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 Today經理人電子報:【自我管理祕技】效率達人的「偷懶」4訣竅















主題學習 









【特別企畫】C.K普哈拉:全球化的最佳觀察者


只有當遇到挑戰、不安全、離開舒適圈時,你才會產生自知之明。

普哈拉 C. K. Prahalad 1941∼2010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畢業。

 

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傑出校聘講座策略學教授(Ross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Michigan)。

 

代表著作有《核心競爭力》《消費者王朝》《金字塔底層大商機》《普哈拉的創新法則》

全球排名第一的商業思想家普哈拉,於今年4月16日辭世,享年68歲。

 

這位成長於印度、治學於美國、顧問於全球的策略大師,不只是全球化的觀察者,也是全球化的最佳成功例證。

時間回到40多年前。每到周末,印度大城阿默達巴德(Ahmedabad)一間醫院的急診室裡,就會出現一位20出頭的MBA學生。他專注地觀察看診流程,一邊想著:「怎麼才能讓窮人看病更容易?」

後來,他到電池工廠擔任主管,發現只有資深員工才能用新手套,擔任第一線危險工作的臨時工,用的反而是老舊磨損的手套。他問主管,「為什麼不把最
新的手套,給處理最危險工作的工人用呢?」

 

他是策略大師普哈拉(C.K. Prahalad)。

 

身為哈佛商學院博士,但印度企業裡的工作經驗,才是他的管理啟蒙:「我從最平凡的人們身上,學到最不凡的智慧。」

1990年,他與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企業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成為該刊被單篇購買次數最多的文章之一;而延伸該文概念而寫成的《競爭大未來》(Competing for The Future;1994年出版)一書,更獲選為1990年代最佳商管書之一。

普哈拉診斷企業的風格直接而嚴厲。

 

他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告訴飛利浦(Phillips)的主管,他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看到一篇「飛利浦瀕臨破產」的報導,要他們立刻商討解除危機之道,但那其實是他為刺激改革決心而杜撰出來的。「他的風格邪惡但有效,」一位主管坦承。

普哈拉沒有學術性的長篇大論,他最常反問「不是嗎?」

 

(Is it not?)「他的批評犀利得就像是一記搥在你肚子上的拳頭,」印度ICIC銀行執行長瓦曼•卡曼斯(K. Vaman Kamath)形容。

「只有當遇到挑戰、不安全、離開舒適圈時,你才會產生自知之明,」普哈拉天生愛冒險,去美國擔任大學助理教授時,身上只有18美元。

 

當時,一家大企業邀請他去當顧問,他索價一天1000美元的顧問費,嚇得對方打退堂鼓,但普拉哈卻認為那是他應得的尊重。一個半月後,另一家公司找上普哈拉。這次,他開
價一天3000美元!對方竟欣然接受。

普哈拉在學術上依舊特立獨行。

 

成名後,他寧願將文章登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有人看的刊物」,以及早得到回饋,確定研究方向是否正確;

 

也不想等上三、五年,觀點都已經過時了,才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現在傳統學術刊物上。

就像《競爭大未來》的書名一樣,普哈拉喜歡推論未來、更甚於研究歷史。

 

他曾向《金融時報》表示,「我一直對『未來實務』(next practice)更感興趣,而不只是『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

 

他喜歡研究「事情發生的原因」,如經理人如何做決策、分配資源,勝於發展一體適用的理論模型。

普哈拉成長於印度、學成於美國、顧問於全球的經驗,使他得以將全球資源,匯聚成自己的創新優勢,寫出《金字塔底層大商機》等獨到觀點。

 

他不只是全球化最貼近的觀察者,也是最佳實證。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7月號





實用祕技 







【自我管理祕技】效率達人的「偷懶」4訣竅


偷懶或打混,乍聽之下都是職場上的禁忌,但日本知名人才培育顧問、暢銷作家松本幸夫卻認為,「擅於偷懶」的人,才是真正的工作達人。


松本幸夫指出,偷懶不全然只有負面意涵。

 

「壞」的偷懶,指的是沒有做到自己該做的工作;

 

但「好」的偷懶,則是指「用最小的勞力,換取最大成果」。


換言之,漫無目的或純粹出於個人私欲的偷懶,導致工作延誤,被責怪自是理所當然。但真正的偷懶高手之所以「偷懶」,目的是為了有效增加手頭上「可利用的時間」,好讓心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長、最能展現成果的事情上,所以不該
自己親自動手的事,他們絕對不碰。

在《偷懶達人の超高效率法》中,松本幸夫提出了4個技巧,讓你只需要付出10%的努力,就能換得100%的成果,大幅提升工作上的投資報酬率。

1.工作太多?

 

學會「情非得已」拒絕法


若是將上司臨時交付或中途插入的工作照單全收,勢必會被工作追著跑,無法掌握自己的時間;因此,偷懶達人通常具備高明的拒絕技巧:


(1)首先,他們會表現出很想盡一己之力、鼎力相助的態度,例如「我真的很想出手幫忙,只是⋯⋯」;


(2)其次再提出明確的事實(也可以是虛構的理由)做為擋箭牌,明示自己實在分身乏術,讓對方知難而退,例如「離企畫案截止只剩3天」「5點前得把客戶要的東西交出去」;


(3)最後,在拒絕對方的同時,表情和肢體語言都要傳達出「情非得已」的惋惜態度。

2.下午昏昏欲睡?

 

午休從1點開始


對大多數人而言,上午時間是工作最有效率的黃金時段;

 

午休時間一過,人的專注力容易大幅降低,工作效率低落。

 

面對這種狀況,偷懶達人會晚一小時,從下午1點開始午休,以延長上午高效率、高專注力的黃金時段,積極處理一天中大部分的工作;

 

到了下午精神渙散時,便專心偷懶,做些不用動腦力的例行性工作或思考型工作。

3.注意力不集中?

 

先專心偷懶15分鐘


根據研究,人類能夠集中專注力的平均極限是15分鐘。

 

無法專心工作時,與其分心導致進度零散,不如徹底抽離,專心偷懶15分鐘,看看電視或做做伸展操等,之後再回到崗位上重新投入工作。

4.進度被打亂?

 

只做「非我不可」的事


一般人多半是依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訂定工作的優先順序;

 

但若是遇到客戶一通緊急電話、上司突如其來的請託,即使是重要的事,也只得延後處理。

 

所以,在著手規畫工作進度之前,就應該先判斷每一項工作是不是「非我不可」,如果是誰都能做的工作,或是完成8成以後就可以請別人接手的工作,就要勇於捨棄。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7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