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年省思》提早儲存老本 避免長壽風險 (2007/07/26 09:00:00 時報資訊) |
|
|
|
強尼
最新一期的美國《商業周刊》封面故事談的是「死亡債券」(dea th bonds)正在歐美國流行,理由是人的壽命延長了,很多人退休後 都想要直接拿一筆錢過日子,不想等百年之後的壽險理賠,因此出現 了這種新的投資工具;事實上,大批嬰兒潮進入退休階段後,已經帶 動了各種新興投資工具,產生所謂「長壽的衍生性金融商品」(lon gevity derivatives),顯示高齡現象正不斷創造出新的金融投資機 會。
或許人人都想長壽,科技醫學的進步也讓長壽成為事實,但規畫不 足的高齡人生卻未必是福,在理財投資界,有個新的名詞叫做「長壽 風險」,意思是如果沒有做好適當的退休規畫,一不小心活得太久了 ,身邊的錢不夠用,晚境就十分堪憂。
高齡時代 更需要豐厚養老金 死亡債券其實是一種「保單貼現證券」,有些投保壽險的人因為繳 不起保費或者想要直接領用現金,因此就用貼現的方式,把保單賣給 投資人,由投資人幫忙他續繳保費,一旦原投保人死亡,投資人就可 以領回保險金。這種貼現證券之所以被戲稱為「死亡債券」就是因為 投資人跟投保人賭的是生命長短,投資人希望買了這個投資商品後, 原投保人可以早點死掉,因為他愈早死,投資效益就愈高,而投保人 當然是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愈久愈好。
於是,因為一紙債券,就產生了兩組對生命完全不同期待的人。由 於太過爭議性,所以早年這樣的投資商品是不准銷售的,然而,隨著 大批嬰兒潮進入退休高齡,而他們是第一批懂得在年輕時為自己投保 的人,因此很多人都買過壽險保單,而這些人因為了解到自己很可能 會活得長壽,想過比較豐富的退休生活,認為有現金在身上比保單實 用,但如果解約又會損及保單利益,因此就有投資機構開始承作這種 貼現證券,大量收集未到期的壽險保單,發行所謂的死亡債券,讓投 資人跟投保人「對賭」。
對目前已進入「五十齡」的準退休族來說,退休生活其實已經不遠 了,更重要的是,退休後的人生恐怕還是必須靠自己來打理。台灣因 為國民政府遷台等因素,嬰兒潮一代大約是在民國40年代初,整個國 家、社會開始比較安定後開始出現,比歐美在二次後出現大批嬰兒潮 的時間大約晚了6、7年,所以或許類似的死亡債券商品過幾年也會在 台灣流行起來;然而,這種弔詭的投資商品考驗的不只是風險,其實 也是人性界線,對進入高齡化的社會來說,如何用一種健康的心態和 眼光來看待高齡人生,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
關於高齡化現象,在死亡債券出現之前,台灣已有很多人注意到「 長壽風險」問題;長壽之所以會成一種投資的風險,是因為如果不把 「人愈活愈長」這件事列入投資風險的話(如同投資時要考慮一個地 方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性等因素),一旦投資者活得超了預期,就 可能因為當年投資額度不夠,使得老年生活無依,讓長壽變成一個折 磨;因此,長壽已成為最新的投資風險。
準備不足 活得久未必活得好 很多理財投資得專家一再提醒四年級以及五年級生早點開始為自己 的老年做好財務規畫,因為他們將是台灣第一代的「安養院老人」, 意思是說,由於社會環境變遷,再加上少子化,很多四、五年級生進 入退休階段後,難有子女奉養,也不見得能跟兒孫一起生活,在安養 機構安度人生的比例將會比四、五年級的上一代高出很多,因此這個 世代的人自己要有起碼的財務能力,免得屆時呼天不應、叫地不靈, 在選擇投資商品時,就一定要想到長期性報酬高低的問題。
從死亡債券到長壽風險,可以看出,原本是人人期待的高齡,卻可 能成為壓力與負擔,甚至於咒詛;從個人到社會,高齡化都是一個必 須要及早因應的狀況, 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0%的台灣,做好準備 了嗎?沒有預備好的高齡化將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
|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