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現誌電子報:他們怎麼獲利…App賺錢4大招





















封面故事 









他們怎麼獲利…App賺錢4大招


智慧型手機Apps的流行持續發燒,從2008年推出至今,目前Apple App Store上已經有超過38萬種應用程式提供下載,而在後急起直追的Google Android Market也已經有達29萬的應用程式,並以相當驚人的數字增長當中。

 

這些數字正是代表著在Apps市場當中,具有龐大的獲利機會,許多開發者紛紛轉職投入行動軟體的開發行列當中,儼然是成為了一波「App淘金熱潮」!

App經濟現有的獲利模式包括:付費下載獲利、軟體內付費購買獲利(In-App Purchase)、販售廣告獲利及虛實整合的獲利模式,要如何在App藍海中淘金,本文將一一為讀者剖析。

文/李致緯

獲利模式1 付費下載獲利

App Store的誕生改變了傳統的軟體銷售模式,並且創造出了相當驚人的獲利。但是當蘋果宣布推出App Store時,全球的開發者無一不感到驚嘆,因為即便是身在台灣的小型開發團隊,也可以將軟體透過App Store銷售賣給全世界,不需要昂貴的通路成本,就可以獲得與大廠作品相同的曝光機會。

 

換句話說,任何的開發者只要有好的點子,即便你是一到兩個人的小型團隊,也很有可能一夕成名,並且成為世界級的百萬下載軟體。

植物大戰殭屍(Planet v.s. Zombies)是許多iPhone使用者最愛的遊戲軟體之一,玩家透過種植各種不同的植物來阻擋殭屍的入侵,可愛的畫面加上容易上手的規則自然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青睞。

 

其軟體單價2.99美元,在推出的9天內便超過了30萬次下載,也就是超過100萬美元的銷售額,成為App Store史上最快速達成百萬收入的紀錄。

然而,有趣的是,在App Store推出之前,植物大戰殭屍已經有PC版本推出9個多月之久,也已經累積了許多的支持者,但真正讓植物大戰殭屍一舉成名的是iPhone版的推出,從2010年2月推出到現在,在App Store付費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更有數次一舉排名第一,其後所推出的iPad版也有很好的銷售數字,許多購買iPhone版本的使用者為了在iPad上同樣能夠享受到這款遊戲的樂趣,願意再度支付6.99美元來購買該遊戲,同樣在iPad的付費排行榜上有很好的名次。

這類傳統遊戲公司透過新瓶裝舊酒,將遊戲移植到App Store平台後大放異彩的故事並不罕見,剛剛提到的PopCap Games遊戲公司的另外一款產品寶石方塊(Bejeweled 2)更是家喻戶曉的熱銷之作,目前已經熱銷超過300萬套。

 

這一類的益智類遊戲原本在電腦便受到許多辦公室和學生族群的歡迎,而移植到智慧型手機上提供了更容易的多點觸控操縱介面,讓家裡年長的長輩或者是年幼的小孩都可以享受到遊戲的樂趣,也因此帶動了銷售的驚人成長。

除了老少咸宜的遊戲軟體之外,App Store上也有為數不少的工具類應用軟體,只要介面設計得優雅仔細,並且提供使用者絕佳的體驗,便可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而成為百萬銷售的軟體。

像是Camera+便是其中的一個好例子,Camera+顧名思義便是一個強化iPhone內建照相功能的應用程式,從推出後的短短一個月內便成功締造25萬美元的銷售金額,而到了去年年底更進一步推出2.0版本,上架後兩天內便銷售超過50萬套,成為美國App Store付費榜的第二名。截至今年初為止已經銷售了大約130萬套,並獲得130萬美元的收入!

回顧Camera+的成功,可以歸功於其「簡單的介面、不簡單的功能」,隨著現在使用iPhone拍照的使用者越來越多,這款由不到20位員工的小型開發商所製作的軟體,成功在App Store大放異彩。

 

在App Store上面還有數以百計的這類獨立製作、高品質的軟體,只要你有好的點子以及實作的能力,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位百萬App淘金者。

獲利模式2 軟體內付費購買獲利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免費經濟學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流,在眾多選擇中,使用者大多會考慮免費的軟體或網站服務。

 

同樣的在App Store的平台上,超過7成的軟體下載都是免費應用,免費的應用軟體下載量是付費軟體的3倍之多。

 

但這些免費的軟體許多都是提供基本的試用功能,而遊戲則只會包含有限的關卡和道具,其他額外完整的功能和虛擬遊戲中的道具關卡,便需要使用者另外透過手機平台所提供軟體內付費購買功能購買才能啟動。

而這些免費下載的應用往往替開發商帶來更多的收入,因此成為App Store中的主流模式。

 

去年5月在App Store上原本長久占領獲利排行榜第一名的Angry Birds意外地從寶座上跌下來,而取而代之的是由日本知名電玩大廠Capcom所推出的社群遊戲Smurfs' Village,以藍色小精靈作為角色背景的農場類型遊戲。

在遊戲的過程中,Smurfs' Village讓玩家沉浸在指揮藍色小精靈們建築村莊的成就感,若是玩家想要讓藍色小精靈們更勤奮快速的完成工作的話,就必須透過軟體內付費購買機制來獲得虛擬的寶物,將原本需要長達數小時的等候過程縮短到幾分鐘之內完成。

 

在這樣的吸引力下,這款免費的遊戲下載最終獲得了比付費遊戲還更多的收益,一度成為了獲利排行榜的第一名。

除了Smurfs' Village之外,傳統的社群遊戲大廠Zynga也在App Store平台上推出了其最知名的FarmVille(全球最受歡迎的農場遊戲),讓使用者除了可以在網站上面種菜之外,也可以透過iPhone隨時照料自己的作物,並且透過軟體內付費購買更多的虛擬寶物,將原先的社群遊戲擴展到隨身攜帶的領域。

 

為了更進一步的擴展行動平台的市場,Zynga也在近日收購了知名的iPhone遊戲引擎Cocos2d的開發團隊,根據Zynga的官方說法,他們認為行動平台是未來的前景,希望能夠在行動平台上提早做好布局的準備。

電子內容的付費下載也是在App Store上相當熱門的主題,隨著iPad的推出,更多的電子內容像是電子書、電子雜誌或是報紙都紛紛推出,而這些內容可以透過軟體內付費購買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除此之外,蘋果也在今年年初與新聞集團合作推出了The Daily的服務,為iPad提供一個嶄新且獨家的新聞平台,且可以透過軟體內付費訂閱的方式(In-App Subscription)來長期的付費瀏覽,提供了一種新的行動商業模式。

 

這套訂閱的模式目前已經獲得紐約時報等媒體的支持,會陸續在今年中推出服務。

獲利模式3 販售廣告獲利

免費的內容配合廣告收益不是新鮮事了,在前幾年火熱的社群網路平台上便可以看到許多成功的例子。如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成分分析機,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業者願意投入開發這一類的小遊戲,看中的便是其背後龐大的廣告收益。

 

而在行動平台上除了先前提到的軟體內付費購買之外,廣告也是許多免費軟體的獲利來源之一,以蘋果宣稱的數據指出,平均每個iPhone使用者,每天會使用30分鐘的應用軟體,而若是每個軟體曝光3分鐘,則每支手機每日便會有10次的曝光量。

目前市面上iPhone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的大關,而每支10次的曝光量,換言之便是在行動市場上每天有超過1億次廣告的曝光機會。蘋果認為,在不久之後,這個數字便會突破10億大關。

AdMob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行動廣告供應商,在去年獲得了Google的收購成為旗下廣告平台的一部分,總計Google與AdMob占有了全球8成以上的行動廣告市場。

 

根據AdMob官方表示,在每個月會有超過1億台的Android和iPhone使用AdMob的廣告服務,並且在每天有超過20億次的廣告曝光機會。

 

從觀察AdMob的成長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亞洲地區國家這類「免費下載但含有廣告」的應用軟體是市場的主流,且在蓬勃成長當中。

在眾多透過廣告獲利的軟體當中,由Outfit7所開發的跨Android和iOS平台的Talking Tom Cats軟體便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遊戲以可愛的貓咪湯姆作為主角,玩家可以觸碰其身體的各個部位與其互動,並利用麥克風對牠說話,軟體會透過語音合成效果複誦使用者所敘述的話,彷彿是一隻會說話的寵物在使用者的手機當中,到今年初為止,系列作品已經有超過1億次的下載量。

 

而這款軟體的主要獲利便是來自於畫面上方的廣告看板,當使用者在與貓咪湯姆互動時,上方便會展示來自於AdMob的廣告內容,替Outfit7創造出了無數的營收。

透過免費下載但以廣告獲利的軟體逐漸取代了原有的付費下載模式,特別是在Android平台上,由於付費的機制較不方便,目前僅有數十個國家能夠付費下載軟體,因此免費廣告軟體成為了Android市場的主流。

而在iOS平台上,蘋果官方也在iOS 4.0版本發布時一併推出了iAd的廣告平台,以良好的互動性和精心設計過的內容挑戰傳統的看板型廣告,自然很容易的吸引使用者的注意,目前雖然僅在北美推出,但已經有數十家知名的企業投入6億多美元的廣告預算到iAd平台上。

 

未來行動平台的廣告熱潮將會繼續發酵,繼全球App Store的銷售熱潮之後,未來或許免費下載搭配廣告的軟體也會變成開發者主流的獲利方式。

獲利模式4 虛實整合的獲利模式

除了直接在行動平台上面獲利之外,透過App的來帶動一些相關的獲利也是一種正在崛起的新模式,對於行動平台的軟體開發者而言,一款好的應用軟體除了可以獲得不錯的銷售之外,許多周邊的商業機會也都會找上門。毫無疑問的,Angry Birds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下載遊戲。超過2億次的下載,超過40%以上的付費玩家。

在這款故事簡單、畫風可愛的作品中,有許多角色受到玩家的喜愛,也因此有不少玩具製造商找上Angry Birds的製作團隊Rovio,請求授權以遊戲中的角色造型製造現實世界的填充玩偶,這些玩偶推出後果然大受好評,在台北的街頭中便可以看到許多商家在販售大家熟悉的紅色小鳥,全球已經累計銷售了200多萬個玩偶。

更厲害的是,Angry Birds在今年也跟20世紀福斯影片公司進行跨界合作,將電影《里約大冒險(Rio)》和憤怒的小鳥作結合,推出全新的「Angry Birds Rio」,讓憤怒的小鳥們與電影的角色同台競技,從電影的宣傳以及遊戲軟體在App Store上的熱門程度可以發現這一類的跨界合作已經成為一個典範,透過虛擬與現實世界的互相整合,觀眾在看完電影後便可以在手機平台上的遊戲延續電影的內容,進而創造出一個連貫的使用者體驗。

除了優秀的行動軟體可以跨足玩具和電影外,許多傳統的企業也透過行動軟體來帶動自己本身的成長,UNIQLO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家原本就相當擅長網路行銷的日本平價服飾品牌,在iPhone平台上推出了多款免費的工具軟體,其中UNIQLOCK是一款有漂亮介面設計的報時軟體,功能簡單且沒有太多的廣告內容,成功擄獲了許多消費者的心,讓UNIQLO的品牌形象以及價值提升不少。

而最近推出的UNIQLOOKS則是進一步提供了服飾穿搭的分享社群平台,使用者透過Facebook帳號登入後便可以上傳分享他們每天的穿搭照片,並且瀏覽他人所分享的服飾穿著、留下評論,讓許多其品牌服飾的愛好者可以互相交流產品的訊息,進一步達到在行動社群的品牌宣傳效用。

智慧型手機的優點除了是一個隨身攜帶的上網平台裝置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傳統電腦沒有的互動介面,無論是觸控、相機或是地理座標定位,只要應用得當便可以讓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達到先前沒有的宣傳效果。

例如UNIQLOOKS便是善用相機分享照片的概念,讓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的分享其對於品牌產品的愛好,再如7-ELEVEn便利商店的官方應用程式,也透過GPS地理座標定位系統提供使用者在各個門市「簽到」,來換取實體商店的優惠。這類虛擬整合實體的應用(O2O, Online to offline)是未來的趨勢潮流,而智慧型手機更是關鍵的推手,相信未來在App Store上將可看到更多更有趣的應用,點燃另一波的行動新商機。





創新焦點 









素人創作 ideas之星 見證庶民經濟主流價值


文/胡芳如 攝影/李玉清、鍾聿

由資策會《創新發現誌(ideas)》月刊所舉行的「ideas之星」選拔活動,於4月28日舉行得獎作品成果發表會,在此次的發表會中,《創新發現誌(ideas)》建構了素人創作的平台,在2個小時的過程中,讓素人創作家透過舞台盡情展現自己。由於《創新發現誌(ideas)》透過多元的廣宣管道為素人創作大舉發聲,已有天使投資人發掘到可投資標的,也有大中華知名的演藝娛樂公司派出「星探」找尋到「明日之星」。《創新發現誌(ideas)》強調,「ideas之星」的選拔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將集結更多的創新能量,為台灣的產業轉型奠定根基。

領先風潮 創新先驅

成立滿3週年的《創新發現誌(ideas)》,一直以來,以「創新」為職志。有鑑於紙本媒體的式微,《創新發現誌(ideas)》以自身為科技與媒體的重要實驗平台,在電子書、EP同步、議題操作等媒體重要發展方向,均扮演先驅者的角色。

3年來,《創新發現誌(ideas)》持續朝創造議題,透過 ideas SIG (Streaming Innovation Group) 的運作,整合跨領域的多元聲音,逐步由單純雜誌,發展出全媒體的架構,並成為創意揮灑的舞台。今年《創新發現誌(ideas)》在這座創意平台上,積極推動素人創作,進行ideas之星的選拔。

為慶祝《創新發現誌(ideas)》3週年慶,《創新發現誌(ideas)》集結數位內容業者、媒體業者及素人創作者,舉辦「ideas之星」選拔活動,在短短10天內共收到181件作品參賽;分為影音、文字、圖片及實體創作等四大類型,其中,影音為最大宗,占39%,而App有11支,是作品中的最大亮點,創作內容包含電子書、教育、交友、信用卡及算命等;圖片及文字各占27%;實體創作則占7%。

經過149位評審的開放投票作業之後,原本設定20個名額,但因評選戰況激烈,形成同票數現象,共產生23名ideas之星,其中影音9件、文字7件、圖片5件及實體創作2件。

舞台展現 處處用心

為了讓素人創作家大膽秀出自己的作品,《創新發現誌(ideas)》為期1個月的企畫,將成果發表會的舞台搭建在有著歷史與文化意涵的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的二樓拱廳,在場地布置上,運用東波水月的花藝設計;背景音樂則是曾經治療過自閉症孩童的David's夏威夷吉他工作室所創作的樂曲,工作人員身上穿的T恤、會場的水果餐,則分別來自於具有設計師平台的印樂網,及以路邊水果攤起家,最後生意做到各大便利商店的福和水果商行,處處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及巧思。

當天現場湧入近200位的觀眾,甚至還有到華山文創園區參觀的觀眾,也被吸引到會場來。23位ideas之星中,共計有16位在現場透過影片、圖片介紹他(或她)自己得獎的作品,在會場的一隅,也展示台灣包、紙雕等創作作品,讓現場的觀眾驚呼素人創作的驚人實力,滿足視覺、聽覺及味覺的多重饗宴。

最重要的是,此次活動大大發揮了媒合的功能,讓千里馬得以遇見伯樂,也讓投資者發掘到值得投資的標的。

《創新發現誌(ideas)》不僅會持續關注這些ideas之星的未來發展動向,協助媒合好的投資機會,同時,創新平台的大門永不關閉,希望集結豐沛的創新能量,在軟(體)帶硬(體)的產業轉型轉捩點上,發揮主動積極的角色,不斷產生好的內容,作為產業轉型的重要基礎。





市場觀點 









人流+金流 數位廣告正夯


文/林立綺

目前全球大約有20億網友,平均每個月花費23小時在家或是上班的時候上網。這個驚人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是龐大的廣告效益以及商業機會。數位時代全面來臨,未來,數位產業的重要性只會持續提高。然而,包括公司或是產業等商業團體要如何評估數位產業的價值,並從中獲取實質利益?美國知名線上市調公司comScore市場行銷總監(Marketing Director)Andrea Vollman表示,數位產業所匯集的龐大人流,以及其帶來的可觀金流,正是吸引數位廣告產業最重要的誘因。但是,要完成一個成功的數位廣告,就必須能夠具體執行的計畫,才能真正獲取實際的投資報酬率(ROI)。

Andrea Vollman說,comScore針對數位廣告產業的研究結果顯示,市場行銷業者要成功的運用數位廣告以取得最佳的行銷成果,必須注意記取以下5項主要的重點,才能持續的在數位廣告經濟中搶得先機。

第1:數位廣告的效益無法完全取決於廣告點閱率(click-through rates;CTRs)的高低,CTR更可能會誤導數位廣告的效益。

Andrea Vollman解釋,在網際網路剛興起的年代,如何決定網路廣告是否能吸引市場注意,且獲得多少的流覽次數,最重要的評估方式,就是透過計算廣告點閱率的算式。主要的原因,在於運用CTR計算網路廣告的拜訪率,是最簡單而且最低價的方式。然而,她說,經過許多數位產業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發現CTR在評估網路廣告的到站瀏覽及點閱率機制,並非最完善的。Andrea Vollman認為,有幾項重要的理由可以解釋CTR並不是評估網路廣告效益的最佳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要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並不會點擊那些在網頁上展示的廣告欄位。同時間,會對廣告欄位進行點擊的網路用戶比率,也正在隨時間下滑。例如,在2009年3月時,美國的網路用戶只有16%的比率曾經點擊過網路廣告,較2007年的7月大幅下滑了5成。而這個廣告點閱率越來越低的現象,更是在各個產業以及全球市場上蔓延。

第2:刪除Cookie可能會誤導媒體在執行網路廣告計畫時的效果。

Andrea Vollman說明,當許多業界人士試圖以cookie為基礎的方式計算數位媒體及廣告的流覽次數時,comScore發現這個方式是有瑕疵的,這種方式會造成媒體不正確的計畫、執行以及評估網路廣告的效益。主要的原因,在於許多網路用戶每個月都會刪除cookie,從comScore的研究報告中顯示,大約有3成的美國網路用戶以及4成的歐洲網路用戶,每個月會定期刪除cookie,而這些網路用戶每個月刪除cookie的平均次數為4到6次,主要為刪除網站以及廣告伺服器。因此,comScore認為這些刪除cookie的習慣會讓某些網站的到訪率被高估約2.5倍,同時,也會讓一些網站廣告的到訪率被相對的低估。

此外,Andrea Vollman表示,comScore也必須注意cookies計算的是電腦而不是人,cookies不能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在看這則廣告,而它也無法證實這則廣告是否有被正確的傳達給對的受眾。例如,針對一台被許多人共同使用的電腦,廣告主可能會希望這則廣告被一位35歲的女性電腦擁有者看到,但是實際上卻是被正在使用她電腦的45歲的丈夫,或是18歲的女兒看到。這種以cookie為基礎的網路廣告效果以及對受眾的評估,很容易造成對於廣告受眾真實面貌不正確的判斷,同時進行錯誤的廣告行銷策略。

第3:如同和在電視播放廣告一樣,在網路上呈現的數位廣告必須能夠建構具有創意的品牌、電子商務以及零售銷售的能力。

Andrea Vollman分析,目前數位產業界證實了,透過網路可以打造商品的品牌以及提高銷售量,而comScore的分析師透過AdEffx的離線銷售額資料庫中找到了許多支撐的證據,並且發現網路線上的廣告,確實會影響零售業在離線時的銷售狀況。這項研究顯示在獲得網路用戶接收到的廣告中,平均有82%的網路廣告,確實帶動了這些廣告中商品或是服務的營業額成長。

因此,Andrea Vollman說,近期也有越來越多的廣告主將資金投入數位廣告的市場,當然,數位廣告要成功的達到宣傳商品並提升業績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必須確保數位廣告的「創意」。我們都知道,傳統電視廣告若要取得巨大宣傳效果,廣告的「創意」,就是決勝的重要關鍵。事實上,許多廣告若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創意審核標準,是無法登上電視的。因此,當數位廣告的重要性以及刊登廣告的成本與日漸增的同時,許多品牌業主也開始了解到廣告創意的重要性,以及認清這是讓他們真正得以透過數位媒體獲利的唯一途徑。

第4:能夠讓消費者黏著的內容,將可以讓穿插在內容中的廣告效益極大化。

根據comScore的研究顯示,能夠讓閱聽人完全黏著觀賞的影片內容,就可以讓這些閱聽人願意接受穿插在影片內容之間的廣告片段,而同時,這些廣告所推銷的商品及服務銷售額也會隨之提升,顯示廣告具有顯著效益。

第5:慎重考量相對成本以及利益,是選擇數位廣告媒體的重要策略。

在數位廣告的市場,所有的廣告業主都必須考慮所有的媒體選擇方案,因為所有的方案都有自身的利益及用途,因此廣告主在決定使用何種方案及策略之前,都須謹慎考量所有方案的優劣。Andrea Vollman列舉comScore的研究進行佐證,她說,比起那些依廣告主購買之曝光數計算分配,會隨機出現在網站(run-of-site)的廣告來說,這些根據閱聽人過往的消費及掛網習性,判斷其消費嗜好以及習慣,並藉此提供給予感興趣的廣告內容,將獲得更高的搜尋機會。

因此,Andrea Vollman總結,我們可以知道,網際網路提供了市場行銷業者和消費者接觸的諸多管道,廣告業主不論是要針對小規模的閱聽人進行調查,或是要了解大群消費者的消費習性,網路都是一個極佳的媒體。網路同時也可以針對不同的閱聽人提供不同的調查研究方式,這些都是電視等傳統媒體所無法達到的媒介效果。

當然,即使傳統電視廣告和數位廣告有極大的不同,但是廣告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廣告目的都是讓閱聽人在看完廣告之後,取得對於廣告內容的共鳴以及對於品牌建立忠誠度。因此,電視廣告中講究創意的特色,同樣也適用在數位廣告中。Andrea Vollman提醒,現在許多投入數位廣告的廣告業者,卻高度忽略了「創意」在數位廣告中的重要性。這也是未來數位廣告業者必須加強的方向。





城市2.0 









八大工業國最有智慧的首都 渥太華 每周催生5個小企業


在全球不景氣的衝擊下,每天都有不少公司破產倒閉,
但渥太華卻有祕訣,可以逆勢成長,並不斷孕育創新企業…。

文/曾多聞 圖/加拿大渥太華 (Ottawa) 市

作為具有現代化工業、高科技水平、充足資源的發達國家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Ottawa)似乎沒有理由不發展為智慧社群。

如同其他各國的首都,渥太華最大「企業」就是中央政府:政府在渥太華設立了許多國家級的研發實驗室;聚集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渥太華的私人企業占了地利之便,和許多政府公務部門都有密切的合作;渥太華的私人研究機構也占了地利之便,最接近頒發研究基金的國家機構…。

但是渥太華的發展遠遠不止於此。分別在2008年和2010年兩度被智慧社群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選為年度智慧社群的渥太華,獲得這樣的成就絕對不只是仰賴加拿大政府這麼簡單。

過去加拿大人喜歡開玩笑,說在渥太華街上走著的,三個中就有一個是政府雇員。直到90年代中葉,政府精簡人事,裁員上千人,幸好全球網路產業正在興起,在渥太華也順勢發展,創造了工作機會,接收了政府精簡過程中釋出的人力。

好景不常,2002年,在達康泡沫(dot com bubble recession)衝擊下,渥太華的網路產業也元氣大傷,所幸渥太華的網路產業體質比較良好,得以迅速整頓,重新發展。卻又受到2008年全球不景氣影響,總部設於渥太華、曾經是全球最大電訊設備供應商之一的北電網路(Nortel)在2009年宣告破產,再度重創渥太華。

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並沒有擊倒渥太華,反而讓渥太華從中學到了寶貴的經驗教訓,確立了城市發展的策略。

危機就是轉機。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Ottawa Centre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OCRI)全球營銷執行總監Mike Darch爽朗地表示:「政府裁員讓我們見證了本地科技產業的強勁;而科技產業的成長,有利於我們在90年代末期維持經濟發展的穩定。」

「在政府大裁員之前,渥太華的政府企業和私營企業完全是不同的兩個世界。」Darch進一步說明:「大裁員反而使得這兩部分之間的就業流動性增強了,並且建立起一個一體化的就業市場,為後來的達康泡沫和全球不景氣等經濟挑戰提供了保障。」

以通訊為基礎 發展生技與能源產業

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就是這樣應運而生。它本身是一個由渥太華市政府成立的非營利機構,旨在扮演政府和民間溝通的橋樑,促進產官學界的合作。

就在政府大裁員之後和達康泡沫來襲之前數年的期間,渥太華的科技產業打下基礎,產業界得利以外,電子政府的倡議也造福了渥太華市民:在全年有5個月氣溫都在冰點以下的渥太華,能夠坐在家裡喝熱可可、動動手指就報好稅、繳好水電費,不用冒著風雪出門跑一趟,是很幸福的事呢。

同時,加拿大聯邦政府鄭重承諾要通過電子政務網路服務國民,而所採用的電子政務系統技術很多都是由渥太華當地公司所開發,以渥太華為起源的通信技術惠及加拿大全國,甚至輸出到全世界。

由於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和加拿大國貿部門的聯繫,出口銷售開始成長,主要由電信業帶動,並延伸到了網際網路和寬頻網路等領域,奠定了渥太華電信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出口的優勢。產官合作和電子政府,讓渥太華在2008年首度入選年度智慧社群。

而在達康泡沫得到的經驗則是,「不能集中發展幾個大公司,我們要在大中小企業發展中得到一個更好的平衡,並且把通訊技術應用到電信基礎以外的領域去,」Darch說。

於是,渥太華開始積極推動新企業創業來促進該地區的成長,並仔細的安排更平衡的企業規模分布,減少對少數幾個大型企業的依賴。

無數的小公司在這段期間,利用渥太華原有的資訊通訊技術領域上的專長和管理經驗,在生技產業和乾淨能源等領域成立新公司,使該市的產業結構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為了幫助這些新企業成長,渥太華建設了覆蓋全區的寬頻網路供企業利用,完成後,75%的當地中小企業表示,寬頻網路有助於他們的營運。

幫助中小企業創業成長要向下扎根,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又投入協調,讓渥太華本地大學根據本地企業的需求,多多開設資訊科技、永續能源工程、電腦動畫遊戲等課程,幫助本地企業培育人才,在渥太華已經成熟的產官合作模式上再加入學界。

就在渥太華的產業持續茁壯的同時,全球陷入經濟不景氣,自90年代末期就大量出口技術的渥太華驚覺,除了更多元化的發展產業,還要更多元化地開拓市場。

Mike Darch說,「傳統上我們比較依賴美國市場。在金融風暴之後,我們開始加強在亞洲和南美市場上的努力。」

其後短短3年,渥太華已經和亞洲國家,包括大陸和台灣,建立起良好的技術合作關係。今年4月中旬,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也和台灣經濟部駐加拿大辦事處合作,舉辦圓桌會議,研討無線通訊、醫療器材、綠建築、以及電網等產業技術的商業發展。

推動高中生科技計畫 著重社群與開原技術

渥太華的全球科技競爭力成功吸引國際夥伴,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台灣半導體巨頭台積電併購渥太華晶片設計公司Emerging Memory Technologies Inc.,成立研發中心,形成「渥太華研發、台灣製造」的模式,進軍全球市場。

在政府大裁員、達康泡沫、全球不景氣的三次淬鍊後,渥太華的發展策略已經完全成熟:產官學合作、獎助新企業,多元化發展產業和開發市場。多管齊下的策略持續落實,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最新的點子是「高中生科技計畫」:讓高中生選修資訊及通信技術課程,尤其著重在社群網路和開原技術等年輕人感興趣的領域,然後在與本地企業的合作下,讓高中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作品。

處於一個發達國家經貿中心的渥太華,看似得天獨厚,但成功絕非偶然。產官學界齊努力,多元發展的渥太華,不僅為自己贏得智慧社群的榮譽,還對全球輸出通訊科技,持續站在通訊革命和智慧社群的前鋒地位。

智慧社群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共同創辦人Louis Zacharilla認為,擁有一個均衡發展的經濟體系,是渥太華最可驕傲之處。

「聯邦政府所在地的城市,經常可以輕易的大部分以依賴政府項目來支撐該市的經濟,」Zacharilla說:「但是渥太華卻不是這樣。」

Zacharilla也指出,以政府項目來維持經濟命脈看似首都城市理所當然的生存之道,但事實上,「搞政治是個不穩定的專業,也不能產生足夠的收入來達到渥太華的發展目標。」

作為首都卻不以政治為主要產業,渥太華選擇以強健的科技產業作為基礎,多元發展它的經濟。通訊巨頭北電網路的破產,更讓渥太華了解不能依賴少數大公司,而必須尋求更多創新方法來幫助中小企業發展。

今天的渥太華,有健全的企業生態來吸引高度創新的新興小企業,有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一流人才,有掌握了大量知識產權的本地企業。

「在許多科技培育機構,例如特瑞馬非爵士(Sir Terry Matthews)的Wesley Clover,」Zacharilla說,「以及與學界持續合作的推波助瀾下,渥太華平均每個星期催生5個小企業。」

「八大工業國之中,最有智慧的首都在加拿大—那就是渥太華!」

是首都,但不只是首都;渥太華,真是加拿大孕育創新小企業的搖籃。





新旅者 







碩士級的水電工?


文/李鎮樟

我很久沒有接觸台灣工人了,最近,因為搬家,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他們;相較於以往的印象,猶如天壤之別。到我們新家的每一個工人,都像是宅男,斯文白皙,看上去,一點也不像是做粗工的;詢問之下得知:這些工人學歷頗高,不是大學生,就是碩士生。

斯文白皙的工人 個個像宅男

有一名工人大學讀網路,是一名碩士,現在做水電工,但到我們家接網路線時,他說,無線路由器應該放在天花板,這樣整個房間都可以收到訊號。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這是不是表示每次網路線出問題,就得要去借樓梯跑到天花板上?!

來到家裡的木匠、油漆工一樣文質彬彬。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畢業以後完全拋棄以往所學,從頭學起。以前,搬家工人都是嚼檳榔,現在,不用請他們吃檳榔,溝通似乎也容易許多,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從經營人才的效率而言,該思考的是:讀大學甚至研究所是不是一個培養社會所需技能最有效率的路徑?

世界各個先進國家都十分注重技職教育,台灣也有部分學校如復興美工、開平餐飲,開始著重實作課程,從在校開始,培養學生職場技能。

動手做 走上另一條成功的路

我從兩個案例,看到要求學生動手做的成果。首先,是明碁集團設計長王千睿。當年我在工研院時看到他的履歷資料,王向我表明回國的意向,我就極力爭取他到工研院參加我們的網路資訊機研究計畫,他在工研院得以發揮專長進而得到李焜耀的青睞;我當時會爭取王千睿的原因是:看得出來他是動手做型的人才,值得培養。王千睿正是畢業於復興美工,自德國Stuttgart造型藝術學院碩士畢業,並取得德國設計師執照 (State German Diploma-Designer);德國是實施證照制度的國家,取得此證照,相當於擁有博士學位。

開平是另一值得一書的案例。原本,開平是一座綜合高工,最近改名為開平餐飲專業學校。學校也十分重視實作,實習大樓內設有實習餐廳,分西餐部跟中餐部,餐廳內的廚師、服務生通通都是學生。不過,他們一點不馬虎,餐具的擺設都在教學範疇內;最後,用完餐,老師會帶著學生出來和客人請益,並由用餐客人為學生打分數;學生廚師到餐桌旁,戴著被冷氣結滿霧氣的眼鏡,很認真地聽客人的意見,每個人都大為感動。過程中,你可以看到學校如何訓練學生敬業精神,在實作課程中,已成就一組完整的工作團隊。

可惜,負面案例也不少。我曾經聽過一家廠商描述,他在新人訓練時遇上一件奇事;這家廠商因看好一名國立大學資工系碩士班女學生的研究成果報告,進而錄取她;正式上班時,居然有兩個人出現;她表明,你們看到的成果都是男友做的,兩個人可不可以一起錄用?後來,我們開玩笑的議論:找人時,若有辣妹成績很好,就錄用她的男友。這當然是一個誇張的玩笑,對於社會迷信高學歷,而未相對要求動手做的現象,提出強烈反諷。

只讀書不動手 造成失衡社會

中國人有濃厚士大夫的觀念,孔子也說:「君子遠庖廚」;但時代改變,有些想法也應適度調整。以往,讀書人不多;但今日,到處都是學士、碩士、博士,這時,一大堆眼高手低的所謂讀書人不肯吃苦,不會動手做,將嚴重影響國家競爭力。

在國際間,新加坡、香港、美國等,對技職教育都有一套作法。新加坡對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採取分流制度,並以考試決定,希望可以人盡其才。當然這套作法也成為當地社會議論,但是,仍有不少成功案例,新加坡成功創業家沈望傅就是從職業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成功人士。香港也十分重視技術學院的人才養成。在美國加州,分有兩類教育系統,第一類是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列,專門訓練科學家、研究工程師、教授;第二類是從事實務訓練如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這些學子進入社會是真正動手做的工程師;還有一種類型是:Community Colleges,更為靈活,提供職場人士進修的機會。

另外,教育的內涵也外顯於人民的素質;在台灣,我們稱為公德心;在中國大陸,稱為文明生活,或文明行為。

半個世紀以前的5月18日,因為美國留台學生狄仁華回美國前的一篇有關台灣人情味與公德心的文章,掀起「學生自覺運動」。當時,狄仁華來台灣學中國歷史,畢業前夕,剛好是蔣介石就職前幾天,狄仁華在中央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人情味與公德心哪個重要」。狄仁華在文章描述台灣現象,他認為,台灣很有人情味,但只對認識的人。最明顯的是插隊行為;當你在排隊時,會試圖讓親友擠進來;在台灣,這樣的現象已不多見;但在中國,隨地吐痰、不習慣排隊等的行為,仍司空見慣。

橘逾淮為枳 無條件退貨政策在大陸變調

國際公司因不了解中國社會,還因此踢到鐵板。全球有名的傳銷公司安麗集團(Amway)到中國大陸的第一年灰頭土臉,導因於它的無條件退貨政策(Unconditional Return)。安麗在上海銷售的第一天,數千人排隊退貨;比如洗碗精,今天早上才買,下午來就變成空罐子要求退錢,原來,消費者將洗碗精倒入家中的罐子裡,然後就拿著空罐子退錢,反正不賺白不賺。任憑安麗如何進行教育都無效;最後,改為用多少退多少,才緩和情勢。

搶食物油的案例也很驚人。有一輛汽車載滿了食物油,開到大陸鄉下;因為道路顛簸,一桶油從車上掉了下來,接著開始漏油,結果村民們跑來接油;後來,還有人開始扳開沒破的油桶,接油帶回家。一個小時過後,整輛車的油都不見了;油商找地方政府申訴搶劫,一開始,地方政府要求村民負責,但被村民包圍,最後,只好當和事佬,要求油商承擔損失。

中國貴州有一座離婚鄉,其名也是因貪小便宜而來。這一個鄉村有3,000多人口,竟然一年有將近2,000多戶離婚,同一年,又有2,000多戶又結婚,結婚對象有的是原來配偶。因為按規定:一戶只能有一間房子,離婚者卻可多買一間,所以,很多人都去辦離婚,連九十幾歲的老人也被抬去辦離婚。
在台灣,隨地吐痰、任意插隊的現象雖有改善;只是,在不經意中仍可瞥見令人咋舌的畫面。

台大校園內有個實習農場,在那邊有很多荷花,不少人前去照相。最近有人發現,一群貴婦中午去拍照,因為沒有露水,一般人用噴霧氣灑水,已經是爭議性的行為了,而她們卻用膠水,因為看起來像水滴而不會掉落,但此舉對荷花造成傷害。同時,有些照花的人還有個惡習,照完後,會砍掉荷花,因為擔心有人和他拍到同樣的畫面。

看來,兩岸人親土親,行為模式也有幾許神似。我們在笑大陸不文明的陋習時,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