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之陳豐偉電子報:同理心的困境













今日主文 







同理心的困境


電影「不能沒有你」導演戴立忍接受採訪時說:「台灣有太多的同情心了,但我們應該要有的其實是『同理心』」。

 

正逢八八水災撼動人心,許多人在網路上轉述這句話,讓「同理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同理心的英文empathy,最早在專業領域翻成「神入」,意指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處境,理解其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動的能力,甚或達到不待言語就能感同身受。

 

到Google搜尋,先看到的是歷史學者要求學生「神入」古人,進入古人心中、體會古人的感受,不要以現代的眼光看待古人的行為。

 

要「神入」古人,自然就得先廣泛蒐集歷史資料,才能想像與理解古人遇到某些事情時的反應。

「神入」翻成「同理」後,雖然較容易讓社會大眾接受與傳播,但多數人恐怕已將「同理心」誤解成「比『同情心』更多加一分理解」。

 

翻開如「同理心的力量」等書籍,我們可清楚看到作者所舉的例子,多數是他長期心理治療的個案,經過深入會談、長期接觸,在某個艱難時刻,終於運用同理心達到更高的「契合」(engagement)。

 

之前耗費時間的會談是「同理心」的基礎,沒有先下一番苦工,想要見面三分鐘就精確地「同理」陌生人,那也只能說是碰碰運氣吧。

有時我會思考:在門診會談時該如何運用「同理心」?後來只好承認,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天要看數十位病人,絕不可能時時施展同理心----同理心又不是自動販賣機裡的可口可樂,投個零錢就有。

 

記憶中曾有的「契合」,是專科醫師訓練時與人格違常病人完整的四十分鐘會談,是颱風天裡意外獲得跟善於思考人生意義的病人長談的機會。

 

如果沒有足夠的瞭解就想「施展」同理心,恐怕會常看到錯愕與停頓的表情。

戴立忍藉由「不能沒有你」告訴我們同理心的基礎:你必須先透過鏡頭瞭解武雄如何靠常故障的機器潛入海中、瞭解高雄五金街的工作環境、知道「妹仔」如何洗衣服與捕螃蟹、多看一些這對父女間的互動,你才具有瞭解進而「同理」距離你頗遙遠、出自另一個社會階層的事件主角的能力。

同理心很難嗎?迷濛夜裡的促膝長談、撇開自己的社經位階、放棄所有社會窠臼加諸對方的成見、細膩的傾聽與觀察‧‧‧‧同理心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能力,與社會階層、知識程度無關。

 

「心意」以及「肯付出的時間」是同理心的基礎,但通常我們都太忙碌了,以致於只能按照SOP匆匆處理世界運轉時我們的每項任務。(本文首刊於聯合報元氣週報,回應請到作者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