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心怡】
前言
房價居高不下,是小市民心中的痛。但是,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仍是大多數人一生的夢想。
《今周刊》特別挑選在房地產市場資歷達10年以上的老師傅,教你買屋、換屋的真功夫;
同時由他們的經驗與見解,為你預見房市的未來!
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 親授五招房市賺錢術
徐一鳴不僅是經常拿獎的廣告創意奇才,也是股市、房市投資高手,房市資產至少數億元的他認為,北市房價已與國際接軌,未來很難回頭,並強調購屋者一定要懂得以長線眼光布局,才是抗通膨、累積財富的一步好棋。
「我特別喜歡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附近的房子,因為環境好、生活機能佳,至於是不是新大樓還是買在最低點,對我來說沒那麼重要。」
坐在仁愛路市價近六千萬元、三十一年中古屋的「新居」裡,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一派悠閒地說。
省吃儉用加兼職�孆~買下第一間房
徐一鳴表示,買房子只是降低投資風險的理財工具;
但據了解,房市投資橫跨舊金山、上海、台北的他,僅手上房地產價值就高達數億元,堪稱房市大戶。
「或許做金融保險廣告久了的關係,我習慣用非常長線的眼光去買房地產,而且目的是先求保值避險,再看增值空間。」
的確,去年底徐一鳴以每坪八十二萬元、總價五千二百萬元,買下的六十二坪住處,第二天就有人多出二百五十萬元請他割愛。
至今短短不到四個月,行情已經增值七、八百萬元,證明當初他慧眼獨具,當機立斷的購買決定非常準確。
「第一是運氣好,其次是我對這一帶行情很熟,加上裝潢出色,估計非六、七百萬元不可,就判斷機不可失,一定要買!」
小時候家境清寒的徐一鳴笑著說,他是個很沒安全感的人,巨蟹座的他,對擁有自己的「家」始終有很強烈的嚮往,他回憶人生第一次購屋,為了讓妻子安心下嫁,他一開始做了長達三年的省吃儉用財務規畫。
「手頭最緊時,一天買菜錢不能超過十元。」
徐一鳴記得當時他白天在廣告公司上班,薪水不到兩萬元,晚上到《中國時報》做編輯,空檔再去專科教國文,周六、日在南陽街補習班教作文,加上妻子郵局高員級的薪水,每月硬是可以存下六萬多元。
兩年後,徐一鳴捧著存下來的一百五十萬元現金,買下了台北市羅斯福路巷內公寓,五年後七百萬元賣掉,讓夫妻倆體會到買屋增值的可觀。
被許多客戶稱為「廣告奇才」的徐一鳴,本業表現精采,由他領軍的達一廣告僅八名員工,卻是業內比稿常勝軍,成功地為安泰人壽、PayEasy、信義房屋、阿瘦皮鞋、群益投信、中天生技等客戶創造了優良的品牌形象與可觀的業績,讓他名聞兩岸。
今年四月,達一廣告又擊敗眾多對手,從競爭激烈的台灣廣告圈,拿下台灣啤酒近億元預算。
根據四月剛出版的《動腦雜誌》報導,達一廣告已連續八年蟬聯業界員工產值第一,就連前兩年景氣不佳,達一依舊逆勢成長,徐一鳴大手筆發獎金、招待員工出國旅遊,羨煞不少同業。
很多人知道,徐一鳴還是股房雙棲的投資達人;
不但股市投資眼光精準,房市投資也不遑多讓。儘管他非常低調,還是被理財雜誌封為台灣廣告界投資理財第一名。
去年十月,雖然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台北市房價已在高檔,徐一鳴卻主張台北房價難回頭,想買屋一定要趁早行動。
他說這次通貨膨脹並非萬物齊漲,只有「天然A尚好」,也就是只漲原物料與土地,「通膨年代,持有現金是對自己最殘忍的理財方式,遇到好房子,就算負擔重一點,也要下決心買進。」
鐵口直斷台北房價�癶棶|繼續漲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訂後,台北市中心房子恐怕還要漲。」
徐一鳴分析,台北房市已出現一批新買家,除了職場與理財贏家外,還包括:台商、富二代、海歸派及外國人,這些人的眼光、行動力與購屋實力全都不容小覷。
「以前扁政府不參與中國崛起的遊戲,讓台北市房價缺乏想像空間;現在馬政府一開放,台北市的房價想像空間就大了。
除了本地投資人之外,先吸引台商回台置產,再來就是需要健保的海歸派、香港人、外國人,然後是中國的有錢人,他們一致看好具有『軟實力』的台北。」
即將從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畢業的徐一鳴觀察,中國同學對台灣房地產興趣頗高。
一是跟上海比較台北房價仍相對便宜,上海豪宅動輒每坪近三百萬元新台幣,比台灣頂級住宅「宏盛帝寶」每坪二百萬元高;
二是看上台北生活環境比香港、上海更安全舒適,當兩岸進一步開放,中國有錢人等「海外精英」,來台北精華地段置產機會很高。
另外,徐一鳴認為,在兩岸開放前提下,本地一般人也逐漸意識到買屋抗通膨的重要。
「我向信義房屋的周俊吉董事長報告過,這是『你不給我房子,我不給你孫子』的年代。
歷經台灣經濟起飛與幾回通貨膨脹的上一代,能不買房子給下一代嗎?」
徐一鳴說:「只要本地房地產持有者的需求在,加上國內外投資者,房價很難下跌,尤其經濟持續發展、市場資金氾濫,房價只會越來越貴,買不起的人,只能租房子或離開市區。」
徐一鳴認為,未來台北與東京一樣,市區房價極高,近兩年建商追求土地價格的極大化,幾乎不推「三房兩廳」新建案,只推大坪數豪宅,就可看出這個趨勢──房子總價高,年輕一代買不起,只能接受「在郊外生活,在城市工作」的生活模式。
這個趨勢帶來的最大影響,將是風險意識的改變;
上一代以買房子避險,下一代則覺得買房子背高額貸款才是風險...
《今周刊》696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房市老師傅�畍虴A買屋真功夫 ◎特別企畫:中國太陽能教父:皇明集團董事長黃鳴 ◎話題人物:新光集團小王子吳東昇 帶領新纖翻揚 ◎征服股海:避開風險股 穩健賺16檔高股息及營收成長股 ◎焦點新聞:強化監管 歐巴馬用高盛案祭旗 ◎封面故事: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 親授五招房市賺錢術 ◎焦點新聞:不甩美方霸氣「點菜」�孆什磞蛦①u人民幣升值套餐」 ◎話題人物:獨家專訪全球暢銷書《祕密》作者�𨻙飢A解開成功方程式 ◎美國商業周刊:貨幣供給激增 房市泡沫升溫�孆什磞p何治療經濟高燒? ◎征服股海:營所稅調降 瘦到金融、肥了零售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696期】 |
留言列表