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醫療 









四不生活習慣,打造腎利人生


文/梁雲芳

不想腎病找上你,打亂人體代謝及造血功能,專家建議「四不」守則,輕鬆呵護腎臟!


生活習慣常會影響腎臟功能,好的生活習慣造就「腎利人生」,不良生活習慣則讓人墜入「腎衰連連」的地步,為了維護腎臟功能,一定要謹遵「四不生活護腎法」。

1.不抽菸


一支菸經過燃燒可產生4000多種化合物,可分為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其他化學成分四大類,這些毒素進到體內,對全身組織及器官皆有傷害,腎臟一樣逃不掉,要避免腎功能衰敗,不抽菸是第一要務。

2.不憋尿


排尿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很多人常因忙工作忘了在適當時機排尿,一再憋尿,易引起泌尿系統感染,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孟瑜建議,可用手機鬧鈴、鬧鐘或在電腦上設定喝水、上洗手間及休息時間,讓排尿趨於正常。

3.不熬夜


睡眠是副交感神經修補身體,讓人體休息的時刻,若仍舊熬夜工作,常會累積毒素,加重腎臟工作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楊中賢建議,再怎麼忙碌,睡眠時刻一到,一定要關燈休息,寧可明天早起再做。

4.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


林孟瑜營養師發現,部分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病患常不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認為藥吃多了會洗腎。

 

其實不服藥控制,不穩定的血壓、血糖會傷腎,反而走到洗腎地步。


亂吃來路不明的藥,一樣是用藥迷思,最常發生在對醫療保健觀念不正確的中老年人身上,常是隨意聽從地下電台或廣告的推薦亂買黑藥丸或保健食品,結果造成腎功能衰敗。


有些人不會亂買藥物,但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常就近跑到診所施打添加止痛藥的點滴,看似症狀消除了,但真正的病灶並未發現,也易造成腎臟負擔。

 

年輕人也有濫用止痛藥的迷思,一有頭痛或經痛,便到藥局買止痛藥,長期服用,腎功能衰退可想而知。


楊中賢醫師呼籲民眾用藥必須正確,不能隨意服藥,否則傷身傷腎,辛苦的還是自己。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0年7月號)






好書推薦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




今昔相比,更年期與青春期同時現身家庭的機率越來越高,在雙方身心不斷轉變下,兩代衝突似乎不可避免……怎樣能安然度過,避免一觸即發的家庭風暴?

無論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或是「更年期」的婆婆媽媽,似乎都各有一本「難念的經」,媽媽怨孩子不再聽話、貼心,孩子則認為媽媽不懂他的心,親子關係因而日益緊張。

晚婚成趨勢


兩代易碰撞


現代人普遍晚婚,35歲後產子的比比皆是,加上更年期的症狀在停經前1~2年、停經後2~3都會持續存在,若以更年期平均年齡49.8歲來算,體內荷爾蒙自47歲就會開始起伏變化,此時孩子也正經歷著將延續數年的青春期的轉變,「更年期」、「青春期」同時現身家庭的機率越來越高。

這時期的媽媽與孩子皆經歷身心巨大的轉變,但面對的問題卻大異其趣,想法南轅北轍,有時父母無心的行為卻可能引起子女強烈的反彈,要避免這種不必要的衝突,就應探究孩子的心理,認識他們看重的事物,才不會踩進地雷區,炸得親子關係傷痕累累,漸行漸遠。



拉近親子心


避免踩到孩子的「地雷」


輔導過許多青少年的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提出7大父母應避免踩到的「地雷」:

1.批評子女的行為


有位高中生搭公車去補習,卻在公車上睡著,老師打電話到家中告知,回家時媽媽便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你還睡得著……我昨天就告訴你不要上網那麼晚……。」

 

雖然媽媽說的對,但當父母賺到道理後,得到的卻是小孩對你的不滿。

 

黃倫芬建議,應換個角度處理事情,也許能用獎勵幫孩子解決問題。

2.批評子女的朋友


多數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品行有問題時,會希望子女能與他們保持距離,以免被帶壞,孩子便會覺得:「你在攻擊我的朋友」,基於正義感,就興起保護朋友的反應,甚至與父母對抗。

 

這時如何說對話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好心不表示子女就聽得進去,應換個角度:「如果你不能穩住自己,就會害他被別人說成帶壞你。」

 

當然,還是要持續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並適時地關心與提醒。

3.糾正口頭禪


許多青少年有不文雅的口頭禪,只要父母一糾正,就阻塞了溝通管道。

 

黃倫芬指出,雖可以對孩子的表達方式有一些疑問,但不要說他不對。

 

例如可以問他:「屁是什麼意思?」

 

或是「你說『屁啦!』是生我的氣嗎?」

4.喜歡做結論


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將結論告訴他。

 

當然,這需要過程和時間,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讓教化隱藏於無形,子女通常會參考。

5.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愈會讓你信任。即便孩子曾嚇唬妳:「有很多事我並沒有完全告訴妳!」或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同儕影響,對孩子所說的話,還是要99%相信,千萬不可坦言:「我覺得你一定會被誰影響。」

6.偷看隱私


為瞭解子女,有些媽媽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看了擔心就忍不住去問而穿幫,親子關係因此破裂,得不償失。

 

其實瞭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溝通,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7.過度關心


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多年的林桂慧則提醒媽媽,不要讓孩子覺得媽媽的愛有負擔,試著從孩子國小五、六年級開始,讓他獨立成長,孩子上國中後,才能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學習獨當一面。

 

相關介紹










 
 






用對方法,關節不痛




早晨起床或隨便動一動,常感到關節僵硬或疼痛嗎?若你有上述的情況,可能是關節炎的早期訊號。據估計,關節炎疾病有一百多種,有的很輕微,有的很嚴重,甚至可能造成殘廢。其中較常見且嚴重的是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關節炎非老年人的專利
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有關節炎的問題。事實上,以年齡的流行病學分析,美國18~44歲中有7.9%(870萬人),45~64歲中有20.5%(2,050萬人),65歲以上有50%(1,720萬人)罹患關節炎。此數據顯示,關節炎非老人家的專利,任何年齡均可能罹患,有些關節炎只出現在特定年齡層。例如痛風性關節炎常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這與飲食習慣有關,習慣大魚大肉、喝酒者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多好發在30~50歲之間,女性是好發族群,男女比率約1:2。


罹患關節炎
把握黃金治療期

國內關節痛、關節僵硬的病人,人數難以估計,因不少上了年紀的人,血液循環變差,關節就會僵硬,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黃德豐提醒,「關節僵硬和發炎程度成正比,若發現關節疼痛,應趕緊請醫師評估,像類風濕性關節炎,有2~6個月的治療黃金期,把握治療黃金期就能治癒,錯過黃金期,可能引發關節變形。」

多數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是藉由適度運動、復健,使肌肉、骨骼強壯,並服用藥物,以減少疼痛、腫脹、僵硬的症狀,如痛風性關節炎,須靠長期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減少血液中的尿酸。較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運動、復健,可藉由開刀,使關節變平滑,或植入人工關節,取代原來受損的關節。

運動增強肌力
減輕關節疼痛

有關節炎的人通常不愛運動,擔心運動會造成關節負荷,對此專家極力澄清,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暨國泰醫院物理治療組組長簡文仁表示,溫和的有氧、伸展運動,有助於減輕關節負擔,增進關節零活度,也有滋養關節的功效。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馬筱笠也認為,除非關節退化得很嚴重,如:關節炎急性發作或膝蓋變差不舒服,才減少或避免高衝擊性、負重運動,否則並非不能運動,只要「少做、少動、少走」即可。

運動能訓練肌肉力量,原則上只要是非負重、低衝擊性、不增加關節負荷的運動皆宜。馬筱笠和簡文仁表示,水中漫步、騎自行車、散步、打太極拳、走緩坡爬山等,都是很適合關節炎患者的溫和運動。
相關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