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理賠業務副總裁發表演說,正式宣布該公司將擴大自有法務人員的陣容,使公司有能力承辦更多案子,而不再在庭外和解或向外聘請律師,以減少營業成本。
我們研究小組的成員和這家公司的幾位高級主管,開始運用我們教他們的系統思考,來檢討這項構想可能帶來的一連串後果;
例如:在法院可能勝訴的案件比例、可能敗訴案件的大小、不論是誰贏誰輸,每個月的直接和間接費用,以及案件的官司可能要費時多久等問題。
(這裡所使用的工具,是本書將介紹的系統思考電腦模擬的「微世界」)。
出人意料的,這項構想所得出的模擬結果顯示總成本反而增加。
經過大家進一步探討才發現,若依大多數索賠初步調查的狀況來看,該公司無法打贏足夠的案件,來抵銷所增加的訴訟成本。
這位副總裁於是取消了追項構想。
這個案例我們在第七八章還會詳細介紹。
「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常流於一種只有理想、信仰與決心的「一廂情願」,與不夠細密的整體規畫。
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積極行動,除了正面的想法之外,還必須以整體思考的方法與工具深思熟慮,細密量化,模擬我們立意極佳的構想,可能會造成哪些我們極其不易覺察的後果。
專注於個別事件
兩名兒童在運動場上打架,你過去拉開他們。
大偉說:「我打他是因為他拿我的球」。
小傑說:「我拿他的球是因為他不讓我玩他的飛機」。
大偉說:「他不可以再玩我的飛機,因為他已弄壞了螺旋槳」。
我們大人這時候大概會說:「好了,好了,小朋友要相親相愛。」
但是我們成人世界許多糾纏不清的爭端與說辭不也是如此?
我們已經養成以片片段段、專注於事件的習慣來處理週遭的問題,而且對每一個事件,都認為有明顯的原因。
在組織當中,談話的內容往往充斥著各類事件;
上個月的銷售、新的預算削減、最近一季的營收、誰剛獲得擢升或被開除、競爭者剛宣布的新產品、我們的新產品宣布遲延推出等等。
媒體更強化了大家專注於事件的傾向,再重要的事件,過了兩天,就被新事件所掩蓋。
專注於事件,導致「事件」解釋;報紙宣稱「道瓊指數今天平均下降十六點,因為昨天宣布的第四季利潤降低。」
這樣的說明在某個片段範圍內或許是其實的,但是它們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未能以較長遠的眼光來看事件背後變化的形態,並且未能了解產生這些形態的原因。
專注在個別事件上,似乎是人類進化過程所養成的一種習性。
當山頂洞人在思考怎樣求生存時,他第一關心的,絕不是宇宙萬物如何運行的問題,而是警覺和抵禦老虎來襲的能力。
然而令人憂慮的是,今天對我們組織和社會生存的主要威脅,並非出自突發的事件,而是由緩慢、漸進、無法察覺的過程所形成。
例如軍備競賽、環境的惡化、公共教育制度的腐蝕,與設計或產品品質的下降,都是緩慢形成的。
如果人們的思考充斥著短期事件,那麼創造性的學習在一個組織之中便難以持續。
如果我們專注於事件,最多只能夠在事件發生之前加以預測,作出最佳的反應,而仍然無法學會如何創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