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智慧─從科技產業看新世紀管理典範 







經營典範轉移


在跨世紀的混亂中,一些舊有的科技領導廠商不支倒地,能夠適應這波變動而適時轉型的公司,大多具備對於新世紀環境變化的充分知識,並且勇於改變自己、轉型創新。

 

贏家屬於能察覺變化、審度局勢的公司。反過來看,一些過去赫赫有名的科技公司:

 

如迪吉多、康柏、3Com、柯達、西門子、北方電信(Nortel)等,不是已經被併購,就是營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科技公司必須了解新、舊世紀的重要差異,才能在經營的方向上掌握變革的契機。

 

這個新世紀與剛結束的二十世紀最大的不同在於全球化、知識經濟、網際網路、人口結構變化、消費者意識、環境生態、氣候演變等面向。

 

新世紀的競爭不但迫使企業要因環境而變,而且必須轉變得夠快,才不會淹沒於這股來勢洶洶的浪潮裡。

 

以下將分析影響較大的幾項環境變化,以做企業的參考。

全球化


在人類發展
的歷史中,早期的國際貿易出現於歐亞與歐非的國際大國之間,但是真正較大規模的跨洲貿易發生於十四、五世紀,當時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西歐沿海國家積極發展遠洋航行的造船技術,期望繞過非洲南端前往印度,十五世紀初,葡萄牙王子亨利派遣船隻沿著西非海岸一路探險,並指示所有的船長大膽地前往人類足跡尚未到達的地方。

 

那時,葡萄牙的造船專家設計一種稱為卡拉維(Caravel)的多桅小帆船,開始了一系列的探險,甚至促成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十八、九世紀,西歐海上強權國家藉由占領或殖民,大規模擴張貿易,促成了快速的東西交流,全球貿易占國內生產總毛額比例急速增加。

 

由十八世紀初期占1%左右急速增加,到了1918 年,約占7.9%。兩次大戰則使得國際貿易萎縮,經濟又陷入蕭條,各國紛紛採取保護主義,全球化的腳步緩慢下來,全球貿易占國內生產總毛額比例減少為5.5%。

 

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等國領袖就積極推動全球化,跨國企業的發展又積極起來,但是由於自由民主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的對立和冷戰,真正的全球市場一直難以實現。

全球貿易自由化帶來衝擊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促使蘇聯和東歐共產集團的瓦解。

 

由於東歐共產政權的瓦解,世界上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對立的冷戰時代結束。

 

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西方工業社會取得絕對的優勢,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世界經濟。

 

同時交通的便捷和電信網路的發達使跨國的貿易及合作更趨頻繁。

 

在這個發展的狀況下,包含中國、印度和東歐各國改採開放的政策,加入了自由經濟市場,大約三十億人口成為新資本主義大軍。

最近十分暢銷的一本書《世界是平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以反省性觀點,審視全球化的快速開展與對美國企業工作模式的衝擊,提供深入淺出的探討,引發全美的廣泛討論。

 

書中一再強調全球貿易的自由化將使許多工作移往工資低廉的地區,除了中國和印度已經分別成為製造和營運委外的世界性基地外,將來還有更多的開發中國家加入這場競逐。

 

原有的工業國和新興工業國將面臨嚴重的競爭。

 

1994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談判獲致關鍵性的突破,進一步促成了世界貿易組織(WTO)。

全球化的經濟一方面大量提升了全球的貿易金額,另一方面也使資金、工作和資訊的流動加快,全球貿易占全球所有國家國內生產總毛額比例快速提升,1998年時達到了17%。

台灣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開始受到自由貿易帶來的衝擊。

 

製造業大量外移,國內市場則面臨開放與自由競爭。

全球資金竄流形成風險


當然全球化也帶來許多負面的問題,正由於工作容易移動到任何地方,使得原來安於工作的工作者突然失業,全球貧富懸殊的情形更進一步惡化。

 

記得 2003 年 1 月有一天,我從瑞士蘇黎世搭火車要到達沃(Davo)參加全球經濟論壇的會議,同一班車上山的有上百位反全球化的抗議人士。

警方因為擔心他們在山上鬧事,在途中一個小站阻止火車繼續往前開,我和所有旅客與示威者一起在那個小站受困長達四小時,當時示威者似乎有意強行進入鎮上,警方只好發射催淚瓦斯彈,這是我近距離觀察反全球化示威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

由於資金流動迅速,加上各國金融法規的鬆綁,全球的金融管控變得十分困難,一旦發生狀況,很快地就會蔓延。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波,引起全球巨大的金融危機。

 

2008 年 9月美國的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引發全球恐慌性的巨大風暴,仔細探討這次風暴的形成,其實許多鬆散的管制早就種下遠因,連動債建立在類似老鼠會的衍生性商品上,讓愈晚加入的投資者承接愈高風險的商品,當房屋貸款的還債發生危險時,連鎖反應形同海嘯或雪崩,幾千億美金的商品瞬間化為烏有。

 

其實雷曼兄弟只是其中一個案例,其他投資銀行也多受傷慘重,更令人驚訝的新聞,類似前那斯達克執行長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騙局,造成了許多投資人和經紀人自殺,美國的法院將他繩之以法,判以一百五十年的重刑,這類騙局會發生,顯示全球資金竄流造成的風險比想像的嚴重。

知識經濟


自 1960年代起,先進國家就出現知識工作者增加的現象。

 

以美國為例,早在1962年一場名為「美國知識的產生與分配」的座談會中就已經有學者指出,當時美國有很多的工人在處理符號,而不是物質。

 

到了2000年,知識工作者在先進國家的勞動人口比例已經超過50%,在美國,四位工作者中間有三位是做處理資訊或運用知識的工作。

 

晚近崛起的明星企業和世界鉅富大多在軟體、網路、媒體等領域獲致成功。

 

有些學者把這種以非實體商品為基礎的經濟稱為「資訊經濟」或「超象徵經濟」。

 

知識在這類經濟活動中的角色日形重要,到了上世紀結束之前,已經引起廣泛的討論。

 

美國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C. Thurow)教授指出:「未來是藉由知識的創新提升企業價值,進而創造企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的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專案開發ㄚ清 的頭像
    專案開發ㄚ清

    ㄚ清房地產物業專業整合服務網

    專案開發ㄚ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