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組織不是一成不變電子報:工作內容──帶來「最前線感覺」的東西













企業組織不是一成不變 







工作內容──帶來「最前線感覺」的東西


「和強制填鴨不同,像完全接納般慢慢學習的感覺,順利引導至學習的重點。

 

雖然有受到巧妙誘導的感覺,卻不清楚箇中奧妙。」

這是某外商金融機構委託舉辦的溝通技巧研修講座,與會者的感想評論。

◎不誘導

假如以誘導的方式,聽眾就會有被誘導的感覺。

 

話雖如此,放任訓練對象不管卻又無法教導,是個難解的困境。

 

我所實踐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不直提接出學習重點及必學的教訓。

我原本並非教育研習的訓練者,是從現場的企畫經理成為戰略顧問,也有擔任組織顧問、高階主管教練的經驗。

 

就我個人來說,比起一開始就將學習重點包含在內的固有型研習計畫,我對客戶在學習理論體系或研究案例的瞬間,發生什麼變化更感興趣。

不讓客戶直接明白理論,而是以言語照亮理論,讓對方自行發現體會。

 

這不是天方夜譚,自然而然地接納是很有可能的。

 

我所進行的講座或研討會,會配合對象程度調整教練技巧,順利時就會產生前述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與固有型訓練者給人的感覺大不相同)。

這不過是種方法,不見得永遠都會是最好的方法,一定有其限度與制約。

 

對藉由對話的高度學習方法而言,絕對不稀有也不新潮,毋寧是古老且廣為流傳的方法。

◎事例理論是對話督導

從二○○四年的春天開始,我在以社會人為對象的 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社會科學)中,進行使用事例理論的授課。

 

前幾天下課後,某位學員問我:「該如何引導對談?」

「雖然你問我方法,不過就和你看到的一樣,詢問、接受發言或疑問,然後一起思考。

 

如果有所領會,就確認看看內容……」這些對話正是督導過程。

「但是,就算我們說了什麼,老師也只是一直寫白板。

 

每次我發言,提出有地方不對勁,老師不是也寫個不停?這不會造成混亂,甚至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嗎?」

我經常在說出何者為對、何者為錯前,先不停地寫。與其說是我的風格,更應說是督導者的理論。

督導的作用,發揮於組織透過決定行動方向、分析課題與彼此理解建立架構之際。

 

透過課程進行人才教育更是古來便有,甚至可上溯至兩千年前。

 

蘇格拉底的公開演講是以問題開啟的對話督導,禪僧公案則是修行的督導,都是為了瞭解真實教育流程的督導。

 

近代則以美式管理學院中的事例理論遠近馳名。

筆者初次接觸美國的事例理論是在十五年前。

 

就讀管理學院時,我想都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教授的一方。

 

固有的教學方式中,老師事先備妥答案,學生也接受答案;而在事例理論中,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假如學生只是沉默聆聽,什麼也不會開始。

 

這簡直就是蘇格拉底對話的美國版。

因為與一般講課不同,事例理論中學生會不斷提出回答,不明就裡的人甚至會說:「就算老師不說答案,用猜的就好,真輕鬆。」不過,在不確定學生會提出什麼回答的情況下授課,簡直難如登天。萬一老師缺乏督導技巧,勢必難以勝任,因為不見得能「控制」課堂進行。

在管理學院的老師中,有一位精於研究,卻拙於教導事例理論的老師。

 

當學生怎麼樣都說不出他預先準備好的答案時,他就會按捺不住脫口而出,或是為了誘導出答案,用盡各種手段,事例理論的效力於是減半。

以事例為題材,在五花八門的意見、洞察、分析、觀察被列舉出來之際,提出能使對話更深入的問題,讓議論焦點得以聚焦,探討出更多可能性,整理複數以上的觀點,互相比較分析,這正是督導對話的技術。

◎議題與積極傾聽不可或缺

督導對話的技術,與高明的授課、發表的技術不盡相同。

我們不知道對方會如何回答問題,雖然根據經驗以及技巧能預測至某種程度,不過和事先準備好答案的課程或研習會不同,聽眾會從哪種角度、詞彙、說話方式呈現,均端視當下的情況。

正如受講者時常擔心的,由於無法預測的問題和雜亂無章的發言,如果講者不停寫著板書,就會造成難以收拾的風險。

 

所以,為了教授事例理論,就需要督導技巧。

想教導別人,當然要先行準備,因為猜不到對話中會出現什麼內容,必須準備好無論哪種問題或發言都能包羅其中的架構。也就是說,督導者一定得先準備結構完整的議題。

只要準備好議題架構,剩下的就是順應現場走向,不隨便扭轉或是誘導受講者的想法。

 

將受講者置於中心,盡量完整接受發言。

 

不只要完整接受,還要將符合議題架構的意義傳達給其他人。

 

如果要深度接受受講者的發言,教導者就必須積極地聆聽。

除了使用議題(有完整架構)以及積極傾聽(傾聽、接受)這兩個督導技巧,還要盡量將出現的意見寫下來。

 

寫下意見,乍看之下是雜亂無章的被動作業,其實與迅速掌握對話走向、深化理解以及發現息息相關。

使用督導技巧的事例理論學習,不只受講者,連教導者也會感到充實。

 

相對於比講課更深入的事前準備,參與課堂討論可激發更多從受講者身上挖掘寶藏的機會。

在教導的過程中,毫不吝惜地教授一切,就會有身處嶄新發展的最前線的感覺,時常有意料外的發現。

 

不只是受講者的發言,受到激發的自己,也會產生許多聯想。

「今天又能一起發現什麼?」

不只是事例理論的教育可讓人擁有「站在最前線」感覺,以組織開發為首的挑戰性督導中,反而更能得到站在最前線的感覺。

講授課程、作為督導時,為了保有最前線的感覺,重點在於持續寫下聽到的意見。

 

為了不受寫字混淆而擴散議題,請先行描繪出仔細的架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