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寶 









傳家寶


點子多如毛牛,沒什麼稀奇,能夠貫徹實施,才是真正可貴。


出處: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戴爾電腦創辦人兼董事長

總裁學苑網站
http://www.ceolearning.org/





專家專欄 









E流企業學習:科技的故事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作家

台灣靠資訊與電子產業起飛,也不過是近三十年的事,「科技(technology)」這個名詞奪睛的歷史也不長,依據美國網路專家Kevin Kelly的說法,它是從1952年之後,才開始被大量提及的。

 

依此看來,也不過六十年,但這科技獨領風騷的六十年,卻把世界攪得天翻地覆。

Kevin Kelly是個醉心科技的人,因此,TED大會在2009年阿姆斯特丹會場邀請他演講
「技術發展的故事」 ,這是個值得細細品味的演講,我看過三次,體悟一次比一次深,雖然短短十六分鐘半的演講,卻有很多層次,難以一次完整吸收,但錄影的好處,就是能讓我們能重複收看,逐漸領悟其中深意。

Kevin首先談科技的定義,他摘取Alan Kay的說法「Technology is anything invented after you were born.(科技是你出生以後才發明的東西。)」

 

就像X世代認為是科技的電腦、網路和手機,對青少年而言,根本是生活裡的一部分,而非老一輩會心生排斥的科技。

科技為人類解決生活問題,帶來健康與財富,也不斷擴張人的貪慾,形成物慾不加節制,鼓勵消費的大環境,導致生態浩劫,如今的氣候巨變與天災頻仍,都是貪婪惹的禍,Kelvin舉亨利八世(1491-1547)為例,雖然他所擁有的物品有一萬八千件,幾乎囊括當時英國所有財富,但光是Kevin一家人的物品,就有一萬件了。我們那一家又不是物滿為患呢?

Kevin認為亨利八世,活得還不如今天印度的一個三輪車夫富足,因為亨利八世沒機會享受現代各種科技的好處,如電冰箱、抗生素、電視等等。

Kevin進一步把科技定義為:「Technology is anything useful invented by mind.(科技是人類創造的任何有用的東西。)」

 

因此,他認為科技與人文是不可分的,人類馴服了許多動物,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人類自己。

人類透過科技,希望把這個世界改變更好,但六十年發展下來,事與願違,氣候巨變讓許多人擔憂地球的未來,這都是因為人還未學會「自制」,把科技用錯了地方,Kevin認為「Every technology is a creative force looking for the right job.(科技是一個創造的力量,它尋找一個對的位置。)」

 

人類要靠內在智慧幫科技找到一個適合發揮的位置,而非被科技駕馭。

俗諺說「人不照天理、天不按甲子。」

 

意思是人若不按照天理行事,天就不按照四季氣候變換之自然規則,人類透過科技干預自然,變化太過快速,小民不斷以最簡單的購買行為,滿足存在感,政府則不斷建設,以示大有為,一切為金錢的衝動,毀損太多大自然,地球嚴重受傷,又那有能力維持正常運轉呢?

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祿先生說,上一世紀是貪婪文化(Greedy Culture)主導,這一世紀人類的責任,就是要挽救生態浩劫,創造出綠色文化(Green Culture),讓大自然能永續生存。

而這挽轉人類命運的第一步,就要從每個人克制貪念開始,把「吃到飽」、「越多越好」的心念,轉化為「夠用就好」和「少就是多」的智慧。

 

總之,真正能扭轉世界的力量,還是來自人類的心靈,而非外在科技。

 

(本文刊登於總裁學苑 http://www.ceolearning.org/ 。如您對專欄,有任何意見想表達,您可以在(論壇上)發表)

■ 延伸閱讀:
溫世仁文粹精選:科技替代作用


■ 總裁學苑網站,現免費試閱中,歡迎加入: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join.php





御書房 







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



原名:The Blue Economy 10 Years, 100 Innovations, 100 Million Jobs
作者:剛特.鮑利(Gunter Pauli)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6月30日
頁數:288
導讀:黃祖強/總裁學苑總編輯



 

據媒體(2010/7/6)報導: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8個環保團體共同發起「宣言信託」希望買下台灣的白海豚覓食棲地、廊道和水鳥覓食棲地。

 

這麼做的目的是擔心國光石化4000公頃大面積的開發破壞濁水溪河口,導致白海豚絕種和濁水溪河口生態系瓦解。

 

經過三個月募集,已經有超過三萬人參與。

對環境的維護只是環保團體的責任嗎?

 

企業需要與自然環境對立嗎?

企業思索永續經營,得從環境破壞者的角色轉變為與自然環境共存共榮的夥伴。

 

因此,如何尋求降低對於環境損害,應該有新的思考,甚至於是全新商業模式的展開。

如果我們仿效自然生態運用一切資源的方法,就不必只是用污染較少的成分取代有毒物質,而是真正打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系統,並且能提供就業機會,創造比原先浪費排放廢棄物的產業更高的績效。

 

這表示最後得出的產品(無論是天然色素、建材或是防水膜等),不僅在製造時有利於環境發展,也可以創造經濟,逐漸累積到可觀的市佔率。

本書就是從提供新的解決思維開始,向自然取經找到創新方法去改善。

在聯合國的全力支援下,作者蒐集了一百個無廢棄、零污染、低成本,卻能創造龐大商機,帶來上億個工作機會的商業模式。包括:

●仿效白蟻窩所打造出的無空調清新大樓;


●跟沙漠甲蟲學的集水方式解決缺水危機;


●回收玻璃瓶製成建材,抗酸防霉效果佳;


●透視鯨魚心臟,奈米管成功取代節律器;


●斑馬紋般的建築外觀,可以讓室內溫度降低五度;


●用蠅蛆消化屠宰場廢料,蛆(酉每)更是糖尿病患新希望;


●咖啡廢料可培植菇類,既能提供開發中國家糧食保障也可減少橡樹砍伐;


●貽貝的粘液可取代目前市面上含有化學毒素的黏著劑;


●天然渦流提供了最節能省電又環保的消毒方式;


●製作番茄醬的廢料可提煉茄紅素做為防曬脣膏的天然原料。

讓經濟徹底轉變成藍色經濟。

 

第一步正是想辦法把廢棄物轉變成有用的原料,找出在系統內對別人都沒什麼價值、可低價隨處取得的原料,也就是大自然運作的方式。

作者並舉日本的荏原製作所(Ebara Corporation)為例,尋找可以完全不留廢棄物的「零排放」策略,一切物質,即使是廢棄物,都必須產生價值。

 

荏原製作所贊助九州工業大學的白井義人(Yoshihiko Shirai)教授,支持他研究用串接養分與能量的邏輯,探索製造塑膠的方法。

 

後來白井教授和同仁開發出一種流程,可以在近常溫下,用真菌把餐廳廚餘裡的澱粉轉變成聚乳酸,換句話說,真的研發出從廚餘製造塑膠的方法了!

 

雖然這原料也是可再生的農作物,但是廚餘不像用玉米製作生質燃料,或是可分解塑膠那樣消耗主食供應量,廢棄物最後也不是送到垃圾掩埋場排放沼氣,製造出更多溫室氣體。

事實上,從本書諸多案例中,企業可以像生態系統那樣,想辦法以物理、化學、生物的方法,運用可再生材料,落實永續發展。

 

從中去解決污染的環保問題和資源稀少的經濟問題。摒除傳統的廢棄物概念,把廢棄物變成解決方案。

 

「別再對地球需索無度了,讓我們以地球提供的資源做更多的事吧。」

■ 總裁學苑網站,現免費試閱中,歡迎加入:
http://www.ceolearning.org/gcf/join.ph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