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卡內基學》建立自信、勇於溝通,帶領百年老店創新

















主題學習 









卡內基學》建立自信、勇於溝通,帶領百年老店創新


學溝通:銘珍食品廠有限公司總經理 林文炳

由於父親猝逝,林文炳年僅24歲時,就被迫扛下接班重擔。

 

面對動輒幾十年資歷的老師傅,個性不善表達,沒有歷練又缺乏自信的林文炳,連差遣員工都不敢,只能每天悶頭跑業務,卻又被客戶指著鼻子當面大罵。

 

瀕臨崩潰的林文炳,從卡內基克服憂慮的「魔術方程式」中走出陰影,重新建立自信、學習溝通,成功地傳承技藝、勇於創新,重振業績。

我是在2007年,經由客戶的介紹,半推半就地參加「戴爾‧卡內基班」。

 

而且,課程才進行半小時後,我就想「閃人」了!

我印象中的「教室」,是老師在台上講話,學生在底下埋頭苦抄筆記。

 

但是,在卡內基的課堂上,卻是所有的人排排坐,針對主題來發言,除了要跟左右的同學交換意見,還得上台分享心得,對當時個性怕生、缺乏自信的我而言,是個很大的挑戰。

不善溝通,接班重擔備感壓力

我家族經營的食品廠,創立於1892年,是台灣歷史最久的豆沙餡製造廠。

 

10年前,我剛退伍就回家裡幫忙,當時所有事業都是由父親打理。

 

不料,才沒過多久,尚值壯年的父親竟突然病逝,公司頓時群龍無首,母親也因此罹患憂鬱症。

不得已之下,年僅24歲的我,接下了這家百年老店的總經理職務。

 

我沒有絲毫喜悅,反而備感驚慌。

 

公司裡的員工、老師傅都跟了我父親幾十年,許多人的工作資歷甚至比我年紀還大。

 

表面上看來,他們似乎還算服從我的領導,但是我很清楚,其實他們都在背後質疑我的能力

完全沒有社會歷練的我,別說是授權了,就連差遣或命令底下的員工都不敢。

再加上我天生表達能力不好,不善於交談,有意見也不敢說,只懂得悶著頭做事,於是便把所有業務工作都攬在自己身上。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處去拜訪客戶,拚命地想維繫住父親多年來建立起的人脈。

不過,我的辛苦卻沒得到其他人的肯定。

 

有次在一場飯局上,合作多年的客戶藉著酒意,直接指著我的鼻子罵說:「你永遠比不上你父親!」聽到這句話,我徹底地崩潰了,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全是一場空。

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找回自信

雖然卡內基的訓練方式一度讓我想逃避,不過想到我面臨這些問題,就覺得必須徹底改變自己,因此還是堅持到底,將課程上完;事後證明,自己的堅持是值得的。

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書中指出,「你必須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

 

(第11條原則)這句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當時的我,根本走不出強人父親的陰影,更無法接受他驟然辭世、把家業留給我的事實。

 

面臨低潮時,我非但不懂得正面思考,還會過度鑽牛角尖、拚命往壞處想。

另外,卡內基也有一套克服憂慮的「魔術方程式」非常有效,其內容分成3步驟,分別是: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接受最壞的狀況,並且設法改善狀況。

循著這些步驟,我才發現,「事情其實沒我想得那麼糟糕!」

 

藉由卡內基的訓練,我知道自己還有許多優點和潛力沒有發揮。

 

建立自信後,我定下心來思考眼前的問題,設法從中找出解決之道。

 

於是,我開始學習與員工溝通,還將卡內基原則應用在激發員工創意及主動解決問題上。

讓員工自己找問題、解決問題

公司裡有幾位現場作業人員,本來讓我很頭痛。

 

他們遇到問題時,不是欲蓋彌彰(怕被主管罵),就是視而不見(反正不關他們的事),等到客戶抱怨產品品質不好,才又趕忙辯稱:「其實我早就知道這個問題了。」

 

甚至,乾脆將所有責任推卸給其他部門的同仁。

有次在召開「如何降低客訴」的會議上,我的特助(也上過戴爾‧卡內基班)提出了「自主檢查白板制度」,我們訂做了兩個大白板,放在公司最明顯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針對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看到的問題寫出來,並藉此改善產品品質。

這個制度的靈感來源,正是受到《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的啟發:「讓員工可以自己找出問題,自己做系統性的分析思考,自己解決問題,並且對產品的品質更有責任感。」

然而,這套制度一開始執行時,成效不彰,沒什麼人願意把看到的問題寫在白板上。於是,我們又結合獎勵措施,各部門只要發現並解決1個問題,公司就發300元獎金。結果才推行第一個月,某部門就因為找出了18個問題,而得到5400元的獎勵。

見賢思齊之下,其他部門也從善如流,因而漸漸在公司內形成了一股「沒事就在找問題」的風氣。

 

而在現場作業人員和品管人員的同心協力之下,我們終於解決了工廠內許多足以造成重大品質缺失的問題。

老師傅感受尊重與成就,願傳承技藝

「自主檢查白板制度」非常成功,改善了長久以來的品質問題。累積成功經驗後,我的自信又進一步增強,在管理上也開始更得心應手。

 

家族事業要能永續經營,關鍵就在於技藝的傳承;而在糕餅業,最仰賴的就是老師傅的經驗跟手感。

不過,有些老師傅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術外傳,難免會留一手。

 

為此,我召集品管、研發人員組成「核心技術小組」,在公司內部創辦「銘珍大學」,稱老師傅們為「教授」。

 

「核心技術小組」的每個人輪流進工廠向師傅學習,並且將學習得來的經驗,撰寫成完整的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

這麼做的結果,不但老師傅覺得受到尊重、有成就感,公司也得以將累積在老師傅身上的珍貴技藝,傳承給資歷較淺的工作者,達到培育人才的目的。

2007年3月,銘珍食品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ISO 22000與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雙認證的豆沙餡工廠。

 

在同業削價競爭的環境中,我們以客製化的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平均成交價格約為同業的2.5倍,客製化的策略使我們業績比以往成長20%。

其實,卡內基不太會明確地教你如何創新或管理員工,追根究柢,我就是因為更有自信、更喜歡自己、更了解人生的目標,才讓我勇於創新、放手授權。

然而,自信並不會因為你看了書、聽了演講就隨之增強。

 

想培養自信,你一定要克服恐懼,趕走軟弱、悲觀的念頭,讓勇敢面對問題的毅力與決心,在心中慢慢萌芽、茁壯。

>>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經理人月刊》10月號





實用祕技 









領導祕技》3種立場+5個線索,檢視你是什麼風格的主管


經理人為什麼會管理不當?

 

軟體專案管理顧問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M. Weinberg)在分析個中原因後發現,問題多半出在經理人無法以關照全局(congruent)、言行一致的方式與他人互動所致。

 

對此,他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3種立場,了解自己、別人與情境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Quality Software Management)一書指出,關照全局的經理人,會有意無意地考量到3種立場,包括自己、別人(或稱為「移情作用」)與情境。

1.自己:經理人必須考慮到自己的需求和能力。

 

例如,每場會議都想參加的經理人,可能會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無法做好管理工作,甚至無法在專業上有實質貢獻。

2.別人:經理人必須考慮到別人的需求和能力。

 

例如,程式設計師雖有能力寫出清楚易懂的程式碼,但卻拒絕這樣做,造成後續測試與維護工作龐大的負擔;這時候,經理人就必須進一步了解背後的原因。

3.情境:經理人必須考慮所處情境的現實面。

 

例如,如果堅持沿用過時的管理流程設計,團隊成員不論如何努力工作,專案都注定會失敗。

5大線索,辨識不當管理情境

在一般狀況下,上述管理作為都是習以為常的事。

 

然而,一旦是處在壓力狀態下,經理人很容易會情緒失控,讓上述3種立場失去平衡,出現「言行不一」的舉動。

 

溫伯格與他的老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了5種常見「不一致」(言行不一)的人際因應方式,做為經理人辨識不當管理情境的線索。

1.指責型(blaming)


慣用語:「至少我獲得力量,可以猛烈抨擊大家。」

例如,當程式設計師開會遲到時,指責型專案經理說:「你老是遲到,你從來沒有替別人著想。」

指責者會藉由責罵他人來強化自己,在指責別人時,指責者其實是在說:「我是老大,你什麼也不是。」不過,聰明的觀察者(具有關照全局能力的經理人)會將指責的重點,當成一項明確的評量,藉此得知指責者的能力有多麼不足。

2.討好型(placating)


慣用語:「至少我總是認同大家,並設法讓大家開心。」

例如,當程式設計師開會遲到時,討好型專案經理說:「我實在很抱歉,我們有那麼多會要開。

我會想辦法讓我們以後不用開那麼多會。」

指責者能夠經常愚弄別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害者當中有許多人是「慣性討好者」:他們通常自尊低落,不太考慮自己的立場,言行舉止就像是在說:「我什麼也不是,你才是老大。」

在功能失常的組織裡,主管指責部屬、部屬討好主管,是相當常見的模式。

 

指責會對討好型員工造成的傷害包括:討好型員工可能會同意主管所說的任何事(不論事情有多麼不合理);或是憎恨主管,並且有意無意地不認真兌現承諾。

3.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


慣用語:「至少我很聰明。」


例如,當程式設計師開會遲到時,超理智型的專案經理說:「《Peopleware:腦力密集產業的人才管理之道》那本書裡提到,開會遲到率高達30%時,效率就會降低。」

超理智行為通常較難察覺,也難以做為判斷組織是否健全的評量標準,因為超理智者往往會設法以理性當作擋箭牌,藉以隱藏自卑。

 

在上例中,《Peopleware》的作者根本沒這樣說,但是超理智者卻喜好依據主題,引述權威人士所言。

超理智型的態度是一個很好的掩飾,尤其是當溝通對象受到正確性、適當性、權威性和深奧思想威脅時。然而,有時候超理智者只是碰巧說對了,畢竟就算是聖賢也會出錯。

4.關愛或憎恨型(loving or hating)(粗體)


關愛型慣用語:「至少我支持我所愛的人。」

例如,當自己偏好的程式設計師開會遲到時,關愛型的專案經理說:「Amy,我很高興妳可以來開會。我們真的需要聽聽妳的意見。」

其他與會者都知道,如果他們遲到了,經理可不會這麼好聲好氣。

 

乍聽之下,關愛者似乎帶有討好意味,不過關愛與討好的主要差異在於,關愛者針對的是同一個人,而不是針對不同的人。

憎恨型慣用語:「至少我反對壞人。」

例如,當自己很討厭的程式設計師開會遲到時,憎恨型的專案經理說:「Amy,我很高興妳終於來開會了。

 

妳很不巧地錯過發言機會囉!」

其實會議尚未開始,Amy也只不過遲到1分鐘。

 

更不合理的是,當遲到10分鐘的喬治走進來時,專案經理卻只是微笑,什麼也沒說。

 

憎恨與指責不同,憎恨者不會怪罪大家,而是針對同一個人,指責型會把壞事怪罪到大家身上(卻不責怪自己)。

情人眼裡出西施,戀人在相愛時,眼裡只有彼此;有趣的是,爭得你死我活的敵人,眼裡也只有對方,欲除之而後快。

 

不論是關愛型或憎恨型的經理人,他們想表達的是:「這根本不算什麼,你跟我才是老大。」

從某些方面來看,愛慕的對象做什麼事都對,憎恨的對象做什麼事都不對。

 

由於他們眼裡只有對方存在,所以當關係發生變化時,原本愛慕的對象,很可能就會轉變為憎恨的對象。

 

在職場上,「由愛生恨」比「化敵為友」更為常見,只是憎恨型與指責型,對於專案的品質都沒有太多貢獻。

5.打岔型(irrelevant)
慣用語:「至少我受到矚目。」


例如,當程式設計師開會遲到時,打岔型的專案經理說:「你們有看昨晚巨人隊的比賽嗎?

我跟同事打賭贏了,正要找人一起慶祝呢!」

打岔行為是一種妨礙事情完成的負面力量,因此當組織成員對於達成目標不抱任何希望,或是感到無能為力時(例如,專案即將被取消),打岔行為的次數便會增加,傳遞出「什麼事都不重要」的氣氛。

 

而隨著更多打岔行為的出現,專案的進展只會更糟,最後導致整個專案徹底失敗。

(取材自《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卷)》,經濟新潮社出版。整理 / 文及元)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0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