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從人體偵測到的污染濃度根本不需要擔心。
所以,大致而言,化工廠商都不以為意。
「不必因為偵測到某種化學品就以為有問題。」
美國化學協會工業績效計畫的副總經理亨利這麼說。
因此,管理毒理學通常由化工公司自己執行,而把焦點放在高劑量暴露對成人健康的影響,例如癌症和明顯的器官傷害徵兆。
相反的,毒理學的研究主要是由大學和政府研究中心獨自進行,研究的是低劑量暴露所導致的比較微妙的身體系統變化,例如牽連到的器官功能、性別發展、行為表現、智力和生殖系統。
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某些微量的化學品,不論是天然的還是合成的,都會擾亂形成身體和行為的荷爾蒙,而且我們一輩子都擺脫不了。
這種化學品稱為「內分泌干擾素」,它們會去耍弄複雜的生理系統,從胎兒發育到成年期都會受到影響。
有研究顯示,內分泌干擾素會使產前和產後初期的發育承受最大的風險,儘管接觸所造成的侵害要到生命較晚期才會浮現。
我在本書後面詳細說明的所有化學品,都是已知或有嫌疑的內分泌干擾素。
幾年前,受國立環境健康科學協會(NIEHS)和國家毒理學計畫(NTP)所徵召的一群獨立研究學者發現,有「可靠的證據」顯示,一些似激素化學品會影響實驗動物的身體機能,雖然劑量很低,比標準毒理學試驗所決定的濃度還小。
此研究內容就是國立環境健康科學協會於二○○六年總結的驚人概要:「有眾多對實驗動物和野生動物所做的研究,顯示出內分泌干擾素的影響:降低雄性生育力、減少雄性的出生數、導致雄性生殖器官異常、導致雌性生殖疾病,包括性早熟、生殖力提早降低,以及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的情況增加。」
根據國立環境健康科學協會的資料,像雙酚A這種用來製造嬰兒奶瓶、耐熱水壺等聚碳酸酯塑膠產品的化學品,就是一種爭議很大的內分泌干擾素,可能是導致肥胖和糖尿病的因素之一。
但其中最令人困擾的證據是,雙酚A和其他內分泌干擾素會對接觸者的後代產生影響。
當然,我們絕對需要更多研究。
沒有人會一次只接觸到一種化學品,這一點使研究的情況更加複雜,因為化學混合物會改變單一化學品的毒理性。
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有獨特的化學混合物,而且會因為新的接觸和排出舊成分的能力而不斷變動。
基於敏感性和遺傳組合,有的化學混合物不會影響某些人,卻可能傷害其他人。
「我們不知道陶氏化學混合物與遺傳相比有多重要,但我們確實知道陶氏化學品會使人瀕臨某種疾病。」
環境工作團隊的胡莉罕說。「遺傳令他們脆弱,但是置身的環境是最後扣動的扳機。」
研究員已經發現接觸化學品與某些兒童氣喘、癌症和神經發展異常之間的關聯。
多因性的慢性情況已被稱為「新的兒科病態」,有許多種的數量正在增加。
事實上,有兩位全球頂尖的腦發展研究學者,近來在一份具影響力的醫學期刊《柳葉刀》中的評論上主張,胚胎和幼年時接觸到的幾百種化學污染物,正在造成使腦部異常的「無聲流行病」。
葛蘭金博士是哈佛公共健康學院的環境健康系兼任教授,蘭德利干則是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社區與預防醫學教授;他們兩位認為,只要立法者制定更嚴格的接觸標準,「了解懷孕婦女和小孩的特殊敏感性」,就可以預防這種流行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