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何 學 習 佛 法


如何學習佛法?如何學習智慧?如何修行?。


這是一個大題目,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概括的。


可是,話說回來,浩瀚海水,何須飲盡?


只需喝一口,即知其鹹味。


所以,可以針對問題,簡單回答如下:


首先,應先了解,什麼是「佛」?


佛這個字,可以說成「覺」、「覺者」、「圓滿的智慧,加徹底的覺悟」。


學佛,也就是學智慧。


學什麼智慧?


學習探討一連串的生活問題,並且化解一連串的生活問題。


因此,學佛並非將希望寄託在遙不可及未來,或是寄託在佛、菩薩身上。


總而言之,佛教,是一種教育,不是宗教,不是哲學。


要化解人世間的問題,就必須學習。


有些人,常常說:只要心善就好了,何必學佛?


如果,只是依自我意識去判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那最後只是落得一個「自以為是」的結果。甚至,自己在造業,還以為在行善。


往往有許多人,會講出:「我明明是為他好,他卻認為我在害他。」


這樣的話。我會說,既然是為他好,為什麼會害了他?


為什麼不以「會讓他好」的方式來做?


即使是修行辦道之人,如果不以佛陀所教的道理方法為基礎,完全以自我意識去揣測佛、菩薩的意思,那將會流於「失念」、「空亡」,甚至於,把空亡當成一種境界。


目前佛教界,可分成兩種人,一種是佛教徒,另一種是學佛的人。


當然,學佛的人,也是佛教徒;可是,佛教徒,並不能算是學佛的人。


佛教徒,將學佛看成「依賴」、「保佑」。


遇到障礙,到佛前,虔誠頂禮、懺悔、發願,然後把問題都給佛、菩薩,似乎接下來都與自己毫不相關,因為,佛菩薩會幫忙解決。


試問,如果佛菩薩會保佑人,天底下,哪會還有人挨餓受凍、受苦受難?


佛菩薩會不會保佑人?


答案肯定是會的。


佛菩薩對於眾生的保佑方式是「教誨」。


如同老師對學生的疼愛方式也是教誨一般。


好的老師,絕不會憑空給一位學生一百分,之所以這位學生會得到一百分,是因為他完全遵照老師的教誨所得。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言行舉止,起心動念。


念誦、禮拜、打坐都是形式上的行為,稱不上修行。


以人而言,最容易犯的是口業,兩舌、惡口、妄語、綺語皆應警惕。


意念上,貪、瞋、癡、慢、疑是比較明顯的煩惱(煩身、惱心),也應避免。


比較細微的念頭,將來有機會再與大家討論。


然而念誦、禮拜、打坐仍不可廢,因為那是一種薰習:至少,是定功的訓練。


 其次,談到念佛。


這個「念」字,不是「想」,而是「思」。


也就是說,不是粗略的想想佛的樣子,是應仔細思考佛的莊嚴、清淨、慈悲、智慧。


關於這一點,就必須深入經藏了。


例如,談到阿彌陀佛,總不能老是說:「很好!很好!」到底有多好?


就必須了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以及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然後「依教奉行」,這樣才是真「念佛」。


就好比中藥的麻黃湯很好用,治感冒很有效。


即使不是一個醫生,就算是要當一個介紹人,也應該了解麻黃湯的組成、藥效、感冒的類型是風寒?


還是風熱?


甚至於它的後遺症,否則,麻黃湯與「秘方」毫無差別。


屆時,心臟病患者,吃了麻黃湯而惡化,難道是張仲景的錯嗎?


 要掌握「依法不依人」的觀念。


目前台灣的風氣,似乎是依人不依法。


只要是哪個大法師、名醫、名師所說的話都是對的。


例如,有人說:肉食者不能讀經、讀經必須燒香才有效、家裏別供地藏菩薩、功力不夠而發大願,會引來冤親債主、誰是某某佛再來的……等等。


舉凡這些言論,我都會反問:哪一部經典上講的?


許多人,動不動就引用「誰說的,誰說的」,縱然是某某人說得很有道理,關我們什麼事?他所說的,我們了解多少?


掌握了多少?


記得,學佛是學釋迦牟尼佛,不是學某一個人。總之,佛陀之教,主要的宗旨是:學習、研究、修養、實證;不是依賴、等待、保佑、感應、迷信。


在這裡,粗淺的將佛法介紹一下,若要涉及更深入的話題,將來在部落,或是其他場合,如果因緣(條件)成熟,再與大家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