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世界雜誌:末期病患找回尊嚴的治療方式
末期病患找回尊嚴的治療方式
本刊編輯/周琳霓
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最終的結果,但是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坦然面對死亡的降臨?在醫學科技高度發展之下,曾幾何時「急救」變成病患家屬最後的期望,卻不知道急救只是危急病人身心痛苦的延續,甚至只是苟延殘喘、痛苦得走向人生最後一段路。
安寧緩和醫療的成立
在急救醫學尚未發達之前,當病患生命已到最終時,醫師會緊握病患的手,與家屬一起陪伴病患安詳走完人生最後旅程。但到了1960年代,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措施不斷出現,使得家屬不願意放棄最後一絲希望,而醫師也認為發達的醫學可以戰勝死神,救回已奄奄一息的病患。
因為看到病患臨終時臉上痛苦的表情,有人開始省思急救到底是不是每位臨終的人一定要接受的動作?他們認為將死之人不應該再接受急救的折磨,靠著如CPR、插管、人工呼吸器等冰冷的醫療儀器維持僅剩的幾天甚至幾小時的生命。
而且有些疾病,如癌症病患,當治療已經沒有希望的時候,病患必須忍受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痛苦,在痛苦中掙扎、無助,只希望求得早日解脫,一了百了。1967年,英國一位女醫師西西里•桑德絲女士,在教會協助下,成立了St. Christopher’s Hospice,改變醫療講求的「治癒」,加上了人性化的「照護」觀念,推動對癌末病患的積極照顧。
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
Hospice Care台灣翻譯為「安寧療護」,1990年馬偕紀念醫院首次引進安寧療護的觀念,並在竹圍分院開設台灣第一間專職的「安寧病房」;接著1994年耕莘醫院成立「聖若瑟之家」,緊跟著台大醫院也在1995年成立了緩和醫療病房(Palliative care),台大醫院安寧病房是一個重大指標,它不但是台灣公家醫院第一家安寧病房,同時也是台灣醫學中心的第一家,產生了承先啟後的功用。從馬偕醫院開始到現在15年的時間,台灣不只在各大醫院先後成立安寧病房,更在2000年成為亞洲國家第一個完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
按統計,台灣每年需要臨終照護的人口超過11萬年人,且平均不到4人就有一人是死於癌症(每年至少有35,000人)。雖然各大醫院陸續開設安寧病房,但病床數仍不敷使用(許多病患都在排隊),且大多民眾尚未接受「安寧療護」的觀念,致使尚有八成的末期癌症病人不能在安寧療護的照顧之下,安詳走完全程人生。
安寧療護≠等死!!
許多人認為安寧療護即是要病患「等死」!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台北榮總家醫部暨大德病房主治醫師吳彬源表示,末期病人最需要的並不是「病」的治癒,而是「痛」的緩解,以及社會、心理、靈性各層面的照顧。而安寧療護的目的不在延長病人的瀕死期,而是在提升病人的最後生活品質,以人性化的「四全照顧」,緩解病人及家屬的痛苦,並協助病人有尊嚴且沒有遺憾的向生命說再見。
許多病患在醫師宣告治療無效之後,都會陷入絕望的心境,而逐漸放棄求生意志,但是安寧療護卻提供積極的四全照顧,以病人的身、心、靈及生活品質為重點,提高其自然生命力。更令人開心的是,有許多病人在接受安寧照護之後,不但過得更快樂,且因為病情穩定而可以回家,增加和家人團聚的時光。
安寧療護的「四全」照顧
何謂「四全照顧」?其指的是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隊:
全人:身、心、靈整體照顧。
全家:照顧病人,也照顧家屬的身、心、哀傷等問題。
全程:照顧病人直到往生,及逝後家屬的悲傷輔導。
全隊:由完整的專業團隊共同照護(醫師、護理師、心理師、藝術治療師、營養師、宗教師、志工等)。
安寧病房除了有上述這些醫療師、宗教師等軟體外,還有寬敞、明亮、舒適的環境,如花園、休息廳、禱告室、佛堂、客廳、餐廳等硬體設備,將空洞、不舒服的病房塑造成一個溫馨的空間,讓病患真正得到較好的生活品質,而不再只是困在幽暗的病房內。
醫師與病患的溝通,讓末期患者找到希望
根據台大醫院的統計,住在安寧病房的人25%知道自己住在安寧病房,但有75%不清楚。吳彬源表示,病人知道自己疾病已經無法治癒而送到安寧病房,是人生一個重大關卡,許多觀念、感想都會有所改變,因此醫師如何告知病患及家屬真相是一個很難拿捏的標
準。
吳彬源說,首先就是要讓病患對醫師感到信賴與安全感,要多跟病患溝通,從中找出他真正需要的事物;而且也要讓病患知道,住進安寧病房並不是放棄醫治,相反地,是以更積極的照護,讓身心俱疲的病人找到希望。
前台大醫院副院長、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陳榮基教授指出,安寧療護高人性化的照顧方式,不只是對傳統醫療非人性化的積極回應,同時也是社會文化中重視個人價值及病患權益的一種覺醒,病患有權利選擇自己要以什麼樣的方式走完人生旅程。
因為安寧療護可以有效緩解病人的疼痛及相關症狀達95%以上,同時也可以協助病人社交、情緒、財務和宗教靈性等事宜、提升病人的生命品質,並尊嚴地活到最後一刻,而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視為癌症防治不可或缺的一環。
安寧病房服務對象
台灣健保目前只給付癌症末期以及漸凍人,但事實上,安寧緩和醫療是以病患身心靈整體照護為出發點,應該是適用於所有的病人。但基於專業人員與硬體設施等資源的不足,因此仍以末期病人為主要服務對象。其所須具備的條件如下:
1. 罹患無法治癒的疾病,且由二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其中一位醫師應有專科醫師資格)。
2. 病患及家屬均了解且願意接受緩解性或支持性治療,並簽署「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同意書」。
3. 病患及家屬同意病危時不再施行心肺復甦術,並簽署同意書者。
雖然安寧病房在台灣已推行10多年,而且也已經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但陳榮基認為全國安寧病房分佈不均、病床數不夠、教育民眾安寧療護的觀念等問題仍需要持續努力改善,讓所有需要臨終照護的病人都可以享受到積極生活、安享餘命的生活品質。
新書上架──腦性麻痺兒照顧指南
作者:張嘉獻等 定價:350元
本書簡介:
養育腦性麻痺兒童,可能是您一生中遇到最艱難的挑戰,必須面對的問題是當初要這個孩子時所想像不到的,甚至您會覺得生下這個孩子是個錯誤的決定。如果您因此屈服在壓力下,不僅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也會對整個家庭造成傷害;如果您能迎接挑戰,養育這樣一個孩子,可以是自我成長的契機。
請利用這本書提供的資訊,幫助自己成為一位有能力的父母。我們相信,知識的累積讓人可以高瞻遠矚、以平常心來面對問題。當您對孩子情況了解愈多,就愈知道該如何做;若您知道該有什麼期待和資源在哪裡,孩子的未來就有一個好的開始。
腦性麻痺兒照顧指南
想看更多健康資訊嗎? 請上健康E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