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電子報:長期培育主管的好教材



















管理佳言 











「當CEO像一位天神一樣,不斷告訴其他人應該改善什麼,這種行為往往會複製到各階層主管身上。」

-摘自EMBA第283期「從自己做起」






人力資源 









長期培育主管的好教材


EMBA雜誌編輯部�孆�

除了教育訓練課程,統一速達運用EMBA雜誌,幫助主管們長期且持續累積管理能力。

「二○○九年,我們共舉辦二一○場訓練課程,每場進行時間從一到三天不等。」

 

統一速達公司教育訓練Team經理林寧遠表示。

然而,就算是投入這麼多的資源,他仍認為光靠訓練課程是不夠的,因為平均每位員工參與課程的場次並不算多。

 

因此,除了訓練課程外,統一速達長期訂閱EMBA雜誌,作為中高階主管的管理知識累積來源。

 

目前統一速達共訂閱一二九份。

成立於二○○○年的統一速達,全台有一七七個營運據點,三千八百多位員工,二○○九年營業額為四十三億元。

 

六年前,統一速達開始訂閱EMBA雜誌時,公司才剛開業三、四年,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除了少數開業前招募進來,或從關係企業調任過來的主管,大多數主管皆是由基層晉升上來的。

 

當時他們幾乎來不及培養主管人才,因此,主管們大多是做中學,再由公司提供其他資源,以強化他們不足的地方。

EMBA雜誌就是一個重要的管理知識來源。

 

林寧遠表示:「EMBA雜誌對我們來說,就像久旱逢甘霖,尤其開業前幾年,公司沒有太多預算。

 

這本雜誌一年提供十二個不同的主題,可以持續灌輸主管們重要的管理觀念,我們就是透過長期累積和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培育員工。」

身為中階主管的林寧遠就從EMBA雜誌上獲得許多助益。

 

例如去年八月,他正好看到第二七六期「如何促進跨部門合作」一文,裡面提到六個跨部門合作的原則,他頓時會心一笑,因為公司正好將在八、九月舉辦一年一度的「策略共識營」,他馬上發email與中高階主管們分享這篇文章。

沒想到,就在共識營結束後不久,有一位主管向他表示:「今年的共識營氣氛特別好,大家都很有共識而踴躍,每個人都願意為了公司這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

 

尤其,從會後大家討論出來的大架構和執行細目,就可以看出大家那種使命必達的精神。」

又例如,第二八一期「為軟性層面設定目標」一文提到,大多數主管花許多時間在衡量業績和成長率,對於人際互動的軟性層面卻很少去做衡量。

 

這篇文章提醒了他,應該為主管們規劃一些軟性課程。

 

他表示,過去對於中高階主管大多是規劃管理方面的課程,事實上,中高階主管因為對工作付出很多,是比較容易忽略家庭的一群人。

 

最近,他們就規劃了親子、兩性和生命關懷等類型的課程。

類似的運用案例在統一速達公司內俯拾即是,也因此,六年來他們持續選擇EMBA雜誌,作為企業成長的好夥伴。

【林寧遠的EMBA檔案】
閱讀EMBA歷史:五年
運用EMBA方式:
•與同仁分享和公司重要活動相關的文章
•透過文章思考工作上的議題

來源:EMBA雜誌第283期(2010年3月出版)
本文網址:http://www.emba.com.tw/ShowSubject.asp?postid=52&forumid=2&fname=EMBA讀書會專區





EMBA編輯筆記 









積小勝,為大勝


EMBA雜誌總編輯方素惠�孆�

長假之後開始出發,當你正摩拳擦掌預備向前衝的時候,可能要記住一件事情:經過一年多來的不景氣洗禮,很多顧客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而且,就算景氣恢復,也仍然不會改變這個新事實。

簡單來說,大家都變得更精打細算了;

 

另外,顧客可能因為這段時間的「將就」,而發現了其他選擇。

 

因此,你一邊辛苦從前面開發了新的顧客,可能會發現一些舊顧客不斷從後院悄悄離去。

 

就算沒有離開,顧客的服務和維護成本,也都變得比以前更高。

好好研究一下,那些離開的顧客都到哪裡去了?

 

可能對你的新行銷方案有很大的啟發。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洗車業者,那些流失的顧客,是到隔一條街的洗車行去,還是改用機器洗了?

 

是降低了洗車次數,還是現在連車都不開了?

學者指出,思考兩個重點:顧客離開你之後的轉換成本高不高,以及顧客的需求,是否只有少數的供應商能滿足。

 

根據這兩點,可以發展出四種顧客消費行為變動類型,公司可以瞄準問題,發展對策(第283期第二六頁)。

面對顧客的需求變動,還有一個思考方向,就是採用「設計師」一般的思考方式。

 

設計思維是這兩年管理的顯學,強調不是想著如何改善產品,來滿足顧客需求,而是先想顧客的問題是什麼,倒回來思考產品,才能釋放創意。

然而,創新不能到這裡為止。在這期介紹的新書「事業的設計」中,特別強調的是,在推出了創新做法後,必須將這個做法進一步變成「法則」,擴大複製,才能收割創新的成果(第283期第一○○頁)。

幾年來,和台灣諾華總裁張振武有過三次深入的談話,每次都長達三、四小時。

 

三年前,他提到要帶領諾華從市佔率第四變成第一。

 

當時他的對手都是全球知名的大製藥廠,目標聽來非常艱鉅。

 

但三年來,他穩穩地朝向目標挺進。在本期專訪中,他分享如何一步步創造小勝利,成為大勝利。

因為篇幅有限,專訪中沒有寫出的一個小故事是,三年多前,他在另一家製藥廠擔任總經理,因為在職位上駕輕就熟,一次部屬上台簡報時,他不耐地打斷,告訴他這些做法前任都試過了。

 

話一出口,看到部屬臉上受挫的表情時,他懊悔不已。

 

他因此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成為了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周處,因此他先除掉自己,離職了。

 

三年來,他不斷自我提醒,作為領導人,要有耐心,雖然他沒有因此而放鬆要求,也仍然創下很好的成績。

企圖心和耐心間的平衡,真的是領導的一個藝術。

 

請不要錯過這個專訪(第283期第九二頁)。

來源:EMBA雜誌第283期(2010年3月出版)
本文網址:
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7731





贏家思維 







不要忙著解決問題


EMBA雜誌編輯部�孆�

一九九○年,拯救兒童國際組織(Save the Children)指派史坦寧(Jerry Sternin)到越南成立辦公室,希望他在六個月內,協助解決當地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

史坦寧到了越南,從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口中,聽到兒童營養不良,起因於公共衛生差、平均收入低、鄉下民眾教育不普及等。問題看起來複雜龐大,即使有六年的時間,應該都解決不了。

他決定,不要忙著解決問題,先想辦法複製成功。

 

史坦寧到一個鄉下村莊,測量每個孩子的身高體重,找出其中家境不好,卻長得比別人高壯的孩子。

結果他發現,高壯孩子在同樣艱困的環境中,有著跟別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個村裡的民眾,一般人每天只有錢吃兩餐飯。

 

高壯的孩子家並不比別人富有,媽媽一天能煮的食物量一樣多,但是她們把它分成四餐。

一般村民的孩子每天吃兩餐、每餐平均份量較多,然而因為孩子長期營養不良,腸胃沒辦法一次消化吸收那麼多食物,因此多吃的部份無益。

 

反而每天吃四餐、每餐平均份量較少,孩子長得比較好。

此外,一般村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有多餓,一大鍋飯菜端出來,全家人各取所需。

 

但是高壯孩子的媽媽,會先把他們的飯菜分出來,確保孩子吃得飽。

 

遇到生病等特殊情況,媽媽還會一口一口餵孩子吃完飯。

最後,一般村民的孩子不吃蝦子、螃蟹和地瓜葉,前兩者被視為大人才吃的東西,後者被視為餵牲畜用的低等食材。

 

高壯孩子的媽媽則不這樣想,她們在田裡撈出小蝦小蟹,把地瓜葉剁碎全部加入白米中煮,增加了孩子的蛋白質與維他命。

發現高壯孩子的秘訣,史坦寧將之推廣到整個村落。

 

這些做法其他村民都做得到,而且可以持續做下去。

 

以前很多專家寫過各種計畫都沒有成功,現在光複製高壯孩子的生活習慣,六個月後,村裡六五%的孩子營養不良改善。

 

最後,這套做法總共影響了越南兩百多萬人。

這是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一書的作者希思兄弟(Chip Heath & Dan Heath),二月再度連手出版的新書「轉變」(Switch)所舉的一個例子。

 

希思兄弟以此說明,改變要有進展,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告訴參與的人往哪裡走、如何做、目的地在哪,因此,找出成功的部份非常重要。

當大腦需要專注在解答時,大家往往把力氣放在問題上。

 

希思兄弟建議主管,問問自己花多少時間在解決問題,又花多少時間在擴大成功。

史坦寧說:「即使在失敗中仍然有成功的部份。」

 

當初如果不是看到那些部份,他可能待在越南二十年,都還沒有太大的成效。

來源:EMBA雜誌第283期(2010年3月出版)
本文網址:
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77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