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滋宜觀點 









省思錄:無知與良知


作者:石滋宜/總裁學苑創辦人

最近亞運跆拳道選手楊淑君被判失格,此爭議事件,引起台灣社會群起激憤。

 

相信大家都有個共同的疑問:比賽在眾目睽睽之下,全程電子攝影,真相在哪,判定真偽,有那麼難嗎?

 

說法需要一變再變?

亞奧會、跆拳協會、大會裁判、選手真的是無知?

 

或哪個是無知?

在這,我不想以當法官的角度去判定這事件的對錯,因為真相很清楚。

 

而是想以此為始,提醒你:良知去了哪裡?

經營者可想想過去金融海嘯為什麼會發生?

華爾街的財經高手個個都是聰明人物,但卻造成全球大災難的元兇。

或許你會說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所知的,的確是非常渺小;

 

人本來就是無知,才要去學習。

 

但最可怕的無知是在於本身並非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是因為良知受了蒙蔽,不自覺的做錯誤的決定與行為,仍然不知悔悟。

承認無知可以虛心學習。領導最可怕的無知其實就是自己騙自己!

 

自己築高牆讓心、讓眼睛看不見正確的方向,導致做了離譜的判斷,釀成災難。

當人們喚醒了自己的良知,讓心沉靜,擺脫利慾,「以人為本」,無論是面對楊淑君失格爭議事件,生活挑戰甚至於到經營種種困難,都能有勇氣去辨別是非,找出一個方向,得到窮究事理的智慧。

 

不讓無知成為失敗的藉口,不再自我欺騙。

 

古人說:「致良知」、「格物致知」,對領導者本身都是重要的修練!(黃祖強整理。

 

本文原載於總裁學苑 http:http://www.ceolearning.org/ )



■ 對話引發思考,思考創造智慧!歡迎進入
總裁學苑互動討論區





專家專欄 







E流企業學習:二十一世紀的三刻學習


作者:鄒景平/總裁學苑資訊科技專欄作家

二十一世紀的學習,可以用三個「刻」來代表,那就是學得深刻、練得刻意和悟得刻骨。

 

這三個刻,環環相扣,相輔相生。

學得深刻,主張的是學習要有深度,不是浮光掠影而已,現在大家都會很直覺的認為讀的材料越多越好,其實深讀一份好材料,比泛泛瀏覽十份資料來得有價值,若是深讀之後,能再寫出一百字之內的總結,或是提出幾個要持續探索的問題,那你的知識樹就更牢固。

二十世紀時,因為資訊匱乏,我們的學習,大多從教科書而來,教科書大都只能點到主題,無暇旁及與主題相關的背景。

 

例如我們都讀過杜甫的「春望」,老師的教學重點都放在對這首詩的解釋上面,卻忽略了要解說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使得學生難以體會遭逢兵荒馬亂的詩人沉重心情。

其實現在網路這麼發達,老師可以把「分析杜甫創作春望的時代背景」,作為學生分組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接著可以用「舉出一首與春望類似心境的杜甫的詩」,讓學生逐步認識杜甫詩作的特色。

 

這種活潑的、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因為有網路,才得以實現。

新知識若是能與既有知識連結,學習就更能深入,假如學生已對唐朝安史之亂的動盪有所認識的話,對「春望」的體會就更深入一層了。

練得刻意指的是有計畫的、持續的練習,至少要幾千小時以上,英裔加拿大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以《引爆趨勢》、《決斷兩秒間》等暢銷書聞名,他堅信「創意得花大量的時間來培養、練習。」

去年底,葛拉威爾出版第三本書《異數》(Outliers),探討傑出的成功人士為什麼與眾不同。

 

他指出,不管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

 

成功的創意與創新,往往需要相當長的醞釀期,而充滿創意的成功人物全都經歷過一段長時間、專注又有紀律的鍛鍊期。

假如我們「學得深刻」,也「練得刻意」,自然體悟就深,要悟得刻骨銘心,也跟思考和觀照有關,通常我們都太沉浸在主體的內容之中,以「當局者」的角色與內容互動,過於計較考試的成敗得失,卻忽略了要轉換角色,從「旁觀者」的冷靜心情,來觀察和省視自我的學習,如此,才能獲得更高層次的領悟。

學得深刻、練得刻意和悟得刻骨,這三件事,都要花費很多時間,要學得深刻,自然不能學太多項目,所以明朝大哲學家呂坤強調「學貴有擇」,我們千萬別掉入「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多學益善」的迷思之中。(本文原載於總裁學苑 http:
http://www.ceolearning.org/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