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輕鬆讀電子報:【大師輕鬆讀373期】倒漏斗行銷















五分鐘摘要 









顛覆銷售漏斗,顧客幫你行銷!


文�𨻙鸕璊牷E賈菲Joseph Jaffe

傳統的廣告行銷觀念是,必須砸下銀子才能爭取到新顧客。

 

有鑑於此,全世界的企業投入數十億美元經費爭取新的顧客,而所採行的手法都是傳統的銷售漏斗——大幅度打廣告創造「知名度」,接著去接觸有「興趣」的人,希望可以激起他們對商品的「渴望」。

 

等時機成熟,就開出令人難以抗拒的優惠條件,吸引對方採取「行動」去購買。

 

 

金錢從漏斗的一端流入,希望能有「滿意」的顧客從另一端流出。

如果你把漏斗倒過來,情況會是如何?

 

如果不是把所有錢都用來爭取新顧客,而是把同樣這筆錢用來提供優異的顧客體驗,讓現有顧客更加滿意,會有什麼結果?

 

你是否可以全心全意專注在維繫顧客上,擴大維繫顧客的效果,使其還能成為你獲得新顧客的主要方式?

倒漏斗行銷是指捨棄過去「知名度、興趣、渴望、行動」的方向,轉而把注意力轉到以下事項上:
● 用有意義的方式肯定你的顧客;
● 與顧客建立持續而活躍的對話;
● 誘導現有顧客向朋友介紹;
● 激發那些注意到滿意顧客的潛在顧客群;
● 讓整個過程反覆循環,使其得以自主運作。

根本的差異在於,倒漏斗是以「由內而外」的手法讓事業成長,你把資金用在讓現有顧客感到高度滿意,使他們向別人推薦你。

 

一般「由外而內」的做法是,集中力量不斷為你的事業爭取愈來愈多新顧客,相較之下,倒漏斗可說是180度的轉變。

■1.行銷的現況
傳統的行銷漏斗現在已經嚴重失靈,再也沒有效果了。為什麼?消費者不再如大多數行銷人員所說的,那麼容易掌握。

 

耗費大筆資金創造知名度,卻用相對少很多的經費,去把值得鎖定的潛在顧客變成真正的顧客,這樣的做法根本說不通,可是這樣的做法隨處可見。

 

漏斗模式過於簡化,根本已經不合時宜了,這樣的結論,是根據以下幾項事實:


1.傳統的模式假設,消費者的行為是有邏輯性,而且可以掌握的。

 

這在理論上好像沒問題,實際上卻是大錯特錯。

2.花費在漏斗頂端(創造知名度和興趣)的金額,幾乎都遠遠超過用在漏斗底端的金額。

 

可是用更多資金,去和已經表現出購買欲望、值得鎖定的潛在顧客互動,不是更好嗎?


3.銷售漏斗的概念過於簡化,沒有考量到許多消費者在購買之前會做研究,也沒有考量到提供免費試用品或其他樣品,會左右採購決定。


4.銷售漏斗的概念太過理所當然。

 

消費者想怎麼做就會怎麼做,不會完全符合我們單方面為他們設計的步驟。


5.銷售漏斗的概念沒有探討如何維繫顧客和吸引顧客再次惠顧,完全著重在一次性的初次交易,以及如何做到第一筆交易。


6.行銷漏斗能吸引到顧客,之後卻沒有進一步經營顧客,那是不完整的。

 

這種方式認為,你應該用所有的時間與資源去吸引陌生人購買,而不是鼓勵現有顧客購買更多商品。

現在應該回歸根本、從頭來過,用最有效的方式來爭取和維繫新顧客。

 

如果最近的不景氣有教會大家什麼事情,那就是一個事業可以繼續經營或是每下愈況,只有4項簡單的指標:


1.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
2.吸引現有顧客更常購買
3.吸引現有顧客花更多錢購買你的產品
4.吸引現有顧客把你推薦給朋友
大部分的廣告與行銷支出,都把極高的比例放在第一點上。

很多企業把絕大部分的行銷經費,全都用來尋找新顧客,然而其他類別還是帶來了大量的營收。這激起了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如果你的行銷經費,可以反映你的業績來源的話,也就是說如果你花較多經費在有效的類別上,而花較少經費在無效的類別上,結果會如何?

 

這是不是很值得去努力達成的目標?


2.如果你挪出一部分現在用來吸引新顧客的經費,轉而用來做一些事讓現有顧客感到驚喜,會有什麼結果?

 

這樣會不會讓他們更常再次惠顧?


3.如果你提供價格上的誘因,也就是顧客買愈多,你給的價格就愈低,結果會如何?

 

這樣會不會讓顧客更想要再次惠顧?

上述這些問題,都著重於同一個商業概念:顧客流失。

 

許多企業都會找來新顧客以彌補流失的顧客,藉此設法維持帳面平衡。

 

這樣會製造假象,以為一切都沒問題。

 

某種程度之內的顧客流失,會被視為是可以接受的,超過了就不行。

 

或許是該重新思考這個商業觀念的時候了。

商場上真正的挑戰是,一方面要維繫、培養和強化你現有的顧客關係,同時還要跟新顧客建立牢不可破的關係。

 

科技是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要素。

 

可是企業往往只把新科技視為降低成本的方法,而明智的企業卻會把新科技的問世,當作是加強顧客關係最重要的方法。

 

那麼,新科技可以發揮什麼作用?

 

要明智運用新科技,用來建立顧客關係而不是減損關係,不妨試試以下的做法:


1.利用新科技讓顧客更容易聯絡你公司的員工。


2.要在科技與人力解決方案之間取得平衡,不要以為每件事情都必須自動化才有效率。
3.設法為不同區隔的顧客群,建置不同層次的系統。

 

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務,來獎勵你最好的顧客。


4.要讓客服系統精巧而容易管理。


5.安排專人答覆問題、解決問題和消除疑慮。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73期〈倒漏斗行銷〉】





特別報導 







看見微弱訊息中的機會


文�疞K自《看得太少或看得太多的危險》,大塊文化


經營企業不論再怎麼專注,不免還是會分神,接收到從周邊地帶傳來的一波波微弱訊息。

 

你可能從亞太地區業務經理的口中,聽到了有關新競爭對手的謠傳,使你心神不寧。

 

或者,你看到報紙報導幾名創新人士,在皮膚下植入無線射頻辨識晶片(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緊急時可藉以讀取有關個人身分和醫療紀錄等資訊。

 

你也許會聽說有名忿忿不平的消費者,在部落格上發表的言論正引起大眾注意。

 

對你的企業來說,這些訊息有什麼意義?

 

周遭這些微弱的訊息中,有哪些值得特別注意?又有哪些大可放心不予理會?

 

隨著環境漸趨複雜、加速變化,「周邊視力」對企業的成功或甚至是生存來說,都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在本質上,「周邊」的定義不甚明確,含糊而又多變。

 

關鍵所在是要找出相干的訊息並進一步加以探討,過濾掉不重要的雜訊,比競爭對手先一步追求機會,或者在問題愈演愈烈之前,就先察覺到早期的徵兆。

 

對於這項任務,你的企業組織做好準備了嗎?

大多數企業組織缺乏周邊視力這項必要的能力。

 

我們為周邊視力的研究計畫特地發展了一套「策略視力檢查」(Strategic Eye Exam),並對全球各地的高階經理人進行檢測,他們之中超過80%的人認為,其周邊視力無法勝任所需,而這項缺點明顯地反映在「警戒缺口」上。

 

貴企業組織的警覺性有多高?

 

換句話說,你在過去5年中,有多少次因衝擊性的事件而震驚?

 

一份針對140名企業決策者進行的調查中,有2/3的受訪者坦承,所屬的企業組織在過去5年間,受到至少3次重大事件的衝擊。

 

此外,97%的受訪者表示,其企業缺乏任何預警機制,無法避免未來不再受到類似事件的影響。

人類的眼睛為了周邊視力,具備了一套發展完善的系統,但大部分企業組織的設計,卻是為了將視野狹窄地局限於手邊的工作上。

 

如此專心一意,也許有利於短期的表現,但可能不利於組織長期的生存,一旦環境改變,更是如此。

 

微弱卻值得注意的訊號,可能被不相干的、使人分心的雜訊所遮蓋。

 

如果位於組織邊陲的人,察覺到了任何重要的早期警訊,那麼組織中其他的部門是否會接獲?

 

或者是否能理解這個警訊?

 

你過去遇到的任何一件意外事件,也許在你組織內部或延伸的網絡中,早已有人事先察覺狀況,而你卻不知道他們已得知訊息,或者他們並不了解這個訊息需要讓你知道。

 

良好的周邊視力不只是一種感官知覺,也是一種能力,知道哪裡該多加注意、知道該如何解讀微弱的訊息,並且在訊號仍模糊不清時,就知道該如何因應。

在一切高度相關的世界裡,牽一髮就可能動全身——例如,藥廠主管們驚訝地發現,製藥業已愈來愈不受人歡迎;

 

又比如製造業因中國和印度低成本的競爭,而被迫中斷營運。

 

此外,許多網路服務供應商未能察覺網路搜尋引擎的潛力,而讓Google捷足先登。

 

原本在周邊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關切的焦點。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些可能造成不幸的後果,例如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而有些則是有益人群、全然創新的發現,例如佛萊明(Fleming)發現盤尼西林。

■殯葬業的情境轉變

當告別式會場出現18呎長的獨木舟、高爾夫球桿和哈雷重型機車,約翰•卡曼(John Carmon)就看出了人對葬禮的態度顯然正在改變。

 

他看到大家的心態從哀悼死亡,轉為慶祝往生者的生命〔以愛爾蘭守靈(wake)的傳統為藍本〕。

 

「對於人本身與靈性之間的關係,人類的看法有了重大的轉變,」這位康乃狄克州卡曼殯儀服務公司(Carmon Community Funeral Homes)的總經理說。

 

「過去,當死亡發生時,大家會依循所屬宗教的傳統形式,但今日葬禮的重點在於個人,在於往生者在人世間的定位,比以前更具個人的特色。」

在美國,參與宗教組織活動的人數逐漸減少,再加上崇尚個人的風氣盛行,因此大家對死亡與喪禮的態度不同於以往。

 

選擇火葬的人數增加,也使得喪禮舉行的時間與方式,比傳統土葬更具彈性。

 

火葬的增加不僅反映了態度的轉變,也反映了社會變化的加速以及都會地區墓地的短缺。

面對這些變化的徵兆,卡曼與其他殯葬業者可從人們改變的態度中學到什麼?這對殯葬業務又意味著什麼?

 

卡曼為了回應亡者親屬的要求,實驗性地提供了較為個人化的喪禮服務;

 

目前,他正準備推動更廣泛的實驗。

 

2005年4月,卡曼於康乃狄克的埃文郡成立了「家庭生命中心」,看起來完全不像傳統的殯儀館。

 

這個中心是專為舉行非傳統的喪禮所設計,提供了許多彈性。

 

禮堂中配備了50吋的平面螢幕,可用來在儀式中播放照片與錄影帶,中心也提供網路串流視訊的技術(Web-streaming Internet technology),讓人在遠方的親友也能參與觀禮,不論是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即時寄發悼念電郵。

 

卡曼甚至雇請了類似婚禮祕書或活動策畫的角色,擔任喪禮籌辦人,協助家屬安排喪禮的細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73期〈倒漏斗行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