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雜誌電子報:MBA必備五力修煉













競爭優勢 







MBA必備五力修煉


在變動以為常態的今日,需建立沒有完美的管理教育,真正的管理養成教育是投入企業戰場後才開始的正確心態,方能透過計畫及系統性學習五力修練,發潛能
成為卓越的管理者。


【文/葉庭志】

著有《學習為生存之道》(Learning as a way of being)作者彼得‧維爾指出,在身處變動環境下,學習已成為生存之道,所有的經驗都是學習,尤其是在變動的環境中,學習必須有與時俱進的新思維作為因應之道。

學習一如馬拉松賽跑,是一場毅力與決心的修煉。

 

在變動以為常態的今日,不少的工作者,在經過職場的震撼教育與洗禮後,萌生再進修的念頭;而各大高等教育體系,也與時俱進地彈性設計進修機制,廣開進修之門。

 

因勢利導,促使企業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成為職場人要求工作生涯更上一層樓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然而,跟其他的研究所相比,就讀MBA所需修習的學分數並不輕鬆。

 

筆者就以國立企業管理研究所為例,平均需修習高達40~50學分不等,尚不包括論文學分,經歷短則2年、常則3年的專業課程訓練,是否能培養出一位優秀的專業經理人?

中國最大互聯網主席馬雲對進入自家企業的MBA員工打個妙喻說:「我們對MBA的理解就像打籃球,他們可能都是200公分,但打籃球的時候不願意蹲下去
;

 

我們這些人就是160公分,但天天在練,所以投籃很準。

 

組球隊時不能只找矮子,也要找高個兒,關鍵就在MBA進來後,要能融入團隊。」

馬雲的經驗談的確說到各企業經營者的心坎裡。

 

如何藉由MBA學得一身好本事貢獻給企業,是即將或已經就讀MBA的職場人一定要All Pass的學分。

整合力 提升質化量化

經營管理是一門技術,亦是一門藝術。

 

因此,凡是企業經營所需要的工具及技能皆為MBA學習的範疇,主要透過3種教育訓練方式:

第一種訓練方式為理論的研習及探討。商管學院碩士論文中的文獻探討即是為學員儲備這樣的技能。

 

一篇可藏諸名山的文獻探討,並非只是找出該領域的理論,而是能夠整合資訊,分析異同點,進而歸納。

 

比方說,以「學習型組織」功能為探討主題時,學員找到A學者ㄅ、ㄆ、ㄇ三項論點,以及B學者的W、X、Y、Z 四項論點。

 

學員學習探討為什麼A、B兩學者會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是假設點基礎不一樣,前者針對營利組織,而後者針對的是公部門。

 

或者B學者所提的Y、Z兩項可精略成A學者「ㄇ」一項。

分析力 提升決策正確性

如此這般的訓練,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資訊的取得是易如反掌,只需透過搜尋引擎或資料庫,便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包山包海的資訊。

就以上述的學習型組織為關鍵字在Google搜尋,在短短的幾秒鐘就能列出287,000筆相關資料。但正因為資訊取得過於容易,容易陷入量的提升,而無法達到質的增加。

287,000筆資料中,可以讓學員勾勒出學習型組織的功用。

 

但要能順利導入企業界可能藉由不同的資料之間分析力的培養,才能窺知一二,而文獻探討的訓練,即是可幫助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去蕪存菁,找到對管理者本身最有用的資訊,進而提升經理人的決策品質。

企畫力 理論走出教室

彼得‧杜拉克強調,知識工作者很重要的兩件事為:「把事情作對(Do the thing right)」及「作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但實務上要把兩件事情做好,卻非簡單的事,這也是企管成為一門值得學術界研究的專業學問之關鍵。

因此,第二種的訓練方式為專案企劃與執行。

 

為了配合實務界的需要,除了企業自行研發之外,學術界也研發了新穎的知識理論、管理工具,提供企業界提升核心競爭力,比方說,財管的企業評價、公司治理、行銷的資料庫行銷、創意管理,人管的訓練發展、考核制度等。

【完整內容請見《
能力雜誌》2011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