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全解 







先進的保健思想:「治未病」-2


◎第二個法則,辨證求本

辨證求本也是一種哲學思想。

《黃帝內經》認為,人最重要的是根本,「生之本,本於陰陽」,而「治病必求於本」。

 

治病要治根本,根本在哪裡?

 

《黃帝內經》說,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實際上就是氣,而氣又來源於精,表現於神,所以生命的根本是精氣神,當然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氣可以分陰氣和陽氣,陰氣和陽氣再細分可以分出五行。

 

陰氣按多少、強弱可以分出太陰和少陰;

 

陽氣按多少又可分出太陽和少陽。

 

太陽就是屬火,少陽就是屬木,少陰就是屬金,太陰就是為水,這四個中間還有土——把這四氣、四行統一在一起,這就是五行,陰陽五行都是生命的根本。

 

這是《黃帝內經》體現的一種整體的思想,一種求源、求本的思想。

在求本之後怎麼來治病?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最高明的醫生可以治理國家,中等的醫生是治人的,而下等的醫生才是治病。

在《黃帝內經》中,治病其實治的不是病,治的是證(徵候)。

 

人得病了,病只是反映了某方面的肌體不正常,要治的是那個人。

 

所謂辨證,證是指人體得病以後各種病理變化狀態的綜合,按照陰陽五行進行的綜合。

中醫的「八綱辨證」,根據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八個字,能辨別人得了什麼證。

 

這八個字,實際上都可歸結為陰陽。表裡也是陰陽——表為陽裡為陰,虛實構成了陰陽,寒熱也是陰陽關係。

 

所以陰陽是總綱,分出了三個方面:

 

表、裡是定位的,判斷一個人得病的位置,是在表還是在裡;

 

虛、實是定量的,正氣不足叫做虛,邪氣太多就是實;

 

寒、熱是定性的,是寒證還是熱證。

《黃帝內經》通過「八綱」把人的證區分開來,而其手段就是「四診」——望、聞、問、切。

 

第一是望,望就是看,看病人的狀況,看病人的精氣神。

 

《黃帝內經•五色》詳細描述了怎麼望面相,從面相中能反映出這個人的身體狀況。

 

第二是問,就是詳細地詢問病人的情況,包括飲食起居,尤其是大便、小便等這些情況,問得非常詳細。

 

第三是聞,就是聞氣味,通過對氣味的分辨,也可以瞭解病人的信息。

 

第四是切,切就是切脈,它是病人狀況的全息反映。

 

現在還流傳「寸口脈」,寸口脈的位置是寸關尺,三部九候之一,左為心肝腎,右為肺脾命。

 

切脈就是切相應部位包括五臟六腑的狀況。但非常可惜的是,現在社會,尤其是年輕的中醫大夫都不太注重切脈了。

中醫把通過這「四診」收集到的資訊綜合起來,然後判斷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中的哪一類,屬於哪個證。

 

所以中醫看病看的是證,而不是病;

 

或者說中醫看的是人,而不是具體的病。


中醫從某種意義上說的是中等的醫生,是治人的;

 

也是綜合的醫生,是調理陰陽的。

 

比如一個人得感冒了,讓西醫看就都一樣——上呼吸道感染。

 

但要是中醫看,就看是「風熱」還是「風寒」。

 

如果是風熱感冒,那就開一些辛涼的藥;而如果是風寒感冒,就要用辛溫發表的藥。

 

中醫用藥是根據「證」來定的,反映了一個整體的病理信息。

所以,中醫注重的是整體的病理信息,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可能是頭痛從腳上治,也可能腳痛從頭上治。

 

比如脫肛,可能一扎百會穴就好了;

 

而牙疼,扎一下合谷穴就好了。

◎第三個法則,整體調和


中醫看的是整體的病,採用的治療方法是整體調和的方法。

 

《黃帝內經》把人看作是萬物當中的一員。

 

所以叫「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或者「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人與自然是相互對應的。

 

這種整體觀反映在三個方面:

第一,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


第二,人和人是一個整體;


第三,人的內在心身是一個整體。

人和自然是一一對應的。

 

自然,最重要的是指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

 

寒熱不同的氣候特徵,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而人內在的心身以及五臟六腑也是一個整體,也是不能隨便割裂的。

 

比如說肝經,它以肝為主,但又不單治肝病,別的與其表裡相關的臟器的病也都能治,因為五臟六腑就是一個整體。

在治療方法上,與西醫對抗性治療有所不同,中醫採用的是「調和」的方法。

 

對西醫而言,要是高血壓了,就吃降壓藥,把血壓降下來;

 

要是高血糖了,就把血糖降下來,採用的是對抗性治療。

 

但中醫的調和性治療卻不如此,它不是對著病毒、病灶去的,而是調整人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的能力。

 

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在的抗病能力,稱為自組織能力或是自調節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這種抗病的能力下降了;

 

但通過養生,包括依循中醫開的中藥方子,人的抗病能力又能不斷提升。

 

中醫所開的方子從本質上說,就是用來調動和激發人的正氣。

 

《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在裡面,邪氣就進不來了,人就能健康。

比如癌症,西醫就是要把癌細胞殺滅,採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這個效果非常好。

 

可以說,在對抗性治療方面,西藥的效果絕大多數比中藥的效果好。

 

可是中醫了不起的地方在哪裡?

 

就在於通過整體調和,把內在的「正氣」提升,把自己本來就有的抗病能力、自組織能力、自癒的能力提升起來。

 

這樣,癌細胞不是被殺滅了,而是乖乖地待在那裡聽話了,不發作了,實際上是把人體內環境調好了,人的體內不存在癌細胞生長的土壤了。

現在中醫有一部分人走入了一個歧途,想處處與西醫抗衡,也採用這種對抗性的治療方法,這是有悖於《黃帝內經》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