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真的不擅記憶,對於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人腦也表現不佳。
不過,還有一件事人腦不擅長。
究竟是什麼?沒錯!就是決定。
人腦不善於做出好決定。
人腦做不好決定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是:「選擇混亂」(option confusion)。
它有另一個比較長的名字,叫做「噢!這家餐廳的菜單怎麼那麼多東西,看得我霧煞煞,我還是要我常點的那個什麼什麼的你知道的啦!」
許多時候,當我們眼前有太多選擇,我們通常會選最熟悉的(這或許可用來說明,為什麼即便在你最愛的餐廳裡,菜單上還是有四分之三的餐點是你從來沒嚐過的)。
可是,一旦面臨新選擇,又會怎麼樣?
有時我們會一直改變主意。
想像你是個學生,明天有一場考試。
你和一些同學做出明智的決定,準備前往圖書館K書。
半路上,你們看見一張海報,上頭寫著本地某個搖滾樂團今晚將在附近酒吧表演。
這時,你們當中有些人繼續前往圖書館,其他人則決定脫隊轉往酒吧。
這很好啊!聽音樂有時和K書一樣重要。
前往酒吧的一行人在半路上又看見另一張海報,是當地某家書店的廣告,就在今晚,一位知名作家要在那裡舉行新書發表會。
於是,有些人決定不去酒吧,改去書店;
其他人則繼續向酒吧走。
可是,也有一小撮人(這才是有趣的地方)這時決定回頭,改去圖書館。
一些知名的認知學家針對這種現象做了研究。
結論是:當我們面臨新選擇,我們會質疑或重新審視原先已做好的決定。
有時候這樣的過程是理性的:你獲得更多資訊後,才發現原先你做的決定其實非常不智,或者當你做完決定,情況又有了改變。
不過,通常我們面臨新選擇而改變決定,只是因為我們的腦被這些選擇搞到很煩。
就前面的例子來看,有新書發表,又有音樂表演,還有圖書館,不知該如何選擇才好,某些學生被搞得筋疲力盡,只好回到最初的決定。
那要怎樣讓腦做出的抉擇,是根據我們實際想要的結果,而不是一味依循過去的習慣或認知的偏見而做出決定?
關於這個問題,我太太桑雅有個不錯的對策。
她會在心中試想各種選擇,想像它們最後會變出怎樣的結果;
也就是說,桑雅會假想她做了某項決定,再將這項決定的所有可能結果在心中一一預演,接著再換另一項決定假想,將這流程再走一遍,直到她試過所有選擇為止。
她的做法是跟某項決定共處一陣子,看看它會帶給她什麼感受,以及可能衍生出的各種結果。
因此,桑雅總能做出令自己滿意的決定。
或許你也是這麼做的,這對人腦來說是件好事。
當我們把手邊的選擇攤在眼前,逐項檢視,一次只專注在一個選項,才不會讓我們的腦被太多選擇給疲勞轟炸。
我們也才可能聚精會神,從所有選擇中找出最適合我們的理想決定。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