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解讀行銷學聖經】行銷「好行為」,促進個人與社會福祉

















主題學習 









【解讀行銷學聖經】行銷「好行為」,促進個人與社會福祉


當人們可以透過市場交易,輕易地滿足食衣住行等基本物質需求之後,很自然地會轉向追求更宜人的生活品質,對於健康、安全、環境、社區等問題的關心與日俱增。

不過,每個人對於社會議題的認知程度並不相同:有人無法體會問題的嚴重性,有人則是獨善其身,不願為了他人而改變個人行為。

 

 

 

因此,如何有效地與社會溝通,建立共識,進而改變人的行為,一直是許多非營利組織,或是有意實踐社會責任的企業的關心焦點。

1970年代起,科特勒(Philip Kotler)積極尋求將行銷概念導入社會議題領域的可能性,主張將行為或觀念,舉凡菸害防治、酒後駕車、空氣污染、鼓勵投票⋯⋯等等,包裝成一種「商品」,以換取目標客群「建立新行為」做為報酬。


什麼是社會行銷?

《社會行銷》一書於2002年出版,科特勒對「社會行銷」的定義是:「應用行銷的原則與技術,影響目標對象,使其自願接受、拒絕、修正或放棄某項行為,進而促進個人、團體或社會整體的福祉。」

如同商業部門是透過銷售產品和服務,以換取利潤,社會行銷工作者所銷售的是「行為改變」,希望換取顧客:

 

1.接受一個新行為、

2.拒絕一個習慣行為、

3.修正一個現行的行為,

以及4.放棄一個舊行為。

社會行銷的成功與否,可用以下兩個指標加以評量:知識(教育或資訊)的提升,以及信念(態度或感受)的轉變。

 

然而,行為的改變,尤其是「自願改變行為」,卻也是社會行銷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行銷人員並無法保證或承諾,行為改變將帶來直接的利益或立即的回饋。

 

例如,在鼓勵年輕人投票的行銷活動中,便無法明確地以「投票的實質好處」來吸引年輕人,只能期待年輕人自願性地改變想法。

社會行銷和行銷的異同

社會行銷雖然根基於傳統的行銷概念,但兩者仍有同有異。

 

以下以「美國國家高血壓教育計畫」的社會行銷案例做說明:

1.社會行銷與行銷的「相似處」:

(1)顧客導向:

 

必須了解目標對象的所知、所信、所為。

 

例如,在計畫開始之際,只有25%的美國人了解高血壓、中風和心臟病之間的關係。

(2)區隔市場,找出目標對象:

 

行銷者必須選擇他們能夠發揮最大效益的區隔市場,從建立目標及目的做起。

 

例如,界定出罹患高血壓的高風險群:服避孕藥的婦女、老人、非裔美人、糖尿病患、高膽固醇者。

(3)4P的運用:

 

社會行銷同樣使用4P的行銷組合。

•產品(product):

 

提倡6種行為改變,包括定期檢測血壓、過重者應實行減重計畫、建立運動習慣、選擇低脂低鹽食物、限制酒精飲料,以及服用控制高血壓的藥物。

•價格(price):

 

必須讓目標對象感受到,為新行為所付出的代價,比原本行為付出的代價少(即價格較低廉)。

 

例如,提供在家自行追蹤血壓的方法,以減少前往診所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通路(place):

 

選擇可以接觸目標對象的地點,提供可以支援行為改變的物品、服務及資訊。

 

例如,在目標對象習慣出沒的地方,提供免費血壓測量服務,如診所、社區健康中心、醫師辦公室、購物中心等。

•銷售推廣(promotion):

 

主要包括訊息的傳遞,以影響目標對象的信念與行為;

 

以及媒體管道的選擇,決定製作的訊息要在哪些地方出現。

 

例如,在網站上提供健康食譜;

 

利用免付費電話回應高血壓相關資訊,以及提供單張、摺頁及手冊的索取管道等。

2.社會行銷與行銷的「相異處」:

(1)銷售的產品不同:

 

商業行銷主要是販售產品及服務;

 

社會行銷則是銷售行為上的改變,例如6種控制高血壓的行為。

(2)追求的目標不同:商業行銷中,獲利是唯一的目標;

 

但社會行銷的目的,則是個體或社會的獲益,例如降低高血壓導致的死亡率,並防治高血壓。

(3)競爭者不同:商業行銷的競爭者是其他同樣能夠滿足目標客群需求的企業;

 

社會行銷的競爭者則是個人或社會的舊行為、壞習慣,例如可能導致高血壓的任何行為,如飲酒、不適當的飲食習慣、肥胖等。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經理人月刊》6月號





實用祕技 









【特別企劃】心智圖:2000家跨國企業採用的思考法


心智圖不僅是神田昌典、勝間和代口中最佳的思考法,甚至連微軟、H P 等跨國企業也紛紛相繼採用。

 

無論是個人或企業,學會正確使用心智圖,將可讓思考更加條理清晰。

「心智圖」是什麼?

 

日本行銷大師神田昌典將它引進日本、工作術女神勝間和代將它列為「年收入增加10倍的學習法」之一。

 

你可能曾經在書上、同事的筆記本上、會議室的白板上,都看過這種形似一隻八爪章魚的圖型,卻始終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在用它?

 

它能為工作帶來什麼好處?

請先看看「上海世博會」的例子,或許能稍稍解決你的疑惑。

同樣一段敘述,分別用純文字和心智圖呈現,你是否感受出兩者截然不同的效果?

 

以心智圖將二百字的文章,以6種顏色區分六大主題;

 

每個主題又切割為三到四個層次。

 

對照之下,圖像比文字更條理清晰,也更容易吸引讀者注意,進而理解、記憶,甚至想像。


心智圖3功能:整理資訊、協助記憶、刺激想像

《心智圖練習簿》作者片剛俊行歸納,「情報整理」「記憶力提升」「想像力提升」是心智圖的三大效用。為什麼這種圖像思考工具,能有這樣的效果?

《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指出,這是因為大腦的思考模式,並非依照先後順序的「線性思考」,而是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同時朝多方向發展的「放射思考」(radiant thinking),就像以心臟為中心、四處向外伸展的血管一般。

由於在動手畫心智圖之前,需要先將資訊分類、找出關連、挑選關鍵字,所以當手在拉線、書寫的同時,大腦也同步在取捨、彙整資訊。《心智圖練習簿》指出,這個過程縮短了理解和整理資訊的時間,也增加了記憶的深度和創意的廣度,自然有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心智圖聖經》以實驗說明,使用條列式思考的學生,最多只能針對一個中心概念列出26個聯想;

 

使用放射性思考的學生,卻能源源不斷地產生聯想。

 

這是因為大腦有「追求完整」的傾向,在關鍵字後加上空白線條,就能誘導大腦產生新的想法去填滿它。

相形之下,條列與敘述式的文字,違反了大腦的自然思考模式,非但不易看出想法與想法間的關連性,還會箝制思考、創造和記憶,導致大腦「罷工」。

心智圖2平衡:訓練左右腦,兼顧邏輯與創意


大致而言,人的右腦負責創意、想像、色彩等「藝術性活動」,左腦負責語言、邏輯、數字等「學術性活動」。

 

當你將知識抄成筆記、並從中得到聯想,就是在刺激右腦的「想像」;至於思考關鍵字及內容結構時,則是在刺激左腦的「邏輯」。

由於教育背景和工作習慣不同,每個人多少都會慣用右腦或左腦。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老闆都期望『寫電腦程式要有創意,寫廣告文案也要有邏輯』,」將心智圖法引進台灣的浩域企管顧問董事長孫易新認為,繪製心智圖需要同時動用左右腦,正可以訓練全腦思考,兼顧邏輯與創意。

因此微軟(MicroSof t)、惠普(HP)、可口可樂(Coke Cola)等2000多家跨國企業,都在日常營運中使用心智圖,韓國甚至將它列入國小教材。

不過,心智圖固然好用,要用到上手,卻有相當的門檻。日本系統軟體開發商、EC-One公司董事長最首英裕在《心智圖超強工作術》中表示,繪圖者若將自己並不完全理解的內容畫成心智圖,將會畫出一張連本人都難以說明的圖,造成溝通不良的尷尬場面。

孫易新建議,新手可以試著每天繪製兩張心智圖,一張與工作有關,另一張則從興趣或日常生活著手,例如周末採購、行李打包清單等。

 

先產生成就感,自然就會慢慢喜歡上這個工具!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經理人月刊》6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