的心情倒很少被說是恐慌症,這顯然是因為恐慌症很少成為媒體焦點。


瞭解不夠,常讓病人恐懼害怕,其實恐慌症預後良好。

恐慌症發作時通常毫無預警,病人在短時間內出現頭痛、頭暈、心跳加速、手腳發麻、冒冷汗、吸不到空氣等強烈症狀,極端不舒服到彷彿快要死掉一樣,但送到急診時症狀可能早已緩解,各項檢查正常,然後急診科醫師會先告訴病人這是「過度換氣」。


但如果短期內第二次強烈發作,病人開始擔憂會再度出現恐慌症狀,這時就要考慮是「恐慌症」了。

恐慌症發作就像到鬼門關走一趟,會在病人心中留下恐怖的陰影。


有些人還會出現「懼曠症」,當身處「一旦病發難以逃生或求救」的情境時,如擁擠的電梯、開車上高速公路、搭飛機、到空曠的野外,就開始擔心害怕,引發強烈焦慮。


有些人會因此封閉自己的生活,不敢外出。剛到精神科看診的病人往往帶著惶恐,不安地尋求醫師意見。這時我會安慰病人:「強烈的恐懼經驗會形成身體記憶,讓下次一點小事又引發電流『再來一次』,可能會越發作越嚴重。


這時要先靠足夠的藥物阻斷症狀,讓身體忘記這件事情,三個月後就可以試著減藥」。


多數病人這時會不斷點頭,同時逐漸能放鬆心情,不再過度擔心。

恐慌症屬於焦慮症,抗憂鬱藥物有很好的抗焦慮效果,所以精神科醫師常會開憂鬱症藥物來治療恐慌症。


不過,第一次吃憂鬱症藥物時前兩三天適應期的副作用,有時反而會讓病人更煩躁。


適度運動可緩和恐慌症,但也有少數病人因為運動過於激烈又引發恐慌症狀。


除了這兩種意外,多數人治療一星期內就會感受到大幅改善,數個月後就可按計畫停藥或減藥。

除抗憂鬱、抗焦慮藥物以及給予病人正確認知外,放鬆訓練(如「腹式呼吸」)也可改善恐慌症。


當焦慮症狀出現時,臨時服藥還得等藥物消化吸收,但腹式呼吸可在五分鐘內就讓恐慌症狀緩和,不會猛烈爆發。


在治療期間,最好能克制飲用咖啡或濃茶,這些刺激性的飲食可能會讓心跳加快,放大恐慌反應。

有些病人剛進診間時,因為恐慌症狀不斷重複出現導致全身發抖、無法克制,擔心自己得到重大疾病。


但在治療後,多數人很快就恢復平靜,只剩下偶爾出現的殘餘症狀。


及早察覺自己得到恐慌症,到專精的科別看診,我們並不需要害怕恐慌症。


(連往快樂心靈診所簡介 )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好累?你可能生病了!


老是感到疲倦,改變生活作息,多運動都無法改善,甚至愈來愈累,可能是疾病初期的反應。  
 
陳先生連續好幾個月都覺得很累,週末不管怎麼補眠、運動都無法改善,有時還胃口不佳,吃不下飯。


醫師檢查,他竟然得了胃癌。


「幾乎任何疾病都可能用疲勞表現。」


台安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黃尚本說,很多人因為長期壓力大,睡眠品質不足或不佳,容易覺得疲勞。


然而,如果改變生活作息,或嘗試多運動仍無法減輕疲勞,甚至更累,可能就是患病初期的表徵。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不癒的疲倦,最常可能是以下幾種疾病的表徵:


最容易以疲勞表現的疾病是貧血


血中含氧量一不夠,就容易累。


第二名是心臟病。


心臟裡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無法正常交換,患者也會疲勞。


第三名是肝病。


肝臟是身體最主要解毒的器官,肝不好,體內廢物容易堆積,產生疲勞感。


陳俊良還說,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人也可能常常精神不濟。


他曾經碰過一位女病人,整天沒精神,醫師找不出原因,後來發現患者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進一步檢查才發現這位女性得了甲狀腺機能低下疾病。


甲狀腺激素用來應付壓力,如果不足,就容易感到疲倦。


陳俊良補充,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患者,也容易感到疲憊。


慢型疲勞症候群


無法改善的疲勞,還可能是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陳俊良說,疲勞維持六個月以上,無法因休息緩解,也沒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釋,還常常頭痛,就可能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目前罹患這個疾病的原因仍不明,但是臨床發現,高度發展國家的二十到五十歲、個性求好心切的白領女性比較容易得到。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