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決策,一次做對》在共同框架下,思考解決方案















主題學習 









決策,一次做對》在共同框架下,思考解決方案


決策第二步:設定目標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系原本沒有天文觀測望遠鏡,使其在學術研究上處於劣勢。後來,他們有機會和亞歷桑那州立大學合建一座望遠鏡,同時解決兩校在這方面的問題。

不久,新上任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校長銜命提高學校聲譽,於是擬定一項「大科學」計畫,打算將原訂望遠鏡建造計畫的規格,升級為直徑8公尺的光學望遠鏡。

 

接下來3年內,計畫日益膨脹,變成建立一座世界最大口徑的光學望遠鏡,耗資也從2萬5000美元暴增到2000萬美元,最後拖垮財政預算,不僅計畫夭折,之前的投資也付諸流水。——《決策之難》,保羅‧納特(Paul Nutt)

在這個案例中,俄亥俄州立大學始終沒能釐清究竟是要追求「更高的聲譽」或「更好的天文研究設備」?若是後者,大可不必斥資興建如此大型的望遠鏡;若要提升校譽,還有其他更經濟實際的方法,也能達到相同目的。由於目標不夠明確,導致決策者緊抓著「更大望遠鏡=提升校譽」的想法,最後落得失敗收場。

兩個迷思,導致目標設定錯誤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將「設定目標」,視為決策過程的第二大要素;而所謂目標,就是「針對決策所須完成的事項,或所欲追求的價值,定義出清楚的範圍」。

《決策之難》一書作者保羅‧納特則認為,有效的目標應具有兩個特性:一是「可以明確預期結果」,例如開支減少、市占率增加等;二是「可以發揮『導向』作用」,亦即將研究焦點集中在一個預期結果上,使所有人都在共同的框架下,自由思考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進而提高得出最佳提案的機率。

設定目標看似簡單,但一般人在做決策時,卻經常犯下兩個思考模式上的錯誤,導致目標失焦:

1.思維策略(抓到籃裡就是菜):決策者從多項建議中,發現一個可促成行動的建議,就將此建議直接轉化為具體解決方案。

 

這種隨便抓到一個「應該可用」的做法,就一股腦地投入的做法,通常沒能仔細分析該項建議是否真能達成預期結果,因而很可能忽略其他更好的機會。

2.問題策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決策者一心只想在最短時間內,解決眼前的問題,於是只分析徵兆,就直接推論出對應的解決方案,不但沒有檢視是否只觀察到問題的表象,也沒有思考解決方案是否真能完整解決問題。

釐清問題本質,找出正確目標

即使知道「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思考模式,很容易造成草率投入的錯誤,但大多數人還是很難改變。

納特建議,為避免這類錯誤,可以透過「集體腦力激盪」的方式,以找出正確的目標,其做法如下:

首先召集小組成員,讓每個人在了解問題內容後,盡可能發揮想像力,提出自己想到的解決方案。

 

其次,每位成員在列出解決方案的同時,還必須寫下每個解決方案預計可達成的目標。

 

再來,由小組主持人負責向全體成員公布所有的解決方案,及其各自對應的預期結果。

 

最後,團隊成員可逐一審視大家集思廣益的結果,思索從問題的表象到核心,分別適用哪些解決方案。

這個群體腦力激盪的做法,雖然從結果看似是在列舉與評估可能的解決方案,然而在過程中,小組成員卻可以從最終得出的清單中,清楚看出哪些提議的應用範圍較廣,哪些又只見樹不見林,有助於釐清問題的本質,進而確認真正的目標。

用「階梯法」,為目標排序

依據前述方法找出真正的目標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針對各個目標,排定輕重緩急的順序。

 

納特指出,在為目標排序時,可透過「階梯法」來建立目標的等級關係,藉以確認各種解決方案之間的因果或層級關係,導出真正的目標,進而擬定出一套完的問題整解決計畫。

所謂「階梯法」,就是在確立一個目標之後,往上一個層次追問「為什麼可以做到」,向下一個層次追問「如何做到」,以追溯問題從表象到根源之間的種種關係。

納特以福特汽車(Ford)在1980年代推動改革時的思考過程為例,說明福特汽車如何運用「階梯法」,來思考如何因應員工生產力下降的問題:

當有人提出「增聘員工」這項改善措施時,立即反問「為什麼這樣做可以提高生產力?」於是得出「可以減少工作負擔」的答案。

 

然後再追問「為什麼要降低工作負擔?」這時得到的答案或許就是「可以激勵中階主管」⋯⋯在經過層層追問「理由」與「做法」之間的關係後,就能為「做法」和「目標」排出順序關係,從而協助決策者找出正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實際方案。

>>
更多精采內容





實用祕技 







創新祕技》找新點子11種方法,落實組織內部創新


愈慢展開創新,得到的結果就愈差——Innovation Labs 公司合夥人蘭登.莫里斯(Langdon Morris),在《持久創新》(Permanent Innovation)一書中指出,拖延創新將導致企業虧損及失去市占率,而缺乏創新終將使企業前途黯淡。

 

莫里斯提出40種在組織中實現持久創新的創意思維,以下列舉11種方法:

1.閱讀:如果最近讀過任何好書,回頭查看曾標注的重點,檢視是否有發展創新的靈感。

2.評估公司過去5年的創新成果:列出自家公司與最大競爭對手在過去5年的創新成果,比較對手在哪些領域做得比較好?哪些領域自家公司做得比較好?或哪一個競爭者在過去5年內最具有創新表現?

3.稽核:組成一個由不同領域人員構成的25人團隊,以工作坊(workshop)的方式,仔細稽核自家公司的創新方法論,凝聚理念進行改善,並列出足以表達最重要缺點的5個建議。

4.提問:每天與平時不可能遇到的5位現場人員交談,從他們的觀點,學習了解什麼事可行?什麼又不可行?以及自家產品或服務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

5.評估產業變化速度:判斷自家所屬產業裡,新公司浮現與舊公司消失的頻率,指出造成領導企業衰退的關鍵因素,然後再以相同的變數評估自己公司的表現。

6.閱讀不同的雜誌:買5本從未看過且明顯不是自己熟悉領域的雜誌,看看能找到多少與自己所屬產業或自家公司相關的資訊。

7.設置構想室:設置在辦公室入口附近,邀請每個人準備並張貼他們的想法,並加以整理,以便員工看到有趣的概念時,能夠給予回饋。

8.掌握社會趨勢:從社會趨勢中,列出10個對自家公司或所屬產業最有影響力的10個議題,進行研習,並且評估目前因應這些趨勢所做的準備。

9.掌握技術趨勢:找出未來5年內,會對產業產生影響的10個最重要技術趨勢,並評估公司在每個領域的能力。針對公司不足的領域,準備一項職能發展計畫。

10.獎勵創新:設立創新獎勵模式,同時表揚成功與失敗的案例,贏得獎勵的關鍵標準,在於努力營造組織內部學習的氣氛,以具有象徵意義的方式獎勵,而不是金錢上的獎勵,例如,舉行午餐會報慶祝「10個行不通的好點子」。

11.了解主要客戶:派遣研究人員拜訪25個自家公司最主要的客戶,深入學習他們如何使用公司的產品與服務。事後將這個團隊集合在一起進行簡報,並準備一份他們的學習心得,以及對於未來推出不同做法的分析報告。

(取材自《持久創新》,財訊出版。)

>>
更多精采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