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什麼力量 動員了仇恨?




遺憾與沉重....什麼力量 動員了仇恨?

陳長文��法學教授(台北市)
日前友人寄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我會生下一個身心挑戰兒,是因為我很缺德。這位作者不滿我對台聯公投提案的立場,寫了這篇人身攻擊的短文。朋友很生氣,他以為我會比他還生氣。但我的感覺是:遺憾與沉重。
遺憾與沉重倒不是來自於這位作者對我的侮辱或人身攻擊。而是來自於,他是在什麼樣的情緒之下寫出這樣的文字,又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他產生了這樣的仇恨,必須採取這樣的方式宣洩?我不能認同他的作法,倒不是因為受他侮辱的是我和我的家人,而是因為他踰越了待人論事的最基本尺度,這樣的發言,放在任何人身上我都無法認同,而我相信,大多數的人也都無法認同。
但我心中浮起的另一個問題卻是,這是少數個案,還是已變成一種社會的現象?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的社會怎會讓這樣的仇恨如此蔓延?
令我們日感憂心的是,部分政治人物將人身攻擊作為問政的常態,為了用仇恨動員更多的支持,他們必須不斷的在仇恨的語彙上加碼。而也因為仇恨的癮頭漸漸被養大了,要紓解仇恨的情緒,就必須要使用更加激烈的語彙。這樣的仇恨就像傳染病一樣,從政治人物傳染到他們的支持者;從侮辱想要批判的對象,擴及到詛咒他們無辜的家人。
漸漸的,在仇恨的社會氛圍中,不同立場者間,開始出現一種「天使與魔鬼」的心理暗示,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或立場一定是天使,對方則必然是魔鬼。而對魔鬼的任何羞辱與攻擊,都是「正義」的。
民主意涵之一,就是多元。所謂「多元」價值,並非人人有不同的想法的「形式」,而是人人可以接受別人與自己擁有不同的想法,擁有尊重他人立場的雅量。
就如同台聯公投案,我提出了我的法律意見,也就代表我不怕面對所有的理性檢驗。而對反對我的意見的人,我不一定會被他們說服,但我會尊重他們的不同。
當這樣的尊重與雅量不存在,替而代之的是侮辱、是仇恨時,我們難道不該警省,我們的民主面對了多大危機嗎?
對這位作者,我一方面不能接受他的作法,因為他的「缺德報應說」侮辱的包括其他身心挑戰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但另一方面,我也同情這位作者,他終究也只是另一個被仇恨動員的人;而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這樣的個案,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反省,是什麼力量,動員了這些仇恨?


【 2010-06-14 / 聯合報 / A15版 / 民意論壇 】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什麼力量 動員了仇恨?




遺憾與沉重....什麼力量 動員了仇恨?

陳長文��法學教授(台北市)
日前友人寄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我會生下一個身心挑戰兒,是因為我很缺德。這位作者不滿我對台聯公投提案的立場,寫了這篇人身攻擊的短文。朋友很生氣,他以為我會比他還生氣。但我的感覺是:遺憾與沉重。
遺憾與沉重倒不是來自於這位作者對我的侮辱或人身攻擊。而是來自於,他是在什麼樣的情緒之下寫出這樣的文字,又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他產生了這樣的仇恨,必須採取這樣的方式宣洩?我不能認同他的作法,倒不是因為受他侮辱的是我和我的家人,而是因為他踰越了待人論事的最基本尺度,這樣的發言,放在任何人身上我都無法認同,而我相信,大多數的人也都無法認同。
但我心中浮起的另一個問題卻是,這是少數個案,還是已變成一種社會的現象?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的社會怎會讓這樣的仇恨如此蔓延?
令我們日感憂心的是,部分政治人物將人身攻擊作為問政的常態,為了用仇恨動員更多的支持,他們必須不斷的在仇恨的語彙上加碼。而也因為仇恨的癮頭漸漸被養大了,要紓解仇恨的情緒,就必須要使用更加激烈的語彙。這樣的仇恨就像傳染病一樣,從政治人物傳染到他們的支持者;從侮辱想要批判的對象,擴及到詛咒他們無辜的家人。
漸漸的,在仇恨的社會氛圍中,不同立場者間,開始出現一種「天使與魔鬼」的心理暗示,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或立場一定是天使,對方則必然是魔鬼。而對魔鬼的任何羞辱與攻擊,都是「正義」的。
民主意涵之一,就是多元。所謂「多元」價值,並非人人有不同的想法的「形式」,而是人人可以接受別人與自己擁有不同的想法,擁有尊重他人立場的雅量。
就如同台聯公投案,我提出了我的法律意見,也就代表我不怕面對所有的理性檢驗。而對反對我的意見的人,我不一定會被他們說服,但我會尊重他們的不同。
當這樣的尊重與雅量不存在,替而代之的是侮辱、是仇恨時,我們難道不該警省,我們的民主面對了多大危機嗎?
對這位作者,我一方面不能接受他的作法,因為他的「缺德報應說」侮辱的包括其他身心挑戰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但另一方面,我也同情這位作者,他終究也只是另一個被仇恨動員的人;而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這樣的個案,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反省,是什麼力量,動員了這些仇恨?


【 2010-06-14 / 聯合報 / A15版 / 民意論壇 】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什麼力量 動員了仇恨?




◆風雅頌★幸福心靈報




什麼力量 動員了仇恨?




遺憾與沉重....什麼力量 動員了仇恨?

陳長文��法學教授(台北市)
日前友人寄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我會生下一個身心挑戰兒,是因為我很缺德。這位作者不滿我對台聯公投提案的立場,寫了這篇人身攻擊的短文。朋友很生氣,他以為我會比他還生氣。但我的感覺是:遺憾與沉重。
遺憾與沉重倒不是來自於這位作者對我的侮辱或人身攻擊。而是來自於,他是在什麼樣的情緒之下寫出這樣的文字,又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他產生了這樣的仇恨,必須採取這樣的方式宣洩?我不能認同他的作法,倒不是因為受他侮辱的是我和我的家人,而是因為他踰越了待人論事的最基本尺度,這樣的發言,放在任何人身上我都無法認同,而我相信,大多數的人也都無法認同。
但我心中浮起的另一個問題卻是,這是少數個案,還是已變成一種社會的現象?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的社會怎會讓這樣的仇恨如此蔓延?
令我們日感憂心的是,部分政治人物將人身攻擊作為問政的常態,為了用仇恨動員更多的支持,他們必須不斷的在仇恨的語彙上加碼。而也因為仇恨的癮頭漸漸被養大了,要紓解仇恨的情緒,就必須要使用更加激烈的語彙。這樣的仇恨就像傳染病一樣,從政治人物傳染到他們的支持者;從侮辱想要批判的對象,擴及到詛咒他們無辜的家人。
漸漸的,在仇恨的社會氛圍中,不同立場者間,開始出現一種「天使與魔鬼」的心理暗示,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或立場一定是天使,對方則必然是魔鬼。而對魔鬼的任何羞辱與攻擊,都是「正義」的。
民主意涵之一,就是多元。所謂「多元」價值,並非人人有不同的想法的「形式」,而是人人可以接受別人與自己擁有不同的想法,擁有尊重他人立場的雅量。
就如同台聯公投案,我提出了我的法律意見,也就代表我不怕面對所有的理性檢驗。而對反對我的意見的人,我不一定會被他們說服,但我會尊重他們的不同。
當這樣的尊重與雅量不存在,替而代之的是侮辱、是仇恨時,我們難道不該警省,我們的民主面對了多大危機嗎?
對這位作者,我一方面不能接受他的作法,因為他的「缺德報應說」侮辱的包括其他身心挑戰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但另一方面,我也同情這位作者,他終究也只是另一個被仇恨動員的人;而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這樣的個案,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反省,是什麼力量,動員了這些仇恨?


【 2010-06-14 / 聯合報 / A15版 / 民意論壇 】

機場捷運快3分鐘 預算增百億


民視 更新日期:2010/07/26 10:01



從台北火車站到桃園機場,馬總統要求這段機場捷運要縮短到25分鐘以內,高鐵局隨即提出引進傾斜式列車和調整彎度等4大方案,引發學者痛批,認為增加百億預算只為了快3分鐘,而且民眾搭車安全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只因為總統一句話,要機場捷運再跑快一點,高鐵局評估,台北車站到桃園機場的這條捷運,如果取消停靠五股站和長庚醫院站,就可以縮短到28分鐘,再引進傾斜式列車,改線性馬達,調整彎度和提高時速,時間還可以再少3分鐘,只是看在學者眼裡,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會被批評不是沒有道理,為了快這3分鐘,還要增加百億預算,引進傾斜式列車,改採線性馬達,同時調整彎度,增加施工困難度,列車時速從原來的100拉到110,安全保障也降低。


民眾不禁想問,追加100億經費來修改機場捷運,讓它從28分鐘變成25分鐘,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