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輕鬆讀:如何秀出你的天才優勢?


■ 人人都是天才,只是你自己還沒看出來!
在你平常一天的工作時間中,有多少比例是用來處理可以發揮自己長處的事務?
研究顯示只有17%的上班族,自己可以把大部分工作時間都用來發揮自己的長處。其餘皆認為會受到龐雜事務的干擾,而這些事務是沒有生產力的。
難就難在,要怎麼找出更多方法,讓我們可以每天運用自己的長處。因為工作中有種種限制,或許這聽來難以成真,但10個人之中,就有2個人做到這一點。可以做到這一點,樣成為這些人的其中一員,必須採取下列步驟。


◎運用自己長處的步驟


一、打破迷思,修正心態
商業界長期存在迷思,如果相信這些迷思,可能會耗盡自己的效能。這些迷思分別是:
●迷思:在自己最不擅長的領域中,成長幅度會最大。
有61%的人相信這項迷思。小孩子從開始上學起就被灌輸這項迷思,大多數家長看到成績單上的「F」,就會一直要求自己的子女,要想辦法在這個科目上進步,卻故意忽略成績單上還有其他得到A和B的科目。這種樣樣都要好的概念,要求每個人都做到十全十美,在社會上相當普通。
●迷思:懂得合作的人,即使不喜歡自己負責的工作,會不計一切幫助團隊。
有91%的人相信,為了團隊的共同利益,應該把自己個人的好惡列為次要。在商業界,彈性和應變能力是常常被讚美的特質,使得大多數人相信,自己應該毫不為己。


二、找到有用方法發揮長處
實務上的作法通常是,如果有些團隊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就要自願加入這種團隊。沒有其他人會像自己一樣,熱切希望從事能夠善用自己長處的活動,所以一定要自立自強,積極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機會。


讓週週都成「優質週」
在這個階段,基本上必須做到下列兩件事:
1.整合各種執行核心策略所需的要素
2.初步投資適合各項附帶策略的要素
彙整階段基本上是要讓自己和組織有機會締造超凡表現,不論整體市場情況符合預期,或是根本與預期 不同,都有機會成功。此外,企業在彙整階段還必須積極捨棄不適用的策略,只要能夠清楚判斷哪些策 略沒有必要採行,就應該予以捨棄,這樣才可以把更多資源投注在有助益的策略上。


>>>更多如何激發自我長處的方法~ 請見《大師輕鬆讀》6/22出刊第233期:〈如何秀出你的天才優勢?〉
 
  ▼大師名言


※「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就像最有競爭力的國家一樣,會集合自己的優勢,讓弱勢不造成影響。」——彼得•杜拉克 管理大師
※「未來幾個月和未來幾年會遇到的挑戰,可以簡化成下列這個問題:《該怎麼做,才可以在這個星期多發揮自己的長處,比上星期更多發揮一點。》」——馬克斯•巴金漢
  
  ▼在地方法


文�𣾂鷙`代理先鋒證券投資顧問公司資深協理 羅際夫
■ 重建自信的方法——拒絕受傷後另覓人生舞台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自信與明確的方向讓我對未來滿懷憧憬,退役後也考進嚮往的報社。但當我遇到了工作生涯的第一位直屬主管,慘烈的自信摧毀史從此上演。


拒絕受傷
我被分派到財經組,對一個純然的媒體新手,這極度專業的領域是很大挑戰,我有點恐慌,因為完全不懂,但已做好全力學習的準備。長官很嚴肅,對人從不假辭色,他要我跟不同路線的資深記者跑線,每天學習發稿並寫工作日誌,然後在日誌上眉批,順便傳達他的「規矩」。
主管只「管」不「教」的日子不好過,進報社兩個月後,我真的受到當頭痛擊,同梯十幾個新人試用2個月後全部過關,只有我接到「延畢」通知書──再試用1個月。
我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被嚴重羞辱,比在學校被當掉痛100倍,自信掃地。不過主管依然磨我從不手軟,最常電我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啊?」
人在缺乏自信時,生涯目標也模糊不清。由於採訪路線很冷門,我的稿子經常上不了版面,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根本入錯了行;同組的一位學姐後來不理長官規矩,帶著我跑新聞,告訴我怎麼觀察新聞事件,寫作時要如何轉化。有一天這位學姐對我說,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沒有人動得了這個主管,「所以你就不要被他動搖,一切以工作為重!」
這話讓我恍然大悟,深深感謝學姐的啟示,也慶幸自己及時關照到內心的聲音。同時也開始冷靜觀察這位主管,發現他就是那種擔心部屬會質疑他專業能力的人;沒自信的是他不是我。


苦難中淬鍊出黃金
後來有機會走向海外基金的路線,十多年前基金的熱潮正熾,讓我對理財的概念也清晰多了,甚至有採訪對象間接介紹出版社,邀我撰寫實用的投資理財參考書,出版後賣了近30刷,闖進知名書店人氣排行榜的年度前10名。
這給我天大的鼓勵,發現自己有了新的出口,我的路並不只限於採訪寫作,也有別的領域可以前進。巧的是不久後報社改版,理財新聞暫時併入其他版面,長官終於被調走,惡夢結束。原本可以喘口氣,但剛好有家新的投資理財雜誌創刊,那時報社雖是穩定的工作,我卻認為轉變的時候到了,該投入新環境接受不同的鍛鍊。


正因有過極不愉快的經驗,我深切體認主管一旦信心不足,反射出來的就是先下手為強,以壓抑或權威的態度進行「鞭策」,無形中就會不斷放大部屬的缺點,自然看不到他們的優點,結果反而阻撓部屬進步,也減緩了團隊的整體績效。
當然,我也有很好的信心基礎,相信自己有很多經驗與能力可以分享年輕同事;同時也開放心胸,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看法,一起把事情做好,讓雙方共同成長。這雖是許多痛苦經驗磨出的心得,也賠上不少寶貴歲月,我卻慶幸自己能脫困而出,鍛鍊出與眾不同的耐挫力。


 大師輕鬆讀 大師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