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有幾百個理由;
富有,卻只有一個關鍵,就是理解心理帳戶,看穿心理陷阱。
●你想過嗎?
有時候,用現金付帳會在腦中再三盤算,但是用信用卡買東西,卻再貴也無所謂!
● 有時候,明明在工作上、生活裡是個思考嚴謹、具備邏輯性的人,但是一遇上理財問題,往往只能兩手一攤!
● 有時候,好不容易買到好股票,卻漲了一點就趕緊賣掉,事後才追悔出手太早!再不然,就是對爛股票死死緊抱,非要等到谷底才甘心放手?
如果有上述任何一種情況,小心!
你已經身陷理財「心理陷阱」。
這個陷阱會拖累你累積財富的速度,甚至阻斷你變身有錢人的夢想。
你我身邊常發生類似這樣有趣的情況:你月薪3 萬元,想買一件3,000 元的衣服,占薪水10%,想想賺錢真難,你可能會想很久;
但如果老闆突然發給你3 萬元獎金,拿著意外之財,你可能毫不考慮就買下衣服犒賞自己。
同樣的錢,同樣的花費,為什麼你的消費行為完全不同?
這就是人在不同情境下,自己假設的心理帳戶。
有趣的是,同樣是錢,你卻因情境不同,決定這筆錢不同的價值,尤其是獎金、樂透這類意外財,最容易讓你不知不覺掉入消費的心理陷阱。
理性上來說,任何消費、財務決定,都應該把該件事放在同一張資產負債表上衡量,不過,大多數人運用金錢似乎都無法這麼理性,因為心理陷阱正隨時等著你。
誤闖心理陷阱,就會讓你產生思考盲點,最後影響你的判斷決策,進而產生錯誤的理財行為。
理財 在追求人生發球權
為什麼非要理財不可呢?生活過得很愜意,為何要為理財、儲蓄傷透腦筋?
「因為想要圓夢,更想變有錢!」
從花旗銀行退休後,努力推動理財觀念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周瑞青說。
夢想可能小至一趟旅行,大到一生無虞,透過一個個夢想,收集快樂、安全感、興趣、自信、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品質的生活,然後用一塊塊拼圖,建構有價值的人生。
更重要是行為背後,你可以主動追求自己的人生發球權。
但是,現在的年輕世代,平均起薪約2 萬3,000 元至2 萬6,000 元不等,甚至還面臨起薪愈來愈低的窘況,若在大台北工作,扣掉生活支出與租屋費用,餘錢所剩無幾,想要為夢想、為未來生活建立穩健的經濟基礎,常常就顯得力不從心。
另一項數據顯示,國泰世華銀行調查,25-35 歲的30世代,約有5 成的人,平均淨資產多在50 萬以下,還有5%的人屬於負債一族。有趣的是,窮公子的另一端,卻有10%的人,淨資產高達300 萬以上。
窮公子和貴公子財富境遇為什麼差那麼多?
想要往天秤的富有端走去,除了增加競爭力,想辦法在職場上開源外,「必須了解會讓自己產生浪費行為的心理陷阱,為理財行動先做打掃功夫,」周瑞青說。
只有掃除盲點、踢走迷思,辛苦賺的錢才能存下來,「然後靠著時間的複利來投資,讓錢滾錢。」
看透心理帳戶 捉出理財陷阱
為了目標,努力存錢,看起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過,要長期根據目標需求,來計算短期內每一筆消費的成本效益實在太難!就像你不會為了看一場電影,就去分析,這筆娛樂消費會對未來的退休金準備產生什麼影響。
於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經濟學家理查‧泰勒(Richard aler)就提出「心理帳戶」的概念。
他指出,大多數人會在心理上,根據錢的來源、存放的地方和花用的方式,把錢分成不同的帳戶,而每個帳戶被賦予不同意義,帳戶中的錢,價值也會略有出入,像是用餐的錢,就不像保險費那麼被謹慎看待。
可是,一旦在心理帳戶中,將購買力相同的金錢賦予不同價值,就會出現一些心理陷阱,讓你花錢失去節制,無法及時儲蓄,或是在投資時過於保守、衝動,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金錢損失,讓你卡在理財路上,進退失序。
透過心理帳戶的區分,以下4 類型人理財最容易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認識它,才能脫離它。
更多文章詳情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