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e流企業學習:多工或專一,那一個效率高?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資深作家

 「多工(multitasking)」就是同時進行多項工作的意思,指的是年輕人一方面上網查資料,寫報告,另一方面開著噗浪、MSN和eMail,還打開PTT討論區,隨時查看有什麼新話題?

 

多工是數位原住民的最大特色。

 數位原住民指的是1982年以後出生的人,當他們呱呱墜地時,這個世界已經進入數位世界,電玩和電腦對他們而言,就像空氣和水一樣自然,科技是他們血液裡的基因,他們熱愛科技產品,而他們的父母長輩,則是從類比世界移居到數位世界的移民,對於科技多少有些懼怕和排斥。

 多工已經變成一種時髦,最流行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但它真的比老一輩的專心做一個工作的習慣,來得進步和有效嗎?這是一個一直縈繞在我心底的問題。

 

依我自己的經驗,總覺得外在雜訊會干擾工作,所以不喜歡多工,但有什麼科學上的證據嗎?

 今年8月2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了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成果,它指出常常同時處理多項電子資訊的人們,他們在集中注意力、記憶控制、或從一個工作轉換到另一個工作上的表現,並不比專一工作的人來得優秀,事實上,他們的進度比較差。

 大約有一百名學生參與了三項測試,在每一項測試中,學生們都被分成兩組,一組是常常同時處理多項媒體訊息的人,另一種則否。越同時多工的人的測試成績越糟糕。

 

最後研究者們發現,常同時處理多項媒體訊息的人,會為這種多工的習慣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似乎每件事都能讓他們分心,他們很難進入深度創作的狀態。

 其實多工的觀念,跟電腦操作系統的多工處理是一樣的,每次工作之間的轉換,都要花費時間,它不但要替舊工作保存工作狀態資料,還要提取新工作的工作狀態資料,雖然每次花的時間很短,但累積起來都是成本。

 心理學家將「高度專心與高生產力」的心智狀態,稱之為「神馳(flow)」。而每次進入到「神馳」的狀態, 大約需要 15 分鐘前置時間。

 

所以如果我們不斷的打斷工作流, 那就很難進入「神馳」的狀態。或是需要花很多次前置時間,才會重新進入被打斷的神馳狀態。

 

這就是很多創作者一旦進入神馳狀態,就會持續很長的時間,非常討厭被打斷的道理。

 這個世界上,我們關心的事情太多,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不多,我們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那裡?這個選擇將會左右我們日後的成敗,古人強調的「收心」和「知止而後有定」,都是智慧的話語。

 專一就是「敬」,辛意雲老師說:「敬是內在心理的外在表現,人的注意力不會被分散,其目的在隨時維持人的覺知性。」

 

明朝的大思想家呂坤說:「敬對肆而言,敬是一步步收斂向內,收斂至無內處,發出來自然暢四肢,發事業,瀰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縱向外去,肆之流禍不言可知,所以千古聖人,只一敬字為允執的關捩子。」

 數位環境很容易讓我們陷入放縱的心態,知所欲知、為所欲為,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卻因受雜訊牽絆而喪失深度,雖然時代在變,但用「敬」心來待人處事,卻是永遠不變的真理。(歡迎加入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

■ 如您對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我們的互動討論區(
E流企業學習)論壇上發表。





御書房 







3300萬人的聊天室:如何利用社群網站創造十倍、百倍業績?



原名:33 Million People in the Room : 33 Million People in the Room: How to Create, Influence, and Run a Successful Business with Social Networking
作者:茱麗葉.包威爾 (Juliette Powell)
譯者:林麗雪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
頁數:192
導讀:黃祖強/總裁學苑總編輯


 有人說現代社會人情越來越淡薄,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離,然而,一種看不見的群體關係,卻隱然而起,重新架構人際互動的模式,那就是網路社群,隨著網路的普及與成熟,用網路連結社會關係,形成一種新力量。

 社群網站在本質上就是提供新的溝通方式。

 

過去我們寄信、然後打電話、然後寄電子郵件、傳簡訊,現在我們在Facebook上,靠網路上的個人檔案(profile)彼此連繫、進而成為朋友。

 

與過去最大的不同是,也許,現在桌子旁邊只有兩個人,但是卻可能有三千三百萬人在這個「房間」裡參與這場對話。

 本書就是在闡述這種新關係的誕生以及商業機會的成形。作者認為雖然網路上的社交平台並不能取代面對面的人際互動。

 

但卻可以提供溝通、生產與散布的新機會。

 作者提出社群發展其實基於一個概念—「瑞德定律」(Reed’s Law)。這個定律是大衛.瑞德(David Reed)發明的。

 

根據社群網站的規模與重要性,大型網絡的有效性可以成指數函數地擴展。

 

換句話說,瑞德主張,每一個網絡加入一個新成員,該網絡的價值就是原來的雙倍。

 

根據這個推估就不難想像,產生營收的各種可能性也會非常快速地增加。

 就如同,歐巴馬競選團隊就從社群網站中取得巨大影響力量。

 歐巴馬的第一步是運用在非常受歡迎的社群網站上的現有工具,提供支持者一個匯集與分享意見與感想的地方。

 

結果有五百個Facebook群組與一百個軟體小物件在競選活動期間成立,其中大部分都是粉絲與支持者成立的非官方社群。

 

這些團體的成員數不斷大幅攀升,其中有一個社群報告說,在他們成立之後的一個月內,就有超過二十萬個註冊的使用者。

 在整個競選期間,歐巴馬的聲望在眾多的MySpace 朋友群與Facebook支持群中,贏得壓倒性支持。

 

然後他推出了自己的社群網站——「我的歐巴馬」(MyBarackObama.com),邀請民眾在網頁上面設自己的個人檔案、寫他們的競選經驗部落格貼文、計畫與參與的活動、尋找其他的支持者以及為競選活動籌募經費等。

 歐巴馬也了解原來由地區首長和各地盤的樁腳所組成的政治系統,甚至,從Facebook中也順應組織起來具草根性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其中還有分別負責場地安排、集會、財務與部落格的次級團體。

 

經由歐巴馬自己的網站以及各種社群網站提供的平台,營造一種參與環境,吸引到平常根本不會出現在競選活動的人參與政治活動。

 本書透過現在發生的一些案例,帶領讀者探討社群網站是什麼東西?

 

它們為什麼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和你的事業可以如何應用它們?值得企業經營者帶領團隊去進一步了解與思考。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

雋語:大部分的社會轉變並不是由影響力人士所驅動,而是容易被影響的人影響了其他容易被影響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