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雜誌電子報:讓績效面談成為給員工的禮物













封面故事 









讓績效面談成為給員工的禮物

 

主管與員工間一對一的績效面談,可以成就很多任務,但是缺乏技巧、造成反效果的主管比比皆是。

 

若能調整心態,把績效面談當成是幫助員工成長的一個禮物;

 

拋開KPI及其他數據,仔細觀察員工工作外的生活,就可輕易找到打開員工績效大門的鑰匙。

口述/魏美蓉 採訪整理/黃鈺雲


績效面談是公司組織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藉由一對一的進行方式,員工可確認組織目標、工作內容、達成方式;

 

若有不足之處,也可透過績效面談找出問題癥結,進而激發員工潛力。

 

從經營角度看,績效面談是績效管理的利器,運用得當,不僅讓公司營運順暢,也可發揮最大效益;

 

從人文層面來看,績效面談是人與人之間細膩的互動,有助於認知、感覺部分的傳達。

 

因此,主管應視每一次的績效面談為促進員工認同與成長的機會。


績效面談是一門藝術


績效面談的重要性如此廣大,但
它也是一門藝術,充滿了態度、思維、情感等細膩的技巧與挑戰。

 

很多主管在「績效」壓力下,容易變成為了升學而填鴨的班導師,只問成果,不問過程;

 

或是流於形式,按表操課了事,讓績效面談的績效一點都無法彰顯;

 

抑或不知如何提升員工潛能,協助員工成長,錯失激勵員工的機會;

 

最糟糕的是,面談的結果不但沒有幫助員工改善績效,反而引發員工不滿的情緒或挫折感,造成對立,加深日後管理的障礙。


因主管問題而導致失敗的績效面談非常可惜,因為,每一次的績效面談,也是主管的學習平台,無形中獲得的成長,是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所以,以下提供簡單卻非常重要的概念,以及基本務實的技巧,讓主管可以掌握績效面談,發揮它的真正效益。

以給禮物心情面談


首先,主管或經理人一定要記住的是,績效管理過程其實是一整年的過程,因此績效面談並非年中或年底的考績大檢驗;

 

績效面談應該是隨時隨地,任何時候都可以發生,除了固定時間進行外,隨著工作任務的時程進度、挑戰的出現,適時進行績效面談;

 

甚至員工表現出色,或順利漂亮地達成任務時,也可只是為了單純的感謝而召開面談。


至於比較正式的年終或年度績效面談,是過去一整年大大小小績效面談的結業方式,可以一併建構對未來的展望,確立下一步的發展目標。

 

由於具備正式性、歸納性,以及展望性,此類績效面談更應該慎重以待,做好充分的準備,且可分實質的準備以及心理的準備。


實質上的準備包括,儘早的通知,提出希望員工或部屬準備的資料,例如:自我評估、同事績效回饋蒐集等。

 

主管方面,除了準備自己要談的部分外,部屬的資料務必先看過並消化了解。


另外,員工如果需要提升,績效面談是建議提升方式的重要平台。

 

如果主管視績效面談為員工成長過程,那麼主管也要有所準備,拿出可以讓員工成長的「方法」。

 

沒有充分準備的績效面談,流於形式,缺乏啟發員工的內容,那麼下一次的績效面談也不會受到員工重視,惡性循環下,讓績效面談的運作落空。

 

因此,如果要有效發揮激績效面談機制,務實而充分的準備是第一要件。


至於心理上的準備,我想很多主管在進行績效面談之前,一定也做了很多心理準備,例如:苦思理想的表達語氣,拿出心平氣和的態度,展現平行親切的互動交流。

 

為此,針對提升績效面談的技巧,坊間有各式課程,顯現大家對績效面談的重視,但也說明了它的難度。


事實上,如果從一個角度去思考,一切顯得容易許多,也會讓每一次的績效面談產生良性而正面的結果。

 

我的想法是把績效面談視為是同仁學習的過程,也就是送給他們成長的一個「禮物」。

 

試想當你準備送人禮物時,應該都是發自於饋贈和祝福的角度,希望這份禮物可以帶給對方開心、窩心的心情。

 

以這樣的心態出發,而不是秋後算帳或是考績審核,相信每一次的績效面談都是信賴的累積,幾次下來,與部屬的互動就會更敞開心胸,逐漸建立人性與效率兼具的管理模式。


最後,也是固定且必須的步驟,就是感謝員工,並表達珍惜彼此共事的緣分。

改善績效不良的帖方


當然,每一位主管必定會遇到績效不善的員工或部屬,或是面談溝通過程中,遇到部屬出現排斥抵禦心態的經驗。

 

這個面向的處理,考驗著主管的智慧以及行事風格的展現。

員工出現績效不善的狀況,平日工作中即可發現問題,不可能於年度績效面談才處理。

 

這類狀況通常透過平常的績效回饋立即討論,以提升部屬的工作良率,這也是一開始即強調的,績效面談應該是隨時隨地,任何時候都可以發生。


比較需要思考的地方是,每一個人都有不同人格特質,所以用同一套方法去管理所有員工是行不通的。


因此若出現績效面談成果不彰的狀況,主管應該要檢討,是不是方法不對,並進一步思考如何用其他方式改善。


一般來說,部屬的任務遇到問題時,主管通常都會給予建議,但也發現大多數的建議都不被部屬所採用,或被認為不好執行。

 

理由很簡單,畢竟主管給的建議,不是部屬自己習慣與擅長的方式,執行起來難免事倍功半。


因此,主管可透過平常觀察,找出可行方式,由員工自己提出解決方法;

 

或是站在教練的立場,協助部屬找出問題所在,並共同尋找可以解決的方式。

 

以賽跑選手為例,當成績不佳時,教練通常會觀察是哪邊出問題,是鞋子不對?

 

起跑的姿勢不對?或是衝刺時的姿勢不對?

 

當教練觀察出關鍵之處,請選手修正,選手的成績就進步了。


通常必須透過多次績效面談,才能得到實質斬獲,也會遇到部屬不耐煩的反應,主管須拿出耐心以對。

 

最不好的方式是過程中不改善、不溝通、不面談,年終才一次總結,那麼反作用力也會很大。


【完整內容請見《
能力雜誌》2011年8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