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大人關鍵期 只要未滿18歲仍應看兒科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7/30 00:17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不論身材體型多麼壯碩、高大,只要未滿18歲,都建議看兒科。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昨日提醒,國、高中階段是關鍵成長期,孩子的身、心旺盛發育中,在生殖、內分泌、皮膚、營養或心理健康,與成人有相當不同的就診需求,但家長往往忽略看兒科的重要性,呼籲18歲以下應至兒科就診。


一位18歲女性,因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頸部淋巴發炎,就醫治療後被診斷為菊池症。


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表示,該疾病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如果沒有兒科學識與經驗,可能會使用多種抗生素而無治療反應。


另,對於青少年施打H1N1新型流感疫苗集體出現「暈針」情形。


李秘書長也表示,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暈針這種對注射過程懼怕的心因性反應,最容易出現在青少年。


這種現象較少出現於幼兒與成人,所以過去大規模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時候,並未出現這種情形。


而且在學校集體施打疫苗的情境中,學生容易因情緒傳染作用而發生集體暈針。


這些情形都會完全痊癒,不會有後遺症。


不明就裡的人,因而持續質疑疫苗安全性,實違專業知識。


出現這些流感疫苗相關爭議的時候,兒科醫師的表現大多能反映出專業素養,也顯示兒科在流感、病毒、疫苗等學術範圍的專精特質。


青少年轉大人是人生「風暴期」,身體、心理都在劇烈改變中,李醫師也表示,有些人為了長高,而使用影響內分泌的藥物,但此舉會使骨骼也提早關閉,還是讓身體自然發育就好。


而另有一名17歲女性患者身高只有142公分、體重70公斤,且未有月經,一直以為只是發育較矮小,但經兒科醫師診斷確定是透納氏症(Turner syndrome)合併主動脈辦狹窄(Bicuspid aortic valve)及主動脈窄縮多重複雜病因。


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葉樹人表示,因青春期體質的特殊性,很多疾病問題常是連動了多種體內的機制所引起,只單一地檢查單科問題,常常無法找出根治的原因,甚至還有延誤就醫的風險,建議家長及青少年不要輕忽任何身體發出的警訊,求助醫師才是正確的作法。


前往生活相關影音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